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1999-2004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对储蓄存款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的变化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2003年第3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亿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连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2004年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居民储蓄-[飞诺网]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2000年至2004年均稳步上升。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每年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这一期间,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

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即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强烈。综上所述,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储蓄存款增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

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由于房地产固有的保值增值性,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当前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越强烈的情况下,房地产越来越成为更多居民的投资渠道之一。居民储蓄存款主要来源于人们的闲置资金,在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储蓄存款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本文采用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来衡量房地产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金融投资渠道及收益。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本文选取相应期间股票指数和国债指数平均收益率(简称指数收益率)来反映金融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综上所述,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a0+a1X1+a2X2+a3X3+a4X4+a5X5+μ(1)

其中:Y表示因变量即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X1、X2、X3、X4、X5依次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亿元)、消费支出(亿元)、实际利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元)、股票指数和国债指数平均收益率。模型(1)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可能存在线性相关,为了消除线性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Z1=a0+a2Z2+a3X3+a4X4+a5X5+μ(2)

其中Z1、Z2分别表示储蓄率和消费率,消费率定义为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其他变量同模型(1)。

回归结果及分析

结果显示,模型(1)和模型(2)均不存在自回归,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只有模型(1)中指数收益率的P值达到0.2,比模型(2)的显著性水平差一些;总的来说,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模型(1)的拟合优度达到0.91,比模型(2)好很多;模型(1)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两个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所以以模型1为主对结果进行分析。

常数项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3448.76亿元,表明我国居民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每季度负储蓄3448.76亿元,因而可理解为每季度的基本支出;可支配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86,说明在满足基本支出后,每增加1元收入可使储蓄增加0.83元,可支配收入是储蓄存款增加的重要因素;消费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50,说明每增加1元的消费使储蓄减少0.50元,消费支出是储蓄存款减少的重要因素;实际利率的回归系数达到392,每提高1%的实际利率使储蓄存款增加392亿元,说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居民存款消费决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房地产价格指数显著为负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表明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和商品房涨价预期对储蓄存款分流至房地产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预期房价上涨1元,可以使全国储蓄存款减少4.25亿元;指数收益率的回归系数虽然不显著,但仍然为负,所以上一季度股票市场走势和国债市场走势较好时,证券市场对储蓄存款产生了一定的分流;相反,则储蓄存款发生回流。总而言之,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增加对存款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产投资的重要来源,高储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居民对

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表现。在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和实际负利率的形势下,势必减少存款的持续增长;而储蓄分流过快,将会进一步增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损害对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健康发展的信心。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政策调控消费、房地产投资从而使储蓄按照适当的速度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的稳步发展对提高我国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未市场化,在储蓄分流和宏观政策从紧的形势下,银行信贷投放减少,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对于优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并最终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调控

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调控 摘要:近几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中央银行从 2007 年开始频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银行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状况。自 2007 年至 2011 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先后共计 31 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调整前的 9%大幅上涨至 21.5%,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点。本文主要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机理、传导机制和该制度的政策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两方面来考察。 关键字: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政策效应 引言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中央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从2007-2011年,先后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1次调整,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调整中,上调27次,下调4次,达到历史最高21.%。而2011年11月以后,又经历了两次下调,达到现在的20.5%。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演进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表

1. 存款准备金率表: 存款准备金率表:TQ_RT_DRRATIO From : 市场风险项目组 注1:1-法定存款准备金 , 2-超额存款准备金 注2:CNY-人民币 注3:1-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3-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 4-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 注4:0-否 , 1-是 第1页

数据示例 select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from tq_rt_drratio where valenddate = '19000101'and isvalid = '1' ratio : 比,比率,系数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 -------- ----------- 1CNY120.0000-0.5000 1CNY218.0000-0.5000 1CNY414.0000-0.5000 1CNY516.0000-2.0000 存款准备金率 From : 百度文库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存在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率或下调2至4次。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少,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就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

改革开放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研究

财经管理 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2期104一一 作者简介:胡悦(1996-)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旅游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研究 胡一悦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一要:自改革开放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以来,我国频繁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控 宏观经济的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进行相应的变化,进而达到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在我国的历次调整进行阐述,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F 23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8.22.0481一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 存款准备金,是为了确保客户取款和资金清算的 需要以及控制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而准备的资金.而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在其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风险准备金,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都有影响.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商业银行上存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而用于贷款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则商业银行上存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少,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能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 2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1984年, 我国在决定独立行使央行职能的同时,还建立了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根据不同的存款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导致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最后中央银行又以再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给银行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在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我国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支持重要产业和项目,央行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了满足其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适当集中资金这种方法,使银根紧缩,抑制了通货膨胀.1987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0%增加到 12%,1988年9月进一步增加到13%, 然后保持这一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到1998年3月21日都不变. 在2004年4月25日,我国建立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并且又一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和2007年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7 5%上调到14 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九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6月7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 5%,但在9月25日,开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放松银根,央行宣布像我国四大银行等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保持17 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其他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在17 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为16 5%.到10月15日, 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 5个百分点,紧接着又下调了几次,直到12月 25日, 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15 5%, 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13 5%.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 我国为抑制经济过热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到2010年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好转,但房价上涨二通货膨胀等问题相继出现,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2010年1月18日到2011年6月20日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1 5%,达到历史最高.为稳定经济,2011年12月5日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 5个百分点.2012年2月24日和5月18日连续两次下调0 5个百分点.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从2015年2月5日起,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 5个百分点,使得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从1984年到2016年3月,存款准备金率共调整51次,如此频繁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不容小觑. 3一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因素 3.1一政策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是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因素,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工具到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一般的,将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这一时段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以紧缩性政策为例:经济过热,导致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的贷款额下降.国内经济过热,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过强,央行意识到要采取一种措施来调整现状,即是一种认识的时滞;从央行认识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达到最终目标,该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即外部时滞.虽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并不完善,信息的传递并不充分,从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削弱.3.2一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自身缺陷 (1 )计提方法缺陷.一般地,有两种方法来计算应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存款额,第一种计提存款准备金的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调整幅 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机构与 原因 度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 定 存款准备金 1 84 年 率: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 央行将法定企业存 款20% 农村存存款准备金 2 85 年款 25% 率 储蓄存款 40% 统一调整为1 0% 3 87 年10% 12% 2% 4 88 年 9 月12% 13% 1% 5 98 年 03 月 2 13% 8% -5% 1 日 6 99 年 11 月 2 8% 6% -2% 1 日 7 03 年 09 月 2 6% 7% 1% 1 日 8 04 年 04 月 2 7% 7.5% 0.5% 5 日 9 06 年 07 月 0 7.5% 8% 0.5% 5 日 10 06 年 08 月 1 8% 8.5% 0.5% 5 日

11 06 年 11 月 1 8.5% 9% 0.5% 5 日

1207年01月1 9.5% 0.5 % 9% 5 日 1307年02月2 10% 0.5 % 9.5% 5 日 1407年04月1 10.5% 0.5 % 10% 6 日 1507年05月1 11% 0.5 % 10.5% 5 日 1607年06月0 11.5% 0.5 % 11% 5 日 1707年08月1 12% 0.5 % 11.5% 5 日 1807年09月2 12.5% 0.5 % 12% 5 日 1907年10月2 13% 0.5 % 12.5% 5 日 2007年11月2 13.5% 0.5 % 13% 6 日 2107年12月2 14.5% 1% 13.5% 5 日 2208年01月2 15% 0.5 % 14.5% 5 日 2308年03月2 15.5% 0.5 % 15% 5 日 2408年04月2 16% 0.5 % 15.5% 5 日 2508年05月2 16.5% 0.5 % 16% 0 日

存款准备金历史调整一览表

视频手机《财经网》 《财经网》文章排行 编辑推荐 热点文章 最新点评 新闻评论IBM 特别呈现 中小企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6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效应显现准备金上缴恐慌转瞬即逝如何看待央行年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不过是对冲热钱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16.00%-0.527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1262008年06月07日 16.50%17.50%1252008年 05月20日16%16.50%0.50 242008年04月25日15.50%16%0.50232008年03月18日15%15.50%0.50222008年01月25日14.50%15%0.50212007年12月25日13.50%14.50%1202007年11月26日13%13.50%0.50192007年10月25日12.50%13%0.50182007年09月25日12%12.50%0.50172007年08月15日11.50%12%0.50162007年06月05日11%11.50%0.50152007年05月15日10.50%11%0.50142007年04月16日10%10.50%0.50132007年02月25日9.50%10%0.50122007年01月15日9%9.50%0.50112006年11月15日8.50%9%0.50102006年08月15日8%8.50%0.5092006年07月5日7.50%8%0.5082004年04月25日7%7.50%0.5072003年09月21日6%7%161999年11月21日8%6%-251998年03月21日13%8%-541988年09月 12%13%1387年10% 12%2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 调整为10% - -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 *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上一篇: 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储户存款放贷下一篇: 中资银行“点心债”供需两旺 更多关于 准备金 的新闻 专题报道 中国多地出现电荒 博鳌亚洲论坛中东起火 油价动荡 日本发生九级特大地震北京打响人口调控战 欺诈的代价 食品添加剂沉疴 社评:核电还应发展 风险必须可控 日本经济有限阵痛 双汇“瘦肉精”风波 打印推荐收藏RSS 单页阅读告诉《财经网》 分享

金融投资统计分析论文

湖南大学 统计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意义 题目:统计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意义 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统计二班 学生姓名:任瑞雪20111903201 统计分析在证券投资市场的应用意义 —对银行个股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自90年代成立证券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2117家境内上市公司,106家境外上市公司,其中沪市A股883家,深市A股1234家。面对如此多的上市公司,合理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证券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分析,主要根据经济学、金

融学、投资学等基本原理推导出结论的分析方法;第二类是技术分析,主要根据证券市场自身变化规律得出结果的分析方法;第三类是证券组合分析法,以多元化投资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是该方法的出发点,数量化分析成为其最大特点。这三类分析方法都是以统计分析理论研究做支撑的,所以可以说统计分析研究在证券市场的应用是研究证券市场从而进行合理投资的基础。 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板块30只样本股进行分析,通过spss 软件的计算,提取3个公共因子来反映影响个股的主要因素,并采取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衡量银行业股票的在财务方面的综合能力,选出较为合适的银行个股。然后采取回归分析法分析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个股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统计分析、证券投资 Abstract The stock mark in China was built in 1990s, and developed rapidly. By 2011, there has been 2117 region listed companies and 106 overseas listed companies in both Shenzhen and Shanghai stock market. Among them, there are 883 listed firms in Shanghai A Sh are and 1234 listed firms in Shenzhen A Share. In face of so many listed companies, i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do rational investment.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includes three analysis methods. First, Fundamental Analysis. I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s, Finance, and Investment. Second, Technical Analysis. It derives from the regularity for change in stock market. Third, Portfolio Strategy. Its original goal is to reduce unsystematic risk through multivariate investment. Its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is the quantitative asset pricing models. These three methods are 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tistics. Thus, statistical applications in stock market are great foundations of rational investment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to analyze 30 sample shares in the Finance sector.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SPSS software, it extracts three common factors to reflect the principal factors of shares’ fluctuation, calculates the scores of factors to evaluat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Bank Shares, and selects relatively suitable shares among the Bank sector. Throug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required deposit reserve ratio played on the bank shares. Finally,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引言】近年来央行采取一系列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其目

2014年前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布时间生效 日期 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 消息公布次 日指数涨跌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上证深成 2014年06月09日2014 年06 月16 日 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 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20%。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 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 -- 2014年04月22日2014 年04 月25 日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 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县域 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 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 的准备金率。 -0.31% 0.55% 2012年05月12日2012 年05 月18 日 20.50% 20.00% -0.50% 17.00% 16.50% -0.50% -0.59% -1.16% 2012年02月18日2012 年02 月24 日 21.00% 20.50% -0.50% 17.50% 17.00% -0.50% 0.27% 0.01% 2011年11月30日2011 年12 月05 日 21.50% 21.00% -0.50% 18.00% 17.50% -0.50% 2.29% 2.32% 2011年06月14日2011 年06 月20 日 21.00% 21.50% 0.50% 17.50% 18.00% 0.50% -0.90% -0.99% 2011年05月12日2011 年05 月18 日 20.50% 21.00% 0.50% 17.00% 17.50% 0.50% 0.95% 0.70% 2011年04月17日2011 年04 月21 日 20.00% 20.50% 0.50% 16.50% 17.00% 0.50% 0.22% 0.27% 2011年03月182011 年03 月25 19.50% 20.00% 0.50% 16.00% 16.50% 0.50% 0.08% -0.62%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发布日期:2008-9-7 10:38:42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历年存贷款利率调整表 发布日期:2008-3-28 19:51:08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新浪财经注:此为1997年10月23日降息1.80个百分点以来最大降息幅度),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完)

单位:年利率% 调整时间活期1年2年3年5年贷1年1年存贷息差 1990-4-15 2.88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8-21 2.16 8.64 9.36 10.08 11.52 1991-4-21 1.8 7.56 7.92 8.28 9 8.46 0.9 1993-5-15 2.16 9.18 9.9 10.8 12.06 9.36 0.18 1993-7-11 3.15 10.98 11.7 12.24 13.86 10.98 0 1996-5-1 2.97 9.18 9.9 10.8 12.06 10.98 1.8 1996-8-23 1.98 7.47 7.92 8.28 9 10.08 2.61 1997-10-23 1.71 5.67 5.94 6.21 6.66 7.65 1.98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 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 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

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 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高一政治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这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呢?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但是很有可能遇到学生问这个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介绍。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率,首先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理解存款准备金得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银行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他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假设某商业银行接受了一笔原始存款,金额100元,按照20%的准备金比率,银行留下20元的准备金,把剩下的80元贷给一个木匠,木匠把这笔款支付给木材商,木材商又原封不动把它存在银行里。这样,原来100元的原始存款,现在变成了180元。也就是说,当银行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时候,银行创造了货币。借贷程序不会到此为止,银行还会留下20%的准备金,把剩余的64元再贷出去,因此又形成一笔相应的存款……如果这个借贷程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至无穷,那么,严格的数学逻辑可以证明,最终将形成500元存款,整整扩张了5倍,正好是20%的倒数。我们把这一倒数称为货币乘数。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如果把所有的商业银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笔从外部注入的货币,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中央银行。这叫做高能货币。因为这些货币一旦注入到商业银行中,就能够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就像它们天生具有很高的能量一样。高能货币到底蕴涵多少“能量”,并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是取决于货币乘数,或者说取决于准备金比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准备金比率不是20%,而是10%,那么,那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扩张为1000元,而不是500元。由于准备金比率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准备金规定一个强制的比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比率,任何时候低于这个比率,都得及时补足。这样一来,中央银行一手掌握着高能货币,一手掌握着货币乘数,整个货币供应量,也就基本在它的控制之中了。 核反应堆通常令人生畏,但用几根小小的控制棒,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它的反应速度。这些控制棒,与存款准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控制是不是反应堆,而是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扩张速度。金融体系的紊乱,其破坏力会大大超过一座失控的反应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

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 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 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的利息收入降低. 超额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表1.存款准备金比率历次调整一览: 时间调整内容 1987年10% 上调为12% 1988年12% 上调到13% 1998-03-21 13% 下调到8% 1999-11-21 8% 下调到6% 2003-09-21 6% 提高到7% 2004-04-25 7% 提高到7.5% 2006-07-05 7.5% 提高到8.0% 2006-08-15 8.0% 提高到8.5% 2006-11-15 8.5% 提高到9% 2007-01-15 9% 提高到9.5%

2007-02-25 9.5% 提高到10% 2007-04-16 10% 提高到10.5% 2007-05-15 10.5% 提高到11% 2007-06-05 11% 提高到11.5% 2007-08-15 11.5% 提高到12% 2007-09-25 12% 提高到12.5% 2007-10-25 12.5% 提高到13% 2007-11-26 13% 提高到13.5% 2007-12-25 13.5% 提高到14.5% 2008-01-25 14.5% 提高到15% 2008-03-25 15% 提高到15.5% 2008-04-25 15.5% 提高到16% 2008-05-20 16% 提高到16.5% 2008-06-15 16.5% 提高到17%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6-25 17% 提高到17.5%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9-25 *17.5% 下调至16.5% (部分金融机构下调) 2008-10-15 16.5% 下调至16.0% 17.5% 下调至17.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05 16.0% 下调至14.0% 17.0% 下调至16.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25 14.0% 下调至13.5% 16.0% 下调至15.5% (工行等六家银行)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