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1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2)(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2)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 (3)(一)‘刚毅’‚勇猛‛的表率 (3)(二)‚才智‛的化身 (3)(三)‚忠贞’‚真诚‛的典范 (4)结论 (5)参考文献 (6)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大学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家形象及现实意义学号: 2008542031姓名:边挞琪年级:大学本科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魏红艳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前言 . (1)一、儒家思想内涵 (2)二、诸葛亮的儒家形象 (3)(一)仁者 (3)1.以德服人32.推行“仁政”3(二)忠臣 (4)1.忠臣世家52.忠于君主5(三)义士 (5)(四)智者 (5)1.博学多能52.巧用心术63.善于用兵7三、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 (8)(一)诸葛亮形象对当代人的影响 (8)(二)诸葛亮形象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8)1.仁爱的力量82.忠义的力量93.计划的力量94.学习的力量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后记 (14)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这一形象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饱满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20年,国内研究诸葛亮形象的论文纷至沓来,有了更深的角度,更高的研究成果,不但角度新颖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但是还是不能更多地体现对21世纪当代人们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参考文献中所选取的的文献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逻辑思维的整合,整理出客观而又与本论文联系紧密的原始资料。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第一篇: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
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
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
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
”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
“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
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
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如何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
这也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原因,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
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
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
“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三河中心学校初三(1)班黄小琴)第二篇: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第一篇:诸葛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真实性提要: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可信的史书《三国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幼年时,其父母就去世了。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襄阳的隆中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即使是一些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有个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印象。
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
但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小说毕竟是小说。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
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三国诸葛亮分析人物作文

三国诸葛亮分析人物作文
《我看诸葛亮》
嘿,咱今儿来聊聊三国里那个超级厉害的诸葛亮呀!
诸葛亮这人,那可真是智慧的化身。
就说有一次,我看到书里讲他草船借箭那事儿,哇塞,可把我给惊呆了。
那曹操多疑得很,他诸葛亮就抓住这点,弄了些草船在大雾天去曹操那晃悠。
曹操一看,哎呀妈呀,这啥呀,黑压压一片,肯定是敌军来袭呀,于是就拼命射箭。
结果呢,全射到草船上了,诸葛亮轻轻松松就搞到了那么多箭。
你说他咋这么聪明呢!他就像个能掐会算的神仙一样,把曹操耍得团团转。
他呀,不管是出谋划策还是治国理政,那都是杠杠的。
而且他对刘备那叫一个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打天下。
他的那些计谋,什么空城计啦、火烧赤壁啦,每一个都让人拍案叫绝。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有他一半的聪明才智就好了。
嘿嘿,不过咱也不羡慕,毕竟人家诸葛亮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呀!总之呢,诸葛亮在我心里就是个超级大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是我对诸葛亮的一点看法啦,咋样,是不是觉得他特别牛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物形象分析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乃是备受人们喜爱和钦佩的伟大智者。
本论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他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深入了解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论文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高尚品质、深思熟虑和崇高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意义。
1.引言1.1背景介绍:《三国演义》的影响和价值1.2诸葛亮的重要性:历史地位和形象渗透2.诸葛亮的聪明才智2.1奇才之名:顶尖智者的代表2.2智谋的施展:创造性思维与多变策略2.3学识广博:文化底蕴的体现3.诸葛亮的高尚品质3.1人格魅力:诚实守信,不愿背叛3.2公德情操:为国家民族而奉献3.3仁心仁术:关怀百姓,智慧用于社会造福4.诸葛亮的深思熟虑4.1思考问题:细致入微与周详设计4.2一步到位:目光犀利与长远规划4.3智者风度:机智应对和处事考虑5.诸葛亮的崇高目标5.1国家理想:全心全意为天下人着想5.2和平愿景:推崇人文主义,主张和解5.3道义追求:以伟人之心助人有所成就6.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6.1个人及领袖力量:榜样的力量及领导者的影响6.2教育意义:推崇知识、智慧与修养的重要性6.3社会团结:智者的力量与合作的必要性7.结论7.1诸葛亮的形象及影响力的总结7.2现实意义的提炼和发现7.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1.罗贯中.(2024).《三国演义》.2.孙千毅.(2004).诸葛亮传奇.3.鲁迅.(1976).《随感录》.以上为论文的大致框架和分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整和扩展。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引用小说中相关情节和对话,来具体分析诸葛亮形象的各个方面及对现实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对诸葛亮的形象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目录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2)(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2)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 (3)(一)‘刚毅’“勇猛”的表率 (3)(二)“才智”的化身 (4)(三)“忠贞’“真诚”的典X (5)结论 (7)参考文献 (7)前言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XX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X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随后在建安十二年,受到司马徽和X庶的推荐,受X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
但X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曾给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和益州,获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之后,再和孙X联于对抗曹操,之后再想统一天下的大业的建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隆中对”。
之后诸葛亮在跟随X备期间,为X备提出了许多策略以帮助X备成就大业,如联合孙权进攻曹操,成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两地,后又极力说服X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蜀国丞相。
在X备死后,诸葛亮又受到X备的遗托,全力辅佐X后主,军国大事全部由他操劳。
在诸葛亮当政期间,赏罚分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抑制豪强,并推行了屯田政策,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改善[1]。
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在XX征战,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被葬在定军山,时年54岁,谥号为忠武。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X、关、X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X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X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为联X抗曹,游说孙X,首先与孙权麾下X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几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
诸葛亮以其出众的睿智,无与伦比的外交辞令,驳得众人无言以对,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说起诸葛亮来,罗贯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智慧的化身真够有雄才大略的,样样出众,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值得我们赞颂。
(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林逋曾说过“君子责己”就是说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总是从思想上、道德上、行动上自觉检查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X,这就是自律,而诸葛亮就是自律的典X。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蜀国与魏国在街亭作战,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作战布署,致使蜀军大败,诸葛亮不惜把马谡斩首,也要明军纪。
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充分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布署,自作主X舍水上山孤守,结果被魏将X郃打败。
马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从用人角度看,身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马谡熟悉兵法,不过是属于纸上谈兵之类,并没有实战经验,X备曾特别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言,由于诸葛亮能引咎自责,认真总结经验,所以更得军民之心。
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X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
在生活上,他克勤克俭“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一)‘刚毅’“勇猛”的表率如果说“忠贞’“真诚”作为小说艺术形象诸葛亮的个性特征尚有人关注的话,那么,最被人们所忽略的可能是诸葛亮的第三个形象特征一“刚毅”“勇猛”。
应该说,诸葛亮不仅是“才智”的化身、“忠贞’“真诚”的典X,还是“刚毅’“勇猛”的代表。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困惑,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诸葛亮是一个文人弱书生的形象“羽扇纶巾”,主要是以足智多谋著称,哪里有半点‘‘刚毅’“勇猛”的个性呢?其实不然,大多数读者之所以把诸葛亮看成是文弱书生的模样,或许是受到影视剧改编之后所植入的诸葛亮屏幕形象的影响。
实际上小说中所描绘的诸葛亮并非如此,而是能文能武的,虽然他比不上X飞、关羽等武将的勇猛、刚强,但是他也绝不缺乏“刚毅’“勇猛”的精气神,只不过,他的这种“刚毅”“勇猛”气质是内在的,而且通常是伴随着“才智”和‘‘忠贞”一同体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很多时候是通过他在战场上的巧妙聪明的谋划、布置以及他对X氏政权的竭尽忠诚表现出来的。
(二)“才智”的化身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_个足智多谋、才能超群的“军师”形象。
他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决策、军事、外父、治国等方面。
譬如在决策上,他是在小说中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始出场的,然而人尚未露面,就通过X庶(元直)之语,从侧面渲染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元直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X良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00318当时,恰逢X备兵败,不得不寄人篱下,守护着弹丸小城新野。
然X备终非普通人物,为图大业,他四处访将寻才。
听闻诸葛亮的才智后,他立即‘‘三顾茅庐”m326,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虽然长久隐居山野,但殊不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他对X备说的一番话不过寥寥三四百余字,却简明扼要、异常清晰地为X备理清了天下庞杂大势,并点出了联X抗曹‘‘三足鼎立”的绝妙对策,其聪明才智由此可见_斑,非普通人可比。
就连小说作者也不禁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诸葛亮“才智”过人的另_方面表现是在外交上。
诸葛亮刚出山辅佐X备之时,X备刚刚兵败,驻军小城新野,可谓势单力薄,在诸侯中更是人微言轻。
为了能够实现“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马去东X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于是才有了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描写,并最终巧妙地驳倒了东X的主和派;又如第56回‘‘孔明三气周公谨”中,诸葛亮察言观色,通过智激孙权和周瑜,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形成了孙X联合共同抗击曹操的局面,最终不辱使命,满意而归;再比如第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等章节,单看标题,便—目了然地彰显了其在外交方面的聪明才智。
最后,诸葛亮在调兵遣将上的“才智”同样令人佩服。
作为“军师”,诸葛亮手下勇将众多,又性格各异,这就给他如何使用这些将领提出了较高要求。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用人艺术。
他用人的原则是知人善用、因人而异。
对于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采用的方法是,给他戴‘‘高帽”,多表扬。
比如X 备收了猛将马超后,关羽不服气,要求跟马超比武。
诸葛亮劝他说,马超虽然勇猛,但只能跟X飞争先,哪里比得上你这位“绝伦逸群”的美髯公呢?关羽听了此话自然心平气和。
对于莽撞的X飞,诸葛亮则经常用激将法,明明要派X飞出战,却故意说,这个敌将,你X飞对付不了,得调关羽回来才行,这样往往能激起X飞更大的斗志。
而对于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却是好言勉励。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上充满智慧,无怪乎当今的_些中外企业老总也在用人之道上学习诸葛亮,很显然,诸葛亮这方面的个性特征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有益镜鉴。
(三)“忠贞’“真诚”的典X忠贞和真诚,其实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汇。
如果刨除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其原生态的意义来说,在特定X围里,它们甚至可以说是连为一体的两个词语,比如说关于人的个性特点,当说_个人忠贞的时候,或许可以说他也是真诚的,反之亦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贞或者说真诚,是人类(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_种美好品质,而小说中的诸葛亮同样具备这样的个性特点。
但相比‘‘才智”,人们的关注还是不够。
其实,关于诸葛亮的“忠贞’“真诚”性格,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以贯之,随处可见。
不管是对先主X 备,还是对后主X禅,诸葛亮一生都是忠心耿耿,为X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譬如小说中的前半部分,他为了感激X备的知遇之恩“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取XX”、攻克南郡、智取西川,帮助X备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之后又冒着遭世人睡骂的心理,取“忠”舍‘‘义”,建言X备杀其养子X封。
所有这一切,无不是竭尽全力为了X备及其政权的壮大与稳定。
而在后半部分,X备死后,X禅年轻无能,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加上南中之乱及外部强敌曹魏、东X的虎视眈眈。
可是,即便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也并没有动摇过诸葛亮对X禅的忠心耿耿与真诚之心。
实际上,第85回中,X备在临死之前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并对他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XX之主”^725。
此话虽说不无试探之意,但是诸葛亮至死都毫无贰心,倾尽全力辅佐X禅。
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六出祁山,就是想帮助后主X禅完成统一中原大业。
心也。
”1900诸葛亮的这种赤诚忠心,令人不由潸然泪下,而又肃然起敬。
第104回,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诸葛亮逝世前的最后情景:“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
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