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清晰的概述。

它从古代的经典著作开始,如《诗经》和《楚辞》,然后逐步介绍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研究,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多元性。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它指出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受到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联系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批评。

作者对不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总的来说,《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
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爱好者的一本宝贵的参考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近日阅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领略了一个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沉浮,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吸取好的经验做法,反思那些惨痛的教训。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历史事件来反思教育中的不当,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层次,学生、教师、普通工人、公司职员,都应该学习历史,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开设历史课程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当成了副科,功利主义过重,存在应试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教师只是针对知识点在教,教学观念落后,手段单一,并不注重历史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高。

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全社会都关心历史,重视历史。

历史教育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教育,人与自然教育等,历史能很好的呈现国情,文化、军事制度发展,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

二是改善历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要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体验课,如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开展辩证讨论,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思考问题。

其次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阅读。

再次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历史的关系,学习历史,融入生活。

最后在是可以实施的条件下进行戏剧表演、角色表演等,增加趣味性。

三是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博古通今,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是学校要不断完善体系,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教研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学历史,知国、爱国、报国,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应该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的再统一1.对中国再统一的思考这次的统一是否是又一次所谓的“王朝更迭”?从探求根源到统一的历史传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中国特有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建立王朝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各方面的操作方式。

但随着它的控制的扩大,它很快达到了只有借助于官僚行政制度才能巩固和维持的程度。

综上所述,过去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2.现代化的作用不同文化的民族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价值和继承的制度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的影响下,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对待现代化和利用现代技术。

我们不得不采取结构论的立场,即中国社会建立在这样的古老结构的基础之上,其社会秩序和政治价值观根深蒂固,迅速的变化也难以很快地改变他们。

中国的革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建立新中国的最容易的道路,办法是在继承下来的最高权力的结构中,保持受过信仰熏陶的官僚集团和能使中国社会井井有条的普遍存在的正统观念。

3.地方控制的问题由于必须吸收军阀时代的军队和官员,一度革命的国民党就成了机会主义和趋炎附势者的的不二选择,蒋介石则设法把自己的政权建立在现代军队和效忠他个人的追随者的基础之上。

第二章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初期的成就——上层精英(领导层)的稳定一个潜在的分裂根源是党内精英(其实我还是更习惯称他们为党的领导人们)之间革命经历的多样性。

虽然被更大的斗争团结起来,但参加不同革命事件和组织的人同时发展了他们自己个人的关系网络和集团特性。

另一个从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紧张关系的根源是处于顶端的中共精英之间不同的个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摩擦。

2.毛泽东的作用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以及1949——1957的一系列重大行动。

总之,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有高度的使命感,都敏锐地意识到党的政策受到的种种客观限制,都有在“左”的冒进和“右”的保守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决心。

3.苏联模式——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党的领导人1957年以后认清了与苏联道路决裂的必要形式,他们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虽然许多苏联影响不可避免地继续存在。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剑桥中国隋唐史》我

《剑桥中国隋唐史》我

谈谈《剑桥中国隋唐史》在老师的力荐下我兴致勃勃地读完了《剑桥中国隋唐史》。

我们知道《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

而《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该众书的第3卷,主要论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风云,是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

原书是于1979年在伦敦出版的。

这本充满了智慧的而又严谨有加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剑桥中国隋唐史》全书分为十章。

分别是《导言》,《隋朝(581-617年)》,《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玄宗(712-756年在位)》,《中唐和晚唐的宫廷和地方》,《晚唐的宫廷政治》和《唐朝之灭亡财政问题、乡村的动荡和民众叛乱》等部分。

正如李斌成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中说到:“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可自成一家之言。

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整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

例如对于隋炀帝其人,历来被封建史家贬为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残暴君王。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学者肯定了他营建东都、开凿京杭大运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开拓并巩固隋帝国的疆域等事迹,但总的来说,仍是褒扬多于贬低。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却给炀帝以极高的客观评价。

尽管作者也承认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并不认为他是中国帝王中是最坏的。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其实他并不比别的皇帝更暴虐。

反而炀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

本书认为,在589年平陈时,他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

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再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统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

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

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

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

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

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

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

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

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较于春秋时期也更加完善。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国都为核心,许多国家的国都在当时不
仅仅是该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比较著名的城市有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等。

城市的建设,意味着经济种类的扩大化。

城市以外的地方自然是农业发展的场所,而城市里则是工商业发展的优良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闻名全国的商人,例如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陶朱公(原越国名臣范蠡),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之前的秦国相国吕不韦,这些都是一些很成功也很有名气的商人。

在没有统一政治力量控制的前提下,商人们可以比较自在地走南闯北,在各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意。

从某种角度讲,战国时期也堪称中国早期商业的黄金时期。

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值中国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大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批判、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这就是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百家争鸣。

诚然,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也与当时缺乏统一的政治实体予以牵制有关。

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文化的一种大繁荣现象。

然而,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还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而湮灭下去。

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实在说不好。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确实乱得可以。

然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不表明,中国真的进入了一
个大变革的时期。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时代。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