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情绪与情感
普通心理学-11情绪与情感(已完)

反思情感
通过自我反思和情感认知来理解 和管理复杂情感。
寻求支持
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支持 来应对情绪和情感困扰。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与意义
情绪的作用
• 情绪增强记忆和注意力。 • 情绪促进社会交往和沟通。 • 情绪调节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情感的意义
• 情感提供个体对世界的内在评估。 • 情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 情感对自我认知和关系建立起重要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管理和调节
管理情绪
通过认知重构、情绪表达等方式 来管理和调节情绪。
普通心理学-11情绪与情感
本节介绍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区别以及分类。探讨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和心理 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其作用与意义。
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认知评估和主观体验组成的,表达个体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态度和反应。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短暂且较为强烈的,通常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中;而情感是持久且较为温和的,是对个体整体经历和环境 的一种反映。
基本情绪和复杂情感的分类
基本情绪
诸如喜、怒、哀、乐、惊、恐等基本情绪较为 明确、单一,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复杂情感
如爱、恨、嫉妒、羞耻、内疚等复杂情感更多 受文化和个体经验的影响,较为复杂和多变。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 生理特征
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激素的分泌变化 以及面部表情的展现等。
2 心理特征
体验主观情感,形成情绪与情感的认知评估, 以及对环境的调节和应对等。
情绪和情感的形成过程
1
加工评估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认知和评估,
判断其是否与自身目标和价值观相符。
3
感知信息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
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
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
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
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
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
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情绪和情感)

第11章情绪和情感1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的定义(1)心理现象的三个组成部分传统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划分为3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本身属性的加工过程,它们反映着事物、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感性的或理性的特性。
意志过程是认识活动的能动方面或自觉的调节方面,是认识活动的延伸。
因此,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都是以客观事件本身的特性对人起作用的。
(2)情绪的概念情绪与认识不同,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主要指主体的愿望、需要、渴求的欲望、追求的目标等倾向。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3)情绪的特性客观事件或情境对人的意义可有积极的性质或消极的性质,从而导致情绪与认识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即情绪有正性的与负性的或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
凡对人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引起肯定性情绪,而具有消极作用的事件则引起否定性情绪。
情绪亦可看作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维持或改变(J.Campos,1990)。
(4)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复杂性。
情绪在构成上有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生理唤醒等多种成分;在品种上有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以及具有强烈或淡漠、激烈或恬静、短暂或持久等多种存在形式。
情绪的发生唤醒神经系统各水平和意识各水平的活动。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合心理过程。
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
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区分(1)感情感情(affection)是区别于认识活动、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映的统称。
一般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因此,无论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2)情绪情绪(emotion)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
无论在动物或人类,感情性反映的发生都是脑的活动过程,或个体需要的特定反映模式的发生过程。
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 独特的情绪语言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第三节 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 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
1.下丘脑 2.边缘系统 3.网状结构 4.大脑皮层
一、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二)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惊奇和兴趣 2.厌恶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害羞
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 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
体验产生于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 的具体表现
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1.呼吸
2.血液循环
3.皮肤电反应
4.脑电反应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
2.骄傲与自罪
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 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
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 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1.爱
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是与受 他人吸引有接近欲望相关联的情感
2.恨
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与愤怒这一基本情绪相 联系,久而久之产生的情感体验
普通心理学第11章 能力

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 不同个体在同一任务或活动上表
现出的能力水平可能不同。
能力的分类与特点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运动能力、实验能力等,是人们完成 具体任务和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社交能力
创造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是人们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 互动的能力。
力。
婴儿期
婴儿开始学会抓握、听觉、视觉等基 本技能,并逐渐形成感知和运动能力 。
学龄前期
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各种知 识和技能,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思 维能力和创造力。
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不同会导致个 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如智力、身高、体型等。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 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能力发 展产生影响,如教育背景 、文化背景等。
优点
行为观察法能够直接观察个体 的实际表现,提供直观的能力 评估结果。
缺点
行为观察法可能受到主观因素 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标准
化和客观化的操作程序。
自我报告法及其应用
定义
自我报告法是通过让个体自我报告其 能力水平和特点的方法。
应用
在能力测量中,自我报告法被广泛应 用于了解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
情绪智力的测量与评估
测量工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实验法等。
评估标准
包括情绪的认知、理解、表达、调节和动机等方面。
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高情绪智力的人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 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通过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认识活动在我们的⽣活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
但有时⼈们会发现,伴随认识活动的还有其他⼀些⼼理现象。
⽐如说,当⼈们看⼀场感⼈的电影时,会激动得落泪;回想往事的时候,有时会哑然失笑;遇到违背社会公德的⼈和事,会义愤填膺;经过艰苦的思索,攻克⼀道难题,就会满⼼欢喜。
这种伴随着认识活动产⽣的喜、怒、哀、乐等⼼理现象属于⼈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我们说,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产⽣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样,仍然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式上有所不同。
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长期遭受旱灾的地区降了⼀场⼤⾬,这场⾬显然符合⼈们的主观需要,⼈们会对之采取肯定的态度,产⽣满意、愉快等内⼼体验;相反,已经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仍然降⾬不⽌,造成更⼤的损失,降⾬显然违背了⼈们的主观需要,⼈们对之持否定的态度,产⽣不满、愤怒甚⾄憎恶等内⼼体验。
在⽣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与⼈之间“雪中送炭”或者“雪上加霜”,指的是某些事物符合或不符合⼈的需要⽽引起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从上⾯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到认识活动和情绪、情感在反映⽅式上的不同,前者以其特有的认知⽅式如形象、表象、概念、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后者是以主观态度体验的⽅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并伴随有⾝体的⾏为表现和⽣理变化。
Chapter 11 Emotion

Chapter 11 Emotion
2)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激情可以是 积极的情绪、也可以是消极的情绪。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的 范围会缩小。 7、情绪的分类 1)基本情绪:兴趣、愉快、惊奇、痛苦、愤怒、厌恶、恐惧、内 疚等 其他人对基本情绪的确认: Ekman: surprise, happiness, anger, fear, disgust, sadness Tomkins:surprise, interest, joy, rage,fear,disgust, shame, anguish 2)复合情绪:基本情绪与身体驱力、认知结构结合 3)克雷奇(Krech)的情绪分类 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最基本的情绪。 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包括疼痛、厌恶和轻快等。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情绪、骄傲与羞耻、内 疚与悔恨等,取决于个体对自身行为与行为准则的觉知。 与他人有关的情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情绪。
材料驱动加工 认知 比较器
化学激活 神经激活
认知 加工
记 忆
Chapter 11 Emotion 4、LeDoux’s Theory: Joseph LeDoux (1996)修改了认知 理论。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大脑系统,一些系统像反射系统 (reflex systems)一样起作用,独立于思维、解释或认知 过程;另一些系统依赖于思维、解释或认知。例如恐惧 依赖于杏仁核激活,与认知无关;但是内疚却依赖于认 知解释和对过去同样情境的记忆。因此,任何时候所体 验到的感情产生于(1)脑和身体反应的混合,或(2) 对情境的解释和记忆。
人-环境 关系
1)认知 评价
情绪调节
Chapter 11 Emotion Cognitive appraisal(认知评价):a person’s assessment of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his or her current circumstance. Subjective experience(主观经验): the affective state or feeling tone that colors private experience. Thought and action tendencies(思维和行动倾向): urges to think or act in particular ways. Internal bodily changes(内部身体改变):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such as changes in heart rate and sweat gland activity. Facial expression(面部表情): muscle contractions that move facial landmarks – like cheeks, lips, noses, and brows – into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s. Responses to emotion(对情绪的反应): how people regulate, react to, or cope with their own emotion or the situation that triggered it.
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性。
• 3.激动——平静
•
这一转化反映为事件在短时间内对个人的作
用。强烈的影响则产生激动体验,并且伴有激烈
的内部器官活动和明显的表情动作。
• 4.强——弱
•
这一点体现了情绪两极性的等级水平。
• 如“怒”可以分为:微愠-愤怒-大怒-暴怒-狂怒; “喜”可以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酷爱。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 适应功能
•
表情的发展是情绪与情感的适应功能发展的
标志。
•
如:类黑猩猩已经出现喜、怒、哀、乐等基本
情绪。
•
婴儿的哭声、微笑等情绪表达。“视觉悬崖”
实验等。
•
成年人的各种情绪现象。挫折--焦虑;成功—
喜悦等等。
• 动机功能
情绪可以增强人的某种需要,引发人的 动机,从而激发人的行动。
• 恨具有消极作用,体现出破坏性。同时,恨也具 有积极作用,如仇恨可以鼓舞勇气,消灭敌人。
同时,情绪本身也能产生动机,从而产 生情绪性行为。
正如古语所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组织功能
• 情绪性质直接影响认知操作效果。
• 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操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 情绪对认知操作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
具体表现有:促成知觉选择、维持注意发生、
影响短时记忆与思维活动、影响行为表现等等。
– 联系: •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 • 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五)情绪、情感与认知
认知
情绪、情感
客观事物
关系
客观事物
需要
• 认识是情绪、情感的基础 没有认识就不会有相应的情绪唤起和
情感体验。 如:聋人不知道噪音之可厌, 盲人不知道美景之可爱。
• 情绪的强度 也影响认知操作 效果。实验表明, 情绪唤醒水平与 认知操作效果呈 倒“U”字模式。
• 即只有中等 强度的情绪唤醒 水平最有利于知 能操作活动,具 有较高效率。 (调节功能)
最优水平
警觉增长
操
作
水
平
情绪扰
深睡
乱增长
觉醒点
瓦解
低
唤醒水平
高
• 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实现,其中面部表情、身段 表情、言语表情都是信息传递的手段。
• 2.骄傲与自罪
• ——个体在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理想目标时 产生的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 1.爱 • ——是指对他人肯定的情感,是肯定情感的极端。
• 爱有积极的意义,往往促使人为所爱的对象而不 断努力。
• 2.恨 • ——对他人否定的情感,是否定情感的极端。
——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
的关系的体验过程。
客观 事物
符合需要 不符合需要
高兴、欣慰 悲伤、愤怒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 ——是指每一种情绪与情感都能找到与之 对立的情绪与情感。
• 1.愉快——不愉快
• 在人的心理体验由积极向消极变化中,就会
产生这种对立体验的转化。
• 2.紧张——轻松
•
这一转化过程取决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以及
动的积极性。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碍 认识的发展。
“亲则近之,疏则远之”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 我国传统的七情是——喜、怒、哀、惧、 爱、恶、欲;
• 伊扎德将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两类;
• 基本情绪:兴趣、惊奇、痛苦、愉快、 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感。
• 复合情绪: • 包括基本情绪混合、情绪—内驱力混合、
认识不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也会不同。 如:一场大雨,对于正逢春旱的农民
是莫大的喜事。但是,对于延误了航班的 出行者则是很烦躁的事情。
认知的发展,还能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 如:人与人之间随着交往和了解的增
加,会从陌生变得熟悉,可能成为朋友, 也可能因为纠纷而变成仇敌。
• 其次,情绪和情感对认识也有反作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提高认识活
第十一章 情绪与情感
主讲:汪广华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一、认识情绪与情感
• 情绪情感的通俗表述:
• “久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人生有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
• (一)基本情绪
• 1.快乐
• ——达到所期盼的目标后紧张感解除时产生的愉 悦与舒适感。
•
目标越难,达成后的快乐越强烈。
• 2.愤怒
• ——愿望得不到满足,并且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 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愤怒的对象往往是明确的。不明确则只会产
生沮丧感。
喜怒 哀惧
• 3.恐惧
பைடு நூலகம்
• ——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 体验。
•
尤其是让个体产生无助感的时候。
•
恐惧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4.悲哀
• ——个体失去某种自己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 的情绪体验。
•
悲哀的强度取决于事件对个体的心里价值。
•
悲哀可以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哀痛。
• (二)与接近事物的愿望关的情绪与情感
• 1.惊奇和兴趣
• ——面对陌生、奇特并且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 的事物时,会产生惊奇感,进而会产生探究的兴 趣,其出发点是“探究反射”。
如:微笑——满意、赞许、鼓励; 怒目圆睁——厌恶、否定; 摇头——否定;点头——肯定。 成年人给与儿童的及时的情绪反应, 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个性的主要途径。 这被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四)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 区别: • ①情绪具有生理性、不稳定性和外显性的特点, 出现早于情感。 • 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 2.厌恶
• ——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有关联,具有强 烈躲避倾向、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 厌恶与个体的文化背景、个体经验相关联。
•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与情感
• 1.害羞
• ——在个体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做出的关于自己 不肯定的评价体验。
•
害羞常有特定的表情动作,如脸红、言语不
畅、逃离等。
情绪—认知结构混合。可以分为上百种。
• 克雷奇等人在《心理学纲要》中把情绪分 为6类: 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与他人有关的情绪; 欣赏情绪; 心境。
• 以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心 境、激情和应激。
• 按社会性内容分类,人的社会性情感主 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人所特有 的高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