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生存与发展_问题和生存论哲学_张曙光

合集下载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佚名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黄金时期,近五年来,GDP增长10%,CPI增长没有超过4%。

但我认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实际上掩盖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和资源配置的巨大扭曲。

很多人认为中国不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或许,指出危机存在的现实可能,对我们更加有利。

【总页数】3页(P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2009中国经济:U型、V型、L型?:“U型”说不会因金融危机而逆转
2.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3.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4.中国经济不会“被危机化”
5.东亚金融危机与历次危机的比较及其对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高清海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1997(000)007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高清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J], 李兵
2.在哲学沉思中安顿我们的人生——读《哲学与人生》 [J], 臧峰宇;
3.在哲学沉思中安顿我们的人生——读《哲学与人生》 [J], 臧峰宇;
4.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 [J], 郭齐勇
5.将哲学与人生作为永恒追求——探讨哲学与人生课程对中职生的影响 [J], 陶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 附答案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 附答案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B.《墙上的斑点》是一部意识流小说,C.《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D.《百年孤独》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2、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科学”项目,其意义和影响被誉为不亚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载人飞船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的是()。

A.基因工程技术B.人类基因组计划C.细胞工程D.基因技术3、从教20多年的李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他还是很注意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说明李老师具有()。

A.爱护学生的情怀B.遵纪守法的自觉C.团结协作的精神D.终身学习的意识4、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是()。

A.小刚的妈妈经常检查他的作业和日记本B.课间休息时教师王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抽烟C.教师刘某让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者听课D.教师李某课堂上让未掌握投篮动作的学生反复练习5、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B.素质教育不包括家庭教育C.素质教育就是学校教育D.素质教育不包括社会教育6、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根据随高度不同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

其中,经常出现极光、流星等天文现象的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7、“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

A.示范性B.责任性C.继承性D.特殊性8、下列科学家中,发现运动磁体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

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

诚然,马克思本人没有而其他人也没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生存哲学。如果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生存哲学的区别来看,这似乎是因为马克思哲学未把人的存在、生存归结为个人内在的生存感受即个体性生存,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个体生存的社会性这两个方面,但更为内在的原因则在于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包括人的生命感觉在内的生存现实,都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和变化的。因而,马克思哲学的旨趣就不可能只是停留于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而必定通过强调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展开而使人的感觉变成人的感觉,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页。)使每个人都真正成为人。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人的生存性状作出某种解释,而在于通过改造世界即创造人化世界使人的全部丰富性得以形成和展现。人们处身于深感异化之痛苦(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的私有制社会,更应当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页。)据此,马克思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非生存主义者就是完全恰当的。然而,这丝毫不说明马克思的实践是外在于人的生存的,或者马克思不看重个人的生存或生存的个体性,相反,他强调实践概念正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而非生物存活的自我生成着的本质属性或类属性,正是为了找到通达每个人自由生存的现实途径。#p#分页标题#e#
真正把目光投射到人的生存之域的是现代生存哲学。生存哲学认为,人是具体的生存者,人是通过在世生存而获得和变化其规定性的;生存作为每个个人生命的表现和体验活动,只能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担当。因而,生存的根据或支点不仅在人的生存之中,而且取决于人在生存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生存哲学由此表达了现代哲学的范式转换:不再作为超验的终极尺度外在地审视和裁定人的生存、生活,而是自觉地作为人的生存、生活的内在要素发挥其反思功能,超验的外在的神性的判决转向感性的内在的人性的批判。

_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_笔谈

_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_笔谈

“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张曙光 鲍宗豪 刘 瀚 温珍奎叶 澜 童 兵 秦 毅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在努力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中实现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最近联合举办了“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学术论坛,积极探索创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问题。

本刊特发表这组文章,以反映此次论坛的部分成果。

理论创新:时代的要求和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曙光 在今天,创新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全面创新,已经是时代普遍的呼声。

思想与理论的创新由于在全面创新中发挥着指导与核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然而,创新是当代的热门话题,也是当代的疑难问题。

人的活动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有相当的风险和可能失败的创造性、革新性的活动,一是较为安全也容易成功的重复性、守成性的活动,这两种活动各有其意义且相互依存:后者要靠前者引领与示范,前者要靠后者传承与普及;而在人的重复和守成的活动中,又往往酝酿着创新与突破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因此,这两类活动在人的生存中都不可或缺。

但是,从根本上看,既需要智力又需要勇气的创造性、革新性的活动更能体现人之为人的特性,而真正的创造就是创新。

通过创新,人们不断地突破现状和陈规,造就出新的更具合理性和优越性的思想观念、规则制度和技术器具,从而不断地超越现状、提升自身,更加自主自由地生存。

那么,既然创新是人的特性,为什么今天还要对创新特别地给予强调呢?为什么又说创新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呢?我认为,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答。

一、创新虽然是人的特性,但这个特性可以被人自己重视,或让其自由展开,或给予鼓舞激励;也可以不为人重视,甚或自觉不自觉地压抑、戕害、扭曲。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动,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又为这个民族历史地造成的社会文化观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念、制度和规则所制约。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作者: 张曙光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生存哲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40-47页
主题词: 生死;视域;超验;存在论;精神现象;人生问题;相互转化;宿命;沉默;悲剧
摘要:对于常识而言,“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

但是,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如自杀)的发生;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
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

“死”和“生”一样,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从存在论的维度进行观照、辨析,才能真正对它有所洞见。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张曙光原创 | 2013-03-06可以说,自由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

当人从动物界脱胎出来,有了关于自身的意识,自由就出现于人性之中,成为人性的一种基本取向。

在人的自由不断扩展的历史进展中,也包括了人对自由的意识和反思。

这种意识和反思往往基于人与动物的异质性设定。

人假定动物是没有自由的,因为动物只是按照本能活动,所谓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化的活动程序或生存习性,即使这种程序和习性不是大自然一次性给定的,在遗传的同时也有变异,但这种变异毕竟以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为单位,且仍然跳不出自然选择的范畴。

因而,我们常说,人之外的动物不存在自由。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自由的萌生。

当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缓慢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演化出最简单的生命,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生物演化过程就开始了:第一,凡生命都能进行新陈代谢,从环境中吸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排放出对生存无用或有害的东西;第二,凡生命都能进行繁殖,无论生命是无性的还是有性的,都能繁殖后代,形成物种的延续;第三,生命的繁殖是遗传与变异的统一,生命能够借助自然选择把发生的有利变化传递下去,使生命机体不断地演化或进化,特别是随着性别的分化即有性选择,生命个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得越来越具有差异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生命个体及其所属种类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生物的演化一旦发展出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就不再止于简单的条件反射,而能够通过对各种剌激的整理和分析,给予恰当的判断,在对自身发出指令的同时,也在同类之间传达信号,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及其群体的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在充满天敌和危险的大自然中趋利避害,实现适应外部环境和延续种群生命的任务的。

所以,在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那里,普遍地存在着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拥有中枢神经的灵长类动物甚至产生了包含信赖、情绪、意志和认知因素在内的意识的萌芽,人类的爱、自由与平等,在灵长类动物那里都露出了端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征———历史性。

这是理解所有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使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并对存在本身进行解释”,从而隐蔽着的存在的意义显现出来。

这就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正因为实践是人的生成方式,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构和改变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必然造成人的生存状态的全面异化,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

马克思由此认为,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是异化状态。

问题在于,“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实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语)。

因此,“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通过对现存世界异化状态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属性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以及被物和物的关系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并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重建个人所有制”,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关心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实际日常生活”中所包含和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的现实的生存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有个性的个人的存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

这样,马克思哲学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

这是一种双重关怀,是全部哲学史上对人的生存和价值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这样,马克思哲学便实现了哲学使命的根本转换,即从注重用抽象的知识解释世界转换到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

这种“生存论转向”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进程。

从总体上看,现代西方哲学“所力求的目标就在于领悟人的现实境况下的那个实在”,在一定程度上开显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具体引导、积极参与并强有力地推动着现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

这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

“今天,如果人们试图站在存在的基础现实地对世界进行思维,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复兴之路才有可能完成。

”(卢卡奇语)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张曙光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

而事实上,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

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

但是,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

13
现今人们或钟情或忧虑的“发展”是一个产生于近代的概念,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现代化的展开,它才作为对超自然的人工创造的世界不断扩大增长的指谓流行开来,并通过与进化论的结合成为强势话语和主流社会观。

对于所谓“后发”国家来说,“发展”更是成了不容置疑的惟一选择。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作为人类主动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追求财富与效率的活动,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人从自然规定性中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

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知性的主客二分作为其框架的,因而基本上是在技术理性维度上展开的直线式进程。

它在把人从自然和族群的依赖关系中分离出来之后,又把人的独立性置于对自身的物化及其造物的依赖之上。

由此产生的问题,一是导致人自身的灵性与物性、目的与手段的二元分裂和人的物化取向以及手段的目的化,人的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严重轻视甚至“荒漠”化,一是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越是张扬知性主体性越会引导出一个强大的客体与之作对,并使人类内部形成互相外在的主客对立关系。

有必要区分两种“发展”概念,一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属于工具理性的发展概念,一是人自成目的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发展概念。

前者把人的生命时空规定为单向度同质态的流程,后者在时间上则具有多维性和回复性,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

当然,这两种发展概念并非不相干,前者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人的生存的一种可能性的展开,但是,它一旦被过度发挥,一旦与人的其他可能性分裂开来并具有了惟一性和目的性,它就会造成人的生存异化。

只有在后者的统摄下并为其所规范,它才能服务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富、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恰是自我超越着的人类本真生存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着眼于人的生存性发展,哲学应有何自觉有何作为呢?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

在用哲学透视时代性的问题时,哲学必须相应地批判地看待自己。

实际上,近代以来形成的发展观念及其模式就是为近代哲学所论证和支持的,这就是无限地张扬理性的主体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始,就明确地踏上了“形而上学”即超验哲学之途,这种哲学旨在于让人从地上升到天上即摆脱尘世的束缚进入圣域,这固然可视为人对自己生存自由的最高期许,但它却因此否定了人的肉身存在的价值和现世幸福。

而只要人活着就总归要自我确证,人的超越之路也只能从自身展开。

于是,在笛卡尔等哲学家手里,哲学形而上学原来的神性实体为理性主体所置换,“我思故我在”,“知识就是力量”,理性及其知识于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推动者”。

但基于同一原因,它也极大地助长了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扩张,使人的物欲与技术相互诱导、竞长争高,结果造成人为物役,道为技隐;而由于这种理性主义哲学只认同绝对、同一、必然、确定,排斥相对、差异、偶然、不确定,它就必定成为从外部绳度和裁剪人的生活的教条,在否定人的活泼生命和个性自由的同时,解除了人们按照具体境遇选择生活方式的思想能力,使人的生存模式化、外在化。

但理性毕竟不是信仰或信仰的对象,失掉了信仰的人们于是一方面为所欲为,一方面又陷入对虚无的恐惧和精神的迷茫中。

正是基于对近代以来人类生存方式越来越严重的悖反和理性主义哲学的深刻反省,哲学在西方发生了某些学者所称的“生存论转向”。

生存论是人对属于自身的生命、生活的自觉14
及其哲学表达,它重视的是人在世生存的感性现实性、自成目的性和意义的澄明。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都为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他们对人的社会存在却持否定态度,也抛弃了哲学的知识论维度。

依笔者之见,对人的生存给出更真切的洞悉并突破西方中心达到人类视野的,首先还是马克思。

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并超越费尔巴哈,通过揭露资本主义“抽象的”“死的”社会力量和符号对感性“具体的”“活的”人及其生活的桎梏扼杀,有力地扭转了人们对现实的非现实看法即抽象的形而上学看法,昭告了人的自我解放的使命,并把人的生存理解为人经由感性对象性生命活动即实践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过程,理解为人化世界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及意义不断形成的社会生活过程。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人的实际生活中阐发人的生命和生存活动的辩证法,它既避免了对人类发展异化现象的非历史态度和一味感伤,把知识论的维度整合进来,又敞开了人类扬弃异化走向共生的可能前景,维护了人类生存的自成目的性。

深入开掘并体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和精神旨趣,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人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和人生意义,建构面向人类新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哲学,其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传统哲学亦包含丰富的生存论意蕴,它一向追究的是宇宙人生的“生生不息”之道,并主张“道不离器”、“道在器中”,这在当今仍具有不可小觑的正面价值。

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与建构现代生存论哲学当属同一课题。

主题、交往与交汇点:生存哲学转向的三重意义
苏州大学研究生处 任 平
1.作为全球化时代精神象征之一,生存哲学言说何以可能?———主题性哲学 所谓主题性哲学,首先是指哲学将当代人类实践突显的主题转换为哲学的主题,进而作出反思性解答。

进入21世纪,什么将成为人类的哲学主题?答案可能有多种,然而,其中之一必定是“生存与发展”。

显然,在新全球化时代,“生存哲学的转向”,并进而成为主题性哲学,正源于哲学的时代精神精华的本性。

马克思曾经深情地说过,真正的哲学总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

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当一系列危及全人类有效生存的公共性危机———全球性恐怖主义、霸权与战争、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南北分化及发展问题、人口暴涨、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叩响哲学大门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

其次,主题性哲学是基于时代底板的对言说空间开放性的召唤。

“生存哲学的转向”被学界作过多重指认:如一个体系性、方法论概念,一种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或者哲学路向的转变、一种可能态等等。

我认为,“转向”表明的只是主题性的,即它需要即时地为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哲学言说开启时代的地平线,为多元差异性生存主体间对话的平台和多样性谈论的开放话语空间,而不应是某种惟一的或大写主体的独享空间或任何独断式话语霸权的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