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外科手术;气压治疗仪;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于深静脉管腔中血液出现异常凝血,造成管腔堵塞,影响血液回流,下肢可能出现肿胀疼痛的情况[1]。

临床上主要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抑制凝血因子防治血栓的形成,生物利用度高,起效速度快,但临床实践显示长时间应用存在出血风险。

气压治疗仪主要利用气囊压力作用于下肢肌肉,更有利于血液以及淋巴液回流,随着充入气体的变化气囊可以进行大范围按压[2]。

加压状态下能够促进下肢血管排空,促进血液回流,减压状态下能够让血管充盈,提高血流速度。

有研究指出,在快速挤压作用下,下肢静脉血管流速可以达到正常状态的175~366%,有效避免了血液瘀滞情况,保证下肢正常的氧气和营养供给,提高新陈代谢,预防血栓的形成。

相比于人工按摩,气压治疗仪能够保证力度均匀稳定,让患者下肢放松,更能作用于深静脉位置,具有显著优势[3]。

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应用气压治疗仪既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DVT发病率,又无痛苦,是一个极好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如何使用气压治疗仪有效预防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一综述。

1 危险因素DVT 是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 。

1.1 血流滞缓手术中由于麻醉,从而导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并且由于麻醉作用,导致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由于切口疼痛和其他因素,从而需要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

1.2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术前禁食及禁水、术中体液丢失导致血容量较少,血液呈高凝状态。

术中输血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而库存血中常有相当数量的血块和碎粒,输入这些碎粒可诱发血栓形成[5]。

气压治疗仪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气压治疗仪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的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官腔而导致血液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

它是骨科手术、创伤及术后长期卧床等诱因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2010年1月-2011年3月,我们对96例骨科患者使用气压治疗仪,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气压治疗仪:是通过人体四肢肌肉组织施加周围变化的压力,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改善微循环,消除肿胀,已达到治疗及预防静脉回流障碍的作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1.2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3月,骨科手术患者96例使用气压治疗仪,男56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其中髋关节置换术27例,膝关节置换术21例,股骨颈骨折术后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23,骨盆骨折术后5例;伴有高血压19例,糖尿病21例。

1.3 结果本组96例患者通过使用气压治疗仪,术后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肿胀。

2. 护理2.1 饮食护理:给低盐低脂易消化清淡饮食,适量含蛋白质、维生素C、钙铁丰富的食物。

低盐可以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患肢组织的水肿和对血管的刺激。

低脂肪食物可以减少血液的粘稠度。

粗纤维饮食可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大便干燥,避免使用腹压,以免引起出血,饮水2000-3000毫升/每天,防止血液浓缩,降低血粘稠度,增加自身抵抗力。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饮食,给耐心讲解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生活护理:鼓励患者戒烟酒,做好入院宣教,讲解吸烟的危害性,可引起血管痉挛,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和帮助,尽量消除由疾病及伤痛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气压治疗仪对预防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

气压治疗仪对预防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

气压治疗仪对预防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气压治疗仪对预防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选取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进行两次气压治疗,每次30分钟,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的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试验组在缓解患肢肿胀程度,减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气压治疗仪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下肢肿胀的程度,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气压治疗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偏瘫;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致残疾,常见于下肢[1]。

神经外科患者常有肢体活动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缺乏主动活动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及脑栓塞等危及生命,故如何预防本病是关键所在。

现选择偏瘫患者为对象,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一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住入院的偏瘫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62.7±8.4,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和试验组60例(男38例、女22例)。

引起偏瘫的原因有:脑溢血、脑梗塞、开颅术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比较两组数据在发病原因、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基础疾病、意识状态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包括,静脉补液活血化瘀、下肢抬高15-30°、定时的翻身拍背、温水擦浴、被动活动肢体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进行两次气压治疗,每次30分钟。

1.3疗效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的情况,轻度:脚踝部以下肿胀,中度:腘窝以下肿胀,重度:全下肢肿胀[2];以及在住院期间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气压治疗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气压治疗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气压治疗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内容提要:目的:临床研究气压治疗在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观察。

方法:在本研究中,选择了我们医院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长期卧床不起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被归类为气压治疗仪组(实验组):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仪方案治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案进行治疗,分析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

结果:(1)经过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主要表现,发现气压治疗仪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 2)经过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发现气压治疗仪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长期卧床患者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气压治疗仪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阻塞,是长期卧床高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长时间卧床,并且下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可伴有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下肢残疾,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

大约80%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

在患者死亡尸检后70%发现肺栓塞。

为了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长期卧床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气压疗法在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

(1)符合标准的长期卧床患者。

(2)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

(3)患者没有相关的家族遗传病史。

1.2 病例否定标准。

(1)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患者。

(2)病情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患者。

(3)本次研究前半个月内,接受影响本次临床结果的相关药物或者物理治疗。

1.3 治疗方法1.3.1 气压治疗仪组(实验组)。

射频消融术后双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射频消融术后双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射频消融术后双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摘要】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双下肢气压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选取60例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预防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术后被动按摩的方式,按照传统方式由病人家属对病人双下肢进行按摩;预防组在常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础上,间断使用气压治疗仪。

对两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比较。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后;气压治疗仪;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静脉血栓栓塞有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之分。

因深静脉异常凝结、管腔受阻,静脉血液无法顺利回流,诱发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围术期极为常见,演变成血栓后综合征概率约为20%~50%,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在不经意间突然发作、病情进展急速,若未把握住黄金时间行科学治疗,死亡率会飙升(25%~30%)[2]。

下肢疼痛肿胀、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等是下肢静脉血栓典型临床表现,如未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致残的风险系数会骤增。

本研究对气压治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效果进行细致化分析,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象病例选自入住我科行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研究对象均无使用气压治疗仪禁忌证,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被动按摩的方式;预防组在常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础上,间断使用气压治疗仪。

两组病人的年齡、卧床时间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对照组由主管护士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危害等知识详细耐心的告知患者和家属,行常规护理:患者家属从远端向近端对患者双下肢进行6次按摩,时间维持在30min即可,以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得以优化,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度为宜。

预防组:主管护士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让患者、家属大致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后果,对气压治疗仪作用、优势、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遵医嘱行合理治疗,下肢在24h内行6次治疗,每次时间均需把控在30min,治疗时,压力需在患者耐受度内。

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11-09T06:23:42.081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陈智聪[导读] 观察并探讨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陈智聪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650000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以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0例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顺产2天,剖宫产4-5天的下肢疼痛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

结果:实验组产妇顺产2天,剖宫产4-5天的下肢疼痛程度要低于对照组产妇;实验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产妇施以气压治疗仪能减轻产妇顺产2天,剖宫产4-5天的下肢疼痛程度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气压治疗仪产科下肢静脉血栓为探讨气压治疗仪在预防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0例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产妇作为研究对象[1],将其随机分为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顺产2天,剖宫产4-5的下肢疼痛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效果较好,现将具体研究情况作如下汇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以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0例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

实验组产妇一般资料如下:平均年龄(25.37±0.58)岁[2]。

对照组产妇一般资料如下:平均年龄(26.06±0.42)岁。

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将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的方法,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等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引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压治疗仪;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72-02临床中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比较高,并且静脉血栓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残疾的情况,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严重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1]。

所以在近几年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术后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也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2]。

近几年,我院在静脉血栓的预防上,就应用了气压治疗仪防治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子宫全切除术32例,全盘底手术28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30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1.5±4.3)岁,16例行子宫全切除术,14例行全盘底手术。

对照组30例0,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3±4.1)岁,其中15例行子宫全切除术,15例行全盘底手术。

气压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气压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醉 ,脓 肿隆 起 最 突 出 的部 位 就是 穿 刺位 置 。 穿刺 脓 肿后 ,使用 吸 并 给 予 7 ~ 1 4天 抗 生 素 的静 脉 滴 注 ,预 防感 染 ,对 脓 腔 使用 甲
引器将 脓 液 吸尽 。如 果脓 腔 的形 态不 规则 ,较 大 ,脓 液较 为粘 稠 , 硝 唑溶 液 的冲洗 】 。实 验组 患 者 的手 术 、拔 管和 住 院 时 间都 短 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7 卷 第1 3 期
i n ,拔管 时 间 ( 8 . 3 1 ±1 . 6 2) 天, 住 院 时间为 : ( 1 3 . 9 7 ±1 . 0 2) 天, 充 血 的水 肿 情 况 ,脓肿 的位 置 以及 肝 表 面和 腹膜 粘 连 的症 状 。 大 m 部 分病 灶 的 表 面 为黄 白色或 者 灰 白色 ,为局 灶性 的隆 起 ,和 膈 肌 有 2 例引流不畅,1 例感染 ,2例胆瘘 ,发生率为 1 6 . 1 %。实验组 或 者前 腹壁 有 粘连 。针 对具 体 的探 查情 况 ,选择 适 当 的穿刺 部位 。 患 者 的 手术 、拔 管 和住 院 时 间都 短 于对 照 组 ,并 发症 的发 生率 小 吸 尽 脓 液 后 ,扩 大切 E l ,将 脓 腔 暴露 ,再 采 用 腹 腔 镜 观 察脓 腔 , 把 脓苔 及 时清 除 , 置管 进行 负压 引 流袋 的连 接 , 对脓 肿 的成 熟程 度 、 范用脓 液性 质 进行 检查 ,以及细 菌学 和药 敏试 验 的检查 。
2 结果
实 验组 患者 的 手术 时 间 ( 5 6 . 7 2 ±3 . 5 7) a r i n , 拔 管 时 间
[ 2 】 郭冬林 腹 腔镜手 术治疗肝脓肿 的效果观 察 河 南医学研 究
2 0 1 4 ,2 3( 7) : 1 3 4 - 1 3 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用气压治疗仪预防神经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的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神经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予传统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除传统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加用气压治疗仪。

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下肢dvt的预防效果。

结果:治疗组32例中仅1例(2.5%)发生dvt。

对照组30例中有8例( 26.7%)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凝药物治疗和采用相同的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抬高患肢,维持下肢功能位置,由护理人员指导和协助按摩患者双下肢及被动活动各关节,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疏血通等。

同时,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每天2次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每次30min。

具体操作步骤:将仪器接上电源并连接好各种管道接头,上抬患者双下肢,戴上充气腿护套,拉上拉链至大腿最上面并扣好,打开电源开关,设定好充气压力参数及时间,调节工作压强10~20kpa,工作时间30min,从踝、小腿、膝盖、大腿顺序间歇性充、放气,反复施加压力和释放压力。

若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身体异常感觉,立即停止。

1.3 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的疼痛感、肢体肿胀程度及周围皮肤情况。

经超声多普勒诊断
深静脉血栓。

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发生dvt,有效:一侧或双侧下肢无酸胀、隐痛,体温正常、腓肠肌实验阴性,彩超检查无异常现象;无效: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下地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伴有不同程度发热,腓肠肌实验阴性,彩超示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1]。

3 讨论
下肢dvt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阻塞。

一旦栓子脱落可造成重要脏器的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下肢dvt是神经外科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2]。

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存在发生下肢dvt的诸多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有多种并发症、手术前后禁食、脱水治疗、偏瘫、卧床时间长、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麻醉、围手术期输血、留置下肢深静脉导管等,所以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 的危险性很高,属于高危人群[3,4]。

有研究表明,神经外科住院病人dvt的发生概率为15%~40%[5]。

因此下肢dvt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有很大影响,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预防和治疗dvt的方法有:(1)应用抗凝药物和活血促进微循环药物,但因为有引起出血的可能,必须监测凝血机制。

(2)应用弹力袜,可在一定部位加压,使静脉血回流,但无法避开手术切口,增加病人的疼痛。

(3)其他预防方法:肢体肌肉电刺激,但高强度的电流可导致病人的不适感[6]。

气压治疗仪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气放气,形成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并达到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快速流动及改
善微循环的作用。

即周期性充气压力是一种序贯的从踝部、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是物理性治疗仪[7]。

气压治疗仪工作原理及预防术后下肢dvt的机制是:气压治疗仪工作时气囊充气,随着气囊压力增大,对肢体自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顺序挤压、按摩,反复周期性加压,使肌肉被动收缩、舒张,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加速。

加压时静脉血管内血液排空,加速回流;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管迅速充盈,显著增大血流速度[8]。

据报道,挤压时静脉血流速度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9],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随之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因而具有消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10]。

本研究表明,气压治疗仪预防神经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dvt是有效和安全的,其较常规的护理方式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琳.气压治疗仪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 807.
[2] 徐生根,徐正发.2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0):37-38.
[3] 高风,李虹.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2):193.
[4] 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8):2120-2121.
[5] 李金辉,孙宝凯,王学练.骨折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4): 379-380. [6] 田会,王晶莹,赵振英.气压治疗仪对预防骨科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35-36.
[7] 贺修君,邓雪辉,何姣华.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3(10):36.
[8] 张林娜,韩桂俊,汤素琴,等. 循环驱动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护理研究,2005,19(16):1476.
[9] 邓毅,刘锐监.气囊脉动式气压治疗仪[j].医疗保健器具,1998,5(3):212-214
[10] 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8b):2120-2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