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在手术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容易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着一定的疗效。
一、中药付加搏治疗法中药付加搏治疗法是指在中药内服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针刺、灸法等治疗手段,配合运用拳击、器械操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的复合疗法。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可以选择中药付加搏治疗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选用芦根汤、当归芍药散、桂枝汤等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此外,低刺激性的器械操及互动性强的运动治疗,可有效加强下肢的血液循环,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综合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气血,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选择适当的针灸疗法,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选择穴位炙田、合谷、隔脉、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
通过针灸手段,可以有效消除下肢水肿,缓解肌肉疼痛,提高下肢肌肉的张力和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三、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通过使用特制的矿物匾或竹板,在患处上反复推拿,达到刺激体表经络,调节机体气血的目的。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选择刮痧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水肿,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四、食疗食疗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应注意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多食用黑豆、花生、绿豆等富含维生素E和抗氧化剂的食品,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此外,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减轻体内脂肪酸的积累和血流滞留,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疗效,但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及加强运动、饮食调理等措施,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
中药结合溶栓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844 844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e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自拟方)。
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10天为一疗程。
2.2电脑康复治疗我们采用北京宝润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R I—A型电脑康复治疗仪。
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若需要进行第二个疗程,间隔时间为2天。
2.3西药磷酸川芎嗪0.1加入盐水静脉点滴,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46例病人经1—3个疗程治疗后,原有不同程度的针刺样疼痛消失16例,明显减轻13例,有效率为91.3%。
有麻木感、发凉感、手套袜套感、束缚感和瘙痒感的36例,症状完全消失8例,明显好转20例,有效率为80%。
有腱反射减弱的32例,经治疗后完全正常16例,传导速度明显提高12例,有效率为90%。
4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疗效欠佳。
通过临床治疗观察,单纯中药、西药治疗均不理想。
我们也曾采用其他的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
近年来采用上法治疗本病,疗效比较确切。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消渴病日久,气阴两虚,血行不畅,脉络瘀滞不通,即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运用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益气养阴之中药,可解除或缓解症状。
方中当归、川穹、赤芍、三七活血化瘀。
其中赤芍、三七能增加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又有解痉作用。
当归、川芎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与营养供给。
牛膝引药下行,使气血上下贯通。
黄芪补气升阳,推动血液流行不止,起到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木瓜、地龙通经络,活血化瘀。
生地生津养阴止渴,也是治疗糖尿病的要药。
经临床观察本方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糖尿病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微血管狭窄闭塞,使神经组织发生缺血性改变,造成营养障碍,导致神经纤维退行性改变和脱髓鞘改变。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1.桃仁红花汤桃仁红花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
桃仁红花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疼痛等。
2.三七决明汤三七决明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三七、决明子、蒲公英等。
三七决明汤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3.当归四逆散当归四逆散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红花、穿山甲、当归、赤芍等。
当归四逆散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痛感等。
4.当归花蛇七汤当归花蛇七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红花、蛇七、穿山甲等。
当归花蛇七汤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剂只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病情仍需要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使用中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和预防: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防止血液在下肢积滞。
2.穿着适合的袜子或弹力绷带,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3.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总之,中药方剂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措施,全面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和症状。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孙会斌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今天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
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证候诊断:1.急性期(1)湿热下注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色黯红而热,青筋怒张,按之凹陷。
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血瘀湿重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
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慢性期(1)血瘀湿阻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
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气虚湿阻证: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
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方案目录一、下肢深静脉血栓概述 (3)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3)1.2 流行病学 (4)1.3 临床表现与诊断 (5)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6)2.1 询问病史 (6)2.2 体格检查 (7)2.3 影像学检查 (7)2.3.1 影像学检查方法 (8)2.3.2 影像学表现 (9)2.4 实验室检查 (10)2.4.1 血液学检查 (10)2.4.2 其他相关检查 (11)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12)3.1 非手术治疗 (13)3.1.1 一般治疗 (15)3.1.2 抗凝治疗 (16)3.1.3 抗血小板治疗 (17)3.1.4 穿刺抽栓术 (18)3.2 手术治疗 (19)3.2.1 取栓术 (20)3.2.2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21)3.2.3 非手术干预下的溶栓治疗 (23)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及处理 (24)4.1 血栓后综合征 (26)4.2 肺栓塞 (27)4.3 深静脉血栓再发 (28)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29)5.1 高危人群的筛查与评估 (30)5.2 预防措施 (31)5.2.1 生活方式调整 (32)5.2.2 长期抗凝治疗 (33)5.2.3 旅行与卧床期间的预防 (34)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35)6.1 术前护理 (36)6.2 术后护理 (37)6.3 出院指导 (38)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后及随访 (38)7.1 预后评估 (39)7.2 随访计划 (40)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41)8.1 新型抗凝药物 (42)8.2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 (43)8.3 手术治疗技术的革新 (44)一、下肢深静脉血栓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之一。
该病好发于下肢,尤其是股静脉和腘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液凝固性增加、静脉壁损伤和血流缓慢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局部不适,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刘继前:静脉血栓的中医治疗措施是什么

乌梢蛇、制川乌——刘继前专家表示能搜风通络,散寒止痛。 人参、黄花——刘继前专家表示能益气扶正驱邪,行血通络。 水蛭、土元、三棱、莪术、穿山甲——刘继前专家表示能活 血破血,去瘀生新。 地丁、金银花、生目草——刘继前专家表示能清热解毒,缓 急止痛。
静脉血栓的中医中药疗法
刘继前专家表示,周围血管病,在祖国医学当 中早有记载,在《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均有详 尽记载。刘继前专家举例道,诸如:脱疽、坏疽、脉 管病等。刘继前专家解释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寒客 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 ,血败化腐。
治疗原理
刘继前专家根据这一原则立法为:益气行血,搜风祛寒,活血通络, 散结止痛,清热解毒。刘继前专家以加减治疗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栓性静脉炎等肢体血管病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热毒型
刘继前专家表示,热毒型表现为患肢指趾剧痛,昼轻夜重,肢 体局部红肿,喜凉怕热,体温高,大便干等。刘继前专家建议治宜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刘继前专家介绍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菊花、连翘、大 黄、黄柏、玄参、茜草、丹皮、当归、白芷等适量,水煎洗浴患肢。
总结
刘继前专家指出,中医治疗疾病确实是比较慢的, 但是这种方法却对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因 此,刘继前专家也希望您能多加坚持与忍耐。另外, 刘继前专家提醒您,在静脉血栓治疗期间,在生活 中的护理必须做好,要多注意休息,而且要保证环 境舒适与整洁。
刘继前:静脉血栓的中医治疗措施是什么
前 言
刘继前专家接诊多年,得出一个小结论说:在疾病的 治疗上,大家往往会选择西医的方式来进行救治,但是西 医真的会对我们身体的康复有帮助吗?刘继前专家认为, 像静脉血栓这种发病比较缓慢的病症,还是选择采用中医 方法比较好。那么静脉血栓的中医治疗措施具体有哪些呢? 接下来刘继前专家为您详细讲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一)急性期:(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1、血瘀湿热型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
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那么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那么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那么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那么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三、预防措施〔一〕根本预防措施嘱患者人尽早开场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嘱家属进展下肢的按摩。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195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TCD 编码:BWC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 编码:I80.2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4 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 4 周至 3 个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TCD 编码:BWC220)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 -10 编码:I80.205)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动脉栓塞、原发性盆腔肿瘤、淋巴性水肿、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4)凝血功能+D-二聚体(5)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6)心电图(7)胸部X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腹部超声、CT、 MRI 等检查,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
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三、预防措施
(一)基本预防措施
嘱患者人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嘱家属进行下肢的按摩。
(二)经络系统的中频、艾灸及推经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它可以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各种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通过中频治疗复溜、承山穴,艾灸涌泉穴,推膀胱经可以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作用。
人的下肢及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它与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上述治疗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促使静脉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中频治疗穴位(复溜、承山)
操作方法:先选取下肢的复溜、承山穴(复溜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承山位于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中频选取F3电疗模式,选取相应的频率及强度,进行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
有感染、肿瘤的病人禁用。
2、艾灸涌泉穴
操作方法:先选取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艾灸距穴位皮肤约2~3厘米为宜。
艾灸时以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每次灸2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
3、推双下肢膀胱经
操作方法:
遵医嘱选取膀胱经、进行推经。
先用推经油均匀涂抹推经肢体部位。
用拳头、拇指、掌根对所取经络由远到近进行推经。
遇有堵塞、淤滞或有痛感时需反复予以按揉,直至滞点或痛点减轻或消散。
推经时间10分为宜。
每日一次。
有感染、肿瘤的病人禁用。
(三)机械预防措施
1、穿弹力袜
能增加股静脉中的血流速度,增加静脉血流,减少血流瘀滞,对预防DVT有一定的效果,主要用于低危DVT人群及可作为中、高危人群的辅助预防措施。
2、下肢足底静脉泵(VFP)
让患者穿着一双充气的长统靴,间隙地充气,使小腿由远端向近端顺序受压,从而增加静脉血流,减少血流瘀滞,此外它还能增加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从而降低DVT的发生。
(三)药物的预防口服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制剂。
四、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肢体周径变化以及影像学检查来判定。
肢
体周径分别于髌骨上缘上15cm和髌骨下缘下15cm测量,计算肢体周径比。
肢体周径比=(患肢周径-健肢周径)/健肢周径×100%。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即患肢无肿胀、疼痛、活动不受限,腓肠肌无压痛,股三角区无压痛,长时问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CDFI 检查示深静脉血流通畅;肢体周径比<5%。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即疼痛、肿胀较前明显减轻,或稍有肿痛;体征不明显:患肢皮温正常,稍有肿胀,腓肠肌无明显或轻度压痛,长时问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不适;CDFI 检查示深静脉有部分血流通过;肢体周径比<5%。
好转:疼痛肿胀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体征仍较明显,但较前有所好转,皮温稍高,仍肿胀,局部压痛减轻;CDFI 检查无明显深静脉血流;肢体周径比>5%。
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者;CDFI 检查无深静脉血流;肢体周径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