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文诗两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散文诗,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体会散文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诗两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散文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散文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简介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情感等方面分析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六、课后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散文诗两篇》,谈谈你对散文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请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谈谈你的感受。

3.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散文诗,进行鉴赏分析,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散文诗二首》的课堂笔记

《散文诗二首》的课堂笔记

《散文诗二首》的课堂笔记《散文诗二首》课堂笔记一、课文导入1.散文诗介绍:散文诗是一种融合了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学形式,既有散文的叙述性和描述性,又有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作家作品介绍:本课所选的两首散文诗分别出自XXX和XXX 之手,两位作家都是著名的散文诗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价值。

二、文本解读1.第一首散文诗:《XXX》(1)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XXX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2)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重点语句分析:选取诗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解读,如“XXX”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1.第二首散文诗:《XXX》(1)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XXX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和爱情的独到见解。

(2)艺术手法:诗中采用了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哲理,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展现了散文诗的魅力。

(3)重点语句分析:选取诗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解读,如“XXX”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内涵。

三、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两首散文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重点语句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朗读体验:邀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短的散文诗,以身边的事物或场景为题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学习《散文诗二首》,使我们了解了散文诗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欣赏了两位作家的优美诗篇,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哲理。

同时,我们也通过课堂互动环节,增强了自己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能够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散文诗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 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三、教学重点1. 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散文诗的艺术手法和韵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爱好。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诗。

(2)让学生总结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和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散文诗的感悟和体会。

5. 创作实践(1)让学生尝试创作散文诗。

(2)展示学生创作的散文诗,进行评价和交流。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们的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散文诗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散文诗,了解学生对散文诗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两篇具体的散文诗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课文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介绍《散文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3)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4)学生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并感受文学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创新思维,在交流和探究中积极学习。

(3)通过精讲和演练散文诗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两者的差别。

问: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

第二步:讲授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由老师详细阐述散文和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区别,让学生对散文和诗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内容涉及: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新增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展现学生欣赏能力在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放一段散文或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后提出意见。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分组散文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特点,交流阅读心得,丰富学生思维。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第五步:精讲散文诗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精讲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千古传诵,歌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呤》,下面让我们集体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1、大屏幕展示泰戈尔、冰心画像及其概况。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沉船》、《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并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多媒体显示:衍(yǎn)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菡萏(hàn)(dàn)欹斜(qī)徘徊(pái)(huái)4、教师指点,学生朗读。

5、组织朗读竞赛。

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组织一场男、女生朗读竞赛。

可分为集体朗读竞赛和个人朗读竞赛。

四、再读课文,研讨内容〈一〉大屏幕显示研讨问题。

《散文诗二首》课堂笔记

《散文诗二首》课堂笔记

以下是一篇关于《散文诗二首》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优美的散文诗,分别是《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这些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诗篇,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品味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引发对母爱的思考。

三、课文解读1.《金色花》(1)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印度近代著名作家。

他的诗歌以清新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

(2)主题:本诗通过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表达了母爱与童真的相互关系,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3)意象与语言:通过描绘金色花的美丽与芬芳,以及儿童与母亲的嬉戏,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

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荷叶·母亲》(1)作者介绍:冰心,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她的作品以清新明快、婉约细腻见长。

(2)主题:本诗通过将荷叶比作母亲,表达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

(3)意象与语言:通过描绘荷叶的美丽与坚韧,以及雨中荷叶为荷花遮风挡雨的情景,营造出温馨、感人的氛围。

同时,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四、拓展讨论1. 如何理解“金色花”和“荷叶”这两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 两首诗在表达母爱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是什么?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初中语文《散文诗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散文诗两篇》教案
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1、生字词预习,朗读课文。
2、了解者。
3、“研讨与练习”二、三。
4、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2、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可以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
朗读练习: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1、生字词预习,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
3、“研讨与练习”一。




课题
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
课时
1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2、赏析诗歌,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诗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
杨晓霄张翠敏
一、课文悟读
《记忆》
记忆,历史的见证人。

“记忆”一词在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既嘹亮又微弱,既结实又无力。

若要探析“记忆”的文学内涵,那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它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没有色彩,没有标价;再也没有什么词比“记忆”更加滑头和善变的了,不同的人们赋予它不同的看法:是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自然的一川流瀑,一泓平湖,月香水影,花开花落;也可以映射出人世超尘的邀约,流逝的风韵,未了的故事,光阴的祭礼;是灰烬;是落花;是流水……
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尘埃落定,我认为,韩少华在《记忆》一文中作了最好的回答。

记忆是尺度,是岁月的见证,它衡量着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

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中有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吞噬刺口的苞栗和菜根;我毫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圈狗窝似的住所。

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
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方志敏所言,实际上就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记录,他的质朴与崇高将在人们记忆的深处永葆鲜活,他的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则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而悠悠历史中,像秦桧、魏忠贤之流的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之流,在人们的记忆中就为人所不耻,必遭唾弃。

可见,“记忆”也是一位对生活洞若观火的智者,他警醒我们必须思索: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来过?人应该为记忆的长河留下点什么?
《门槛》
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和情感。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在散文诗中最常运用。

《门槛》是一篇象征手法运用的非常好的作品。

它质朴大方,十分纯净,不做任何修饰装扮,连描绘性的辞藻都不大使用,集中笔墨勾勒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富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她所献身的事业的内在的壮美。

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浓缩和凝聚,作品总共才四百来字,但从内容上看,含量却非常大:他集众多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于“俄罗斯的姑娘”于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
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他们追求崇高信仰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散文诗中,从文章题目、环境描写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推出了一组象征性形象。

这些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这篇散文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内容含蓄深广。

在作者所描绘的深远的意境之中,读者思绪的触角,会随着文中那些具体、生动的象征性形象的轨迹而延伸,而且读者的心灵也会因此受到陶冶和感染。

在艺术作品中,只有恰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才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隐蔽性、含蓄性和耐读性,而不是含混不清,《门槛》一文在这方面堪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二、亮点探究
1.仔细品读文句:“记忆嘛,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请指出“压得人”“鼓舞人”其中的“人”字的含义是否相同?
探究学习:文句中“压得人”“鼓舞人”中两个“人”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应是针对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人而言的。

通读全文,就会找到答案:前者指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等一类人,后者指智者、勇士等一类人。

前者因为或是“只记得一己忧患”,或是“忘记了人民疾苦”,或是把“荣耀当做冠冕顶在头上”,所以他们被“灰色”的记忆压得匍匐在地;后者
因为或是“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或是“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所以“忘我的精神”鼓舞他们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前者丑陋的灵魂和卑劣的形象令人唾弃,后者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形象,令人景仰。

2.文中有“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询问我”“而你,朋友,却执拗地望着我”“年轻的朋友,关于记忆,请允许我”“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望着我呢”的语句,试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探究学习:本文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

这种“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笔谈”变得和蔼可亲。

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却给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文章内涵的线索。

3.“记忆,是什么?”“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
述?”“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是重在回答记忆的生理本质是什么?还是重在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并非以心理学家的口吻来表现记忆的生理本质,而是以文学家的笔墨来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

文章先不谈记忆,而是从谈忘却人手,其意在
从记忆的对立面探讨有关记忆的社会本质。

从描述有关记忆的种种现象,到比喻性地阐释记忆是什么,再到列举两个典型事例,最后描写各种人对待记忆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一步一步地挖掘记忆的社会本质。

4.文章结尾说:“不知我匆匆写下的这些杂乱的意思,可触及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了吗?”如果就文章的内容、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来看,那么“这些杂乱的意思”是否“杂乱”呢?
探究学习:本文是一篇散文诗,同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凝”的特点。

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讴歌,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

在思路上,不是“直线式”平铺直叙地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的写法,迂曲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提示记忆的本质。

文章紧紧地围绕这个“神”,尽情挥洒,多方选材,力求“形”生动活泼,而且“形”以“神”为中心,放得开,也收得拢,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

5.下列对《门槛》一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门槛》通过“一位俄罗斯的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

B.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者前面的一切艰难险阻”。

C.文中的“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描写讴歌的对象,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的政治信仰,及其对革命的同情和理解。

D.《门槛》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又深刻,朴素而富于哲理,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探究学习:此题答案为C。

文中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讴歌的对象,虽然作者由衷地赞美姑娘对自己信仰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是屠格涅夫自己却不具有、也不赞成那种信仰。

这是屠格涅夫的贵族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哲学观点在《门槛》中留下的印记。

屠格涅夫只希望温和的改革,而不能接受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以至从内心深处感到革命、流血、暴力,是一种应该感到内疚的“犯罪”行为。

作者还认为,用木犁浅翻处女地的工作成效甚微,几乎等于白
白地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甚至认为姑娘将来会否认自己“现在这个信仰”。

三、选题设计
1.《门槛》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俄罗斯姑娘的?这些描写都蕴涵了什么意义?
研究方法:
《门槛》一文中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所以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描写仔细研究分析,课外可以阅读几本小说名著,体会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语言描写:
a.问语——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冰冷冷。

b.答语——简短,坚决,果断。

c.评语——一声诅咒“一个傻瓜”,一声赞美“一位圣人”。

(2)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
(3)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

参读书目:
孙犁的《荷花淀》、鲁迅的《祝福》、高尔基的《母亲》、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2.《门槛》中“俄罗斯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与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研究方法:
屠格涅夫以擅长描写女性而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的女性形象。

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

(1)以往的作品只是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诗意地加以描绘,塑造女性形象。

(2)《门槛》中的女革命家形象,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

这位女革命家,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温情,却更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俄罗斯的姑娘”形象不同于屠格涅夫一生中塑造的其他任何女性,气质非凡,独放异彩。

参读书目:
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罗亭》《贵族之家》《前夜》《处女地》《阿霞》《初恋》《春潮》。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