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熟练进行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2. 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1. 介绍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3. 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分子结构。
第二课时: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1. 讲解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系统。
2. 演示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应用。
3. 练习有机物的命名,帮助学生掌握命名规则。
第三课时: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1. 演示有机分子结构推导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有机分子的常见化学反应及其预测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案例进行知识传授。
2. 示范演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预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质量。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案

《有机化学》课程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烃类化合物性质与反应机理探讨•芳香族化合物性质与反应机理探讨•含氧官能团化合物性质与反应机理探讨•含氮官能团化合物性质与反应机理探讨•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简介01课程介绍与目标有机化学定义及发展历程有机化学定义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合成、反应机理及其应用的科学。
发展历程从18世纪开始,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逐渐从无机化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
能力目标具备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机化学实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目教材选用《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等编)参考书目《有机化学》(胡宏纹编)、《有机合成化学》(王积涛编)等。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论文和专著,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02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形成不同的电子构型。
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键合方式共价键可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分别对应σ键和π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合方式030201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式子,如C2H6O 。
分子式用短线表示原子间连接方式的式子,可分为结构简式和结构式两种。
结构式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采用系统命名法或习惯命名法进行命名。
命名规则分子式、结构式及命名规则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方式称为构象。
构象研究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及其引起的化学性质差异,包括手性、对称性和构象等概念。
立体化学基础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分子中若存在对称元素(如对称轴、对称面等),则分子具有对称性。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有机化学2. 章节:第一章有机化学基本概念3. 课时:2学时4. 教学目标:a.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b.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c.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a. 系统命名法b. 习惯命名法c. 俗名命名法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a. 碳原子的成键特性b.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c.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和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互动:提问学生有关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和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互动法: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3.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有机化学教案2. 章节: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3. 课时:4学时4. 教学目标:a. 理解有机化合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b. 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c. 了解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七、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合成反应的原理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a. 加成反应b. 消除反应c. 取代反应d. 缩合反应3. 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a. 酸催化剂b. 碱催化剂c. 酶催化剂d. 温度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有机化合物合成反应在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实验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实验器材: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导论1.1 有机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与分类1.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1.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3 烷烃与卤代烃的反应2.4 烷烃与卤代烃的制备方法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3 烯烃与炔烃的反应3.4 烯烃与炔烃的制备方法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与合成第五章:醇、酚与醚5.1 醇的结构与性质5.2 酚的结构与性质5.3 醚的结构与性质5.4 醇、酚与醚的反应与合成第六章:羧酸与酮6.1 羧酸的结构与性质6.2 酮的结构与性质6.3 羧酸与酮的反应6.4 羧酸与酮的制备方法第七章:糖类与脂肪7.1 糖类的结构与分类7.2 糖的代谢与合成7.3 脂肪的结构与性质7.4 脂肪的代谢与合成第八章:氨基酸与蛋白质8.1 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8.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8.3 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8.4 蛋白质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第九章:杂环化合物9.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9.2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9.3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9.4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合成反应10.1 有机合成的策略与方法10.2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10.3 官能团转换与修饰反应10.4 有机合成反应的调控与应用第十一章:天然有机化合物11.1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分布11.2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1.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4 天然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与食品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有机金属化学12.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合成12.3 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催化与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4 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三章:有机光电材料13.1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与性质13.2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13.3 有机光电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13.4 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四章:环境有机化学14.1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14.2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检测14.3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降解14.4 环境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未来挑战第十五章:有机化学实验15.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安全15.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15.3 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5.4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 烷烃、卤代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 立体化学、醇、酚、醚的反应与合成4. 羧酸、酮、糖类、脂肪的结构与代谢5. 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6.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反应7.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提取8.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应用9.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制备与器件应用10.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与处理1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与评价难点:1. 立体化学中的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2. 有机金属化学的结构与反应机理3.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器件制作4.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处理技术5.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与问题解决。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篇一:人教版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照和原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领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要点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教课难点 :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教课过程【引入】经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先有机物是指有活力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获得的,直到1828 年,德国科学家维勒有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经过加热能够直接转变成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观点遇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观点——世界上绝大部分含碳的化合物。
有机物自己有着特定的化学构成和构造,致使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别性。
研究有机物的构成、构造、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认识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师:有机物从构造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依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应有机物特征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 ch3 -ch2 - ch2 - ch2 -ch3 )有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一样能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以下有机物的类型吗?【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要点就是认识常有的官能团,能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构造特色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色,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育思想的有序性、逻辑性、谨慎性。
教课要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色;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郑大贵《有机化学》教案

03
外消旋体拆分法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外消旋体拆分为单一的对映异构体。这种方法适
用于外消旋体易于获得且拆分条件温和的情况。
立体选择性合成实例分析
1 2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通过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环氧化等反应实现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 择性的产物。
酮的不对称还原
利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配体实现酮的不对称还原 ,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择性的醇类化合物。
学过程遵循Zaitsev规则或 Hoffmann规则。
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自由基取代反应定义
反应机理
自由基进攻有机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 基团,引发一系列自由基链式反应, 最终生成取代产物的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通常包括链引发、链 传递和链终止三个步骤。链引发阶段 产生自由基,链传递阶段自由基进攻 底物生成新的自由基和产物,链终止 阶段自由基之间结合生成稳定分子。
天然产物全合成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拆 解成简单的前体或砌块。
合成路线设计
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如 汇聚式合成、线性合成等 。
关键反应与策略
运用创新性的反应和方法 ,如金属有机反应、不对 称合成等。
典型天然产物全合成案例分析
紫杉醇全合成
通过多步有机合成反应, 成功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
实例分析
以卤代烃的态后,卤原子离去,生成醇和 卤化氢。
消除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消除反应定义
有机分子中两个基团或原子同时 离去,生成不饱和键的反应。
反应机理
消除反应通常涉及底物中的离去 基团和相邻基团的协同作用,形
成不饱和键。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多场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等,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加热、冷却、搅拌等,并演示其正确操作方法。
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
5.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演示实验仪器的使用:现场演示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5.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6.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7.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其掌握程度。
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3.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方面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深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商学院2014 至 2015 学年第二学期________有机化学________课程教案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周学时: 48 / 3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2014级烹饪营养与教育专业推荐教材:有机化学系别/教研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曾习本次课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一)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5min(二)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5min(三)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15min(四) 共价键 10min(五)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0min第二章饱和烃(烷烃)(一) 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5min(二) 烷烃的命名 20min(三) 烷烃的结构 5min(四) 烷烃的物理性质 5min(五) 烷烃的化学性质 20min(六) 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5min第三章(一) 脂环烃的分类 5min(二) 环烷烃的命名 5mim(三) 环烷烃烃的性质 5min(四)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10min(五)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5min教学互动设计:一、课堂提问:1.何谓有机化学?F.Wohler有何贡献?2.与无机化合物相比较,有机化合物主要具有哪些特点?3.写出反-1,3-二甲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二、课堂讨论:1.不同杂化态碳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导致其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的σ键的性质不同。
2.电负性:sp杂化碳> sp2杂化碳> sp3杂化碳 !3.杂化轨道可形成σ键,如C-H、C-C、C-X、C-O、C-N等。
σ键是有机分子构成碳链或碳环的基础。
4.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π键,如C=C、C=O、C≡C、C≡N等。
5.用化学方法鉴别丙烷和环丙烷。
板书设计:一、常用的有化合物书写方法H C C C O H H H H HH C HHHH-C-C-C-O-H H H HH HH-C-HH CH 3CHCH 2OHCH 3(CH 3)2CHCH 2OH 或OH二、sp ,sp2,sp3杂化3个sp 杂化轨道2取最大键角为120。
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与3个sp 杂化轨道2垂直spsp三、电负性电负性:sp 杂化碳> sp2杂化碳> sp3杂化碳 四、烃的分类烃开链烃(脂肪烃)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环状烃脂环烃()``... ...芳香烃(CH3)... ...``饱和烃烷烃本次课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一、烯烃和炔烃的结构1.烯烃的结构 10minπ键的特性:①π键不能自由旋转。
②π键键能小,不如σ键牢固。
碳碳双键键能为611KJ/mol,碳碳单键键能为347JK/mol,∴π键键能为611-347=264K/mol③π键电子云流动性大,受核束缚小,易极化。
∴π键易断裂、起化学反应。
2.炔烃的结构 20min①-C≡C-中碳原子为sp杂化;②-C≡C-中有一个σ键、2个相互⊥的π键;③共价键参数:原因:①-C≡C-中有1个σ和2个π键;② sp 杂化轨道中的S 成份多。
(S 电子的特点就是离核近,即s 电子云更靠近核)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烯基和炔基 10min烯烃和炔烃分子从形式上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基团分别称为烯基和炔基;不饱和烃去掉两个氢后,也形成相应的亚基。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30min (甲) 衍生物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只适用于简单的烯烃和炔烃。
烯烃以乙烯为母体,炔烃以乙炔为母体。
将其它的烯、炔看作乙烯或乙炔的衍生物。
(乙) 系统命名法烯烃和炔烃与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类似。
①要选择含有C=C 或C ≡C 的最长碳链为主链;②编号从最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并用阿位伯数字表示双键的位置。
③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参键时,先叫烯后叫炔,编号要使双键和参键的位次和最小。
④若双键、三键处于相同的位次供选择时,优先给双键以最低编号。
3.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10min (甲) 顺反命名法 两个双键碳上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双键的同一侧者,称为顺式,反之称为反式。
(乙) Z,E-命名法三、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1.加氢 10min 2.亲电加成 15min 3.氧化反应 5min 5.聚合反应 5min6.α-氢原子的反应 10min7.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10min837KJ/mol 347KJ/mol()HC CC HH3H 3347=1041x 611KJ/mol 0.108nmC HH 2教学互动设计:一、课堂提问:1.如何鉴别丙烷、丙烯、丙炔?2.如何用乙炔为原料合成4-氰基环己烯?3.如何用乙炔为原料合成1-丁烯-3-酮? 二、课堂讨论:讨论为什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和甲基正离子的稳定性。
板书设计:一、烯基和炔基:CH 2=CH-CH 3-CH=CH-CH 2=CH-CH 2-CH 3-C=CH 2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异丙烯基HC C-CH 3-C C-HC C-CH 2--CH=CH-乙炔基丙炔基1,2-亚乙烯基炔丙基二、衍生物命名法CH 3-CH=CH 2(CH 3)2CH=CH 2CH 3-CH=CH-CH 2CH 3CH 3C CCH 3CH 3CH 2C CCH 3CH 2=CH-C CH 甲基乙烯不对称二甲基乙烯对称甲基乙基乙烯二甲基乙炔甲基乙基乙炔乙烯基乙炔三、顺反命名法C=CHCH 3H 3C HCH 3C=CH 3C HH 顺-2-丁烯I 反-2-丁烯I I m.p -105 C 。
m.p -132 C 。
::( )( )2-丁烯:四、Z,E-命名法C=C H 3CBr ClH C=C H 3CHCl Br CH 3C=CH 3C HH C=CHCH 3H 3C H顺-2-丁烯反-2-丁烯??五、三种负离子的对溴鎓离子的竞争形成三种产物BrCH 2CH 2OHBrCH 2CH 2Br BrCH 2CH 2Cl CH 2 CH 2Br +六、烯烃与次卤酸加成CHCH ClCH 3-CH 3-CH=CH 2+CHCH 2CH 3-ClOHCHCH 2CH 3-ClOHH 2O -H+2-2-氯-1-丙醇1-氯-2-丙醇七、丙二烯的结构CH 2CH0.131nmspsp 2。
spsp sp 2本次课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一、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25min(1) 构造异构一元取代只有一个结构式,二、三、四元取代各有三个异构体。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命名命名时,一般以芳环为取代基,也可以芳环为母体。
二、苯的结构 15min(1) 价键理论苯分子中12个原子共面,其中六个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每个碳原子上还剩下一个与6大π键。
5minσ平面⊥的p轨道,相互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形成π6(2)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共振论认为苯的结构是两个或多个经典结构的共振杂化体。
三、单环芳烃的来源 5min(1) 从煤焦油分离(2) 从石油裂解产品中分离石油裂解制乙烯、丙烯时的副产品。
(3) 芳构化环烷烃或烷烃在铂催化下脱氢形成芳烃。
四、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5min单环芳烃不溶于水,相对密度小于1,b.p随分子↑而↑五、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25min(1) 取代反应(甲) 卤化(乙) 硝化(丙) 磺化(丁) Friedel-Crafts反应(戊) 氯甲基化(2)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3) 加成反应(4) 氧化反应(5) 聚合反应六、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15min(1) 两类定位基苯环上已有一个取代基之后,新引入取代基的位置取向受原有取代基的性质的影响。
原有基团分为二类:第一类:致活基,新引入基团上它的邻、对位。
属于这类基团的有:- O-、-NR2、-NHR、-OH、-OCH3、-NHCOCH3、-OCOR、-C6H5、-R[-CH3、-C2H5、]、-H、-X等特点:负电荷,孤对电子,饱和键第二类:致钝基,新引入的基团上间位。
属于这类基团的有:-(四面体铵盐)N+R3、-NO2、-CN、-COOH、-SO3H、-CHO、-COR等特点:正电荷,不饱和键两类定位基定位能力的强弱是不同的,大致如上述次序(P81-82)。
(2)苯环上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甲) 电子效应第一类定位基对苯环的影响及其定位效应这类取代基对苯环均有推电子效应,因而使苯环电子云密度↑,使苯环活化。
(甲) 电子效应(a) 第一类定位基对苯环的影响及其定位效应(b) 第二类定位基对苯环的影响其定位效应(乙) 空间效应当苯环上已有一个邻对位定位基时,产物中邻位和对位取代的比例与原有定位基及新引入基的体积有关。
(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4) 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七、稠环芳烃 20min(1) 萘(甲) 萘的结构(乙) 萘的性质A. 亲电取代B. 氧化反应C. 还原反应(丙) 萘环上二元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2)其它稠环芳烃八、芳香性(1) Hückel规则(2) 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甲) 轮烯(乙) 芳香离子(丙) 并联环系九、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10min分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官能团的化合物称为多官能团化合物。
命名时遵守官能团优先次序规则、最低系列原则和大小顺序规则。
教学互动设计:一、苯的衍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PPT 演讲(两位同学,各5min ) 二、课堂提问:1.除了苯以外,能否写出符合C6H6分子式的其他异构体。
2.如何由甲苯合成对硝基苯甲酸。
3.如何由苯合成间硝基氯苯? 二、课堂讨论:讨论苯的主要用途和苯的危害。
三、课堂练习:写出D-吡喃葡萄糖的结构式。
板书设计:一、芳烃按其结构分为三类:二、苯的结构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CH3CH 3CH 3CH 苯甲苯二甲苯联苯三苯甲烷萘菲0.140nm三、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思考与作业:分子式为C9H12的芳香烃A ,用高锰酸钾氧化后得二元酸。
将A 进行硝化,得到两种一硝基产物,判断A 的结构式,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式。
CH 3NO2COOHSO 3HCH 3Cl本次课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一、卤代烷烃 60min(一) 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 10min介绍卤代烷的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二)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5min(1) 沸点和熔点b.p:RI>RBr>RCl>RF>RHC4H9F、C3H7Cl、C2H5Br、CH3I以上为液体或固体m.p:分子对称性↑,熔点↑;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2) 相对密度分子中卤素原子数目↑,其相对密度↑。
一元卤代烷中RF、RCl的d<1;RBr、RI的d>1;多卤代烃的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