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熟练进行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2. 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1. 介绍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3. 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分子结构。
第二课时: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1. 讲解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系统。
2. 演示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应用。
3. 练习有机物的命名,帮助学生掌握命名规则。
第三课时: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1. 演示有机分子结构推导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有机分子的常见化学反应及其预测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案例进行知识传授。
2. 示范演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预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质量。
2024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术诚信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
2.有机化合物结构: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等。
3.有机化合物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
4.有机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5.有机合成方法:碳-碳键形成反应、碳-氢键形成反应、碳-卤键形成反应、碳-氧键形成反应等。
6.有机化合物应用: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课堂讨论:针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给予平时成绩。
2.期中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安排一次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给予实验成绩。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实验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实验器材: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导论1.1 有机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与分类1.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1.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3 烷烃与卤代烃的反应2.4 烷烃与卤代烃的制备方法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3 烯烃与炔烃的反应3.4 烯烃与炔烃的制备方法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与合成第五章:醇、酚与醚5.1 醇的结构与性质5.2 酚的结构与性质5.3 醚的结构与性质5.4 醇、酚与醚的反应与合成第六章:羧酸与酮6.1 羧酸的结构与性质6.2 酮的结构与性质6.3 羧酸与酮的反应6.4 羧酸与酮的制备方法第七章:糖类与脂肪7.1 糖类的结构与分类7.2 糖的代谢与合成7.3 脂肪的结构与性质7.4 脂肪的代谢与合成第八章:氨基酸与蛋白质8.1 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8.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8.3 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8.4 蛋白质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第九章:杂环化合物9.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9.2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9.3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9.4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合成反应10.1 有机合成的策略与方法10.2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10.3 官能团转换与修饰反应10.4 有机合成反应的调控与应用第十一章:天然有机化合物11.1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分布11.2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1.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4 天然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与食品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有机金属化学12.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合成12.3 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催化与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4 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三章:有机光电材料13.1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与性质13.2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13.3 有机光电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13.4 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四章:环境有机化学14.1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14.2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检测14.3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降解14.4 环境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未来挑战第十五章:有机化学实验15.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安全15.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15.3 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5.4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 烷烃、卤代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 立体化学、醇、酚、醚的反应与合成4. 羧酸、酮、糖类、脂肪的结构与代谢5. 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6.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反应7.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提取8.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应用9.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制备与器件应用10.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与处理1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与评价难点:1. 立体化学中的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2. 有机金属化学的结构与反应机理3.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器件制作4.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处理技术5.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与问题解决。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第一学期)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一、教学目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能力以小量规模正确地进行制备试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和鉴定制备的产品的能力。
2.了解红外光谱等仪器的使用。
3.培养能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初步会查阅文献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此,我们首先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学生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之前,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这部分内容。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一般知识1-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为了保证哟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实验方法,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切实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进入实验室时,应熟悉实验室灭火器材,急救药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时应遵守纪律,保持安静。
4.遵从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步骤、仪器及试剂的规格和用量进行实验。
5.应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6.爱护公共仪器和工具,应在指定地点使用,宾白感保持整洁。
7.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把水、电和煤气开关关闭。
1-2 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可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所用的仪器设备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故在实验室工作,若粗心大意,就易发生事故。
必须认识到化学实验室是潜在危险场所,必须经常重视安全问题,提高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介绍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一、实验室安全守则。
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①火灾的预防②爆炸的预防③中毒的预防④触电的预防三、事故的处理和急救①火灾的处理②玻璃割伤③烫伤⑤中毒四、急救用具1-3 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一、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普通玻璃仪器二、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标准接口玻璃仪器三、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装置四、仪器的装备1-4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一、玻璃器皿的洗涤二、玻璃仪器的干燥三、常用仪器的保养1-5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理论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化工、医药、农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有机化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有机”。
2. 通过PPT展示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背景。
3.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方法、理论方法等。
5. 探讨有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巩固练习:1. 简述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列举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 描述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举例说明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烃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烃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烯烃、炔烃。
2. 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原子成键特点、沸点、燃烧反应。
3.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反应性。
4. 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燃料、化工原料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掌握它们的特点。
4. 探讨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1. 简述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列举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描述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4. 举例说明烃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醇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醇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篇一:人教版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照和原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领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要点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教课难点 :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教课过程【引入】经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先有机物是指有活力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获得的,直到1828 年,德国科学家维勒有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经过加热能够直接转变成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观点遇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观点——世界上绝大部分含碳的化合物。
有机物自己有着特定的化学构成和构造,致使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别性。
研究有机物的构成、构造、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认识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师:有机物从构造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依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应有机物特征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 ch3 -ch2 - ch2 - ch2 -ch3 )有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一样能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以下有机物的类型吗?【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要点就是认识常有的官能团,能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构造特色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色,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育思想的有序性、逻辑性、谨慎性。
教课要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色;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郑大贵《有机化学》教案

03
外消旋体拆分法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外消旋体拆分为单一的对映异构体。这种方法适
用于外消旋体易于获得且拆分条件温和的情况。
立体选择性合成实例分析
1 2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通过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环氧化等反应实现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 择性的产物。
酮的不对称还原
利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配体实现酮的不对称还原 ,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择性的醇类化合物。
学过程遵循Zaitsev规则或 Hoffmann规则。
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自由基取代反应定义
反应机理
自由基进攻有机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 基团,引发一系列自由基链式反应, 最终生成取代产物的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通常包括链引发、链 传递和链终止三个步骤。链引发阶段 产生自由基,链传递阶段自由基进攻 底物生成新的自由基和产物,链终止 阶段自由基之间结合生成稳定分子。
天然产物全合成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拆 解成简单的前体或砌块。
合成路线设计
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如 汇聚式合成、线性合成等 。
关键反应与策略
运用创新性的反应和方法 ,如金属有机反应、不对 称合成等。
典型天然产物全合成案例分析
紫杉醇全合成
通过多步有机合成反应, 成功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
实例分析
以卤代烃的态后,卤原子离去,生成醇和 卤化氢。
消除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消除反应定义
有机分子中两个基团或原子同时 离去,生成不饱和键的反应。
反应机理
消除反应通常涉及底物中的离去 基团和相邻基团的协同作用,形
成不饱和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教案使用教材: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 主讲教师:第一章 绪 论学习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了解共价键理论,掌握共价键的键参数。
3.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和官能团分类的方法。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一.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与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的涵义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carbon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es. 二、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1828年以前:有机物和无机物严格区分; 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F. Wöhler)制得尿素:氰酸异氰酸(NH 4)2SO 4 + 2KOCN2NH 4OCN + K 2SO 43 + HO CN重排NH 3 + O C“I must tell you that I can prepare Urea without requiring a kidney or an animal, either man or dog.” 1845年,柯尔伯(H. Kolber) 制得醋酸;1854年,柏赛罗(M. Berthelot)合成油脂类化合物;1857年,凯库勒(F. A. Kekulé)和库帕(A. S. Couper)分别提出提出四价的碳原子;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观点;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式;1874年,范特霍夫(J. H. van ’t Hoff)和勒贝尔(J. A. Le Bel)分别提出碳四面体学说; 费歇尔(E. Fischer)开创了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新时代;……我国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合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65年9月,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化学通报,1965.5 P257-285);1979年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半合成;1981年完成了全合成(化学通报,1982.12 P28)。
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组成和结构之特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已知有七百多万种、且还在不断增加)原因:1)C原子自身相互结合能力强2) 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键、双键、三键、链状、环状)3) 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型异构、构象异构)●组成元素少(C,H,O,N,P,S,X等)2.性质上的特点物理性质方面的特点:◆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水溶性差(“相似相溶”)◆密度低,硬度小化学性质方面的特点:◆易燃烧◆热稳定性差,易受热分解◆反应速度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四、有机化学研究的三个内容——分离、结构、反应和合成[分离] 从自然界或反应产物通过蒸馏、结晶、吸附、萃取、升华等操作孤立出单一纯净的有机物。
[结构] 对分离出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和物理行为的了解,阐明其结构和特性。
[反应和合成] 从某一有机化合物(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成一已知的或新的有机化合物(产物)。
五、有机化学的任务发现新现象(新的有机物,有机物的新的来源、新的合成方法、合成技巧,新的有机反应等)研究新的规律(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反应机理等)提供新材料(提供新的高科技材料,推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与有机化学的结合)。
第二节 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化学是研究共价键化合物的化学。
一、共价键理论 1. 共价键理论 1) 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的形成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如果两个原子都有未成键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就能配对形成共价键。
例如:碳原子可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C —H 键而生成甲烷。
·· + 4H ··×H C·×·H×·H ·H××CHHH HC由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叫做单键,用一条短直线表示,如果两个原子各用两个或三个未成键电子构成的共价键,则构成的共价键为双键或三键双键三键2)共价键形成的基本要点(1) 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需相反 (2)共价键的饱和性P 4OHHOHHHC HH HHCH HHHH(3)共价键的方向性——成键时,两个电子的原子的轨道发生重叠,而P 电子的原子轨道具有一定的空间取向,只有当它从某一方向互相接近时才能使原子轨道得到最大的重叠,生成的分子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才能形成稳定的反之。
+H(1s)Cl(2p)C CCCS 和P 电子原子轨道的三种重叠情况σ 键,“头碰头”重叠π键,“肩靠肩”重叠2.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1932年提出了来的,它是从分子的整体出发去研究分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认为形成键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的。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任何数目的原子轨道重叠时,就可形成同样数目的分子轨道。
例如:两个原子轨道可以线性的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比原来的原子轨道的能量低,叫成键轨道(由符号相同的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加而成),另一个是由符号不同的两个原子轨道的波函数相减而成,其能量比两个原子轨道的能量高,这中种分子轨道叫做反键轨道。
AB轨道)ψ2=ψA ψBψ+ψ1=A ψBψ-(原子轨道)能量分子轨道能级图和原子轨道一样,每一个分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电子总是优先进入能量低的分子轨道,在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由原子轨道组成分子轨道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对称匹配原则——既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的符号(位相)必须相同。
++成键轨道(Π)反键轨道(Π)*能量π轨道示意图2)最大重叠原则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最大时,形成的键才最稳定。
3)能量相近原则原子轨道的能量要相近,才能有效的组成分子轨道。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1.键长使成键原子间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时的两原子之间的距离。
几种重要共价键的键长:C-H(0.109nm);C-C (0.154nm);C=C(0.134nm);C≡C(0.120nm)注意:在不同的有机物中,由于结构的不同,同类共价键的键长不相同。
2.键角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它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28′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3.键能当A与B两个原子(气态)结合生成A—B(气态)时放出的能量。
相反解离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解离能。
A (g)+B (g)A B+ Q(g)A (g)+B (g)A B- Q双原子分子,键的解离能就是键能,而多原子分之中共价键的键能是指同一类的共价键的解离能的平均值。
如甲烷的四个C—H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4.键矩——键的极性键矩是用来衡量键极性的物理量。
定义:正、负电荷中心的电荷e与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d的乘积:μ=ed键矩有方向性,通常规定其方向由正到负:HClδ-δ+CHδ-δ+COδ-δ+当两个不同原子结合成共价键时,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使得形成的共价键的一端带电荷多些,而另一端带电荷少些,这种由于电子云不完全对称而呈极性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双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多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分子中每个键极性的向量和三、 共价键的断裂有机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时,总是伴随着某些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断裂有两种断裂方式。
1. 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或原子团,生成两个自由基。
A:B A • + B •按均裂进行的反应叫做自由基反应。
2. 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在断裂时分给某一原子和原子团,生成正负离子。
C : XC - + X +(碳负离子,R -)+ + X -(碳正离子,R +)在有机反应中, 按异裂进行的反应叫做离子型反应。
离子反应亲电反应——由亲电体(带正电荷)进攻碳负离子部分而发生的反应亲核反应——由亲核体(带负电荷)进攻碳正离子部分而发生的反应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接受电子的试剂称为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能提供电子而进攻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的试剂。
第三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1.分离提纯:结晶/升华/蒸馏/色谱…. 2.纯度的检定:熔点/沸点/密度/折射率…. 3. 元素分析:4.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燃烧试验/计算….5.结构式的确定: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分子的结构包括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
构造(construction):原子之间互相连接的顺序。
构型(configuration):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构象(conformation):通过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原子或基团之间不同的空间排布方式。
5.构造式的书写:路易斯(Lewis)点电子式:路易斯(Lewis)价键式:HCHH H楔形式:HC H透视式(桥架式):HH HHHHHH HCH3CH3费歇尔投影式:H HHH一般用价键式。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碳干结构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官能团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醚醛酮酯羧酸卤代烃胺第五节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布朗斯特(J.N.Brønsted)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是碱。
1.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酸碱概念。
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中酸碱是以“共轭”的形式存在的。
酸失去质子,剩余基团就是它的共轭碱(conjugate base)。
碱得到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conjugate acid)给出质子能力强的就是强酸(strong acid),接受质子能力强的就是强碱(strong base)。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weak base) ,强碱的共轭酸必是弱酸(weak acid)。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中 ,强碱的概念是相对的。
某一分子或离子在一个反应中是酸而在另一个反应中却可能是碱。
Cl Cl H 2O + H 2O-+ NH 4+CH 3COO -+ H 3+O SO 42-+ H 3+O HSO 4-+ H 3+O -+ H 3+O 共轭碱共轭酸H 3+O + OH -HCl + NH 3CH 3COOH + H 2OHSO 4-+ H 2OH 2SO 4 + H 2O HCl + H 2O 酸碱酸或碱的强度用K a (pK a )或K b (pK b )来表示。
水溶液中,共轭酸碱间有pK a + pK b =14的关系。
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酸碱电子对理论(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酸是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路易斯碱是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
酸核碱的加合物叫酸碱配位化合物(acid-base com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