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 [1000字]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等,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加热、冷却、搅拌等,并演示其正确操作方法。

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

5.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演示实验仪器的使用:现场演示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5.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6.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7.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其掌握程度。

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3.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方面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深度等。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3. 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能够预测和解释有机反应的产物。

教学内容:第一课: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2. 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3. 有机分子的功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第二课: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碳原子的数目和排列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2. 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命名法和IUPAC命名法。

第三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醇、醛、酮、酸、酯等有机官能团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课:有机反应机理1.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2. 有机反应的机理:亲核反应、电子亲合反应等;3. 有机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第五课:有机反应的应用1. 酸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2. 有机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有机反应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规则;2. 实验操作:观察有机反应的产物;3. 学生实践答题:预测有机反应的产物;4. 课堂讲解:介绍有机反应的应用。

评价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表现;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2. 《有机化学导论》教辅书籍;3. 有机化学相关实验教材和资料。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实验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实验器材: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选择数种已知熔点的纯化合物为标推,测定它们的熔点,以观察到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熔 点与已知熔点差值作横坐标,画成曲线,即可从曲线上读出任一温度的校正值。
常用标准样品(表 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熔点管必须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 4—10OC 的误差。 2、熔点管底未封好会产生漏管。 3、样品粉碎要细,填装要实,否则产生空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大。 4、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会使熔点偏低,熔程变大。 5、样品量太少不便观察,而且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6、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7、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8、使用硫酸作加热浴液要特别小心,不能让有机物碰到浓硫酸,否则使浴液颜色变深,有碍 熔点的观察。若出现这种情况,可加人少许硝酸钾晶体共热后使之脱色。采用浓硫酸作热浴,适 用于测熔点在 220℃以下的样品。若要测熔点在 220℃以上的样品可用其它热浴液。
化曲线
图 1 相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
图 2 物质蒸气压随温度变
化合物温度不到熔点时以固相存在,加热使温度上升,达到熔点.开始有少量液体出现, 而后固液相平衡.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此时加热所提供的热量使固相不断转变为液相,两 相间仍为平衡,最后的固体熔化后,继续加热则温度线性上升。因此在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一 定要慢,每分钟温度升高不能超过 2℃,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1-0.2g 样品,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用玻棒研成粉末,装入熔点管中 , 至高度 2-3mm 注:①样品研得很细
②装样品要迅速 ③样品结实均匀无空隙 3.熔点测定方法 ①先快速加热,测化合物大概熔点。 ②细测 测定前,先待热浴温度降至熔点约 300C 以下,换一根样品 管,慢慢加热,一开始 50C/min,当达到熔点下约 150C 时,以 1-20C/min 升温,接近熔点时,以 0.2-0.30C/min 升温,当毛细管中样品开始塌落和 有湿润现象,出现下滴液体时,表明样品已开始熔化,为始熔,记下温度, 继续微热,至成透明液体,记下温度为全熔。 熔点测定,至少有两次重复的数据,每一次测定都必须更换新的熔点管 (为什么) 4.实验结束处理 把温度计放好,让其自然冷却至室温,用废纸擦去硫酸,才可用水冲洗,浓 硫酸冷却后,方可倒回瓶中。 六、问题讨论 1. 若样品研磨的不细,对装样品有什么影响?对测定有机物的熔点数据是否可 靠? 2. 加热的快慢为什么会影响熔点?在什么情况下加热可以快一些,而在什么情 况下加热则要慢一些? 3. 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定熔点时已经熔化了的有机化合物再做第二次测定 呢?为什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理论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化工、医药、农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有机化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有机”。

2. 通过PPT展示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背景。

3.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方法、理论方法等。

5. 探讨有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巩固练习:1. 简述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列举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 描述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举例说明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烃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烃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烯烃、炔烃。

2. 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原子成键特点、沸点、燃烧反应。

3.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反应性。

4. 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燃料、化工原料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掌握它们的特点。

4. 探讨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1. 简述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列举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描述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4. 举例说明烃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醇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醇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篇一:人教版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照和原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领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要点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教课难点 :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教课过程【引入】经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先有机物是指有活力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获得的,直到1828 年,德国科学家维勒有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经过加热能够直接转变成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观点遇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观点——世界上绝大部分含碳的化合物。

有机物自己有着特定的化学构成和构造,致使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别性。

研究有机物的构成、构造、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认识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师:有机物从构造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依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应有机物特征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 ch3 -ch2 - ch2 - ch2 -ch3 )有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一样能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以下有机物的类型吗?【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要点就是认识常有的官能团,能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构造特色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色,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育思想的有序性、逻辑性、谨慎性。

教课要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色;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郑大贵《有机化学》教案

郑大贵《有机化学》教案

03
外消旋体拆分法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外消旋体拆分为单一的对映异构体。这种方法适
用于外消旋体易于获得且拆分条件温和的情况。
立体选择性合成实例分析
1 2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通过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环氧化等反应实现 烯烃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 择性的产物。
酮的不对称还原
利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配体实现酮的不对称还原 ,可以得到具有高立体选择性的醇类化合物。
学过程遵循Zaitsev规则或 Hoffmann规则。
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自由基取代反应定义
反应机理
自由基进攻有机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 基团,引发一系列自由基链式反应, 最终生成取代产物的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通常包括链引发、链 传递和链终止三个步骤。链引发阶段 产生自由基,链传递阶段自由基进攻 底物生成新的自由基和产物,链终止 阶段自由基之间结合生成稳定分子。
天然产物全合成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拆 解成简单的前体或砌块。
合成路线设计
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如 汇聚式合成、线性合成等 。
关键反应与策略
运用创新性的反应和方法 ,如金属有机反应、不对 称合成等。
典型天然产物全合成案例分析
紫杉醇全合成
通过多步有机合成反应, 成功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
实例分析
以卤代烃的态后,卤原子离去,生成醇和 卤化氢。
消除反应机理及实例分析
消除反应定义
有机分子中两个基团或原子同时 离去,生成不饱和键的反应。
反应机理
消除反应通常涉及底物中的离去 基团和相邻基团的协同作用,形
成不饱和键。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3)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内容:了解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鉴别技巧。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相关原理。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掌握测定技巧。

5.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结构分析。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掌握鉴定技巧。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第二学期)实验1 醇和酚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一般性质。

2. 比较醇和酚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3. 认识羟基和烃基的互相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甲醇、乙醇、丁醇、辛醇、钠、酚酞、仲丁醇、叔丁醇、无水zncl2、浓盐酸、1% kmno4、异丙醇、naoh、cuso4、乙二醇、甘油、苯酚、ph试纸、饱和溴水、1%ki、苯、h2so4、浓hno3、5%na2co3、0.5%kmno4、fecl3、恒温水浴锅三、实验步骤 1.醇的性质(1)比较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醇、乙醇、丁醇、辛醇各10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如已溶解则再加10滴样品,观察,从而可得出什么结论?(2)醇钠的生成及水解在一干燥的试管加入1ml无水乙醇,投入1小粒钠,观察现象,检验气体,待金属钠完全消失后,向试管中加入2ml,滴加酚酞指示剂,并解释?(3)醇与lucas 试剂的作用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再加入2mllucas试剂,振荡,保持26-270c,观察5min及1h后混合物变化。

(4)醇的氧化在试管中加入1ml乙醇,滴入1% kmno42滴,振荡,微热观察现象?以异丙醇作同样实验,其结果如何?(5)多元醇与cu(oh)2作用用6ml5%naoh及10滴10% cuso4,配制成新鲜的cu(oh)2中,观察现象?样品:乙二醇、甘油 2.酚的性质(1)苯酚的酸性在试管中盛放苯酚的饱和溶液6ml,用玻璃棒沾取一滴于ph试纸上试验其酸性.(2)苯酚与溴水作用取苯酚饱和水溶液2滴,用水稀释至2ml,逐滴滴入饱和溴水,至淡黄色,将混合物煮沸1-2min,冷却,再加入1%ki溶液数滴及1ml苯,用力振荡,观察现象?(3)苯酚的硝化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0.5g苯酚,滴入1ml浓硫酸,沸水浴加热并振荡,冷却后加水3ml,小心地逐滴加入2ml浓hno3振荡,置沸水浴加热至溶液呈黄色,取出试管,冷却,观察现象? (4)苯酚的氧化取苯酚饱和水溶液3ml,置于赶试管中,加5% na2co30.5ml及0.5% kmno41ml,振荡,观察现象?(5)苯酚与fecl3作用取苯酚饱和水溶液2滴,放入试管中,加入2ml水,并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问题讨论1. 用卢卡斯试剂检验伯,仲,叔醇的实验成功的关键何在?对于六个碳以上的伯,仲,叔醇是否都能用卢卡斯试剂进行鉴别?2. 与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绛蓝色是邻羟基多元醇的特征反应,此外,还有什么试剂能起类似的作用?实验2 醛和酮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 进一步加深对醛、酮化学性质的认识。

2. 掌握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2,4-二硝基苯肼、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乙醇、nahso3、二苯酮、3-戊酮、氨基脲盐酸盐、naac、庚醛、3-己酮、苯乙酮、i2、ki、异丙醇、1-丁醇、对品红盐酸盐、na2so3、浓盐酸、agno3、nh3?h2o、环己酮、柠檬酸钠、碳酸钠、硫酸铜、cr03、浓h2so4、丁醛、叔丁醇、恒温水浴锅三、实验步骤<一>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 2,4-二硝基苯肼试验5支试管,各加入1ml2,4-二硝基苯肼,分别滴加1-2地试样,摇匀静置,观察结晶颜色试样: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二苯酮 2.与饱和nahso3溶液加成4支分别加入2ml新配制的饱和nahso3,分别滴加1ml试样,振荡置于冰水中冷却数分钟,观察沉淀析出的相对速度。

试样:苯甲醛、乙醛、丙酮、3-戊酮 3.缩氨脲的制备将0.5g氨基脲盐酸盐,1.5g碳酸钠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分装入4支试管中,各加入3滴试样和1ml乙醇摇匀。

将4支试管置于700c水浴中加热15min,然后各加入2ml水,移去灯焰,在水浴中再放置10min,待冷却后试管置于冰水中,用玻璃棒摩擦试管至结晶完全。

试样:庚醛、3-己酮、苯乙酮、丙酮 <二>醛、酮а-h活泼性:碘仿试验5支试管,分别加入1ml蒸馏水和3-4滴试样,再分别加入1ml10%naoh 溶液,滴加ki-i2至溶液呈黄色,继续振荡至浅黄色消失,析出浅黄色沉淀,若无沉淀,则放在50-600c水浴中微热几分钟,(可补加ki-i2溶液)观察结果。

试样:乙醛、丙酮、乙醇、异丙醇、1-丁醇 <三>醛、酮的区别 1.schiff试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品红醛试剂(schiff试剂),然后分别滴加2滴试样,振荡摇匀,放置数分钟,然后分别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硫酸,边滴边摇,观察现象?试样:甲醛、乙醛、丙酮、苯乙酮、3-戊酮 2.tollen试验5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 tollen试剂,再分别加入2滴试样,摇匀,静置,若无变化,50-600c水浴温热几分钟,观察现象?试样: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己酮 3.benedict试验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benedict试剂各1ml,摇匀分别加入3-4滴试样,摇匀,沸水浴加热3-5min,观察现象?试样: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 4.铬酸试验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试样,分别加入1ml丙酮,振荡再加入铬酸试剂数滴,边加边摇,观察现象?试样:丁醛、叔丁醇、异丙醇、环己酮、苯甲醛、乙醇一、问题讨论1. 醛和酮与氨基脲的加成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乙酸钠?2. 土伦试剂为什么要在临用时才配置?土伦实验完毕后,应该加入硝酸少许,立刻煮沸洗去银镜,为什么?3. 如何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定下列化合物?环己烷环己烯环己醇苯甲醛丙酮实验3 二苄叉丙酮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利用羟醛缩合反应增长碳链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利用反应物的投料比控制反应物,利用衍生物来鉴别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三、仪器与药品苯甲醛、丙酮、95%乙醇、10%naoh、冰醋酸、磁力搅拌器、循环水真空泵四、实验步骤1.将 5.3ml(0.05mol)新蒸馏的苯甲醛,1.8ml(0.025mol)丙酮,40ml95%乙醇和50ml10%naoh依次加入小烧杯中。

2.电磁搅拌20min。

3.洗涤抽干水分。

4.用1ml冰醋酸和25ml95%乙醇配成混合液浸泡洗涤,最后用水洗涤一次。

5.将固体移到100ml三角烧瓶中,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用冰水冷到00c。

6.抽滤、干燥、称重、测定熔点。

7.计算产率。

实验4 羧酸的性质一、实验目的验证羧酸的性质二、仪器与药品甲酸、乙酸、草酸、苯甲酸、10%naoh、10%盐酸、ba(oh)2、乙醇、刚果红试纸、恒温水浴锅三、实验步骤1.酸性试验将甲酸、乙酸各5滴及草酸0.2g分别溶于2ml水中,用洗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应的酸液在同一条刚果红试纸上化线,比较各线条颜色和深浅程度。

2.成盐反应取0.2g苯甲酸晶体放入盛有1ml水的试管中加入10%naoh液数滴,振荡并观察现象。

直接再加数滴10%的盐酸,振荡并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3.加热分解作用将甲酸和冰醋酸各1ml及草酸1g分别放入3支带导管的小试管中导管的末端分别伸入3支各自盛有1-2ml ba(oh)2试管中,加热试管,观察现象?4.氧化作用在3支使馆中分别放置0.5ml甲酸、乙酸及0.2g草酸和1ml水所配成的溶液,然后分别加入1ml稀(1∶5)硫酸和2-3ml0.5%的kmno4溶液加热至沸,观察现象?5.成酯反应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和冰醋酸再加入0.2ml浓h2so4,振荡均匀浸在60-700c的热水浴中约10min,然后将试管浸入冷水中冷却,最后向试管内加入5ml水,观察现象?实验5 苯甲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学会用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酸原理及方法。

2. 掌握热滤、抽滤、回流、重结晶等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仪器与药品甲苯、kmno4、1:1hcl、nahso3、冷凝管、圆底烧瓶、循环水真空泵、电热套四、实验步骤1. 在5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250ml水和5.4ml甲苯加几粒沸石。

2. 装上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腾。

3. 分批加入17g kmno4,回流加热1.5-2h至回流液中无明显油珠为止。

4. 趁热抽滤。

(若滤液有颜色可加入nahso3固体至无色为止)。

5. 冷却至室温。

给滤液滴加1:1hcl,至酸性为止。

6. 抽滤、干燥、称重、计算产率。

五、问题讨论1. 在氧化反应中,影响苯甲酸产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 氧化反应时,向反应中加nahso3的目的是什么?实验6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一、实验目的验证羧酸衍生物的性质二、仪器与药品乙酰氯、2%agno3、无水乙醇、20%na2co3、nacl、苯胺、乙酸酐、乙酰胺、20%naoh、10%h2so4、红石蕊试纸三、实验步骤1. 酰氯和酸酐的性质(1)水解作用:在试管中加2ml水,再加入数滴乙酰氯,观察现象,反应结束在溶液中滴加数滴2%agno3溶液,观察现象。

(2)醇解作用: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慢慢滴加1ml 乙酰氯,冰水冷却,并振荡,反应结束后先加入1ml水,小心用中20%na2co3中和至中性,观察现象,如没有酯层,再加入粉状氯化钠至溶液饱和为止,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3)氨解作用:在干燥的试管中滴加苯胺5滴,慢慢滴加乙酰氯8滴,待反应结束后再加入5ml水并用玻璃棒搅匀,观察现象?用乙酸酐代替乙酰氯重复上述三个试验,比较反应现象及快慢程度。

2.酰胺的水解作用(1)碱性水解:取0.1g乙酰胺和1ml20%naoh放入一小试管中,混合均匀,小火加热至沸,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所产生气体的性质。

(2)酸性水解:取0.1g乙酰胺和2ml10%h2so4一起放入一小试管混合均匀,沸水浴加热2min,闻气味,放冷并加入20%naoh至陈碱性,再加热,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所产生气体的性质。

实验7 乙酸乙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从有机酸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2. 掌握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三、仪器与药品无水乙醇、冰醋酸、浓h2so4、饱和na2co3、饱和nacl、饱和cacl2、无水mgso4、电热套、球形冷凝管、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四、实验步骤1.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9.5ml(0.2mol)无水乙醇和6ml(0.1mol)冰醋酸,再小心加入2.5ml浓h2so4,混匀后,加入沸石,装上冷凝管。

2.小心加热反应瓶,缓慢回流1/2h,冷却反应物,将回流改成蒸馏装置,接受瓶用冷水冷却,蒸出生成的乙酸乙酯,直到镏出液约为反应物总体积的1/2为止。

3.在镏出液中慢慢加入饱和na2co3,振荡,至不再有co2气体产生为止。

4.将混合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去水溶液,有机层用5ml饱和nacl洗涤,再用5mlcacl2洗涤,最后用水洗涤一次,分去下层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