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复兴之路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大势、体现时代要求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我们党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复兴目标的高度一致。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走向繁荣富强都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就必须而且只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样的现代化之路不是西方模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复兴之路峥嵘岁月内容概括

复兴之路峥嵘岁月内容概括

复兴之路峥嵘岁月内容概括
(最新版)
目录
一、复兴之路的背景与意义
二、复兴之路的历程
三、复兴之路的成果与启示
正文
【一、复兴之路的背景与意义】
复兴之路,是指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展开的不懈探索与奋斗。

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民众疾苦,国家危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复兴之路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的伟大使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复兴之路的历程】
复兴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

从 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再到 20 世纪中叶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这一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复兴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三、复兴之路的成果与启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复兴之路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这一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需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创未来。

总之,复兴之路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最为壮丽、最为感人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复兴之路

中国的复兴之路

中国的复兴之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长久的年代。

鸦片战争以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东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中国不大关心西方世界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殖民主义扩张,通过鸦片战争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以大炮为前锋,把贸易和殖民体系迅速推向东方,使以道德和尊严相维系的东方式国际关系体系很快败下阵来。

中国在屈辱、赔款、割让土地和主权被侵蚀的恶劣国际关系环境中苦苦挣扎。

到了20世纪初,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思考并且开始觉醒。

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对洋务运动颇多批评。

他们批评洋务派只知“师夷长技”,徒袭西艺之皮毛,未得西艺之要领。

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

百日之内,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学校教育诸方面的诏谕,像雪片一样地飞来,看似轰轰烈烈、大有作为的样子。

但政变随之而来,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华北农民的反帝爱国行动也失败在血泊中。

这样顽固的封建专制政府,岂能领导国家的改革和进步?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初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杰出革命家。

在艰难的探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

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

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复兴之路》观后感10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10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10篇《复兴之路》观后感1复兴之路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840年,因为中国的禁烟措施,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英两国爆发了战争。

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导致中国大门第一次被打开。

中国彻底失败,并且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然而中国人的思想还未被打开。

1860年英法舰船200只,侵略军16000余人闯至天津大沽口外。

无能的清政府委曲求全,无心抵抗,致使侵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

咸丰皇帝仓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

次日下午,当侵略者将圆明园的财宝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粉末。

这时的中国彻底宣告失败。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如: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了今天这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不管将来我们的发展如何,在看完《复兴之路》后,我们要牢固树立为国家建设出力的决心,我们要紧紧的围绕在党的周围,坚定不易得跟着党走,从而使我们国家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复兴之路》观后感2一直期待中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于昨晚播出。

观后,四个字:无比震撼!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的中华民族169年的复兴之路,浓缩到艺术舞台两个半小时。

与银屏、文字相比,舞台艺术的表现和感染力,是对编导者最大的挑战。

而《复兴之路》的巨大成功首先在于,把诺大的舞台与观众感官紧紧地融为一体。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复兴之路

近现代中国复兴之路在西方资本主义潮流发展的同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闭关锁国政策违背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潮流,中国很快衰落下去并落伍于世界。

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重新打开国门,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一步步丧权辱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勇的中国人民就一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而不断奋斗。

我们首先就要提到的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这两次运动有力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还是在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厂,建立海军,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等等,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些措施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也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和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走向富强的条件下,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而宣告结束。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是旧生产力的的代表,它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

那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发展,又将带领中国走向何方,能否完成民族独立、富强与振兴的历史使命呢?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向日本赔款筹措资金增加税源,开始鼓励民间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等。

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措施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

很快,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维新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经过英勇斗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了一些封建遗留问题,并在“一战”期间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

【议论文】中国的复兴之路_2000字

【议论文】中国的复兴之路_2000字

【议论文】中国的复兴之路_2000字中国的复兴之路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提出的“一边倒”政策改革与开放了中国经济,并受益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农业国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为中国的复兴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复兴之路还表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

中国开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合作。

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中国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军事技术,提升了国防能力,确保了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的复兴之路还表现在文化和科技方面。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中国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复兴,还是文化和科技的复兴。

中国的复兴之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政府腐败现象也没有完全根除。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也存在一些忧虑和担忧,中国需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西方国家的关系,避免出现外交纠纷。

中国的复兴之路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需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应对。

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中国人民有信心和决心实现国家的复兴目标。

中国的复兴之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是全世界的事情。

中国的崛起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浪潮也将更加多样化和平衡。

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不仅是经济上的增长,更是文化和科技的崛起。

中国的复兴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事例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事例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事例《近代中国的复兴之路》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近代中国的复兴之路那可真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就像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样,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想想那时候,外国列强就像一群贪婪的恶狼,闯进了咱们中国的家门,肆意抢夺、欺负咱们。

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日子过得苦啊!就说鸦片战争吧,英国那些坏蛋,为了赚咱们的钱,拼命地往咱们国家卖鸦片。

这鸦片可是个坏东西,害得好多人身体垮了,家也破了。

难道咱们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这样欺负咱们吗?当然不能!林则徐大人站了出来,坚决地进行禁烟运动,他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这是多么坚定的决心啊!再看看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居然也敢来挑衅咱们。

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在海上奋勇作战,可无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难道不让人气愤吗?咱们的国土被割让,赔偿了大量的白银,这简直就是在咱们的伤口上撒盐啊!不过,咱们中国人可不会轻易被打倒!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想要通过改革来拯救国家。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可是,守旧派的势力太强大了,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难道不令人惋惜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更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经过无数革命者的努力,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这就像是打破了一个沉重的枷锁,让咱们中国人能够喘口气,抬起头来!还有五四运动,那时候的青年学生们充满了激情和热血。

他们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他们就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难道我们能不为他们的勇敢和坚定而感动吗?在这漫长的复兴之路上,有太多的英雄人物,有太多的感人故事。

他们有的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为了理想奋斗了一生。

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复兴之路简介

复兴之路简介

复兴之路崛起之史漫漫中华路,遥遥先辈行。

上下五千年,盛衰兴亡多少事,看沧桑变化,数今朝兴旺繁华。

复兴之路,平辱之途。

《复兴之路》娓娓道来的既是历史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再现:是夺回殖民地,建立新中国的自豪重拾,是如今繁华昌盛的灿烂笑颜。

那一句言犹在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复兴之路一共六集。

第一集:千年巨变,时间跨度:1840—1911年主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1949年,主要讲的是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时间跨度:1949—1976年,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时间跨度:1976—1992年,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时间跨度:1989—2002年,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时间跨度:2002—2007年,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曾几何时,康乾盛世让中国人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愿清醒,当被西方列强用利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出的大炮轰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人惊醒了,却已无力抵抗着蓄谋已久的侵略。

灾难遍布中华大地,炮火燃尽幸福家园,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眼睁睁看着华夏大地一点点纳入他人怀中,支离破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复兴之路
在西方资本主义潮流发展的同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闭关锁国政策违背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潮流,中国很快衰落下去并落伍于世界。

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重新打开国门,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一步步丧权辱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勇的中国人民就一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而不断奋斗。

我们首先就要提到的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这两次运动有力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还是在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厂,建立海军,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等等,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些措施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也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和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走向富强的条件下,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而宣告结束。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是旧生产力的的代表,它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

那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发展,又将带领中国走向何方,能否完成民族独立、富强与振兴的历史使命呢?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向日本赔款筹措资金增加税源,开始鼓励民间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等。

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措施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

很快,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维新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经过英勇斗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了一些封建遗留问题,并在“一战”期间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

但是,它仍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把帝国主义从中国赶出去,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却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粉碎了以后的袁世凯的“皇帝梦”等各种复辟活动。

由于资产阶级{不管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软弱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振兴。

要实现国家振兴,就必须先实现国家富强,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先保证国家独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着手与国民党两次合作,先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又经过八年抗日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赶出去。

尤其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坚持独裁统治,使政治经济混乱,民不聊生,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它最终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推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废除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实现了国家独立,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经济建设。

在建国初期,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经济建设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例如“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发展,给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坚持改革开放方针。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中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压力下健康顺利发展,更是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一步。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尤其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宣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最终使国家走向统一富强的道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