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年代际变化.pdf
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大宅科学学报■2021年第44卷第1期:50-60htt p://j 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王林”,龚海楠,兰晓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29*联系人,E-mail:wanglin@2020-10-30收稿,2020-11-23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25020;41721004;42075033)摘要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是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环流变率的主导模态,对北半球以及区域尺度气温变化具有重要影响+AO可在没有外强迫条件下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形成,因此它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年代际尺度上AO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可加深对当前北半球气候变化规律的物理理解,也可为预估未来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AO影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AO对北半球冬季气温长期趋势的贡献、AO年代际影响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出发,简要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年代际尺度上冬季AO时空变化及其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展望一些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北极涛动;行星波;年代际变化;内部变率;气候变化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也称为北半球环状模,最早由Thompson and W/lace(1998)提出,通常定义为200N以北海平面气压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第一主模态(图1/)+AO可以在没有外强迫条件下通过大气内部的波动-基本气流相互作用生成(Limpasuvan and Hartmann,2000),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AO的空间分布在北极地区和中纬度地区呈现“跷跷板”结构,即北极地区气压变化和中纬度地区的气压变化呈现显著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并且可以由对流层—直向上延伸至平流层(Baldwin and Dunkerton,1999)+因此,AO的不同位相实则对应了北半球大气质量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过程可以改变气压场的经向梯度,造成中纬度的纬向西风异常,从而显著地影响北半球气候(Thompson and W/lace,2001),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可以从季节内一直到年际乃至年代际+以年际变化尺度为例,当北半球冬季AO 处于正位相时,北极地区的海平面气压降低,而中纬度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升高,对应绕极西风加速,极涡偏强(图1/),冷空气不易南下,进而导致中纬度大范围地区气温总体偏高(图1b);当AO处于负位相时环流异常与上述情况大致相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总体偏低+早期的研究发现,AO对东亚地区冬季的年际气候异常也有重要影响(武炳义和黄荣辉,1999),当AO处于正位相时会伴随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东亚大部地区气温偏高(Gong et/.,2001)o AO影响东亚冬季风的机制一度存在争议,主要焦点在于AO的影响是否通过西伯利亚高压来实现(Gong et al.,2001;Wu and Wang,2002)o后来的研究表明,A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大气准定常行星波来实现的(Chen et al.,2005;Wang et al.,2009):AO的不同位相对应极夜急流的不同状态,这会改变大气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和振幅,进而通过波流相互作用改变副热带急流强度,以及通过行星波振幅变化改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这两者共同作用,从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强度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AO的位相和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有显著变化(图1c),这种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具有很高的一致性(Wang and Lu,2017)。
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

第43卷第1期2019年1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V ol. 43 No. 1Jan. 2019修军艺, 温敏, 王遵娅, 等. 2019. 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 [J]. 大气科学, 43 (1): 155-170. Xiu Junyi, Wen Min, Wang Zunya, et al. 2019.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MJO propagation during the boreal winter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43 (1): 155-170, doi:10.3878/j.issn.1006-9895.1804.17278.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修军艺1温敏1, 2王遵娅3张人禾1, 4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3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4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利用1979~2013年实时多要素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监测(RMM)指数,美国NOAA逐日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从全球平均气温快速增暖期(1985~1997)到变暖趋缓期(2000~2012),MJO 2~4位相频次减少,5~7位相频次增多,即MJO对流活跃区在热带印度洋地区停留时间缩短、传播速度加快,而在热带西太平洋停留时间加长、传播明显减缓。
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上MJ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全球变化年代际波动有关。
球面E-P通量的计算及其应用

球面E-P通量的计算及其应用施春华;徐婷;蔡娟;刘仁强;郭栋【摘要】讨论了行星波作用通量Eliassen-Palm flux(E-P通量)在球面准地转条件下的表达式,纬圈环状总质量权重的变换形式,及其在绘图分析中的应用与技巧.结合实例,通过对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Interim的计算绘图,说明不同形式E-P通量在实际分析时的差异及特点.【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8)002【总页数】6页(P267-272)【关键词】E-P通量;行星波;波—流相互作用【作者】施春华;徐婷;蔡娟;刘仁强;郭栋【作者单位】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3Eliassen and Palm(1961)、Charney and Drazin(1961)研究了行星波的传播,前者将准地转近似下行星波的角动量输送和热量输送,作为两个分量组成的矢量,后被Andrews and McIntyre(1976,1978)、Andrews et al.(1987)推广,把瞬变波的热量通量作为热源项引入热力学方程,动量通量引入动量方程,通过连续方程使得动量方程出现了热量通量强迫效应,由此进一步阐述了剩余环流(欧拉环流扣除涡动热量通量引起的绝热准地转经向环流后的部分)和变形欧拉平均TEM(transformed Eulerian-mean,TEM)方程组,E-P(Eliassen-Palm,E-P)通量作为一个因子出现在纬向平均流的加减速诊断方程中(徐祥德和高守亭,2002)。
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

大气科学
' ( ) * + , +. / 0 * 1 2. 34 5 6 . , ( + 0 ) 8 9 8 ) + * 8 + , 7
. ; # : . 2 ; ! " < / 2 = " $ $ %
陈文!顾雷!魏科!等=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大气科学! ! # $ " $ $ % ! "" # > ? $ > @ @ ! !A ! ' ( + *A + * B /C + ) + )D + + 5 1 2 = 9 5 / E ) + , . 3 5 ( + E * 1 6 ) 8 0 . 8 + , , + , . 3 G 1 , 54 , ) 1 *6 . * , . . * , , 5 + 61 * E 5 ( + / 1 , ) I , 5 1 5 ) . * 1 0 2 1 * + 5 1 0 1 K + 1 8 I F 7 F H F7 FJ # ! ! # $ 5 ) K ) 5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23 2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6 = ) $ 4 0 2 $ ( + , 5 / E ) &
冬季北极涛动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

冬季北极涛动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熊光明;陈权亮;蒋玥;罗娟【摘要】In order to further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O and planetary waves, by using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with the help of some methods such as Harmonic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in abnormal AO has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are below: During the year of large (small) AO index, the mean field of zonal wind was reduce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iddle latitude and increased (reduced) obviously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The Amplitude of the wavenumber 1 was increased (reduced) obviously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t low latitude and in stratosphere at mid-latitude. It reduced (increased) remarkably in high latitude at Stratosphere. The Amplitude of the wavenumber 2 was reduced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roposphere at mid-latitude. It increases (reduces) in Stratosphere at high latitude. The E-P flux shows that during the year of large(small) AO index the spread of the wavenumber 1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receded) from the ground to upward spac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The waveguide was increased (reduced) obviously in low latitude and reduced (increased) obviously in polar region; The spread of the wavenumber 2 was significantly receded (enhanced) from the ground to upward spac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about the waveguide in low latitude, either in the polar region.%为了进一步认识北极涛动与行星波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借助谐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北极涛动异常下行星波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在北极涛动指数强(弱)值年,纬向平均风场在中纬度明显减小(增大),在中高纬度明显增大(减小);行星波1波振幅在低纬度对流层中层和中纬度平流层明显增大(减小),在高纬度平流层明显减小(增大);2波振幅在中纬度对流层明显减小(增大),在高纬度平流层有所增大(减小).E-P通量反映出在北极涛动强(弱)值年,行星波1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增强(减弱),低纬度波导显著增强(减弱),极地波导显著减弱(增强);2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减弱(增强),低纬度波导和极地波导变化不明显.【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6页(P273-278)【关键词】气象学;气候变化;北极涛动;行星波;E-P通量【作者】熊光明;陈权亮;蒋玥;罗娟【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0 引言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是北半球冬季热带外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的重要模态之一,反映了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在极地和中高纬度地区之间存在反相的“跷跷板”的振荡空间分布形式,这种振荡由近地面一直延伸到平流层下层[1]。
冬季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的数值试验

冬季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的数值试验马小娇;朱伟军;曾鼎文;孙思远【摘要】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8)003【总页数】11页(P396-406)【关键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海表温度异常;数值试验【作者】马小娇;朱伟军;曾鼎文;孙思远【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7风暴轴既是指天气尺度瞬变波最强烈的区域,又代表天气尺度瞬变波本身。
自Blackmon(1976)、Blackmon et al.(1977)利用滤波资料发现风暴轴以来,风暴轴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三维瞬变波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冬季北半球天气尺度的瞬变涡动活动被组织成两大风暴轴,分别位于中纬度的两大海洋上。
瞬变波动促进了热量、动量和位涡的再分布,对大气的温度分布及其他大气环流基本特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参考文献在文中引用格式

1 参考文献在文中引用格式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每条文献在正文中都要被引用。
正文引用时,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名(中文文献)或姓氏(英文文献)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 格式为(李志强,2000)。
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团体名称。
倘若正文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需著录出版年,格式为"李志强(2000)研究指出……"。
在正文中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英文文献只需标注第一著者的姓氏,其后附"et al.", 格式为(Smith et al., 2001); 对中文文献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 格式为(李志强等,2000);对于只标注第一著者姓氏使英文文献无法识别的情况,引用时还需加上第一著者的名。
同一著者不同年份的文章在正文中的引用格式为(李志强,2000,2001);同一著者同年份的多篇文章在正文中的引用格式为(李志强,2000a,2000b)。
同一处引用的多篇文献应按出版年的先后排序。
2 参考文献列表的排列规则和著录格式所有文献按著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所有中文文献需中英文对照,相对照的英文文献跟在中文后,不用另起一行,空一格即可;同一著者不同年份的文章按出版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著者同一年份的多篇文章在正文中引用时和在参考文献列表中都要在年份后加“a,b,c…”,以示区别;著者姓氏的英文字母相同的参考文献,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
本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如下:期刊:著者(多位作者需保留前三位姓名). 出版年. 文章题目[标志代码].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全卷页码连续的可省略): 起止页码.著作:著者(多位作者需保留前三位姓名). 出版年. 文章题目[标志代码]// 编者姓名. 书名. 出版地点:出版社名称,页码(总页码或引用页码).3 著者-出版年制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格式示例(1)期刊中析出的文献黄荣辉, 陈际龙, 周连童, 等. 2003. 关于中国重大气候灾害与东亚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7(4): 770–787. Huang Ronghui, Chen Jilong, Zhou Liantong, et al. 2003.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vere climatic disasters in China and the East Asia climate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27(4): 770–787.Samelson R M, Tziperman E. 2001. Instability of the chaotic ENSO: The growth-phase predictability barrier[J]. J. Atmos. Sci., 58: 3613–3625.(2)普通图书高由禧,徐淑英,郭其蕴,等. 1962.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M]. 北京:科学出版社,12–27. Gao Youxi, Xu Shuying, Guo Qiyun, et al. 1962. Some Problems about East Asian Monsoon[M] (in Chines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2–27.李崇银. 1993. 大气低频振荡[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pp. Li Chongyin. 1993.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the Atmosphere[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1pp.中国气象局. 2004–2005. 台风年鉴(2003–2004)[M]. 北京:气象出版社.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004–2005. Typhoon Yearbooks (2003–2004)[M]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IPCC.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M]. Houghton J T, Ding Y, Griggs D J, et al., Ed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81.(3)论文集、会议录叶笃正. 1997. 赵九章纪念文集[C]. 北京:科学出版社. Ye Duzheng. 1997. Collected Works for the Commemoration of Professor Zhao Jiuzhang[C] (in Chinese). Beijing: Science Press.(4)专著中析出的文献陈联寿. 2001. 热带气旋运动研究进展的综述[C]// 陈联寿等. 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 Chen Lianshou. 2001. An overview on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ropical cyclones motion[C]// Chen Lianshou, et al.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符淙斌. 1991. 海洋过程和气候变化[M]// 叶笃正,曾庆存,郭裕福. 当代气候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12–233. Fu Congbin. 1991. Oceanic process in associ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M]// Ye Duzheng, Zeng Qingcun, Guo Yufu. Current Research in Climate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12–233.张铭,曾庆存. 1983. 台风中螺旋云带数值模拟的初步结果[C]// 台风会议论文集.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2–100. Zhang Ming, Zeng Qingcun. 1983. Preliminary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spiral bands in typhoon[C]//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Typhoon (in Chinese).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92–100.Christensen J H, Hewitson B, Busuioc A, et al. 2007: Regional climate projections[M]//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et al, Ed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学位论文段晚锁. 2003. 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在ENSO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D].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20pp. Duan Wansuo. 2003. Applications of non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 in the studies of ENSO predictability[D]. Ph. D. dissertation (in Chines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20pp.杨蕾. 2004. 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及其变化:资料分析和模拟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Yang Lei. 2004. Activity and variability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ata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tudy[D]. M. S. thesis (in Chines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6)科技报告Gannon P T. 1978. Influences of earth surface and cloud properties in the south Florida sea breeze[R]. NOAA Tech. Rep. ERL402-NHELM2. 91.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
2023-2024学年星球版地理七上同步教学 1.4.2 四季的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 课件

太阳直射点移动 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我们感到冷热不同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时间按照北京每天的日出 时间而定,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判断, 下列时间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时间最早的是( B ) 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十一国庆节
太阳运动图(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6月22日)昼长夜 短
23°5'N
春分(3月21日)昼夜平分
秋分(9月23日)
昼夜平分 0°
次年春分
23°5'S
冬至(12月22日)昼短夜长
公转方向
太阳
S
从天南极
俯视 S “顺时针”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规律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冬至日前后的12、 1、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
评
(1)划分依据:各地获得 太阳光热/热量 的多少。
光照角度不同
地表光热不同 热量的差异
五带的划分
新知检测
(一)复习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填空: 1.这一天是 夏至 日前后,判断理 由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 2. A、B、C、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A ;最长为 24小时白昼最短 的是 D ,昼夜等长的是 C 。
新知检测
2.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的教师节(9月10日)时,地球公转
到__B__~_C___点之间。 (2)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其中冬季
包括 12、1、2 等三个月(填月份);此外, 人们还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全球 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其中获得热量最少、终年寒 冷的是___寒_____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是利用 4.2D(4.-N 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 的*%个冬季平均的北半球准定常行星 波 2D 通 量 的 分布#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行星波从中纬度附 近的对流层低层向上传播!并逐渐分成两支!其中 一支折向赤道传播到低纬度对流层顶附近"另一支
图!!利用 %$H#%%$&A 再分析资料计算的从!D3C) ’NN1年共16个冬季平均的准定常行星波 H# 通量分布
性回归的系数矢量分布
象#与此遥相关型对应的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异常 分布#见图$#‘%%表明!当准定常行星波 活 动 处于 正 位相时!在对流层有异常强的从中高纬度向低纬度
对流层顶附近的行星波传播!而通过极地波导向平 流层的传播明显减弱#结合气候态下的行星波传播 路径可以认为!气候态意义下的经极地波导穿过对 流层顶向上传播进入平流层的行星波活动与对流层 向中低纬度传播的行星波活动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 尺度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支波导在其年代际变 化上存在着反相振荡关系!即当其中一支有异常增 强时!另外一支会有异常的减弱#
!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
图0!H# 通量散度和 H# 通量矢量变化对 行星波活动指数年代际变化线性回归分布 #7%2D 通量散度的年代际变化对行星波活动 指 数 年 代 际 变 化 线性回归的系数分布#等 值 线 %以 及 两 者 之 间 的 相 关 #阴 影 %! 等值线间隔为 &#"6-GY! ->Y!! 零 等 值 线 已 被 去 掉 ##‘% 2D 通量矢量的年代际变化对行星波活动指数年代际变化线
! 第!"卷!第#期!$%%"年#月
*)’
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年代际变化"
陈!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北京!&&&)-N 再分析资料对!0’),"&&*年共*% 个冬季 北 半 球 大 气 准 定 常 行 星 波传播的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气候态意义下的准定常行星波沿高纬度由对流层向平流层的 传 播 和 在 对 流 层 内 向 低 纬 度 的 传 播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的 反 相 振 荡 关 系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还 表 明 ! 准 定 常 行 星波传播的年代际变化与北极涛动有密切的联系$北极涛动的正位相对应于在对流层有异常强的 从中高纬度向低纬度对流层顶附近的波动传播!同时通过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明显减弱#其 结果不仅说明大气内部的准定常行星波与纬向平均流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而且 提供了平流层变化影响对流层大气环流长期变化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相对应的行 星波传播的异常 可 以 用 对 该 指 数 线 性 回 归 的 2D 通 量散度和 2D 通 量 矢 量 来 描 述# 在 回 归 之 前! 我 们 同样对 2D 通 量 散 度 场 和 2D 通 量 矢 量 的 分 量 分 别 进行了’年滑 动 平 均# 由 图 $#7%可 见!2D 通 量 散 度的异常在中纬度对流层呈现一个倾斜的偶极子形 势!其北偏下有异常的辐散!而南偏上有异常的辐 合"同时极区平流层下层也出现异常的辐散#这一 分布形势与陈文等 所 *!&+ 得到的准 定 常 行 星 波 传 播 年 际变化的 对 流 层 遥 相 关 型 非 常 一 致" 并 且!2D 通 量散度与 行 星 波 活 动 指 数 在 年 代 际 变 化 上 的 相 关 #见图$#7%%都 至 少 超 过 了 &#%# 因 此! 准 定 常 行 星 波2D通 量 的 散 度 在 年 代 际 变 化 上 也 存 在 遥 相 关 现
先折向高纬度地区!并进而向上传播到平流层#因 而!在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明显具有两 条路径!即两支波 导# 这 与 理 论 研 究 和 *)+ 简 单 的 描 述行星波的机制模式的模拟均是一致的 # *!’+
上述的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形态只 是气候态下对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描述#为了研究 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陈文 等*!$+定 义 了 准 定 常 行星波活动指数!并利用该指数研究了准定常行星 波传播的年际变化#图 "是利用 4.2D(4.-N 再分 析 资 料 计 算 的!0’))!0’0 至"&&$)"&&* 共*% 个 冬 季 的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异常的指数变化分布#为了研 究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代际变化!我们将该指数 进行了’年滑 动 平 均!’ 年 滑 动 平 均 的 结 果 也 给 在 图"中#由图"可见!准定常行星波活动有明显的 年代际 变 化! 在 "& 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行 星 波 活 动处于正 位 相! 而 六( 七 十 年 代 除 了 +& 年 代 中 前 期外均为 负 位 相! 有 意 义 的 是 进 入 "! 世 纪 后! 行 星波活动似乎又开始进入一个负位相阶段#
!2(6789$?I=@^!97GJ#87S#7?#?@
*)%
!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纬向平均场和任意波数的扰动振幅以及位相分布! 本文取纬向波数 !,$ 来 表 征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的 活 动# 而准定常行星波在经圈平面上的传播用球面对数压 力坐标下准地转变换的 2D 通量矢量来描述#
!! 资 料 及 方 法
本文利用 4.2D(4.-N 全球再分析资料*!*+!取 !0’),"&&*年共*+年!" 月(! 月 和 " 月 的 平 均 值 作为冬季 的 季 节 平 均! 这 样 共 有 *% 个 冬 季 平 均 的 资料#对位势高度场作纬向谐波分析可以得到相应
!"&&’(&)(&! 收 稿 !"&&’(!&(!* 收 修 改 稿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批准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资助项目
*))
!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图 1! 纬 向 平 均 的 纬 向 风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对 行 星 波 活 动 指 数 年 代 际 变 化 线 性 回 归 的 系 数 分 布 "等 值 线 #以 及 两 者 之 间 的 相 关 "阴 影 # 等 值 线 间 隔 为 &#$6)G
准定常行 星 波 在 其 传 播 过 程 中 不 但 受 纬 向 平 均流的影响!而且通过其辐合和辐散作用于纬向 平均流!因而有必要研究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 年代际变化 相 联 系 的 纬 向 平 均 流 的 异 常#同 样! 这里也 先 对 纬 向 平 均 流 场 进 行 了 ’ 年 滑 动 平 均# 图*是纬向平均的纬向风在年代际变化的尺度上 对准定常行星波活动指数的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 的分布#纬向风的异常是一个相当正压的偶极子! 从对流层低层一直延伸到平流层#对应于准定常 行 星 波 活 动 的 正 位 相 ! 在 ’’j4 附 近 的 中 高 纬 度 带 纬 向 西 风 增 强 ! 而 $’j4 附 近 的 中 低 纬 度 带 纬 向 西 风则减弱#并且这种异常与行星波活动指数在年 代际 变 化 上 的 相 关 系 数 很 高 ! 都 超 过 了 &#%# 事 实 上 ! 中 纬 度 地 区 南 北 方 向 上 西 风 强 度 的 &跷 跷 板 ’ 现象是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在极地和中高纬度之 间 的 反 相 振 荡 即 北 极 涛 动 #-b%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为 了 更 清 楚 地 表 明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活 动 与 -b 在 年 代 际变化的尺度上的关系!图’分别给出了行星波 活 动 指 数 和 -b 指 数 的 ’ 年 滑 动 平 均 后 的 年 代 际 变化 时 间 序 列 # 其 中 -b 指 数 是 利 用 VI56SG5@给 出 的 从 !0’) 年 到 "&&* 年 的 月 平 均 指 数 ! *!%+ 对 !" 月 !! 月 !" 月 求 平 均 ! 构 造 了 *% 个 冬 季 -b 指 数#由图’可见! 两 个 指 数 的 变 化 在 年 代 际 时 间 尺度上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达 到 &#)+# 由 于 资 料 进 行 了 ’ 年 滑 动 平 均 ! 因 此 有 必要采用有效自由度方法来检验其相关的显著性# 计算表明!对图’中的两个时间序列其有效自由 度 为 !’! 因 而 达 到 00K 的 信 度 检 验 的 临 界 相 关 系 数 是 &#%!#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活 动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与 -b 的 相 关 为 &#)+! 远 远 超 过 了 00K 的 信 度 检 验 ! 由 此 可 见 !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活 动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与 -b 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气中的准定常行星波是一种波长与地球半径 相当或大于地球半径的大尺度波动#由于其空间尺 度大!演变周期长!因而它的形成和演变对大气环 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准定常行星波的演变(传 播和异常一直是大尺度大气动力学!同时也是气候 动力学中一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科 学 问 题#"& 世 纪 )& 年 代初!黄荣辉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指出准定常 行星波在北半球冬季通过两支波导分别传播到平流 层及低纬度 对流 层上 层!即 极地波导和 低纬度波
图 ’!!D3C)’NN1 年 共 16 个 冬 季 标 准 化 的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活 动 异 常 的 指 数 变 化 分 布 "有 空 心 圆 的 虚 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