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仿古拱桥设计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仿古拱桥设计介绍

石拱桥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桥梁,在江南水乡比比皆是,作为"拱桥"这一形式,全国到处都有,但是,南方的拱桥与北方的拱桥有所不同,而苏州地区的拱桥又不同于其它江南的拱桥,有他的特点,在设计时必需将它的特点融化在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地区有许多景观工程建设,如高档住宅区,旅游休闲游览区,湿地公园等,很多都要求设计古代石拱桥的样式,但是,"石"砌的拱桥毕竟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在汽车行驶的震动下,石拱的石块容易松动以及在车辆行驶下对拱产生水平作用力(原本是没有的)而使桥梁遭到破坏,苏州许多古代小拱桥就是因为走车后很快被破坏的;此外,砌筑石拱桥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的,有经验的老石匠愈来愈少,而传承的年轻人更少,因此,仍然采用石砌拱圈结构是不妥的,由此出现了“仿古拱桥”的设计课题。

一、苏州古石拱桥的特点分析

要进行苏州仿古拱桥的设计首先要分析苏州古代拱桥的特点,了解了它的特点才能去继承和发展它,那么,苏州古代拱桥有哪些特点呢?

1.苏州的古代拱桥基本上都是“半圆拱”,“坦拱”很少见(在山区基岩外露地点偶见),这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知道“坦拱”是有水平推力的,而广阔的、苏州地区的冲积平原的地基都是软土地基(最大的淤泥质亚粘土层厚达18米左右),在当时的基础工程技术条件下是难以抵抗的,而"半圆拱"在恒载作用下基本上是没有水平推力的,适合于软土地基上建造;此外,“半圆拱”也是南方水运交通的需要,因为,古代南方水运发达,船只又要挂帆,也只有高耸的“半圆拱”才能满足水运通航的高度要求,由此,苏州地区的古石拱桥都是“半圆拱”的,这显然与北方或西部地区不同,北方或西部地区的拱桥有“半圆拱”也有“坦拱”而且,“坦拱”很多,这是古人根据地基承载条件和使用要求作出的选择。

高耸于水面之上的“半圆拱”,加之倒映在水中的倒影从景观上来看,非常美丽,和富有诗意,能更好的体现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

2.苏州的古代拱桥基本上都是用很规则的花岗石弧形条石砌成,而且基本上是“干砌”,而不是像北方或西部地区用块石、片石、卵石甚至乱石砌成。

条石拱圈的砌法基本有二种;一是;“弧形条石+横梁石”组合,间隔砌筑,二是;全部为弧形条石砌筑(横向有错缝和不错缝二种),无论何种砌法,在拱顶处必定是“条石”,即拱顶处是没有砌缝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拱顶是没有“铰”的。

3.从结构总体设计上来说,“轻台,薄墩,薄拱”可以说是苏州古代拱桥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前人看到了苏州地基软弱的特点,他们知道在这种地基上建桥,桥梁应该尽量的轻巧一些,因此,苏州的古石拱桥,大多有很薄的墩台身,拱圈的厚度也很薄,因此,整个桥梁就显得很轻巧,既能符合软土地基的要求,又在景观上彰现“轻巧”的视觉感观。

北方的拱桥,由于地域的差别,气候、温度的因素,拱桥一般较“厚重”。

4.苏州古代拱桥的装饰也是它的一大特点,一般的古代桥梁都是没有装饰的,而苏州的古代拱桥是有装饰的,例如;“拱眉”、“楹联石”、“楹联石座”、“挑担石”、“词牌”、“桥名牌”“揽船石”等等,环太湖的浙江地区也有拱桥装饰,但是没有苏州如此之多的花样,苏州的中外闻名的著名古桥“吴门桥”就是很好的代表作。

“拱眉”使拱圈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使立面景观更丰富。

“楹联石”、“楹联石座”、“词牌”、“桥名牌”赋予桥梁文化底韵。

“挑担石”(也称“耳朵石”)不但起了立面上的装饰作用,而且,拉住了二侧侧墙,象现代的“锚杆挡土墙”中的锚杆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拱腔内填料对侧墙的土压力,有利于侧墙的稳定。

“揽船石”可以固定船只在桥梁旁边。

5.在苏州古代拱桥设计中体现苏州吴文化特征是又一特点;苏州古代的建桥者并没有把交通功能当作建桥的唯一目的,他们同时将桥梁建筑与文化融化在一起,使桥梁具有文化活力,为此在桥立面上设置了“楹联”及“词牌”,请当时的文人墨客题词写诗,携刻在楹联石上,传给子子孙孙,当后人看到楹联时就会浮想联翩,品味楹联的含义,桥梁就有了文化底韵,这是苏州传承吴文化的极好范例。

在苏州的著名景点“南濠街”的游船码头上的石牌楼上,有一副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景区请苏州的文人创作的上联,并出重金向全国征求下联,全国有许多文人墨客投稿应征,然而,至今没有能征到理想的、绝妙的下联,因此,下联至今空着,旅游者看到上联就会品味上联的含意而浮想联翩,可见“楹联”之魅力。

近来,远方出版社出版了江南六镇“吴越古镇名胜对联赏析”一书,书中收录了许多桥梁的楹联,诗意浓浓,反映了古苏州的灿烂文化,有了“楹联”,桥梁就有了文化底韵,这也是吴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6.苏州古代拱桥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苏州古代的建桥者不但考虑桥梁的陆路通行功能,而且也考虑水路的通行功能,古代船只都是用人力的,上水行船时要用人力“拉纤”,为此,建桥者在桥台与二侧驳岸连接处设计了“纤道”,“纤夫”可以从“纤道”上通过桥孔,这不是很人性化吗?。

苏州古代拱桥大都是人行桥,古代的建桥者考虑到行人的劳累,一般将上下桥的踏步宽度设计得很宽,一般为50~60厘米,远比现代踏步宽得多,而踏步高度在10厘米左右,也比现代踏步低的多,为什么呢?因为,古代运输都是肩挑人扛,人上下桥是很累的,宽而低的踏步较省力,而且,累了以后可以停下来休息,50~60厘米宽的踏步刚好能放置一个菜篮;同时为了尽快降低高度下桥,古人巧妙的将踏步适当倾斜,使每步的高度降低最大,这是现代踏步设计所没有的。

还有,古代拱桥的栏杆高度很低,大致在60厘米左右,上下桥的人累了也可以坐下休息,以上这些够人性化了吧?。

7.栏杆大多是花岗石栏杆,栏杆的样式很朴实无华,很简单,很少花里胡俏的,布局大多是“栏杆柱+实体板式栏板+狗尾巴”模式,这与现代花俏阔气的栏杆形成对比。

从栏杆的尺寸上来看,为了减轻桥体的重量,栏杆的尺寸大多比北方的拱桥栏杆来得小一些,例如栏杆柱的截面尺寸在20x20厘米左右,显得轻巧,而北方拱桥栏杆柱的尺寸在22厘米以上,显得厚重,这也可以说是南北拱桥差别之一吧。

8.特别的结构方法;从结构来看,如前面所述,苏州石拱桥的拱圈大多是用条石砌成的,它的拱脚简单地直接放在墩台顶面,就像简支梁一样,没有任何支座结构;而拱顶处一般没有砌缝,使用整块条石居中合拢的,条石接缝在拱顶的二侧,这样的拱圈是几铰拱呢?显然决不是常见的“三铰拱”或“二铰拱”,在相邻条石的接触面处都可以看作为一个“铰”,那么,是否可以简单地说是“多铰拱”呢?。

“多铰拱”从结构理论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结构,有人说;“拱圈只要有四条以上裂缝就是危险的桥梁!”可能就是基于结构的理论,不过,我并不苟同;苏州建城2500年来,建成的多铰结构(即四条缝以上的)的拱可以说不计其数,然而,至今著名的“吴门桥”、“枫桥”、“上津桥”、“下津桥”……依然屹立,这是否可以说是对“理论”的挑战呢?,为什么不稳定的多铰拱能够不垮塌呢?当然有其道理,正因为我们的先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能建成如此多的“多铰”石拱桥。

笔者分析,这种多铰拱不垮的原因可能是古人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后落架施工;即在拱架上施工全部上部结构,确保“拱”处在上部结构重量的紧

压下,相互挤紧,传递压力。

(2)对称均匀地砌筑上部结构(包括回填料),避免拱圈承受单向水平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