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

合集下载

竺可桢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涵

竺可桢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涵


C ieeh t y T is d ve s h ehn s hu h n rc cs nG .n l e etogt ‘ eea hns io . hs t y ei uK ze ’ to gta dpat e E aa zsh u s gnr— sr u r w Z s i o y t h h
实 践 , 来 越 多 的高等 院校 开始 将 通 识 教 育作 为 培 越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重 要 途 径 。然 而 , 论 是 理 念 引 进 、 无 理 论 研 究 , 是 课 程 设 置 、 学 模 式 , 本 都 是 借 鉴 还 教 基 西 方 大 学 的 经 验 , 多 高 校 都 存 在 课 程 内容 缺 乏 本 许 土 特 色 、 程 体 系 缺 乏 科 学 论 证 、 学 局 限 于 基 本 课 教
办 理 大 学 教 育 影 响 深 远 、成 绩 卓 著 的 当 推 蔡 元
在 西方 通 识 教 育 理 论 不 断 引入 我 国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识 教 育 已从 思 想 探 讨 走 向 复 杂 多 样 的 教 育 通
培 先 生 和 .- 桢 先 生 ”。 竺 先 生 殚 精 竭 虑 的 一 : 可 W A 生 始 终 与 一 所 大 学 的 命 运 息 息 相 关 , 那 就 是 浙 江 大 学 。在 他 执 掌 浙 大 的 1 3年 中 , 逢 国 难 当 适 前 、 内 忧 #- 之 时 , 他 以 一 个 科 学 家 的 执 着 信 1 患 念 和 一 个 教 育 家 的 奉 献 精 神 将 浙 大 从 一 所 地 方
学 术 交流 主 : 彩 持赵 云
J U N L ¥C U N E GN E IG T C Nc LC LE E O RA OF 1H A N IE RN E H I^ O L G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思想实践述评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思想实践述评

竺 可 桢 , 藕 舫 , 8 0年 出生 于 浙 江 省 绍 兴 县 , 13 字 19 从 9 6年 起 , 出 任浙江大学校长 。 提起竺可桢 , 人们更加熟悉 的是他科普方面尤其是 气 象 学 方 面 的 成 就 , 在 他 担 任 浙 江 大 学 1 年 的校 长 期 间 , 而 3 教育 指 导 思想和实践经验却在高等教育 发展迅速、 高校竞争激烈的今天更具有 现 实 指 导意 义 。 浙 江 大学 任 职 期 间 主要 的 实践 活 动 和 教 育 思 想 竺 可桢于 13 9 6年 4月 2 5日到浙江大学工作, 一直到 14 9 9年 四 月底 杭 州 解 放 为止 , 期 间 正 是 中华 民族 遭 受 外 敌凌 辱 , 起 抵抗 , 这 奋 获 取 最 终胜 利 的 困苦 年 代 。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可桢 领 导浙 江 大学 艰 难 在 竺 迁 校 , 沛 流 离长 达 九年 , 易 校 址 , 满 种种 困 难 , 颠 屡 充 磨砺 了 浙江 大 学 的全体师生。0 其主要 实践活 动有 :

朱福棠教过新生物理 , 蔡堡教过生物学, 谭其骧教过中国通史等。名 师授课 自然 很受欢迎 , 同时他们 的学 问造诣和人格魅力也对学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竺可桢非常重视大学开展学术研究, 为教学与科研两者并重, 认 共 同提高 从 13 9 9年起相继建立了十个研 究所, 培养了相当一批研 究 生 ,取 得 了相 当 的研 究 成 果 。当 时 在 数 学 会 杂 志 上 发 表 的 论 文 有 四、 篇, 五 寄往 德 国 、 国、 英 意大 利 等 国 的 杂 志发 表 的有 二 十 多篇 ; 物 生 系、 物理系等也有丰 富的发展成果 , 大大提高 了浙大 的声誉 。 ( ) 四 营造 民 主管 理 氛 围 , 导 教 授 治 校 倡 竺可桢认为 民主和科学是互为条件的 , 来浙大后 , 他亲 自制定了 ( ) 出 明 确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一 提 诸 多民主制度 。他认 为: 大学应具有学术 自由精神 , 大学最大的 目标 培 养 什 么 样 的 大 学 生 , 高 等 教育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 可桢 到浙 是 在 追 求 真 理 、 炼 思想 、 别 真 伪 , 毅 力 以攘 利 不 先 , 义 恐 后 。 是 竺 锻 辨 有 赴 大 后 , 出 : 学 问努 力 , 为 民族 奋 斗 , 研 学 术 不 忘 致 用 , 国效 在 浙 大 , 政 最 高权 利 机 构 是 校务 会 议 , 提 为 要 精 为 行 以校 长 , 院 院长 、 务长 、 各 教 总 劳 。 把 办 大 学 和 培 养 人 才 的 目的 与 拯 救 中华 、 移 国运 结合 起 来 , 转 强 务 长 、 导 长 为 当然 委 员, 训 专任 教授 中选 代 表 二 十余 人 及 ~ 年 级 主任 、

竺可祯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竺可祯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竺可祯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作者:张丽娜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8期摘要:作为一名大学校长,竺可桢有着创办一流大学的决心,作为一名科学家,竺可桢在办学实践中处处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秉承“求是’的精神,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努力学习和探索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把两者成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已独特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既立足现实,又放眼世界,為目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对当代大学进行高等教育创新性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颇为重要。

关键词:竺可桢;高等教育;教育思想竺可桢和浙大师生谱写了浙大辉煌的历史篇章,浙大成就了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卓越。

这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和精神沃土,成为我们今天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一)逆境中崛起的“东方剑桥”竺可桢自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到1949年4月,长达13年。

竺可桢任校长期间,正是抗战的特殊时期,学校经常搬迁,经费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带领浙大师生百折不挠、苦心经营使浙大在战乱中不仅没有解散、削弱,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他凭着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努力扩充院系,吸纳专家学者,使浙大发展成为多学科、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名列前茅。

抗战期间,从沿海迁往内地的大学很多,但是,像竺可桢那样率领浙大一迁、再迁、三迁、四迁,历经赣、湘、粤、桂、黔5省,在流亡中办学的却不多见。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竺可桢当年创造了何等伟大的奇迹:上千的人,驮着一个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奔走万里长征,跨越近5个省的地域,很多人欣赏他们的勇气,加入长征的队伍,队伍的人数到2倍,3倍,4倍,经过10年漫长的时间,又凭着几千人的力量,驮回来,行程5000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长达两年多的过程中,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处处以身作则,与师生甘苦共尝;把战时当平时,保持正常的教学活动,保护图书仪器。

竺可桢校长两个问题的原文是这样的

竺可桢校长两个问题的原文是这样的

竺可桢校长两个问题的原⽂是这样的1936年9⽉竺可桢校长在浙⼤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诸位同学,学校开课已⼀周,今天训育处召集这个会,能如家⼈似的在⼀起谈话,觉得⾮常愉快。

⼤学⽣,是⼈⽣最快活的时期,没有直接的经济负担,没有谋⽣的问题。

诸位在中学中,同学⼤都是同县或同省,可是,来⼤学后,有从全国各⽅⾯来的同学,可以知道全国的情形,时间长了,各⼈都认识。

这样,各⼈家庭的状况,故乡的风物,都能互相知道,这亦是⼀种教育。

⼤学⽐之中学,在经费和设备⽅⾯,都来的充实,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也远胜于中学,这供给诸位切磋学问的极好机会。

同时,国家花在诸位⾝上的钱,每年有⼀千五百元,⽽且,全中国⼤学⽣仅四万⼈,诸位都是这⼀万分之⼀的青年,这种机会,万万不能错过。

诸位到这⾥来,应该明了这⾥的校风。

⼀校有⼀校的精神,英⽂称为College Spirit。

⾄于浙⼤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

浙⼤的前⾝是求是书院和⾼等学堂,⼀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学⽣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有的学校校舍很好,可是毕业⽣做事,初出去就希望有物质的享受,待遇低⼀点便不愿做,房屋陋不愿住。

浙⼤的毕业⽣便⽆此习惯,校外的⼈,碰见了,总是称赞浙⼤的风⽓朴实。

这种风⽓,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第⼀,到浙⼤来做什么?第⼆,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我想诸位中间,⼀定没有⼈说为⽂凭⽽到浙⼤来的,或者有的为到这⾥来是为了求⼀种技术,以做谋⽣的⼯具。

但是,谋⽣之道很多,不⼀定到⼤学来,就是讲技术,亦不⼀定在⼤学。

美国⼤⽂豪罗威尔⽒说:“⼤学的⽬的,不在使学⽣得到⾯包,⽽在使所得到的⾯包味道更好。

”教育不仅使学⽣谋得求⽣之道,单学⼀种技术,尚⾮教育最重要的⽬的。

这⾥我可以讲⼀个故事。

中国古时有⼀个⼈求神仙⼼切,遍⾛名⼭⼤川。

吕纯阳发慈悲,知道他诚⼼,想送给他⼀点⾦钱宝贝,向他说道,我的指头能指⽯为⾦,或任何物件,你要什么我便给你什么。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摘要: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包括倡导求是精神、推行导师制、加强科研建设等,这些实践思想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性和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占领全中国之目的,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大侵略的力度,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政策,对我国教育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破坏。

全国很多高校内迁,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胸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报国理想,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西迁是浙江大学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浙江大学仍然坚持着其独特的办学体系,这是与竺可桢校长独特的办学实践思想密不可分的。

一、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的产生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作为大学管理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也是竺可桢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他在就职浙江大学校长一职时,发表了《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一文,文中强调办学必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

即办中国的大学,需要知道中国的历史,洞察中国的现状。

然后凭借本国之文化基础,吸引世界文化之精华,方可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

也就是我们所称道的“求是”精神。

竺可桢在其担任浙江大学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与浙江大学师生一直践行着“求是”精神,他们非常有效地把“求是”精神融入到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至今“求是”精神仍是浙大的重要精神。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所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

“求是”的涵义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朴实严谨的作风。

1938年11月19日,浙大在广西宜山校务会议上决定以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作为校训。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校长在对一年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讲演时对“求是”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解释:“人生的目的在于服务,而不在于享受。

求是精神,就是服务意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不盲从,不附合,不武断,不专横,而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追求真理。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

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

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

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

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市人,1890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每天勤奋苦学。

中学阶段,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转到唐山路矿学堂上学。

19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款留学的公费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曾给予他深刻影响。

19xx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该校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他亲任系主任。

1936年,竺可桢先生在蒋介石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此后的xx年里他一直苦心经营,并为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费尽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断然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往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1949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堪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他无愧于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伟大旗帜。

引“求是”之理念塑大学之精神一所高等学府如果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总结

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总结

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总结竺可桢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竺可桢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特点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

他主张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竺可桢强调了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整个地球的现象和规律,不限于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种现象。

他提出了“地球综合性观”的概念,认为地理学应该研究整个地球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一种现象的独立研究。

再次,竺可桢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他提出“实地实地实地”的科学观点,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

他自己曾多次组织和参与实地考察活动,通过亲自体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他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依靠实证数据和实地调查,避免纸上谈兵和空泛理论。

最后,竺可桢提出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意识的基础。

他主张地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竺可桢的地理学术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地理学的整体性、实证研究和地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地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
(三)其他通才教育思想家的影响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奠基者蔡元培,提出要培养融通文理的“硕学宏 材”,要“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并在北大实行了废科设系、确立选修 制、教授治校等措施,促进北大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对其他大学和教育界的 影响都是巨大的。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一书中,论述了其通才教育思想。他 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指 出几代中国大学教育的一大通病就是通才教育不足;并认为实施通才教育的两 条途径,延缓分院系的年限在第一学年增设通识教育课程。竺可桢很信任和尊 重蔡元培,竺可桢做校长之前曾专门去找蔡元培征求意见。竺可桢对蔡元培办 理北京大学的经验是非常认可和推崇的。竺可桢认为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 因为能包涵万流,包罗万象,和蔡元培认为的大学应该兼容并包的思想是共通 的。除了蔡元培,梅贻琦还有潘光旦、冯友兰等等当时社会和教育界的知名大 家都提倡通才教育。这些声音不能不引起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的思考。 此外,浙大本校的教授也有很多论及提倡现代教育思想的。做过浙大训导 长的费巩认为当时的教育师生关系太疏,教育太过于注重技术的传授,忽略了 人格的陶冶,故他主张实行导师制。浙大教育系主任陈立也认为大学不能全为 了传授纯粹的知识,大学的理想应该是作育通人,应该是全人格的教育,否则 便是病态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教育。郑晓沧结合英、德教育的培养目标,考察 了中国古代的“士”和“君子”的涵义,认为中国应该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兼 “士”的人格修养和“君子”的学问修养,应该是知识和人格修养完美结合的 教育。这些思想和竺可桢的教育思想相同或相近,是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的重 要补充。
二、通才教育培养目标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主要是 培养“公忠坚毅、能担任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领导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mmeca a , e ig L w P es 2 0 . o ril w B in : a rs , 0 2 ] L j
[7 1]吴庆宝 : 保险 诉讼 原理 与判 例 》北 京 :人 民法 院 出版社 , 0 5年。[ ig a ,T er & C sso 《 , 20 Wu Qn bo hoy ae f
IsrneLw A nmet o iadC i , h ia a R ve N .(03 ,P 17 9. nuac a med ns f n n hn T e aw nL w ei Ma l a T w, o820 )P.7-10]
[ 9 臧彦 : 保 险 契 约 信息 不对 称 的法 律 规 制 》《 制 与 社 会 发 展 }0 2年 第 6 , 12—1 6页 。 ̄ agYa , 1] 《 ,法 20 期 第 0 0 Z n h
高 瞻 远 瞩 的办 学 理 念 , 言 并 终 生 践行 “ 是 ” 神 , 一 位 高 风 亮 节 、 泽 广 敷 、 怀 真 情 大 爱 的 师 表 楷 模 , 的 丰功 伟 绩 倡 求 精 是 教 满 他
与 道德 文 章 , 竺 可桢 学 的 形 成 成 为可 能 。 使 2 关 于 竺 可桢 倡 导 的 “ . 求是 ” 神 的讨 论 。王 勤 教 授 提 出 , 可桢 对 “ 是 ” 神 的 理 解 有 一 个 逐 步 深 化 的过 程 。 张 凯 精 竺 求 精 则 梳理 了竺 可 桢 提 出 以“ 是 ” 求 为校 训 的来 龙 去脉 , 析 了 竺 可 桢 倡 导 “ 西 兼 通 、 理 渗 透 ” 分 中 文 的教 学 实 践 , 出 “ 是 ” 神 指 求 精 是浙 江 大 学 实 现转 折 与 腾 飞 的精 神 支 柱 。 王 金瑶 详 细 介 绍 了 竺 可 桢 基 于 “ 是 ” 念 , 务 社 会 、 人 为 本 、 主 管 理 的 办 求 理 服 以 民 学实 践 , 出 了深 化 “ 是 ” 提 求 内涵 、 新 “ 是” 创 求 文化 的 主 张 。 3 竺 可桢 通 识 教 育 思想 研 究 成 为 亮点 。魏 戈 探 讨 了竺 可 桢 通 识 教 育 思 想 的 渊 源 、 涵 、 践 及 现 实 意 义 , 出竺 可 桢 . 内 实 指 培养 英 才 的“ 育 方 略 ” 是通 识 教 育 。论 者 们 从 竺 可 桢 的德 育 、 教 就 体育 、 格 、 育 等 方 面 展 开 论 述 。齐 铭 鑫 分 析 了竺 可 桢 人 智 的精 英 人 才教 育 观 , 述 了竺 可 桢 复 合 型人 才 的 培 养 目标 、 论 内容 与 策 略 , 出应 立 足 于 学 生 的综 合 素质 培 养 。 顾 国 达 等 人 提 认 为 , 竺可 桢 看 来 , 学生 应 当充 分 运用 自己 的 思 想 , 思 考 、 盲 从 ; 物 致 知 , 用 实 验 , 实 践 以 求 是 ; 为公 忠 坚 在 大 善 不 格 利 多 成 毅、 报效 国家 、 计利 害 的既 专 且通 的 高素 质 人 才 。金 海 燕 、 慧指 出 , 可 桢 的德 育 思 想 主要 包 括 以 培 育 领 袖 品 德 为 德 育 不 田 竺 目标 , 以彰 显 “ 是 ” 求 精神 为 德 育 内 容 和 以实 施 导 师 制为 德 育 方 法 。姚 庭 华 对 竺 可桢 的 体 育 教 育 思 想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索 , 结 总 了竺 可 桢在 体 育 教 育方 面采 取 的 一 系列 措 施 。李高 阳则 分 析 了竺 可 桢 求 “ ”求 “ ” 求 “ ” 真 、 善 、 美 的人 格 教 育 思 想 。 4 对 当前 教 育改 革 与 发 展 的反 思 。浙 江 大学 党 委 副 书 记郑 强 认 为 , 前 中 国教 育 存 在诸 多 问题 , 判 当前 的 德育 教 育 . 当 批 未 曾触 及 灵 魂 , 张 回归 竺 可桢 , 新 树 立起 “ 养 人 ” 主 重 培 的旗 帜 , 弘扬 大学 敢 为 人 先 的风 范 。浙 江 大 学 副校 长来 茂 德 在 分 析 当前 中 国教 育 制 度教 丽 不 训 、 缺乏 师生 互 动 等 问题 之 后 , 调要 建 立 一 流 的教 学 文 化 , 要重 视 科 研 水 平 , 强 既 更要 高 度 重 视 大 学教 学 , 决 “ 解 教授 不 教 ” 一世 界 性 难 题 民 国史 专 家 陈 红 民教 授 通 过解 读 竺 可 桢 与 朱 家骅 的往 来 函件 , 示 了 竺 可 桢 为 这 揭 浙大 生 存 不得 不 以乡 谊 去 打 动浙 籍 高 官 , 突显 了大 学 校 长应 当具 备为 大 学 发 展 苦 心 孤 诣 的 奉 献 精 神 与 智 慧 。 叶 恭 银 教 授 认 为 , 当传 承竺 可 桢 “ 应 多学 科 、 学 院综 合 性 大 学 ” 大学 理 念 , 极探 索 竺 可 桢 教 育思 想 在 研 究 生教 育 中的 传 承 与发 展 多 的 积 本 次 “ 可桢 教 育 思 想研 讨 会 ” 在 国 家制 定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的 背 景 下 , 中 国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的 竺 是 在
(0 2 ,P 1 2 0 . 20 )P .0 ~16 ]
.程 _ 姆 警 新 槎・
“ 可桢教 育思想研 讨会 ” 竺 会议综 述
张淑锵 金 灿 灿
( 浙江 大 学 档 案 馆 , 江 杭 州 3 0 2 ) 浙 1 0 8
今 年 是 我 国著 名 教 育 家 、 学 家 竺 可 桢诞 辰 1 o 年 为 缅 怀 竺 可 桢的 丰 功 伟 绩 , 究 和 弘 扬 其 杰 出 的科 教 办 学 教育 科 2周 研 思 想 , 江 大学 于 2 1 浙 OO年 3月 1 —2 9 2日举 办 了“ 可 桢 教 育思 想 研 讨 会 ” 竺 。有 关 党 政 领 导 、 院 院 士 、 家学 者 及 浙 江 大学 两 专 的师 生 代 表 近百 人 参 加 了会 议 , 展 开 了深 入 的研 讨 , 并 主要 观 点 综 述 如下 : 1 对竺 可桢 教 育 思想 的多 元 解 读 。竺 可 桢 教 育 思想 博 大 精深 , 会 专 家 学 者从 各 自的 研 究 领 域 出发 , 竺 可 桢 的 教 育 . 与 对 思 想 进 行 了别 具 一 格 的解 读 。 中国 科 学 院院 士 杨 卫 指 出 , 可 桢 在长 期 的办 学 实践 中凝 练 和 提 出 的 一 系 列 办 学 主 张 , 成 竺 构 了具 有 鲜 明特 色 的 教 育思 想 , 括 报 国 、 校 、 才 、 民的 教 育 理念 , 扬 “ 是” 风 的治 学 风 格 , 靠 教 授 的 大 学 治 理 模 包 强 通 为 彰 求 学 依 式, 综合 型 、 究 型 、 新 型 的大 学 架构 , 研 创 以及 创 建一 流大 学 的 办 学 目标 戟 锋 教 授 提 出 , 可 桢 教 育 思 想 具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竺 鲜 明特 色 : 是 将 人才 培 养 与 拯 救 中华 民族 联 系起 来 , 化 教 育 目标 ; 是将 我 国传 统 文 化 与 西 方 现 代 文 明 联 系 起 来 , 行 一 强 二 实 民 主 办学 ; 是 将 追求 真 理 与 大 学 精神 联 系起 来 , 导 “ 是 ” 三 倡 求 校训 。何 亚 平 教授 认 为 , 可 桢 在 长 期 的 办 学 实 践 中 , 出 了 竺 提
过 程 中 召 开 的 , 于 进一 步 反 思 和 深 化近 年 来 我 国 高等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志 着 全 国 范 围 内 的竺 可 桢 学 研 究 对 标
迈 出了 一 个全 新 的步 伐 , 时也 为 进 一 步深 化 浙 江 大学 校 史 研 究 开 创 了一 个 良好 的新 局 面 。 同
Isr ne i g t n e ig P o lSC ut rs,0 5 ] nua c t ai ,B in : epe o r P es2 0 . L i o i ’
[ 8 邹海林 : 评 中国17 9 。[o ai,C m ns n 11 《 ,月 20 年 期 第 7 —10页 ZuH i ”o met o l n
9 6
浙江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人
第 4 O卷
[ 6 徐 卫 东 : 商 法 基 本 问 题 研 究 》 北 京 : 律 出 版 社 ,0 2年 。 [ io g eerho ai Ise f 11 《 , 法 20 XuWedn ,R sac nB s s so c u
L g l g lto n I f r t n As mme re f I s r n e C n r c , a a d S c a v lpme t No 6 e aRe u a in o n o ma i y o t is o n u a c o t a t ”L w n o i lDe eo n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