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风俗习惯
朝鲜族有趣的风俗

朝鲜族有趣的风俗
朝鲜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有趣的例子:
1. 摔跤比赛:朝鲜族摔跤比赛通常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行,是朝鲜族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比赛时,参赛者互相抓住对方的腰带,尽力将对方摔倒,场面非常激烈。
2. 荡秋千: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传统游戏之一,每年端午节,人们会在秋千场上举行比赛,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气。
3. 跳板:跳板是一项朝鲜族的传统游戏,通常在春节等喜庆节日期间举行。
跳板的玩法很多,其中最惊险的是长鼓舞,表演者站在长板的一端,通过跳跃和转身等动作来控制长板,使其在空中翻飞。
4. 饮食:朝鲜族饮食以米饭为主食,还喜欢吃各种泡菜、打糕、冷面等传统食品。
其中,泡菜是朝鲜族每餐必备的食品之一,制作方法是将各种蔬菜腌制而成。
打糕则是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口感糯软、香甜可口。
冷面也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之一,通常在夏季食用。
5. 服饰:朝鲜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子通常穿短衫裤,女子则穿长裙和短衫。
此外,朝鲜族妇女还会在衣服上加上各种华丽的装饰品,如流苏、彩绣等。
这些风俗习惯充分展示了朝鲜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魅力。
有趣的文化习俗(有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有趣的文化习俗(有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有趣的文化习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有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有哪些?2、民俗是人们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世界上有趣的民俗有哪些呢?3、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有哪些?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有哪些?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有:英国人对早餐非常讲究,英国餐馆中所供应的餐点种类繁多,有果汁、水果、蛋类、肉类、麦粥类、面包、果酱及咖啡等。
时下所流行的下午茶也是传来自于英国,其较知名的有维多利亚式,内容包括各式小点、松糕、水果挞及三明治等。
晚餐对英国人来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选择的用餐时间通常较晚,而且都是边吃边喝边聊,以促进用餐人之间的情谊,而一顿晚餐对他们来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钟头。
英国的特产:英国美术陶瓷需求强劲英国是欧洲生产陶瓷较早的国家,陶瓷在英国使用较普遍。
英国除自己大量出口陶瓷之外,也大量进口陶瓷。
骨磁以英国的最有名,世界十大名磁(骨磁)全在英国,注重产品的耐久性。
威治活瓷器曾经历不同的耐力测试,包括1988年9月所创的世界纪录,四只威治活骨瓷咖啡杯乘载一辆重达五十吨的运土车,可见其坚固度。
民俗是人们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世界上有趣的民俗有哪些呢?民俗是人们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世界上有趣的民俗有哪些呢?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切合身心与生活的一种文化,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就会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那么世界上有趣的民俗有哪些呢?1、中国春节习俗在中国,过年的习俗有许多,每个地方会出现一些差别,但都象征着我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般从年以前逐渐,扫尘、贴对联和“福”字等、除夕夜值夜、放爆竹、蒸年糕、做饺子这些。
除夕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小朋友给长辈拜年,老人给小孩子发压岁钱,一家人欢欢喜喜。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在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在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所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和有趣的活动。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踏青、赛龙舟、挂艾叶等等。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端午节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一、包粽子
端午节最传统的活动莫过于包粽子了。
人们会在端午节前一两天购买各种材料,如糯米、肉类、豆沙、红枣等等,准备包成各种口味的粽子。
包粽子既是一种食品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手艺,也需要传承精神。
二、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
龙舟是中国传统的船型,通常由一条长长的木船和一排划桨手组成。
在赛龙舟比赛中,人们需要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技术的精湛。
这样的比赛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更能够增强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三、挂艾叶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一个古老习俗,人们会在门前或者家里挂上艾叶。
艾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很多的应用,如驱蚊、清除湿气、驱邪等等。
而在端午节,挂艾叶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祛病、消灾。
此外,艾叶的香味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总之,在端午节期间,人们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可以参加。
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都是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节日气氛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体素质。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参加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除夕夜传统民俗游戏与娱乐活动

除夕夜传统民俗游戏与娱乐活动除夕夜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特殊的夜晚,人们沉浸在欢乐、团圆的氛围中,除了守岁、吃年夜饭等传统活动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游戏与娱乐活动。
这些古老的民俗游戏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交交流的方式,为除夕夜增添了不少乐趣。
1. 猜灯谜猜灯谜是中国传统的除夕夜活动之一。
人们在夜晚悬挂着写有谜语的红灯笼,在灯谜的题面下,摆上供人猜谜的字画。
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灯谜、猜谜语,互相交流,寻找答案。
猜谜既检验了人们的智力,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2. 打麻将打麻将是中国传统游戏之一,尤其流行于除夕夜。
四个人坐在一起,摆放着144张麻将牌,通过摸牌、碰牌和吃牌等技巧,完成各种组合,争夺最后的胜利。
除了在享受游戏过程中感受乐趣,打麻将还有助于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赌博游戏除夕夜也是一些地方在传统节日中才出现的赌博游戏的时间。
这些游戏包括骰子、纸牌、掷铜板等,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技巧和运气来赌博,赌博的过程充满了刺激和欢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赌博是违法行为,不应该鼓励人们过度参与,合理娱乐才是正道。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也常在除夕夜上演。
一条巨龙或巨狮由众多人扮演,领着一群鼓手、扭秧歌的舞者,穿梭于街头巷尾,表演翩跹起舞。
舞龙舞狮以其节奏感强、多变的动作和威武雄壮的形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除夕夜增添了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5. 灯谜活动除夕夜的灯谜活动也是传统的民俗游戏之一。
人们会在灯谜上面写下一些谜语或谜面,然后把灯笼挂在室内或户外,供大家猜谜。
谜底藏在字里行间,参与者需要透过一些文字游戏和谐音来找出答案。
这个游戏既考验了人们的智力,也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活动。
除夕夜传统民俗游戏与娱乐活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交流,同时也是一种凝聚人心、增进友谊的方式。
这些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趣味性,让人们在欢度除夕夜的过程中流连忘返。
世界上最有趣的风俗,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世界上最有趣的风俗,简直让人哭笑不得1、救人“犯罪”在西加里曼丹海岸,一旦发现坤甸土著女人落水被淹,你千万不要去救她。
否则你不仅得不到感谢,反而会被处以死人都善于游泳,如果哪个女人被淹死,那是上帝的“旨意”。
2、巴林人大白天不吃饭99%的巴林人信仰伊斯兰教。
于是,像所有伊斯兰教徒一样,巴林人在一年中有一个月的时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这个月叫“莱买丹”3、.脖子越长越漂亮缅甸伯当族传统观念认为,脖子长的女人才算美丽。
伯当族男 子择偶时,总是以脖子长为重要条件,妇女们为了讨取男人的欢心,情愿忍受种种痛苦而采用奇特的方法 使自己的脖子变长。
当女孩5岁左右,父母请人硬给戴上象征吉利的铜丝圈,最下一圈紧压着肩头,最上一 圈紧贴着下鄂。
随着人体的发育,每当脖子变长一点,就把新的一个铜圈加上去,以脖子不露出一丝空白4、英国绅士不穿内裤-------原来我也是绅士那是为了穿裤子更好看。
因为当时的内裤都是厚厚的,没有现在的薄料子,所以,爱美的英国绅士只好不穿内裤了。
我们知道古代英国军人是穿及膝短裙的,可这些军人不穿内裤。
穿着笔挺的军服、带着高高帽子的军人不穿内裤,真是可笑。
如今,一直保留传统服饰习惯的部分英国人,依然是不穿内裤的。
不穿内裤的英国绅士就用长长的衬衫来遮住前后。
所以,如果你在传统的英国裁缝店做衣服的话,衬衫的长度肯定比普通的要长一些。
5、不弯腰的民族;拉丁美洲马提尼克岛上的菲尔巴拉人,有一种特殊的习惯,就是从不弯腰,哪怕是特别贵重的东西掉落在地上,也不弯腰去拾,如果必须去拾,就用一个特殊的竹夹去拾。
菲尔巴拉人之所以不弯腰,是为了表明他们不向殖民主义者屈服,因此形成了不弯腰拾东西的习俗。
;本文作者:螺母行业头条。
传统农村生活风俗

传统农村生活风俗
中国传统农村生活风俗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珍惜的习惯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传统农村生活风俗:
1. 新婚习俗:新婚夫妇在走进新房时,要用小刀划开新房门上的红纸,并在门框上涂鸦,象征着新房主人正式入住。
接下来,新夫妇要在房中吃下盛有糯米饭和葱、姜、蒜、醋等调料的“团圆饭”,表示团结和幸福。
2. 起居习俗:在农村,人们起床后先要打扫房间,家中不能有任何脏物。
而睡觉前则要致敬祖先,祭拜家庭的神明,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3. 吃饭习俗:乡村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十分注重节俭和传统。
例如,炒菜时要分别炒咸、胡辣和甜菜,每次都只能炒一小份,这样大家才可以尝到不同的味道。
晚饭后,家长会让孩子们练习吹竹笛、赶秧歌等活动,增加家庭成员的互动和乐趣。
4. 庆祝节日:农村的节日有许多,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都会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例如贴春联、放烟花、祭祖、踩高跷、卤肉等。
5. 社交习俗:农村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十分热情和友好。
他们习惯在灶头聊天、在户外晾晒衣服时聚在一起交谈,不仅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和见闻。
以上仅是传统农村生活风俗的一小部分,事实上,还有很多令人感到温馨和有趣的传统,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什么风俗习惯

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人们会进行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
2.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3.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以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
4. 敬老尊贤:中国人注重尊敬老人和尊重学者、长者,这种传统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很重要。
5. 红白事:中国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礼节与生死、婚丧嫁娶等相关,如结婚时的婚礼习俗和葬礼时的丧葬习俗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国风俗习惯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文化习俗。
请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某些习俗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风俗习惯
1、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
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
斗牛时日,一般选定在春秋农闲之际,数十天便举行一次,多选周山环抱的水田为场地。
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声雀跃。
以号声为令,斗牛即始。
届时,两牛四目怒视,夹尾低头,四角相接,奋力争斗,而场边观者则呐喊助威,呼声雷动。
但见败者血肉模糊、仓皇溃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结束。
所谓成王败寇,在此更是深为体现。
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为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百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黄沙狮子
2、黄沙狮子的历史相当久远。
相传南宋年间,黄沙洋来了一个金华拳师,叫杨显枪,他精通棍棒刀枪,在白水洋村建了武馆,一时台州各县的拳坛好手都聚集到这里,来学的弟子络绎不绝,他们又组织了狮子会,专打抱不平,反对贪官污吏和横行乡里的富豪、霸头,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相传说,杨开设的武馆没有大门,只开窗户,师徒平日出入,都靠飞檐走壁,翻墙入室。
又传,有一年杨显枪带着弟子们在苏州表演,当地有一富户十分霸道,既要他们演出,又不付给酬金,一怒之下,杨显枪就地一跺脚,把个平整光滑的石板大院震得石碎板翘,富家见状,吓得连声求饶,杨家师徒倾刻翻墙而去。
从此,杨显枪的威望日高,尚武习武也成了黄沙洋的时尚,连黄沙狮子都打上了尚武的\"烙印\"。
在杨显枪的调教下,黄沙狮子的演技日臻完美,他们把民间的武术和舞狮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奉化布龙
汉族民间舞蹈。
流行于浙江奉化的一种龙舞。
奉化布龙的形成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
据当地老艺人传说,至少已有二三百年的时间。
奉化布龙分9节、12节、18节、24节不等,以九节龙为多。
奉化布龙有一套独具一格的传统表现形式。
舞龙者头裹毛巾,身着农民的直襟衣衫和裤子。
围上绣花腰带,腿上扎着白色的“裹脚”,脚穿着自制的八钮草鞋,一身装饰紧束利落,轻装而又矫健。
奉化布龙的表演形式和动作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20余个套路。
矫健的身姿再伴以传统的“三、五、七”奉化锣鼓,喜气洋洋催人奋进。
有的地区的布龙,于龙身内插入燃烧着的红烛,在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金光熠熠,活像一条蛟龙飞舞。
奉化布龙是民间舞蹈中的男子群舞,龙头手为指挥者。
除了三个过渡动作外,大部分动作龙头手转身与后面舞者的脸相对而舞。
九节龙由于节数适中,表演起来最为矫健活泼。
龙舞的老艺人常说,“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
”龙舞表演的动作随着龙头的变化而变化。
12节以上的布龙,由于道具大而笨重,只能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而九节龙能较多且较活泼地表现出龙在大自然中各种活动姿态。
奉化布龙中的九节龙一般有27个舞蹈动作,即盘龙、龙抓身、挨背龙、搁脚龙、左右跳、套头龙、游龙抱身、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摇船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快跳龙、龙滚沙及大游、小游龙和龙钴尾等。
许多动作和技巧,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
丰富的想象力,在舞蹈实践中创作出来的。
奉化布龙的表演人数,除音乐伴奏以外,一般按龙的节数而定。
9节布龙的为9个演员,12节布龙的为12个演员。
但为使龙头手可以从中休息,有的龙舞队配备两个龙头手,待表演到“龙出首”的动作时可以调换龙头手。
奉化布龙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的“奉化锣鼓”为主,其基本节奏以“三、五、七”为基调。
敲打乐器不管两面锣或6面锣,全部都固定于一个锣架上,把锣架扎牢在一个人的肩背上敲打。
为增加舞蹈声势,还可以加上一只小鼓和一副铙钹,由三人演奏。
有的舞龙队还用上“龙头号子”,沿海的舞龙队还有用海螺吹号的。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青田鱼灯
4、青田鱼灯
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风俗活动):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鱼)。
劳动生产的现实随之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产生《鱼灯》舞的生活源泉。
据传说,《鱼灯》的形成与发展和明代开国功臣刘基紧密关联。
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南田人刘基,暗地招募义兵,并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
经过刘基的整理和发展,增加了灯的数量,丰富了鱼的类型,同时把军事上的阵图大量渗透到《鱼灯》中,遂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具有独特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
5、百叶龙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长兴的天平村里有一只三四百亩大小的荷花塘,非常美丽。
池塘边的村里一个叫百叶的人生了个怪胎。
村长把它丢到荷花塘里了。
百叶常来看望自己孩子,被村长看到,砍掉了一条尾巴。
正巧荷丛里停了一只蝴蝶,它用自己的身体接在了小龙的伤口上,变成了一只龙尾巴。
小龙在荷花塘上转了三圈,飞走了。
从此,浙北一带只要天旱,这条小龙就会飞来驾云播雨。
当地人逢年过节,也要做百叶龙欢舞庆祝。
6、余杭滚灯
有关滚灯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
一、强身健体抗海盗
一种说法,说滚灯的产生是为了强身健体抗海盗。
在余杭的翁梅乡一带,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旧时翁梅地处钱塘江北岸,离杭州湾不远,大都是盐碱之地。
八百多年前,这一带老百姓就利用钱塘江的滩涂来晒盐,并将晒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使得这里的制盐业十分兴旺。
制盐业的兴旺发达,也带动了当地商贸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带很快便成了繁荣之地。
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一带埋下了危机。
在古代,沿海一带海盗出没频繁,翁梅地处杭州湾畔、钱塘江边,正是海盗往来方便之处。
于时,海盗将这块繁荣之地视作一块肥肉。
海盗们入侵这里,掠夺了不少财富,尝到了甜头之后,似乎看上了这块宝地,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入侵一次。
每逢海盗入侵,当地便鸡犬不宁,百姓财产被掠夺一空,遭受灭顶之灾。
等
到海盗们走后,当地一片狼藉,百姓变得一无所有。
换个地方吧,可又实在不愿离开这块赖以生存的热土,于是,百姓们只有在当地重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一两年下来,当地的百姓刚刚恢复过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那些该死的海盗却又来光顾了,怎么办?如何对待海盗的入侵成了当地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与海盗抗争,当地的民众觉得应该强身健体,只要有了强壮的身体和高强的武艺,便有了与海盗抗争的本钱,等海盗来时就可以和他们抗争到底。
那么,如何来强身健体呢?有一年,当地有个老人萌生了一个主意,他准备搞一个竞技性的项目,让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参与进来,都来操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老人是个篾匠,长期与竹打交道,知道竹的柔性。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了一个空心的大圆球,在球的中心装一只竹编的球形小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烛光飞舞,很是好看,于是取名叫“滚灯”,寓意“圆圆满满”、“滚滚向前”。
老篾匠年轻时学过武术,编制好滚灯之后,还特地编排了几十种带有竞技和武术特点的舞动滚灯的套路,并把这些套路一一传授给乡亲们。
由于滚灯舞动起来很好看,乡亲们不由得大感兴趣,纷纷跟着那位老篾匠学了起来,通过舞动滚灯,在娱乐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那老人做的滚灯体积较大,分量也不轻,没有一定的力气舞不起来。
于时老人又制作了一些体积略小的滚灯,使滚灯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力量去选择滚灯。
从此,舞滚灯的习俗就在百姓中流传开了,当地各个村坊的乡亲们都以舞动滚灯为乐,青壮年男性人人都喜欢去玩几下。
村与村之间,还以滚灯来作为竞技比武的项目。
随着滚灯的流行,随着滚灯竞技比赛的开展,当地村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
那些海盗的探子远远发现村民舞动滚灯,晚间还会发出亮光,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从此便再也不敢来犯了。
二、滚灯起源于傩舞
另一种说法,说是滚灯起源于傩舞。
傩舞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祭神时跳的一种舞蹈,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傩舞在我国南方一带的省份中流行。
在古代,每年特定的时候,或是神灵生日或是逢年过节,民间都流行跳傩舞。
老百姓借助跳傩舞的方式来娱乐神灵,求得神灵的庇护。
跳傩舞时,舞蹈者每人都戴有面具,装扮成神鬼模样,排列阵势,脚踏八卦方位,手舞足蹈,喜乐齐鸣,被称作“与神对话”。
旧时,钱塘江沿岸一直水患不断,受杭州湾大潮的影响,每逢台风或暴雨时节,总是发生溃堤事件。
汀堤一塌,水溢四处,沿岸百姓纷纷遭殃。
为了减少水灾,钱塘江沿岸的老百姓就求神祈福,以求司管水利的神灵,保佑风调雨顺。
百姓们在求神时,往往会跳起传统的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