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

合集下载

当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当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中医以来,我深感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

它教给我们如何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去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让我明白了,治疗疾病不能只关注局部,而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例如,一位患有失眠的病人,中医认为其病因可能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要针对失眠症状,还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如疏肝解郁、健脾养心、补肾安神等。

这种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其核心思想,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辨明病因、病机、病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让我深感中医的神奇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患者虽然症状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却各有不同。

因此,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使我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严谨的辨证思维。

三、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注重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要预防疾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养成了以下习惯: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

我遵循这一原则,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规律作息:中医强调“早睡早起”,我尽量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适度运动: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我每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4. 调节情志: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健康。

中医药心得体会(精选9篇)

中医药心得体会(精选9篇)

中医药心得体会(精选9篇)中医药心得体会篇1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食疗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

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

”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确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用。

与我而言,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药膳,它把中药跟食物(甚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药又是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比较喜欢每次课第二部分,也就是视频教学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每次都介绍很多家常药膳的做法,让我们有机会去试试。

这应该是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了,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

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视频的演示,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动手欲望。

平常在宿舍会自己煮简单的“药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上次端午回家,我做了一道“泥鳅炖豆腐”,就是根据老师上课演示的视频做法来做的。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老妈买回来的泥鳅,是在摊子上已经宰杀好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口感和新鲜度吧。

当我炖好端给老爹老妈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医食疗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来的,单单只以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够的。

虽然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只是一点儿皮毛,但足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中医食疗让我对“食”这个观念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我真的很感谢中医食疗学这门课,感谢李恩庆老师,激发我产生了这个想法。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对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2篇)

对中医的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通过学习中医理论,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基础在于阴阳平衡。

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丛生。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和阴阳,使人体恢复平衡。

2.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局部病变,更注重整体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以下是我对几种常见治疗方法的感悟: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辨证施治,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通过学习中药学,我深刻体会到中药的神奇之处。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瑰宝,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了许多疾病,如疼痛、失眠、肠胃病等。

通过学习针灸学,我了解到针灸的神奇疗效,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3. 推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摩、揉捏、拍打等,调节人体的气血,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

推拿治疗范围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

通过学习推拿学,我掌握了推拿的基本技巧,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些帮助。

4.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起到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

食疗以食物为载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人体内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通过学习食疗知识,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家人的体质和需求,为他们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三、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医讲座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讲座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医。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知名中医专家主讲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差异,追求整体治疗。

1. 阴阳五行: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在人体中,阴阳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 天人合一: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这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闻味、询问、触摸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2. 闻诊:闻患者的呼吸、体味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虚,体味酸臭可能是湿热。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自述头痛、乏力,可能是肝肾不足。

4.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象,以判断病情。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讲座中,专家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药材,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等目的。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我是__y医院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

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

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

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

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中医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阅读中医书籍,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中医书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阅读中医书籍,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疾病,不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病因、病机、体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例如,中医治疗感冒,不仅要针对咳嗽、发热等症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疾病,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即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许多中医治疗原则,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标本兼治”、“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临床治疗,也为我们日常养生提供了指导。

三、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阅读中医书籍,我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调理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2. 适度运动: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3.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4. 充足睡眠:中医强调“睡为养生之首”,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四、中医的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大量的草药知识和方剂。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草药的种类、功效、配伍原则等。

以下是我对草药疗法的一些感悟:1. 草药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治疗疾病、调理体质的良好选择。

读中医经典心得6篇

读中医经典心得6篇

读中医经典心得6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领悟到一些新鲜的知识之后,一定要勤动笔,写好一份心得,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中医经典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中医经典心得篇1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

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

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

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

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

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

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

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

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

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

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

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

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

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

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中医
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我从没想
过当一位医生,更别说是一名中医,
在西医如此盛行的情况下,中医受到
一系列的打击,当时迷茫的我也无法
坚定自己的步伐,学习它有前途吗,
我能学好吗?
学习中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无
疑是巨大的考验。以前学的知识没多
少能用得上,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中
医的思想,中医的哲学,中医的方法
论,厚厚的书本,不仅要背,更要理
解;学中医就得坐冷板凳,不到四十
多岁不会有大成就,毕竟现在的中医
还是老的吃香。现在的人大多浮躁,
急于赚钱,买房买车,这样的心态难
以学好中医。
很多人都说中医不科学,胡适也
曾说过:“西医明明白白把人致死,中
医是糊里糊涂把人救活。”这句话有其
很大的片面性。中医不是一门光靠个
人的猜想和感觉就能治病的医学,绝
不是糊里糊涂的治病。它是在古代哲
学的指导下,依靠人类的智慧而产生
其独特的基础理论,包括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其阴阳五行学说更是
为大家所熟知,阴阳互根,阴阳对立,
阴阳交感,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句
句是古代哲学家不断思考的精华;五
行学说,木火土金水,更是运用到中
医的方方面面,各个脏腑。
中医学中的许多思想历经千年仍
不褪色,依旧为大家认可,例如整体
观念,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五脏一
体观,形神一体观,这正是现代医学
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还有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于很多西医
无法治疗的疾病,中医总能够通过这
种神奇的方法达到很好的疗效。“存在
即是有理由。”每个事物只要存在于这
个世上,就有气无法磨灭的理由,中
医同样如此,它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
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真理。
也许中医不能用现在的科学去
解释,比如说经络,很多人都不明白
它究竟是什么,是神经吗?不是,没
法解释有人就说它不科学,这方是其
高深之处,越高深越不易参透。中医
的很多知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
祖祖辈辈的人靠双手实践出来的,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前人的经验的
一个总结,对后世影响极深。黄煌老
师对伤寒论中的经方研究很深,我有
幸听得几堂课,感受颇深,在老师的
鼓舞下,我也试着开了几张方子,虽
然效果不如想象中好,可我还是很激
动,感觉自己有点像一名中医了。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现在西医的
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医通过类
比、演绎、司外揣内等方法了解、治
疗疾病,而西医则只是单纯利用现在
的医疗器械。中医的司外揣内中的外,
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
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
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柩·论疾诊
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
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知内在
的变动情况。中医还有一种见微知著
的思维方法,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
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
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有人说过,中医的这种思想含有当代
“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
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这些中医的思维方法绝对是靠
不断的实践积累下来的,它不可能像
西医的解剖那样把人体这个剖开,通
过实验研究,中医说白点就是生活的
经验,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单单是医学,为人处世、工作学习
都可借鉴运用。中医中的一些思想可
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整体观念,做
一件事要从整体把握,不可目光短浅;
辨证施治提醒我们要辨人处事,不同
的人不同对待。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精粹,学好
它需要一份努力,一份悟性,一份坚
定,一份慎独,一份博爱,不是单靠
个人的小聪明就可将它拿下。学习了
近一年的中医,我也坚定了自己的步
伐,每多学一点知识,我都为其神奇
之处而折服,我无比期待着运用它为
自己、为家人、为深受疾病痛苦的人
解决病痛的那一天。它会成为一个造
福全人类的医学,它应该走向世界,
不单单是针灸,而这些就要靠我们去
努力,医学没有国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