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体的身体_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_唐佩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3):3-8

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名著《肉身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区分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心智是一个按一定规则处理无意义符号的信息处理器,类似于抽象的计算机程序,是独立于身体的。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恰巧适合于运行这一程序的载体而已。这种观点认为心智凌驾于身体之上,认知既不来源于身体,也很少受到身体的影响。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具身认知概念日益凸显。具身认知理论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立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心智离不开身体的结构和感觉——

—运动体验,强调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而不是被认知的客体。心智是具身的,一切认知活动都发生在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1第一代认知科学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奠定了近代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笛卡尔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彼此独立性,确立了身心二元的观点。在他的著名格言“我思故我在”中,“我”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实体,是一个不依赖于肉体,和肉体无本质联系的独立精神实体。他说:“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1]第一代认知科学在本体论上采取的正是这样一种二元论立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人的本质在于拥有能思考的心灵,而非身体。因此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探索人类认知,而不必在意工具本身,因为智能可以发生在任何这样一个计算系统之中。无论是在符号计算主义取向抑或是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科学中,心智和身体都是分离的,心智的发展不依赖于身体。

1.1符号计算主义

符号计算主义以Simon和Newell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为理论基础。该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具有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来实现一般智能行动。所谓“必要的”是指,任何表现出一般智能的系统都可以经分析证明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所谓“充分的”是指,任何足够大的物理符号系统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组织而表现出一般智能[2]。计算机系统按一定的数理逻辑对符号进行操作与运算进而能够实现智能化。因此,人的认知过程也可类比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这导致了人们在认知研究中忽略人的身体方面,认知过程被视为一种“符号运算”。符号是对外界事物的抽象表征,它既有物理属性又具有语义属性。计算机智能实现操作的是符号的物理形式,而非它们的意义。用以区分符号的是特定的排列方式,而不是组成它们的特定物质[3]。正如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再输出那样,人的身体也只是一个载体,它只是一个计算的工具,对于理解主要的认知过程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计算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这样的系统之中,它的物质组成是无关紧要的。1.2联结主义

到20世纪70年代,符号计算取向的认知研究受到了严峻挑战,认知科学研究转向联结主义。联结主义认为,认知不是按特定规则运行的符号系统,而是激活有序动态活动的网络结构。联结主义者的研究工作就是设计更为复杂的联结网络,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联结主义模型强调知识的表征是分布式的,是一种平行的加工。相比符号计算

作为主体的身体: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唐佩佩叶浩生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它否定了传统认知科学把心智看作一种抽象的计算过程的立场。肯定了认知对身

体的依赖和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根源性。具身认知强调的是,认知不仅不能脱离身体,而且与环境和社会紧密相联。

关键词: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无身认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课题(BBA110015);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资助项目(10A030S)

通讯作者:叶浩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ehaosheng@

3

心理研究

主义的序列式加工方式,平行加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的时效。同时,通过单元间的联结及其联结的强度的调整和改变,可以寻求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验学习。因此,联结主义比符号计算主义有着更强的实用性。然而,联结主义同样没有强调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他们只是更进一步模拟了一个与人脑类似的认知加工模型。虽然他们所设计的模型相比符号计算主义更胜一筹,但在本质上和符号计算主义是一致的。在这里,认知本质上仍然被看成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规则和过程,只是活动方式不同而已。正如Churchland所指出的那样,联结主义的批评并没有彻底否定功能主义(认知主义的哲学基础)的两个重要背景假设。第一个假设是,认知生物体确实在进行着某种复杂的功能计算。第二个假设是,无论什么样的计算活动都能够实现于各种不同的物理基础[4]。

2具身认知的内涵

2.1认知来自身体

具身认知与第一代认知观最大的差别在于,它强调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心智和认知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封闭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身体结构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基础的。认知是具身的,它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观点看,认知依赖于身体体验,而这些体验源自于具有特殊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身体的这些能力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方方面面编织在一起的有机体[5]。

具身认知代表了认知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力量,其内容是丰富的。Wilson在《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中认为,若要对具身认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要对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进行再评价。这六个观点为:(1)认知是情境的;(2)认知是有时间压力的;(3)我们把认知工作置于环境中;(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5)认知是为行动服务的;(6)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6]。尽管具身认知的内部存在着诸多差异和争论,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和阐释也有差别,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具身认知强调人认识世界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的,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不管是知觉还是抽象思维等认知活动,都深深植根于身体活动之中,而这样一种身体又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环境、社会、文化之中。

身体的构造、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认知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因为有身体才能和世界相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身体和世界打交道。生活的世界不是预先规定的,事物的属性也不能独立于我们的知觉和认知能力而存在,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解释的结果,这种解释来自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这些能力根源于我们的生物具身性结构[7]。

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肯定了动作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出生时不成熟的生物体到具有抽象理性的成年人,身体动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作即身体和世界的一种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心智才不断成熟。婴儿在适应的过程中,先天性的条件反射不断重复出现,同环境产生交互作用,然后发展出新的动作图式,进而逐渐能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随着动作的不断复杂化,儿童的认知结构也不断复杂化、高级化。主体正是通过丰富的动作对认知对象进行认识并理解其本质特征的。动作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有反向的促进作用;动作使得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动作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影响[8]。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了,认知发展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动作丰富和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发展出新的认知结构,认知在这种身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认知源于身体与世界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以最熟悉的空间关系为例,“前”和“后”这些概念都是基于身体的,其意义的指示是以身体为标准的。同时我们又把这种关系投射到其他物体的空间关系之中。比如我们知觉树在房子的前面,其中暗含了一个基于具身本性的想象投射。Johnson认为人类拥有一个非常一般的认知结构,即肌肉运动知觉意象图式。比如,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和源—途径—目标图式,这些图式的根源都是身体经验,它们来自某种基本形式的感知活动及其相互作用[7]。

概念作为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