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传统节日
大班民间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大班民间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开展具有民间色彩的主题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主要介绍一份针对幼儿园大班的民间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
2.掌握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3.培养幼儿的节日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2.节日文化代代相传。
三、教学难点1.幼儿对节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幼儿对节日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包括口头讲解、图片展示、互动问答、小游戏等。
五、教学内容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年初一,是中国的新年。
人们喜迎春节的到来,家庭会张贴春联、挂红灯笼,拜年、赏花灯、吃团圆饭等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2.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又叫重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等。
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
这个节日最为著名的活动便是“赛龙舟”,旨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传统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柚子、窗花、看梅花等。
中秋节的主题是团聚与祈福,这也许正是我们重要的人和事所需要的。
4.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或扫墓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悼念死者,同样也尊重了生者的情感。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插柳、放风筝、赏花等等。
六、教学活动1.给幼儿进行口头讲解,使他们通过听、看、观察的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制作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文艺品,把一些好玩的游戏也融入其中,比如小制作、绘画、剪纸等。
3.进行互动问答。
教师用图示或幼儿具体操作解说让幼儿学习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4.进行“人物扮演”的小游戏。
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亲身参与节日的习俗,从而深入了解一些常识和文化;5.进行“品味节日”的小活动,通过现场品尝节日传统食品、食材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节日意识和文化自信。
小班语言《认识节日》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小班语言《认识节日》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2.培养幼儿的中华文化意识,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让幼儿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增进幼儿的社会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起源及意义。
2.介绍每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
2.互动法。
3.多媒体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1.认识节日: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节日吗?你们都去过哪些节日呢?(孩子们有话剧、雨天假日、暑假、国庆节等)。
2.介绍节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你们了解这些节日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春节:春节也叫中国农历新年,通常在阳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举行,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团圆和分享的节日。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彻底打扫房子,贴春联,贴窗花,粘贴年画,除夕夜全家团聚,辞旧迎新,共同过年。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祀祖先,扫墓访亲,还会喝清明时节雨水、上风信的绿茶。
(3)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龙舟节,通常在阳历5月5日举行,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和政治家,因他的爱国事迹,人们就用竹叶编成粽子,划龙舟,以纪念他。
(4)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月圆人团圆的日子,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一般会赏月,吃月饼,也有吃柚子、石榴等水果的习俗。
同时中秋节也是一个祭月的节日,人们还会吸取月光。
以上四个节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多媒体展示老师拿出各个节日的摆设文化物品,介绍每种物品的特征和意义。
4.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增进幼儿的社会意识。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2.介绍与每个节日相关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
3.分组讨论各个节日的原因、意义、民俗文化,并撰写小结。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分辨各种节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3.学生能够对各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进行探究、总结并归纳。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探究和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和迷茫。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课前学生自学预习、提问答疑。
3.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学资源1.课本和教辅资料。
2.PPT和视频资料。
3.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特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解传统节日(30分钟)教师依次讲解每个节日的名称、时间、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三步:展示民俗文化(30分钟)通过PPT或者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所对应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
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探究各自分配到的节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探究其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习俗,并撰写小结。
第五步:课堂展示(20分钟)引导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交流和补充。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穿插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
2.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
3.学生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朱化民主编. 中国民俗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赵孝成编著. 四季节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节日除夕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含义和起源。
2. 认识中国人庆祝除夕的传统习俗。
3.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标志性文化象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含义和起源。
2. 认识中国人庆祝除夕的传统习俗。
三、教学方法1. 知识讲授法2. 图片资料分析法3. 问答式交流法4. 视频欣赏法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重要性以及与春运相关的背景。
2. 与学生分享自己在除夕期间的经历。
Step 2:学习习俗1. 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除夕的习俗,如贴春联、赏花灯、守岁等。
2. 解释每一项习俗的含义和作用。
Step 3:了解传统文化1. 分享中国传统除夕的历史和起源。
2. 让学生了解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文化象征,如“年夜饭”、“利是”、“烟花”等。
Step 4:评价归纳1. 分享除夕期间自己所见所闻的故事、印象、感受和思考。
2. 归纳和评价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内涵和庆祝习俗。
2. 学生是否在文化交流和分享中表现出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教案二: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庆祝方式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庆祝方式。
2. 熟悉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3. 探究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现代化发展和变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探究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现代化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视频欣赏法3. 讨论交流法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2. 和学生分享自己庆祝除夕的经历和感受。
Step 2:了解传统节日庆祝方式1. 分享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团圆饭、贴春联、放烟花、守岁等。
2. 分享现代化发展和变迁对传统庆祝方式产生的影响。
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

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涉及章节为《传统节日》。
具体内容包括:介绍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六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讲解(1)春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2)元宵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3)清明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端午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5)中秋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6)重阳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春节的来历是什么?(2)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3)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6. 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左侧:列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
2. 右侧:依次列出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 答案:(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节日主体教案(3篇)

第1篇年级:二年级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并学会“传、统”等12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6个词语。
2.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生字、词语,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2. 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节日名称。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举行。
三、学习生字、词语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书写。
4.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和书写。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和家长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节日名称和习俗。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传统节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三、朗读课文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第一章:春节1.1 教学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编写对联和贴对联的方法。
体验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
1.2 教学内容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放鞭炮、贴对联、拜年等。
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分组讨论春节的传统习俗。
示范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1.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对联模板和剪刀、红纸等剪纸材料。
灯笼制作材料。
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剪纸和做灯笼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
学生对春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清明节2.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扫墓和祭祖的意义。
体验踏青和放风筝的乐趣。
2.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祭祖、踏青等。
放风筝的技巧。
2.3 教学方法讲授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实地考察扫墓和祭祖的过程。
示范放风筝的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2.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扫墓和祭祖的实际操作材料。
风筝制作材料。
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放风筝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对清明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的态度和表现。
第三章:端午节3.1 教学目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包粽子和做香囊的方法。
体验赛龙舟的乐趣。
3.2 教学内容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示范包粽子和做香囊的方法,学生跟随实践。
3.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粽子和香囊的制作材料。
赛龙舟的实际操作材料。
3.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包粽子和做香囊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参与赛龙舟的态度和表现。
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中秋节4.1 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赏月和吃月饼的意义。
体验猜灯谜的乐趣。
4.2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案 课题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对象 四年级(1)班
课型 班会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师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题 分析
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难点 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介绍等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
统节日。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活跃气氛 先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学生有关问题。 二、切入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三、相关知识 1.春节 (1)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2)简介: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3)除夕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4)习俗:①扫尘②贴春联③贴窗花和倒贴“福”字④年画⑤守岁⑥爆竹⑦拜年 (5)有关春节的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1)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2)简介: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习俗:①吃元宵②观 灯③猜灯谜 ④ 舞狮子 ⑤踩高跷 (4)有关元宵节的诗词: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清明节 (1)时间: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2)简介: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3)习俗:①扫墓②荡秋千③蹴鞠④踏青⑤植树⑥放风筝⑦插柳⑧戴柳 (4)有关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端午节 (1)时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端午节的由来: ①纪念屈原说②纪念伍子胥说③纪念曹娥说④起于三代夏至节说⑤恶月恶日驱避说⑥吴月民族图腾祭说。 (3)端午节的习俗: ①赛龙舟②端午食粽③佩香囊④悬艾叶菖蒲⑤饮雄黄酒。 (4)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七夕节 (1)简介: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2)七夕的由来: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3)七夕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4)关于七夕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牵牛织女七夕》 白居易 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6.中秋节 (1)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①嫦娥奔月②吴刚折桂 (3)中秋节的习俗:①祭月、赏月、拜月 ②吃月饼。 (4)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古诗·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影青诗》 明月千年万里沙,秦关汉将没谁家? 曾携劫火温寒酒,还指烽烟入浊茶。 故国数回悲血碧,宫楼几处笑君遐。 京华夜梦笙歌起,塞上何人守落花?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重阳节 (1)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2)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3)重阳节的习俗:①登高②吃重阳糕③赏菊并饮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4)有关重阳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