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5篇.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村工作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5篇

驻村工作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5篇为了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我社于近期深入村开展工作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基层座谈等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村情概况(一)基本村村地处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4.8公里,属于典型的藏汉混居村寨,海拔1550米。

全村共有65户、289人;有劳动力199人,其中女96,全村有村干部6人,有党员16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女党员5人,60岁以上1人,党员平均年龄40.6岁,入党积极分子3人。

现有耕地面积475.3亩,人均耕地面积1.66亩,退耕还林劳务输出130人。

农产品和劳务经济是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4.1万元。

(三)基础设施现状由于XX年“7.26”泥石流通村公路全部损毁,现村无通村公路,有临时通村便道4.8公里。

有集中供水1处,覆盖289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移动网络覆盖面100%,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

(四)社会事业现状村无教学点,学龄儿童在乡中心校和县城就读。

有村卫生室,有文化室。

XX年底新农合参保人数春耕之际为11户建档贫困户解决了春耕

所需的种子、地膜、化肥,折价8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一)、截止XX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5人,XX年清退、新增后剩余13户44人,XX年脱贫2户4人。

现有贫困户11户,4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7户,29人,享受低保11人(XX年新增2人);一般贫困户4户,11人;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11户,15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7户,9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9户16人;因病致贫2户,因学致贫1户,因残致贫1户,缺劳动力致贫1户,缺技术致贫2户,缺资金4户。

农村党员平均年龄在4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村内无集体经济来源,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限。

农村教育、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医疗、养老、特困人口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不足。

(二)、农户思想守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自力更生脱贫致户积极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7.26”洪灾发生后,部份基础设施受损和耕地损毁,造成群众脱贫增收难度增大。

(四)、“7.26”洪灾损毁的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及土地复耕工作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恢复重建项目作支撑。

(五)、基于部门的职能定位,可调动利用的社会资源及其资源少,帮扶工作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尬尴局面。

在扶贫攻坚政策宣传、思想帮教、政策帮扶方面抓得不够,在今

后需进一步加强。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教育、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

村内路灯少,不能达到照明需求,原有路灯损坏较多;交通不便,地处偏沟,需要公交车辆。

缺乏支柱增收产业。

群众对传统农业依赖性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上山采药。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耕作技术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农业科技支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缺乏支柱产业,农民增收乏力。

经济林木发展上规模不大,品种单一,无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销售困难。

中药材种植面积小,未成规模,品种单一。

(二)、务工人员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技能欠缺,增收能力弱。

(三)、人口素质相对偏低。

村里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住在村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地处偏远沟,长期从事基础性农牧业生产,发展思路不清晰,反应迟缓,竞争意识不强。

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发展动力不足。

(四)、村级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村级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存在差距。

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限。

(五)、“7.26”洪灾的发生,造成部份基础设施受损、耕地损毁、农作物损坏。

五、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把培育水果和中药材基地、发展特色养殖业等作为农业增收的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并举,打造特色农旅产业示范村,推进村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

(二)精准扶贫与整村推进并重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落实脱贫攻坚措施,实施连片开发建设,整村推进脱贫攻坚。

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奔康为重点,以培育农业增收支柱产业为核心,突出交通、产业、村社环境治理三大重点领域,配套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政府、社会、群众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资源和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村协调发展。

(三)政策托底与产业带动相融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困难群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将五保户、智障户、残疾户、特困户等无劳动能力的建卡贫困户通过纳入低保、政策补助等方式购买农村养老保险,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产业建设、股权配股等方式给予托底保障;对因灾、因学等原因导致短期致贫的贫困户,政府给予积极救助;对有劳动力,但经济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通过企业、业主、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带动,帮助其发展产业,建立增收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四)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大力培育劳务、水果、中药材、畜禽等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围绕全县总体规划目标,立足本村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

重点打造生态水果基地、药材基地和生态肉牛肉羊跑山鸡养殖基地。

健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紧扣就业市场和农村产业技术需求,结合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加强就业转移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竞争力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夯实农民增收路径。

(五)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相伴结合“7.26”洪灾恢复重建,加强道路交通、生产生活用水、村社环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环境差、保障低等民计民生问题,提高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施“堡垒提升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落实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举措,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六)、做好“7.26”洪灾恢复重建项目编制及申报,尽可能地争取更多更好的恢复重建项目实施,使灾后恢复重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七)、加大对帮扶村工作的研究分析,力求精准发力。

立足部门自身实际和能力,着力抓好思想帮教,政策帮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