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与认知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感知、情绪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种种任务,有些任务需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称之为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效率和有效性,因此,探究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对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一、任务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是影响认知负荷的一个重要因素。

任务复杂度越高,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越多,所需消耗的认知资源也就越大。

例如,在听取英语听力时,如果是口语比较简单的对话,听者较容易理解内容,消耗的认知资源较少;相反,如果是专业性强、语言难度大的听力材料,听者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去聚焦听力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信息处理。

二、知识水平与认知经验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也是影响认知负荷的重要因素。

对于某些熟悉的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容易处理相关信息,而对于陌生任务,理解和记忆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

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研究生由于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实验经验,做此项任务时对实验室的环境、器材操作等较为容易适应,认知负荷较小;而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这项任务就可能是一个挑战。

三、情境变量情境变量是指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具有特定情境的环境和经历。

情境变量也是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

例如,在进行期末考试时,考生时常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失误、遗忘等现象,这时认知负荷就会增加,因为除了处理考试内容外还要应对自己的情绪压力。

四、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认知负荷的大小。

在任务s中,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信息,因为他们拥有一些天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一些人善于抑制与任务无关的干扰,从而更容易专注于任务本身。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因此,在任务中,人们的个体差异可能会显现出来。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探讨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以排除实验结果的主观干扰。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实验组接受特定记忆训练,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被要求记忆一组无关联的单词。

在测试阶段,实验对象需要回忆并写下他们在学习阶段中记忆的单词。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测试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记忆训练对提升记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这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锚定效应”。

记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特定记忆训练,实验组的记忆锚定效应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测试阶段中记忆表现更好。

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记忆的可塑性。

人类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进行改善。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并且记忆锚定效应在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总结: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奥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中的记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改善,这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记忆》课件

《认知心理学记忆》课件

记忆训练方法和技巧
分块记忆法
学习如何将大量的信息分成小块来记忆,提高记 忆的处理效率。
空间记忆技巧
掌握空间记忆技巧,例如方法定位系统,以提高 记忆的空间布局和组织。
联想记忆法
了解如何利用联想和想象来帮助记忆,提升记忆 的效果和持久性。
复习和回顾策略
学会有效的复习和回顾策略,使记忆持续有效和 稳定。
记忆的容量和保持
1
记忆容量限制
我们将探索人类记忆的容量限制,了解记忆容量与遗忘之间的关系。
2
记忆的保持时间
我们将讨论记忆的保持时间,以及长期记忆对信息保存的重要性。
3
记忆保持的技巧与方法
我们将分享一些提高记忆保持的常用技巧和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和维护记忆。
பைடு நூலகம்
记忆的遗忘和失忆症
我们将探索关于记忆遗忘和失忆症的现象和原因,以及与认知功能和大脑疾 病相关的记忆问题。
记忆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展望
我们将介绍当前记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探索未来记忆研究发展的 可能方向和应用前景。
《认知心理学记忆》PPT 课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将带您进入认知心理学记忆的世界,详细探讨记忆的 类型、过程、特征以及记忆训练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认知心理学记忆:概述
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研究是关于人类记忆系统的认知过程和运作机制。了解记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于个人发展 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记忆的类型和过程
1 视觉记忆
我们如何通过感觉信息形成视觉记忆,如何提高视觉记忆的准确性。
2 听觉记忆
我们是如何通过听觉信息来存储和回忆记忆内容的,影响听觉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3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我们对于意义和知识的存储和回忆,探索语义记忆的组织结构和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记忆提取与再认是记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关于记忆提取与再认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理论。

一、记忆提取的定义和过程记忆提取是指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和恢复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主动提取和被动提取两种形式。

主动提取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努力回忆起特定信息,而被动提取则是在特定刺激的触发下,信息自动浮现于意识之中。

二、记忆提取的影响因素1. 提取提示的效果:研究表明,提供与目标信息相关的提示能够显著提高记忆提取的准确性和速度。

这些提示可以是语义上的关联、情境信息或其他记忆线索。

2. 学习和提取环境的匹配:环境因素对记忆提取也有重要影响。

当学习和提取环境相匹配时,记忆提取效果更好。

这被称为“环境依赖性记忆效应”,揭示了记忆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情绪对提取的影响:情绪状态对记忆提取具有显著影响。

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记忆提取,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干扰或抑制记忆提取。

三、再认的定义和特征再认是指个体在面对一系列信息时,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曾经接触过的过程。

再认是一种相对较容易的记忆任务,相比于主动回忆,再认更依赖于外部刺激的提供。

四、再认的影响因素1. 学习和再认的匹配:与记忆提取类似,学习和再认环境的匹配也能够提高再认的准确性。

这种“环境依赖性再认效应”揭示了学习环境对再认的重要性。

2. 伪记忆:伪记忆是指个体错误地记忆或再认未曾接触过的信息。

研究发现,伪记忆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面对与已记忆信息相似的干扰性信息时。

3. 情境和情绪对再认的影响:情境和情绪因素同样对再认有影响。

与学习和提取环境的匹配类似,与再认环境相匹配的情境和情绪能够提高再认的准确性。

结论:记忆提取与再认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了解记忆提取和再认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对我们理解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记忆提取与再认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改善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1、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反应时等)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动作相关电位、脑成像等)简述。

答:反应时测量法: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内省法: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口语报告法P21:指被试在从事某项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计算机模拟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P24)当呈现某项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被称为时间相关电位或诱发电位。

脑成像:(P28)脑成像法主要有两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扫描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学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正电子发射成像系统利用正电子同位素衰变产生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发生湮灭效应这一事实。

2、注意的各种理论模型的优势和不足(P38-47)1、注意的瓶颈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及后期选择理论,即反应选择模型。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优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

缺点: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摘要: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1.短时记忆的定义2.短时记忆的作用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1.编码过程2.存储过程3.检索过程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1.记忆负荷2.干扰效应3.加工深度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1.有意识地记忆训练2.合理分配注意力3.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学习和工作2.日常交流3.创新思维正文: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短时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和提高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人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作用包括保持信息、对信息进行操作和整合以及为长时记忆提供编码基础。

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过程是将信息转化为可以存储的形式;存储过程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检索过程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短时记忆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忆负荷、干扰效应和加工深度。

记忆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干扰效应是指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工深度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和复杂程度。

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合理分配注意力和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

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可以通过记忆游戏、练习记忆技巧等方式进行;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处理多项任务时更好地分配认知资源;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干扰等。

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学习和工作中的信息处理、日常交流中的话语理解、创新思维中的灵感捕捉等。

了解短时记忆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记忆偏差教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记忆偏差教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Introduction:人的大脑拥有强大的记忆能力,但是记忆偏差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为人类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感、语言、文化背景等。

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状态也会影响记忆。

在教学中,记忆偏差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如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一下记忆偏差教案的相关内容。

Part 1 认知心理学与记忆: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等。

与记忆相关的认知心理学领域包括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记忆是指个体在经历过某一过程时能够保存、存储和再现一定信息的能力。

但是,记忆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由于人类的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记忆中产生的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

记忆偏差是指由于个体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对记忆信息的不准确或截然不同的记忆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例子来描述一下记忆偏差在教学中的应用。

Part 2 记忆偏差在教学中的应用:2.1 长时记忆的错误在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出现对长时记忆错误的现象,也就是因为错觉或者思维等各种因素导致了某个知识的错误记忆。

如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上出现错误等都是长时记忆的错误。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错误,通过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尤其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去思考这个知识点,寻找更好的记忆方式,并积极纠正错误,以提高学习效果。

2.2 短时记忆的偏差短时记忆的偏差是指由于学习时的情感状态、语言、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中出现的短时记忆偏差。

例如,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存在问题,导致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准确。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并针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在短时记忆中的准确性。

2.3 工作记忆的影响在教学中,人们常常遇到工作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记忆策略研究苏慕晴陆航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江西,南昌)【摘要】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在同等干扰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并在比较二者所受干扰效应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提高其记忆正确率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上,低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比高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更容易受到记忆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内隐记忆则效应不明显;(2)在同等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中,外显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比内隐记忆受到时间间隔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但二者在分心任务上却显示出完全相反的干扰效应;(3)对于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这两种干扰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记忆任务中都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在某些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并且被试面对不同的记忆任务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记忆策略,以便针对性地提高记忆正确率。

【关键词】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时间间隔分心任务1前言工作记忆,亦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工作记忆具有意识性,在工作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

工作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7土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工作记忆的组块理论。

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并有后继者提出应该把记忆组块广度依据不同的编码加工方式分为不同类型,现行较为公认的分类方式为把工作记忆广度分为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及空间工作记忆广度。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来划分的。

其中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又叫无意识记忆。

而外显记忆是指在个体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的意识之内,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自被提出以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但它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即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ED),也是当前在大量记忆实验中常被应用的一种研究范式。

关于记忆广度的本质,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它是对于当前可操作记忆内容的表征限度的假说,并有诸多长时记忆的实验显示出了工作记忆广度与再认成绩的高相关。

近年来,国内涉及工作记忆广度与内隐、外显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刘万伦(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普遍接近同一水平(8.5-9),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与智力水平无显著高相关。

陈辉(1998)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与所用材料密切相关。

张武田等(1990)的研究发现汉字的笔画复杂性对工作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

刘永芳等(2000)的研究指出形象熟悉性和范例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工作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郭秀艳等(2004)的研究显示外显记忆里影响错误再认的主要因素为材料关联性、时间间隔及学习程度。

黄希庭等(1999)的研究显示不同记忆材料的任务在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中存在显差异。

杨治良等(2006)发现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之间的交互影响,郭秀艳等(2001)认为测验情境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相同,并指出两者可能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综上述及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人在内隐、外显两种记忆任务中的正确率是否在不同的记忆影响因素间存在显著及怎样的差异这一问题,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

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对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其记忆正确率并讨论了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如何提高其正确率的记忆策略。

2研究方法2.1 被试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196名(男生62名,女生134名),年龄20-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为自愿参加。

2.2 材料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采用Baddeley编制的阅读广度任务测试,用于将被试区分为高、低言语工作记忆组。

正式实验组的材料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部分。

学习材料为王权红(2006)编制的模糊字再认及辨认表,共680个汉字(其中40个用于练习实验),且均为中、低频汉字;所选汉字在笔画、拼音、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然后随机均分为8组(除去用于练习的40个汉字),每组为80个汉字,把其中4组汉字作为外显组学习集,余下4组作为内隐组学习集。

测试材料分为内隐组和外显组两组,每个组别的词汇均为60个(内隐组测试材料均以原对应学习材料的等质形近字为关键诱饵,外显组材料词汇有45个来自原对应学习材料而另外15个为等质干扰汉字),其中内隐组用的是模糊字辨认材料,外显组用的是实体字再认材料。

分心任务为普通4则混合运算(六列式一个计算式),计算负荷的范围控制在30—300之间(心算),一次分心任务为12个计算式。

2.3 实验设计采用2×2×4×2混合设计。

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分为两个水平: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和高言语工作记忆广度。

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分心任务负荷的有无,有两个水平:有和无。

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间隔时间,分为0、0.5、1和2小时共四个水平;自变量4(被试间变量)为记忆任务类别,两个水平: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

因变量为准确记忆率,其计算公式为:(被正确识别的项目总数/测试材料中的项目总数)×100% 。

2.4 实验程序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部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不同实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的指导语相同,学习阶段的指导语为:“ 下面将做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首先将呈现一组汉字(80个),总共呈现4组。

注意每组词只呈现1遍,请努力记住它们。

每次呈现完一组后,会让你适当休息2分钟,待系统提示可以继续试验时再按下Q 键开始学习下一组,过程中不必紧张!”词组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

一个序列学习完毕后休息2分钟,然后进人下一个序列,直到所有序列全部学习完。

学习阶段结束后,安排被试进入测试阶段。

测试可安排被试在0、0.5、1和2小时后进行,进行前在不同学习序列对应的测试前安排有无分心任务。

不同实验组的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不同,外显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再认测验。

如果你认为下面呈现的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是‘旧的’,请按‘f ’键;如果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即是‘新的’,请按‘j ’键。

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但千万不要少按或多按!”测验材料中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不限,被试完成反应后再立即呈现下一组。

内隐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模糊字辨认测验。

请把你看到的模糊字认为对应的具体汉字写在模糊字的下方的空格上(已经选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

”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给被试安排相应的放松活动,以尽量防止复述和回忆。

同一实验组(同为外显或内隐实验组)的每个被试共进行四次测验,所使用的测验材料和指导语相同。

3 结果与分析3.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比较由于有22名被试中途退出实验,经过不可用数据排查最终得到171名被试的有效数据,数据值概况如表1。

表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间隔时间(h )高言语记忆广度 低言语记忆广度 内隐组 外显组 内隐组 外显组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00.78 0.83 0.81 0.82 0.81 0.80 0.79 0.82 0.50.65 0.69 0.58 0.61 0.66 0.67 0.55 0.54 10.34 0.41 0.26 0.24 0.32 0.40 0.17 0.21 2 0.29 0.36 0.22 0.25 0.29 0.35 0.14 0.16整体均值比较的结果表明: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P<0.05);不同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差异不明显(P>0.05)。

以时间间隔分为四个水平,分别对各组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与内隐测验成绩均和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时间间隔为0.5小时、1小时及2小时的各个水平上,言语记忆广度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主效应显著(P<0.05),而内隐测验成绩上的主效应依然不显著(P>0.05)。

以有无分心任务作为两个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同等言语记忆广度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在除了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情况外均明显比外显测验的成绩要好(P<0.01),而其它比较结果与整体均值的分析结果相同。

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言语记忆广度的高低对被试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显著,而对内隐测验成绩的影响不明显;时间间隔可能与言语记忆广度在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且不排除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间隔存在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3.2 对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的复杂效应的分析3.2.1 各因子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作用对不同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组的外显成绩进行2×2×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88)=17.26(P<0.01);时间间隔的长短与外显测验的正确率呈显著负相关。

言语记忆广度主效应显著, F(1,84)=29.58(P<0.01);高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的外显测验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与均值比较的结果相一致)。

分心任务主效应不显著, F(1,88)=1.03(P>0.05),说明其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可能不明显。

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2。

变异来源 df MS F言语记忆广度 1 33.62 29.58**时间间隔 3 189.43 17.26**分心任务 1 12.74 1.03 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 3 4.68 14.08** 时间间隔×分心任务 3 233.80 4.01* 言语记忆广度×分心任务 1 94.57 0.92 注: ** P<0.01,* 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