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重点知识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概念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能迅速传播,甚至造成大规模的流行。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产生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都具有病原体,但二者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可以迅速传播造成流行的称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范围

·甲类传染病:(1)鼠疫、(2)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按甲类传染病的要求上报。

·乙类传染病是严格管理的传染病:(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原为丙类)(27)疟疾。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丙类传染病是监测管理传染病:(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原乙)(34)黑热病(原乙)(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发现后24小时上报。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侵犯对方的共生状态,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而引起宿主的损伤,成为机会性感染。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见总论1

(二)隐性感染:见总论2

(三)显形感染:见总论3

(四)病原携带状态:见总论4

(五)潜伏性感染:见总论5

上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数量最多,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数量最少,但最易识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Eg:菌毛,定植因子,黏附作用。

(二)毒力(virulence)包括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三)数量(quantity) 病原体引起传染必须有一定数量

(四)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对侵入体内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无抗原识别或二次免疫应答参与。

1.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都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和各种细胞因子能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而清除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特异性识别后产生的免疫。

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致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既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

·在化学结构上,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类:IgG、IgA、IgM、IgD和IgE,各具不同功能。见总论6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入侵门户:病原体入侵门户恰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二)机体内定位:各种病原体的机体内定位不同,各种传染病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性。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机体内定位密切相关。

(三)排除途径: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病原体排除的途径,是病人、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方式有下列三种。

(一)直接损伤病原体籍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

(二)毒素作用内、外毒素,其他毒力因子

(三)免疫机制有些传染病能抑制细胞免疫(麻疹)或直接破坏T细胞(AIDS),更多的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其中以III型(免疫复合物)反应(见于流行性出血热)及1V型(细胞介导)反应(见于结核及血吸虫病)为最常见。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发热是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外源性致热源进入机体,激活单核-巨嗜细胞,内皮细胞,B 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源(IL-1,TNF,IL-6,干扰素等),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释放PGE2。后者的产生使体温调定点从新调定,机体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二)代谢改变:主要为进食量下降,能量吸收减少、消耗增加,蛋白、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多,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流脑、脊髓灰质炎

3、病原携带者:细菌性痢疾、伤寒

4、受感染的动物:狂犬、鼠疫

(二)传播条件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手、用具、玩具

4、吸血节肢动物(蚊子、人虱、鼠蚤、白蛉、恙虫)

5、血液、体液、血制品、器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