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园区案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硅谷、新竹创新发展案例研究ppt教程文件

硅谷、新竹创新发展案例研究ppt教程文件

台南科学园区
高雄港
高雄机场
成功经验之一:分阶段发展,从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区到成为世界 科技产业新城
阶段一:1980-1982
阶段二:1983-1985 阶段三:1987-1990
阶段四:1990-
发展重点
以大学为依托 的科技园
“科技引进,人才培育”, 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 业所需的尖端技术和高 级人才。
集成电路 IC(in the early 1960s)
国防工业 Military Industry (in the early 1950s)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咨询依据“2006 index of silicon valley”整理,
4
2000
2010
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 带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象征
• 硅谷在美国是房屋价格最贵的地方之一。 • 硅谷在宽广的地方建有中心的大型店铺。 • 硅谷开通了多家公共交通线路。 • 硅谷虽然给人们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的印象很深,但是周围有很
多观光点。 • 硅谷遍布绿色。仅圣何塞(San Jose)市,市营大小公园就有 130
个以上。
专栏:硅谷一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从1950-2010年发展路线看,创意产业、生物技术 和环保新能源产业成为近几年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完善的配 套服务
• 政府重视环境建设发展 • 提供园区厂商一贯化服务 • 设立的多功能展示中心
• 管理当局为城区规划了保税工业区,工业住宅区, 风景保护区等,使园区建设有条不紊的运行。
• 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 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 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是一个较 为完善的小社会。

新竹科学工业园

新竹科学工业园

新竹科学工业园概况19so年,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设立r第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该园区地处台湾西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园区规划面积21kmZ,目前已开发5. 8km`,是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团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里不但聚集着台湾两个在科学和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而且有工业研究院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中心,这成为新竹工业园发展的强大智力后盾和人才培育基地。

经过20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内外,有台湾“硅谷”之称。

截I卜1998年底,新竹五业园拥有科技发展公司264家,其中岛外企业43家,上市企业25家,累计吸收资本达3 800亿新台币,年产值4 000亿新台币,创造了68 000个工作机会,吸引了大批高学历人才。

园区内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 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

新竹园有十几种科技产品的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仅次于口、美的世界第三大产地。

新竹科学园的成功应该说是举世公认的。

2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特色新竹科学园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采取来者不拒的政策。

目前在新竹的就业人数中,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5%以上,且博士、硕士分别超过1 000人、10 000人。

园区厂商的老板中,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者各占1/3。

我们先来看看新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方面的特色:2. 1立足园区科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背景支持作用从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区、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索非亚科技园、新加坡科学园等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的成功来看,世界上大多数的高科技产业区都选择在距离大学、科研机构比较近的区域,以便充分发挥其科研开发的能力,新竹科学园也不例外。

新竹园选址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北市附近,园区内不但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而且有工业研究院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中心。

新竹园立足这里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主动促进园区企业与这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积极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多种方式人驻园区,目的是建立起大学与企业间密切的联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园区的背景支持作用:2. 2重视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新竹科学园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SO0I}- 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园区还经常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介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园区员I的技术、管理素质。

1.3台湾新竹科技园

1.3台湾新竹科技园

1.3台湾新⽵科技园1.3台湾新⽵科技园1980年12⽉,我国台湾在西北部的新⽵境内设⽴了第⼀个⾼新技术产业区——新⽵科技园区。

新⽵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的成就,已成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柱、科技产业的⼼脏地带和科技产业⽔准的象征。

⽬前,园区内共成⽴了385家⾼科技企业、公司,从业⼈员11.63万⼈,拥有集成电路、电⼦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与⽣物技术等6⼤产业部门,并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形成了新⽵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特⾊⾼新科技产业集群。

这种⾼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效应正是新⽵科技园区区域竞争⼒提⾼的主要来源。

新⽵科技园区科技集聚平台的形成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第⼀,⾼素质的⼈⼒资源和丰富的知识资源的⾼度融合与聚集。

⾼学历、⾼素质是新⽵科技园区⼈⼒资源的最⼤特⾊。

新⽵园区⼚商拥有⾼等教育程度员⼯的⽐例较⼀般产业要⾼出很多,博⼠、硕⼠、学⼠、专科等学历⼈才的拥有量均⾼于岛内平均值两倍以上,这对依托⼈⼒资源为主⼒的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有很⼤裨益。

在园区30多年发展过程中,回归⼈员扮演了举⾜轻重的⾓⾊,由他们参与设⽴的公司超过100家,他们所带回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理念在园区⽣根发芽,带动并提升了台湾⾼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能⼒与⽔平。

此外,新⽵科技园区与清华⼤学、交通⼤学、⼯业技术研究院相邻。

其中,⼯业技术研究院有7个研究所,4个中⼼,约5400名研究⼈员;交⼤与35个系所及清华有25个系外加6个研究中⼼,共有超过16000名师⽣。

这些研究单位皆与区内⼚商密切合作,共同进⾏研究发展的⼯作,为新⽵科技园区内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技术⽀撑。

第⼆,建⽴风险投资,提供财务资源。

风险投资制度是⾼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动⼒,⽽资本的顺利流动是风险投资保持活⼒的基本前提。

资本的顺利流动包括两个⽅⾯:资本流⼊和资本退出。

其⼀,从资本流⼊来看,新⽵园区资⾦来源充⾜,并得到台湾当局的⼤⼒⽀持,资本结构⽇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科技园案例研究

科技园案例研究

科技园案例研究一、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分析上一篇/ 下一篇2009-10-16 14:20:46查看( 574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1、概况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

目前,园区目前已开发480公顷土地,尚有100公顷土地正在开发,主要规划为工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

工业区内也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内则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种运动设施、静心湖、餐厅、书店等,提供园区和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

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54806人,专科以上的人力占59%,员工平均年龄30岁,男女员工各占48%和52%。

其中归国学人在园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截至85年底,学人回国累计达2563人,共创立82家公司,占入区厂商40%。

1997年底,累计入区厂商203家,产业计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

整体营业额3182亿元。

其中国内厂商167家,国外36家;累计实收资本额2584亿元,国内资金占87%,国外资金占13%。

园区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柜。

其中集成电路产业10家,计算机及外围产业8家,通讯产业2家。

新竹已经成为台湾高科技发展及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

据统计,台湾有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为3.25亿元规模,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下册地理同步优质备课(湘教版)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下册地理同步优质备课(湘教版)
台湾省居民以汉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7%。全省人口祖籍大多为福建省。少数 民族主要高山族。
人口与城市
高山族总人数约40万, 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山区和 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与城市
活动 读图说出台湾岛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集中在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区
原因 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经济发达 ③交通便利 ④开发历史悠久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要求学生归纳台湾省的人口特点,并简要分析台湾人口分布特 征的形成原因。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台湾常住人口23123866人,其中男性11489285人,女 性11634581人,人口密度是638.9人/平方千米,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10年 间平均年增长率为0.4%,增长趋缓,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为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 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城市多于乡村。
台湾岛的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茶叶和热带、 亚热带水果。
分布特点
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和低缓丘陵区,由于 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形成了热带和亚热带作 物为主的农业特征。
发展中的经济
农业结构 ①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发达; ②农牧业生产专门化、企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步下降,水 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上升。
台湾总人口约2356.84万(2021年),人口稠密。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分布基 本特征为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城市多于乡村。
人口与城市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台湾省居民的民族构成。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族、高山族等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97%, 高山族占总人口不到3%,约50万人。汉族人口中,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 (在台湾又称“本省人”)占汉族人口的81%~91%,1945年后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 (在台湾又称“外省人”)占汉族人口的7%~10%。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以 福建人和广东人为两大分支,其中近80%祖籍福建,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近20% 祖籍广东,以梅州、潮州人为最多。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园区案例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园区案例
成果:截止到1985年,新竹科学园区完成二期,共3.77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
建造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员工住宅、实验中学、大型公园、绿地等设施。经过 几年的建设,土地开发的基建工程已达到预期目标,但因为“高科技企业特区”形 象的树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园区企业数目的增长速度较慢。
企业:为尽早让园区成长起来,园区管理部门对入区厂商审核与管理比较宽松,
园区产业构成
在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 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技等六 大领域内,集成电路、电脑及周 边是支柱产业
µ Ä ¼ Ö ª ç Ô ©Ü ß 24.3% ¼ ³ µ  ¯ É ç « 56.9% ¾ à » Ð « Ü ú µ Í Ñ 0.7% ¨¶ 8.5% ¹ µ â ç 9.4% É Î ¿ ¼ ú ï Æ 0.2%
第二高速公路通过
南北电气化铁路贯穿 台湾西部发Biblioteka 进程规划演变科学工业园
形成时间
规 模
科学城
1986年计划,1993年通过
1996年近期目标在新竹市内; 2116年远期目标包括12个乡 镇共776平方公里; 四大功能 科技、居住、社教、娱乐 四大组成(近期目标) 大园区 大学城 香山山城 历史古迹城
除上述院校与国家实验室外,新竹地区附近还有中央大学理学院、中原理 工学院、中华工学院、中正理工学院、中山科学研究院、食品工业技术研究 所、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交通部电讯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数量 仅次于台北和台中两市。
辅助功能区
香山山城:新竹青草湖附近,占地500公顷,规划为可供1.5万人
術產業租用,21.3公頃供非生物科技產業使用
32公頃土地予國家衛生研究院 8.7公頃土地予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铜锣基地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课件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课件
新能源
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可 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计划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
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 服务效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 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先进科技园区建立合作 关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推动园区国际化发展 。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还提供了完善的公 共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咨 询、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 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园区内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合 作关系,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此外,台南市政府积极推动园区的可 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为 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REPORT
CATALOG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成立于1980年,是台湾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台湾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涵盖了 光电、电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园区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 构入驻。
园区特色与优势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拥有世界级的研发 设施和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了良好 的研发环境和人才支持。
市场优势
园区地处市场中心,消费需求旺盛,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技术创新优势
园区鼓励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未来 展望
发展目标与定位
目标
将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国 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 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7大成功经验(附下载)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7大成功经验(附下载)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7大成功经验(附下载)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于1980年12月正式成立,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6.32 平方公里,由新竹园区(653公顷)、竹南园区(123公顷)、龙潭园区(107公顷)、新竹生医园区(38公顷)、宜兰园区(71公顷),及铜锣园区(350公顷)6个园区构成。

经过近 40 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逐步走向成熟,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 50% 以上,IC 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涵盖 IC 设计、IC 制造、IC 材料、IC 封装调试和制造设备等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累计已入区登记厂商538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不含园区内工商服务业3000余人)园区总体产值达万亿新台币(约为2500亿RMB,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产值为400亿元),园区GDP 约占台湾地区的10%!新竹科学工业园真可谓是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团最集中的地区!说到建立园区的初衷,不得不提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那场世界性的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相继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巨变,工业国家出现经济停滞现象。

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省内经济发展。

台湾当局选择了建立科技园区的方式来促进产业升级,开始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结果就是,高速发展的新竹园区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型成为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算是非常成功了!一个地区,成功与否,可以从其房价窥见一二,下图是台湾三大科学园区的房价,可以看到,新竹的房价及涨幅都是最高的。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离不开其6大科学合理的方向与规划,它们为为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面,我们就将具体来看:1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在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交通及对外联系
北距台北约70公里, 南距台中约80公里
距台中港、基隆港约 90公里
距桃园中正国际机场 55公里
中山高速公路、北部 第二高速公路通过
南北电气化铁路贯穿 台湾西部
6
发展进程
7
规划演变
形成时间 规模
功能分区
科学工业园
1980年
一、二、三期已
开发603公顷

工业区
质 改
教育研究区
我们的研究对象
新竹科学工业园
1980年成立,源于70年 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后台湾 对经济转型的需要
新竹科学城
以科学工业园为基础,将 新竹科学园区建构成科学 城,
台南科学工业园
1995年成立,源于台湾 对高新产业布局和产业升 级的需要
4
位置
位于台湾新竹市东南侧,台北市西南约70公里处
规模
占地2000公顷,可供开发用地800公顷
13
3、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从90年开始,直到98、99年新竹园区向南部扩张,历时9年。 新竹园区经过建设,园区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支持的部分研发项
目也在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时,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代理者
与主要资本引导者。 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跨国公司在台策略也和先前有明显的改变,不再
心\科技产业发展
•台积电入园
区等43项计划
•350公顷用地完毕; 工 业 园 服 务 中 心
•再开发三期192公顷 投入使用
用地;
•另规划600公顷
四期规划 扩展
70年代
78-80 80-83
科技引进,人才培养
84-86年 87-90年
科技生根,市场拓展 科技突破,产品创新
90-02年
大企业 入园
国际企业及中小 科技城设想 企业入园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园区概况 发展进程 功能分区 发展现状 经济贡献与相关指标 科学城——科学工业园依托下的新竹市规划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园区概况
3
台湾高科技产业分布:新竹——台南
12
2、高科技产品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本阶段从1985年至1990年民间资本开始大量介入园区止。历时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但企业活动主
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在90年以前,园区的研发总经费基本上处于一个数 量少、增长慢的时期。少量的研发活动也主要由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所承担。跨国公司在 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在东南亚的生产或销售据点。 核心高科技产业形成: 90年代,微电子关联产业集中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区域制 造业中的占绝对优势的主力,其它工业部门步入衰退。 由于企业数目的增长,新竹科学 园区开始对周边产业结构产生“竞争-排挤”和“外溢-关联”作用。“竞争-排挤”作用主要 表现在园区内新兴产业的工资福利比原先的传统产业高出许多,使得后者员工招募困难 或面临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压力,许多厂商因此被迫就近外迁。“外溢-关联”作用 则表现在随着园区的发展,地方既有厂商与园区内厂商形成日益密切的委托加式、原材 料供应等协作关系。由于园区的技术外溢,园区附近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步增多。 收入增加所带动的家庭消费与住宅需求刺激了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新竹科学园区 设立所带来的进驻员工使该区域人口有显著增长,人力素质与收支水平也有显著提升。 收入增加所带动的家庭消费与住宅需求刺激了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当然,这种相互 作用机制贯穿园区发展的整个历程中。

,
商业区

住宅区

园林区


科学城
1986年计划,1993年通过
1996年近期目标在新竹市内; 2116年远期目标包括12个乡 镇共776平方公里; 四大功能 科技、居住、社教、娱乐 四大组成(近期目标) 大园区 大学城 香山山城 历史古迹城
8
建设开发进程
孕肓期 2年
建设发展期 3年
转型期 3年
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
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以吸引园区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
成果:截止到1985年,新竹科学园区完成二期,共3.77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 建造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员工住宅、实验中学、大型公园、绿地等设施。经过 几年的建设,土地开发的基建工程已达到预期目标,但因为“高科技企业特区”形 象的树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园区企业数目的增长速度较慢。
国际合作
科技城发展计划确定推动计划:25年 园区完善和发展
02-16
9
主流产业活动发展进程
根据园区主流产业活动的差异与区域创新 能力的强弱,可把新竹园区的发展历程分 为四个阶段:
10
1、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本阶段从筹划建园(78年)开始到为80年代中期为止,历时7年。
这一时期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
发展期 12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划扩展期 5年
•美国企业看中 岛内廉价劳动 力,逐步建立 工业区
•45家企业
•377公顷土地开发 •90家企业
•大企业入园
• 科技生根
•多目标多功能原则 •市场拓展
•科技引进
•人才培养
完成区域宽频服
•加入世界科学园
务网络
区协会及世界研究园会. 通 过 科 技 交 流 中
•150家企业:
企业:为尽早让园区成长起来,园区管理部门对入区厂商审核与管理比较宽松, 所以开始几年入驻园区的部分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
11
本阶段政府作用
政策:当局对前来新竹创业的IT厂商给予特殊支持。 资金:1983年,当新竹陷入资金困境中,作为一项完全由政府创立的工程, 当局投资24亿美元,搞风险资本,并对风险资本进行奖励,各种资金逐渐汇入 到科技和战略性产业。除了当局的奖励机制外,岛内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上市 前股票市场,使得一些未上市的高科技股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无须等到上市, 便可以迅速、及时地募集到现金。这一资本运作模式,极大地刺激了台湾IT业 的成长。 成功因素总结: 环境优越、政策优惠、机制灵活
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与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 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与资金也开始输出国 外,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96年,园区国内专利数为226件,国外专利数为0;99年园区国内外专利数合 计为2536件,这表明新竹科学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