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2023道家励志名言

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9、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1、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3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8、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3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4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4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3、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023道家励志名言
2023
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31、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山海经中有哲理的句子

山海经中有哲理的句子《山海经》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类型最全、体裁最复杂的神话传说文集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具有哲理意义的山海经中的句子。
1.百步之内,必有荆棘。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外东经》中,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毅力和耐力,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2.万物之理皆出于天地,万民之道皆归于治。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治理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的重要性。
3.君子之道,日新以为自励。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中经》中,要求人们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
4.德之不立,域之不长。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只有拥有道德,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5.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存。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告诉我们诚信和信任在人类社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6.三志同心行,黄天成大业。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强调合作、团结、协作的力量,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创造伟大的事业。
7.不破夏庙,不成大典。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西山经》,表达的意思是只有保持仪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8.易者不贵其财,重其道而已。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告诉我们追求真理、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
9.知者不宣,宣者不知。
这句话来自《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公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只有懂得保守才能收获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10.天之性在思,人之性在知。
这句话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反映出人类作为一种自觉的生命体,思维能力是其最本质、最重要和最为突出的标志。
以上是《山海经》中一些哲理意义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依然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和了解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

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以下是关于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道教的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语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以追求超越人间尘世的境界而著称。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语录可以体现超越境界与精神寄托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一些道教语录的精选以及这些语录背后的内涵。
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教核心教义之一,主张顺其自然,安于现实,而不追求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让我们看看道教的语录如何表达这一点。
1.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伤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第六十四章,以鲜明的比喻传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将治理国家比作烹饪小鲜,强调让事情自然按照其本质发展,而不过多干预,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二、追求神仙之境在道教中,神仙被视为迈过了人世,触及了超越之境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教义中描述道教追求神仙之境的语录。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中的第一章,强调超越言语与概念的能力。
只有超越名实对事物进行观察,才能达到超脱的境界。
三、追求无我之境道教鼓励人们放下自我,达到无我之境,以超越俗世的烦扰。
以下是一些语录展示道教追求无我之境的思想。
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第四十一章,意味着真正有能力产生变化是隐而不见的。
只有我们放下对于结果的执着和欲望,才能够达到超越自我的境地。
四、追求心灵之境道教鼓励修炼者通过探索内心来实现超越境界。
以下是一些道教语录体现修炼心灵的思想。
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强调了知与仁之间的关系。
通过认识周围世界和守护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能够超越烦恼和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境界。
缠中说禅解论语

缠中说禅解论语“传道受业解惑”是“师”的标准,那“大师”的标准就是“传大道受大业解大惑”了。
何谓“大道”?大道者,大乘也。
连其身都不能独善的,就不用说了;其身独善却不能兼善天下的,也不值一提。
能传大道的,必先能行大道,而行大道者,无论穷达,都可、都应兼善天下。
何谓“大业”?大业者,大善也。
传大道,必授以“大业”;行“大道”,必受以“大业”。
大善天下,方为成大业者,岂是为私业而营营者可及?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说说这鉴别大师的PH试纸。
“传大道受大业解大惑”有点太空泛,就说点实际的,当下中国,如果要有大师,这大师自身至少要具备什么?不妨列举如下:一、国学、西学都要精通,否则如何大师得了?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小道,怎么都要懂吧?否则连小道都走不了,连简单的律诗都写不好,曲子也不会谱,还大师什么?三、样子要过得去,所谓相由心生,你样子都长不好,还大师什么?四、在如今的经济社会,至少要精通如何去合法地挣钱。
否则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看人脸色、仰人鼻息,还大师什么?五、科学时代,科学你怎么都要懂点吧?特别是基础科学,数学、物理,最基本的,怎么都应该精通吧?不要求你能解决什么特别的问题,至少你不能对科学的前沿一无所知、完全外行吧?数学、物理里最前沿的文献,至少你能看懂吧?否则,你还大师什么?六、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事情,至少要看得清、把得准。
所谓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如果你连儒者都达不到,还大师什么?七、身体要好,不能有大病,性能力也要强,但要解脱于性。
连道家都可以还精补脑、炼精化气,你连这点道家的小玩意都搞不懂,连性欲都控制不了,还大师什么?八、精通于人情世故而游刃其间,你连人都处不好,还大师什么?但如果连国学、西学都学不通,就不要谈什么佛学了,只有精通国学、西学,才有资格谈佛学。
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从这孔子说起,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孔子、《论语》,中华文明的根基,又岂是五四竖子、六六小儿可以动摇的?不过,千古以来,有多少解《论语》的,就有多少曲解《论语》的。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时。
夫唯不争,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婴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疪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户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的文化精神

“道”的文化精神作者:王博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 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
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
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金岳霖在《论道》中说,每一个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源动力。
对于中国文化区来说,这个最崇高的概念就是道。
这个说法符合历史的事实和大部分人的认知,那么,什么是道?道作为中国文化区最崇高的概念又能够反映出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呢?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道是一个虚位的概念。
这个说法来自于韩愈,他在《原道》中说:“仁与义有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不同的学派虽然都谈论道德,并把它们置于最高的位置,却是各道其道,各德其德,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
”《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之说,道、路对言,意义相同。
此外,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等说法,突出王道的概念,王道指王应该遵循的道路,其中包含着古人对政治的根本原则、精神和秩序的理解。
春秋时期,文献中多见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人道指人应遵循的道路和法则;由于天之意义的丰富性,天道或指天体运行的法则,或指天之意志或愿望的体现等。
在这个时代,最高的概念仍然是天,而不是道。
以诸子学兴起为标志的哲学突破,给道成为最崇高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诸子论道,大体可以分为两家四系。
两家是儒家和道家,每一家内部又分两系。
道家之中,老子强调秩序,从宇宙秩序到政治秩序;庄子则突出境界,从宇宙境界到生命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立志于道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
”①夫志者,心之用也。
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
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
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纷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
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
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轫,刹车木。
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④届:至,到。
⑤义理:道理。
又作经义名理讲。
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即游艺。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
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
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
养:陶冶,修养。
紒纷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
”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
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
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
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
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
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