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物理《长度的测量》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的测量》说课稿

慈溪市匡堰初级中学谢学芳邮编:315333 《长度的测量》是浙教版《科学·第一册·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的一部分,全节内容需要两课时,《长度的测量》是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刚进中学的初一新生。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同时长度测量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课文最后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节《长度的测量》是本章《科学入门》的中心节。前两节《科学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实验和观察》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科学》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实验和观察,同时认识到人体感觉的局限性,为运用工具进行测量埋下了伏笔,此时大家都跃跃一试,所以本节《长度的测量》的到来真可谓水到渠成。同时,长度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又起领下面几节(体积、时间、温度测量),对下面几节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长度测量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也是学习《科学探究》的活生生的例子。

二、学情分析

搞清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便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对症下药”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2、知识基础: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悉。

3、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欢表现自己。

4、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5、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错误:学生先认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学生对负指数的科学计数法第一次接触,一下子难以适应。

三、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2)熟悉刻度尺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结果;(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

惯;

(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4、STS :

(1)体会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宗旨。

(2)知道社会需求对科学发展的推动,科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1、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并进行换算。

2、难点: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包括“科学记数法”的运用)。

五、设计意图及指导思想

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力图将单调的实验基本操作,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科学发展历程“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发展→……”的暗线索隐含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强调中人的尺度中心,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宗旨。

六、教学流程:

七、教具准备

近2米的木棒、米尺(最小刻度厘米、毫米的各一支,且刻度已被掩盖)、卷尺、皮尺、学生自带可以测量长度的工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设计

1、情景引入,体会测量重要性

本内容通过情境展示和对四个递进式的提问的解决来完成。

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对物体进行长度测量?

(教师、学生评介,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

2、测量的实质,体会STS关系

(1)情景展示: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近,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学生(事先考察),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来。

(2)提问:目测,那位同学的高一些?

视觉的局限性,引出测量的需要。

(3)提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知道谁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

(4)提问:若这两人不能并列在一起,又不用现有的刻度尺,怎样得出谁高呢?

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独立尺(参照物)。

(5)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

师生共同合作讨论,形成共识:

①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量(长度单位)作标准——标准量(标准尺);

②它们各自与标准量比较,得出测量值;

③比较测量值。

归纳总结,得到测量的实质,说明长度的国际标准——米。

通过情境展示,让学生体会到需要产生了测量,问题推动着测量的发展,交流建立了标准。

3、体验长度标准,为估测准备

合作体验,看谁比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教师、同学评价。

演示:教师用刻度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一米的关系。教师、同学评价。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一个天文单位,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

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建议:为描述方便起见,要选择适宜的单位。

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长度单位及其的换算是枯燥而对学生又有点抽象的。宜采取“做中学,学中体验,体验中领会”的教学方式,通过数一米内有几大格,每大格中又有几小格的做法,会让学生感到单位换算事实关系,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使教学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而生动。

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的展示,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对负指数的处理:在其中五个科学计数法下面用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注释,剩余的三个让学生在感悟给出的五个的基础上与老师共同完成。

4、正确使用刻度尺,在做中体会,体会中感悟

(1)认识刻度尺

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程度有关的相同点。

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量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

(2)使用刻度尺

学生分组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一研究对象的长度,然后总结,交流。

全班分成两大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各自合适的测量工具。同一合作组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可能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误差)的存在,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要人云亦云,只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客观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