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引导下的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实践——以定边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双修”理念引导下的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实践

——以定边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蒋冠林,刘开梅,岳要瑞,张雯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理念在地域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性分析,结合现有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体系构架,通过以西部黄土高原中小城市为实例,深入分析特定地域性城市生态与旧城问题。以城市设计方法为工具,以要素控制为核心,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把规划、建设、管理串联起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把城市“双修”的方法和理念展现出来,体现城市“双修”在社会、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生态中的多维属性、价值导向及其工作重点,为城市“双修”理念的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双修,总体城市设计,中小城市,要素控制

1 背景

2017年3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工作。4月18日,住建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和《关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城市双修”在未来城市生态和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我国城市数量多,自然条件、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大,“城市双修”的任务目标、组织方式、理念方法、项目规模、政策举措等不尽相同。“三亚经验”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选择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作为试点,探索总结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双修”经验,引导各地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双修”工作。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西部黄土高原中小城市为实例,通过调查评估和综合分析,确定“城市双修”的范围和重点;以城市设计方法为工具,以要素控制为核心,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把规划、建设、管理串联起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把城市“双修”的方法和理念展现出来,体现城市“双修”在社会、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生态中的多维属性、价值导向及其工作重点,为“城市双修”理念下一步向中小城市推广提供借鉴参考。

2 中小城市“城市双修”发展趋势与诉求

中小城市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2016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

告·绿皮书》发布:截至去年底,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7.3%;中小城市人口达11.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41%;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57.45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9%。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量质提升将主要靠中小城市推动。

相比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往往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交通相对通畅、房价合理且较为稳定。而且在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从大城市回流的人才集聚,就业机会不断增加,随之带动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升级与完善,中小城市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设施已经直追大城市。但同时,中小城市的城市问题并不比大城市少。例如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用地混杂,历史文脉和地域传统风貌缺失;土地、环境、水资源等约素城市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中小城市还在节假日出现了潮汐式的交通拥堵。“大城市病”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

对于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中小城市,经过10余年的城镇化发展,在“城市双修”理念出台之前,为了破解旧城拥挤、环境承载力处于极限的现状,在地方政府和市场的联动作用下,各地纷纷效仿大城市提出城市多中心发展战略,进行旧城功能疏解和新城建设。通过建立新城区并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快速增长能力和扩散能力,达到控制城市无限蔓延及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效果。同时为了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各地均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城市生态绿色建设成绩显著。同时,粗放式的建设使得城市传统空间格局被打破,新区可达性较差、通勤成本高,功能不全;旧城功能衰退严重,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规划管理不统一,各自为政现象问题突出;而城市生态建设利用率低,城市内部绿地建设还较为落后的情况迫切需要解决。在多元诉求背景下,“城市双修”理念的出台恰好解决了中小城市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通过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绿色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改造更新旧城区,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3 探索城市“双修”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地域性实践

3.1现状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榆林市的西大门。自古素有“旱码头”之称。定边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石油产能第一大县,煤炭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优势明显,是全省新能源产业第一大县,近年来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成绩显著,生态湿地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县城外围生态体系。

定边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黄土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交融汇聚,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融合,儒、佛、道、伊斯兰教、天主教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三边文化。定边历史上边塞防御功能凸显,长城城墙构成多重防御体系。宗教建筑多种多样、包括鼓楼、清真寺、天主教堂、弘法寺在内的多宗教建筑集中在县城中心区。

定边的城市发展沿公路而发展,国道307历史上承担了城市发展主轴的作用,2000年前,定边城区沿国道307、长城街发展。城市呈现方格网状的格局,城市肌理紧凑而有秩序2000年后,能源经济催生了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城市迅速向南发展,形成新区,同时,良好的用地条件和低廉的土地价格导致城市粗放型建设屡禁不止。北部老城肌理犹存,南部新区规划较为完整,但整个城市外围散布的城中村和棚户区严重影响整体城市风貌。城区内还存在大量闲置地和裸露土地。

图1 定边城市形态变迁图

在陕北能源经济兴起的短短10余年,作为陕北地区具有丰富煤、油、气资源的中小城市,定边县县城形态迅速扩张,打破了历史上沿国道和长城发展的空间形态。粗放式的城市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包括城市文脉难寻、特色彰显不足,开敞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城市风貌不协调,现状路网密度不足、公共交通系统未形成等,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统一设计和控制,以及新城老城不协调,风貌差距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