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
评估药物安全性

评估药物安全性
评估药物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估和确定药物在给定剂量和疗程下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以下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指标:
1. 动物实验: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通常会进行动物实验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以及对特定器官(如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评估。
2.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随机分配药物和安慰剂(或其他对照治疗)给受试者,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药物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相关性。
3.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一旦药物上市,就会建立一个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用于监测和收集与特定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报告。
这些报告可以来自患者、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以及药物生产商自己的监测系统。
这些报告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问题。
4. 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一种全面和客观的方法,用于评估和综合所有相关研究的结果,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通过汇总和分析多个研究的数据,系统评价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5. 药物标签和许可信息:药物标签和许可信息是药物安全性评
估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这些信息被药品监管机构要求药物生产商提供,并包含了药物的适应症、剂量、不良事件和副作用等关键信息。
总的来说,评估药物安全性是一个复杂和多层次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药物报告系统、系统评价和标签信息等多重因素。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和指标,可以准确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使用建议。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药领域的进步,新药研发已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任何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本文将介绍新药研发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一、药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新药研发的第一步通常是通过药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活性以及潜在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化学性质评价包括药物的分子结构、溶解度、稳定性等。
药理学评价主要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药物的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了解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毒理学评价则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二、基本毒理学评价基本毒理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评估新药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
急性毒性实验主要评估药物在短时间内对动物的致死和急性毒性反应。
亚慢性毒性实验则评估长期用药情况下对动物的毒性反应,通常持续数周至数个月。
慢性毒性实验则评估长期使用药物对动物的慢性毒性影响,通常持续数年。
三、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新药还需要经过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评价、毒性学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药物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毒性学评价包括药物对各器官和系统的毒性反应评估,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方法进行。
安全性评估则综合考虑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理学活性和毒性学反应,评估新药的安全性。
四、临床试验在经过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后,新药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药物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
第一阶段是药物的初步安全性研究,主要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
第二阶段是对药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评估,主要评估新药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第三阶段则是大规模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在药物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评估药物在人体内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方法和应用意义。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药物安全性评价是指对药物在作用靶点上产生的有害或不良效应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药物的毒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可以得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保障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药物的临床应用可以对疾病产生治疗效果且不致产生其他的副作用。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1. 体外评价方法体外评价方法是通过体外实验来评价药物对人体的潜在毒性。
常用的体外评价方法有细胞毒性试验、基因毒性试验、酶抑制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评估药物对细胞或DNA的损伤程度,从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潜在毒性。
2. 动物实验评价方法动物实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评价方法有急性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等。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后的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可以判断药物对动物的毒性程度。
3. 临床试验评价方法临床试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药物治疗的观察和统计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临床试验的设计应该严谨,采集临床试验数据时也应该注意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意义药物安全性评价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从而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降低用药风险。
2. 指导药物研发和生产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及早发现和解决药物的毒性问题,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促进合理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权威的用药参考,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滥用和不当用药的发生。
药物的安全性怎么评估

药物的安全性怎么评估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指通过各种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旨在保证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试验:药物在临床试验前需要进行非临床实验,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试验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2. 临床试验阶段: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一阶段是对正常人进行试验,以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第二阶段是对患者进行试验,以评估药物对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三阶段是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药物在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上市后,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评估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和安全问题。
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医疗机构、医生报告和患者自愿报告等方式,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4. 黑匣子警示:药物上市后,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安全问题,药物监管机构会通过发布黑匣子警示来通知医生和患者。
黑匣子警示通常会告知药物的安全问题、预防措施和使
用注意事项,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相关风险。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根据新的研究结果和患者使用反馈进行更新和调整。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安全问题,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研究

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研究药物的开发和上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为了评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潜在危害。
通过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可以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用药频率,并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定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浓度,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从而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毒理学研究是评估药物对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潜在毒性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模型,可以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
3.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临床试验中,药物会被应用到真实患者中,通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和不良事件,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三、药物安全性监测的意义药物安全性监测是指对已上市药物在大规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价。
通过监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患者的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发现和识别药物的安全性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药物安全性监测的方法1.主动监测主动监测是通过建立药物安全性监测系统,收集医生和患者的反馈信息。
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可以发现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被动监测被动监测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药物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收集药物的不良反应数据。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药物的不良事件数据,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差异,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用药安全。
五、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的挑战与未来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良反应的识别和报告不完全等。
药物治疗的药物评价方法如何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药物治疗的药物评价方法如何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药物治疗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或缓解症状。
然而,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我们必须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本文将探讨药物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估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标准。
一、药物评价的方法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方法之一。
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Ⅰ期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第Ⅱ期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第Ⅲ期试验则在更大的患者群体中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对临床试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药物评价数据。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和相互作用。
在动物模型中,研究者可以观察和测量药物对动物体内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推断出药物在人体中的可能效应。
动物实验对于初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3.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对药物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药物对细胞的影响来评估药物的毒性或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
虽然体外实验无法完全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效应,但它可以为药物评价提供一些建议。
二、评估药物安全性的标准1. 毒性评估药物的毒性评估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毒性测试可以提供对药物剂量-反应关系的初步认识,帮助确定药物的剂量上限。
毒性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并测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2. 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
三、评估药物疗效的指标1. 主要终点指标主要终点指标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通常是与治疗目标密切相关的临床表现。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评价中,主要终点指标可以是降压效果的改善,如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
2. 次要终点指标次要终点指标对于评估药物疗效提供了辅助信息。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在药物化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旨在确定药物在人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
I.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对于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安全性评价能够识别和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和潜在的危害,从而防止或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确保药物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II.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全面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体外实验:通过在体外实验中测试药物与细胞、器官或模拟体内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这包括药物的毒性测试、代谢产物分析等。
2. 动物实验:通过在动物体内进行实验来研究药物的安全性。
动物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以及长期使用的潜在风险。
3. 临床试验:在药物研发的后期阶段进行的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临床试验可以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事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III.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策略为了有效评估药物的安全性,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1. 剂量选择:药物的安全剂量是在保证药物有效性的前提下,最小化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的剂量。
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来确定。
2. 监测和报告: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及时监测和报告药物使用中出现的新的不良事件或副作用。
监测和报告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处理药物安全问题。
3. 风险管理:对于已经上市的药物,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定期监测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以及制定适当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IV. 总结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保证药物质量和患者的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

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测一、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药物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其安全性评价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监测措施。
二、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 化学成分分析中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首先需要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通过使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可以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有毒成分。
这有助于评估中药药物的潜在风险。
2. 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估中药药物的毒性程度和剂量依赖性的常用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一定剂量的中药药物给药,并观察其对动物的症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初步评估中药的毒性风险。
3.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通过长期给药的方式评估中药药物的长期毒性效应。
这些试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并监测动物在服用中药期间的生理和病理指标变化,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4. 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中药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是评估中药对生殖和发育系统毒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生育期和胎儿期给药,并观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指标变化,可以评估中药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潜在影响。
5.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中药多用于多药联合治疗,因此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尤为重要。
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代谢试验,可以评估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中药药物的监测措施1. 不良事件监测监测中药药物的不良事件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药物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中药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潜在风险。
2. 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测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测是保证其安全性和疗效的基础。
监测中药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有毒成分含量,确保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监测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加工过程,减少中药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3. 临床监测临床监测是评估中药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观察指标:中毒症状、LD50 中毒症状:被毛,行为学变化,情绪,神 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步态不稳 等),呼吸频率,肛门周围有无污染, 眼、鼻、口有无分泌物,体温,体重变 化等 剖检检查:各脏器的变化等。 组织切片
急毒试验常见观察指针及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系统
LD50测定的缺陷: • 1、动物消耗量大,获得的信息有限 • 2、影响因素较多,数据重复性较差 • 3、从安全性评价角度来看,需要的不是 精确的LD50值,而是更多的毒性信息
(二)最大给药量试验 在受试药物合理的最大容积和最高浓 度条件下,单次或24h内多次给予试验动 物不产生死亡的最大给药量试验。
常用于某些低毒的药物急性毒性试验。
(三)最大耐受量试验 • 单次给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 而未发生死亡的剂量。 • 多用于毒性较小的药物研究
试验方法:
1、动物:小鼠、大鼠、犬等 2、动物数:小动物10~20只;大动物4~6只 (雌雄各半) 3、给药途径:临床给药途径 4、试验对照: 5、观察时间:7~14天大体解剖
三、检测指标的时间
(一)检查间隔 一般症状:每天观察记录 测定指标:定期检查 (二)恢复期观察 最后一次给受试药物后,部分动物 进行活杀检测各项指标,留下约1/3~1/4 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 恢复期观察目的: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
四、结果评价
1、试验结果数据应进行统计学处理 2、根据实验目的,结合观察到的毒性表现 作出恰当的评价 3、通过实验结果确定毒性靶器官和毒性表 现 4、可结合其他试验同时观察
第三节 制剂的全身毒性试验
一、静脉注射制剂的全身毒性试验 1、血管刺激性试验 目的:观察受试静脉注射制剂经多次给药后对血 管刺激反应情况。 试验方法: 动物:家兔 分组:试验组、空白对照组 给药方法:多次静脉注射 观察指标:肉眼观察 病理切片
2、体外溶血试验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剂是否能引起溶血现象。 试验方法: (1)制备2%红细胞悬液 (2)加样 (3)保温 (4)结果观察 全溶血:溶液澄明,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残留 部分溶血:溶液澄明,红色或棕色,管底有少量 红细胞残留 不溶血:红细胞全部下沉,上层液体无色透明。 镜检红细胞不凝集。
如有改变——组织切片 6、结果与评价:描述动物单次大剂量给药或 在24h内接受多次大剂量给药后,在短期内出 现的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提供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四)固定剂量试验
不以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而是以明显的毒性 体征作为重点进行药物的急性毒性评价。
试验方法:选5、50、500、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进 行试验
3、过敏性试验(致敏试验)
• 目的:观察受试药物经注射给药后有无 过敏反应。
试验方法: 动物:豚鼠 分组:3组(给药组、空白对照组、阳性致敏组)
给药方法:腹腔注射
结果观察:过敏性反应(痉挛、呼吸困难、 皮疹等)
4、热原试验
• 热源: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人及恒温动 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主要是革兰氏
X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 P:各组动物死亡率,用小数表示(如死亡率为80%应写成 0.80) ∑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
第二节
新药长期毒性试验
• 长期毒性:试验动物连续多次接触较大 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 长期毒性试验:为观察药物的长期毒性 而设计的毒理学试验。又被称为重复给 药毒性试验。
4、给药方法:最好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 5、观察途径: 日常观察(生长率、食耗、一般观察等) 测定指标:器官重量、血液学变化、血液 生化学指标
二、检测项目
1、日常观察: 一般指标:被毛、皮肤、眼睛、呼吸、行为活动、病 理检查等。 生长率 食耗 2、测定指标 血液学指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白细胞总数级分类、血小板等) 血液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 丙氨酸氨酸 氨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尿酸氮 、总蛋白、白蛋白、 血糖、 总胆红素、肌酐、 总胆固醇) 器官重量
第二节
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眼睛接触受试药物产生 的刺激 反应情况。 2、试验材料 • (1)动物:成年健康家兔 • (2)受试药物:原液或原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1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 (2)给药方案:将药物滴入或涂敷于动物一侧 眼结膜囊内,另一侧作为对照。 (3)观察指标:6、24、48、72h、7d观察眼部 反应情况(具体观察评分方式见书177页)
第五节
肠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一次接触受试药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 试验材料 • 试验方法
长期毒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或阴道反复多 次接触受试药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 亡情况。 • 试验材料
• 试验方法
局部刺激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动物直肠一次或多次接 触受试药物后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
3、为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提供剂量设计 参考
二、试验内容
(一)半数致死量(LD50)
试验目的:观察一次给予受试药物后动物产生的 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计算LD50。
试验方法:
1、动物:小鼠或大鼠 2、动物分组:随机原则 3、剂量设计:5~6个剂量组(LD0~LD100) 4、给药途径:两种
5、观察时间:14天左右
一般药理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精神神经系统 • 常用动物:小鼠 • 观察指标:行为学变化、对神经系统的 兴奋或抑制作用。
2、心血管系统 • 常用动物:大鼠、犬、猫等 • 观察指标:血压、心率、心电、血流动 力学变化等
3、呼吸系统 • 常用动物:犬、猫等大动物 • 观察指标:呼吸频率、呼吸深度部用药的毒性试验是根据局部用药部 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设计的。
涂剂、擦剂
皮肤用药
膏剂、凝胶剂
其他透皮吸收制剂
常用局部用药制剂 滴眼剂、滴鼻剂 喷雾剂、肌内注射 直肠和阴道制剂
第一节 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等构成
皮肤覆盖全身。 表皮较薄,厚为0.1-0.2mm。 角质层 表皮 颗粒层 生发层 真皮依附于皮下组织,厚约2mm。 胶原 真皮 弹性硬蛋白 纤维母细胞
5 50
高毒 (LD50<mg/kg ) 有毒或高毒,用 5mg/kg试验
有毒或有害,用 50mg/kg试验 用500mg/kg试验
有毒(LD50: 25~50 mg/kg) 有害(LD50: 200~2000 mg/kg)
LD50>2000 mg/kg
用50mg/kg试验 用500mg/kg试 验
动物:大鼠 预试:500mg/kg 正式试验:根据预试结果,从四个固定剂量中选择一个 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不引起死亡的剂量进行试验。 观察指标:同半数致死量试验。
固定剂量法试验结果的评价
剂量 (mg/k g) 试验结果 存活数<100% 100%存活,毒性表 现明显 100%存活,无 明显毒性反应
全身用药的毒理研究
第一节 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24h内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给予某 种药物所出现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
毒性反应类型 定性 出现和消失时间 可能的靶器官和死亡原因 致死量 定量 最大给药量 半数致死量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1、测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及相关参数
2、通过观察药物急性中毒症状,推测药物的毒性 靶器官
二、化学物质对皮肤毒性作用的类型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 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病理学反应。 原发性刺激的表现:红斑、水肿、水疱 疹、溃疡、荨麻疹等 作用机理:1、直接刺激作用 2、使皮肤表面蛋白质变性 药物: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重金属等
(二)皮肤致敏 • 作用机理:变态反应 • 药物: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 药、消毒药等
(三)皮肤致癌
三、皮肤用药毒性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 触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试验材料 (1)动物:成年健康家兔、豚鼠、大鼠 (2)药物制剂:膏剂、液体制剂、粉末 3、试验方法 (1)剂量: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将药物均匀涂布于动物背部皮肤(经 脱毛处理) (3)观察指标:全身反应、死亡情况、各系统变化、 剖检变化
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药物一次或多次滴入或吸入后动 物产生的刺激反应。 2、试验材料 (1)动物:大鼠、豚鼠或家兔 (2)药物:液体或粉末制剂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滴入或喷雾给予动物,接触至少 4h (3)观察指标:粘膜的充血、出血程度、病理学变 化
阴性菌细胞壁分离出来的内毒素。
目的:将受试药静脉注射给予家兔,观察家 兔体温升高情况,以判定药物是否具有致 热作用。 试验方法: • 动物:家兔 • 给药方法:耳缘静脉注射 • 观察指标:体温
一般药理学评价
• 评价新药在拟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下对重要的生 命活动(如心血管系统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呼吸系统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功能、 外周神经功能、尤其是体液传递机制及其神经 冲动和骨骼肌功能等)的影响的研究,以预期 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主要目的以外的其它广泛的 药理作用,从而达到基本认识全身用药对机体 主要器官系统影响的目的。
第三节
肌肉注射用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 试验目的:观察药物肌内注射后是否具有
局部刺激作用 • 试验方法(略)
第四节
滴鼻剂和吸入剂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观察受试药物一次滴入或吸入后对 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2、试验材料: (1)动物:大鼠、豚鼠或家兔 (2)药物:液体或粉末制剂 3、试验方法: (1)试验分组:3个剂量组 (2)给药途径:滴入或吸入 (3)观察指标:全身状况、体重、呼吸、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