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中国药品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形势分析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制定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政府投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建立了覆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1、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全国药品评价性抽验总合格率显著提高,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品的抽验合格率大幅提高,药品质量总体上保持较好水平。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施行后,提升了注册审批标准,严格了药品生产准入,新上市仿制药质量明显提高。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特殊药品滥用监测网络预警作用加强,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药品安全事件逐渐减少。
2、公众用药需求基本满足。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
新药创制能力进一步提高,药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网络基本建成,公众日常用药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建立了国家药品储备制度,提高了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的药品保障能力。
3、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大幅提高。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行政监管体系,构建了以药品注册审评、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不良反应监测为重点的技术支撑体系,健全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管理体系。
进一步健全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加强了药品全过程监管。
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特殊药品的电子监管顺利推进。
药品监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EMEA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

发布日期20091022栏目生物制品评价>>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标题EMEA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作者李敏罗建辉部门审评五部正文内容EMEA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译自欧盟发布的guideline on virus safety evaluation ofbiotechnogical investiga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审评五部李敏罗建辉关键词:病毒安全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用药(IMPs)译稿说明本文系国外指导原则的中文译稿,翻译自2009年2月1日由欧盟颁布执行的“Guideline on virus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gical investigationalmedicinal products”,意在向关注国内外同类技术问题评价要求新动向的业界人士提供一个信息,可作为国内研究过程中科学技术相关层面的借鉴,但不代表药审中心出台的生物技术类药品指导原则。
执行概要本文件为临床试验用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提供科学性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临床前及临床试验阶段所应完成病毒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及其范围。
2)可作为参考内容用于病毒安全性评价的内部经验的范围。
3)安全性评价中应纳入的风险评估。
1、简介确保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靠的IMP病毒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为人用生物制品申报临床时应提交的病毒安全性研究数据及资料提供建议。
本原则参考ICH Q5A(见参考文献)制定,ICH Q5A定义了药品上市申请(MAA)时应提供的研究数据。
尽管ICH Q5A并未提供专供临床阶段用生物制品的相关指导原则,但其基本思想是恰当的且适用于本指导原则的。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一种经协约认可的IMPs病毒安全性评价方法,同时适用于整个欧盟范围内的药品制造商和监管部门。
本指导原则尤其有益于指导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涉及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医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

医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在医药研发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研发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确保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各国纷纷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基础。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毒理学特性、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可以预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和措施,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二、国际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1. 美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制定了一系列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如临床试验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风险管理计划等。
这些指南要求临床试验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 欧洲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了药品安全性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了药物前期评估、临床试验设计和安全性风险评估等环节。
这些指南鼓励药物研发企业与监管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追求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
3. 中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也颁布了一系列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指南,包括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要求、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风险管理等。
他们强调了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要求临床试验时应充分考虑特定人群的特殊情况,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监测和报告。
三、药物安全性监管体系的建立为了加强药物安全性监管,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监管体系。
这些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监管政策和准则:各国制定了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管准则,明确了药物研发、上市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和数据要求。
2. 建立监管机构:各国设立了专门的药品监管机构,负责药物的安全性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3. 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药物安全性数据的收集、交流和共享,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一般新药推进流程

一般新药推进流程引言:新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流程,从药物的发现和筛选到临床试验和上市,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将探讨一般新药推进的流程,并详细介绍各个环节的关键步骤和重点。
一、发现和筛选新药:1.药物研究目标确定:确定治疗的疾病领域和治疗需求,并明确药物研究的目标。
2.药物发现: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潜在的活性化合物,包括合成化学、天然产物研究、高通量筛选等。
3.初步筛选:对合成化合物或天然产物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候选化合物。
4.结构优化:通过结构修饰和模拟,对候选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5.候选物确认:通过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评价,确定具有良好活性和药物性质的候选物。
二、药物临床前研究:1.药物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药物分布和排泄,并评估毒性和安全性。
2.药物制剂研究:考虑药物给药途径,制定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进行制剂工艺研究和生产工艺开发。
3.动物体内活性研究:通过动物试验评估药物的活性、有效剂量和药效学特性等。
4.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进行联合毒理学研究、安全评价和毒理代谢学研究,评估药物的毒性、安全性和代谢动力学特性。
三、临床试验:1.申请临床试验:提交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伦理委员会和监管机构的批准。
2.临床试验设计:确定试验的目标、设计随机化和盲法,选择合适的试验分组和测量指标。
3.临床试验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包括:I期试验(初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剂量反应关系)、III期试验(确认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试验结果分析和报告: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试验报告,撤销临床试验结果。
四、上市申请和评估:1.申请上市:提交上市申请,包括药物研究报告、临床数据、制剂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相关资料。
2.新药审批和评估:由监管机构进行审批和评估,对上市申请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

究结果。
举例
那他珠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出现一种罕见的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患者死亡,上市3个月即从市场撤出,停止使用。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市后发现有
严重的肝脏毒性,引起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或死亡, FDA要求企业对其说明书进行修改和在说明书加黑框 警告。
查 统计方法和分析 相关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实验中特别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药物相关的心脏QTc间期延长 药物相关的肝毒性 药物相关的肾毒性 药物相关的骨髓毒性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的多态性问题
生物制品潜在的重要问题包括: 对免疫原性的评价 中和抗体形成的发生率和后果 与结合抗体有关的发生潜在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对于基因治疗的生物制品,注意转染问题。对于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 UMC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 CIOMS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 药品信息学会 DIA
2.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规模与风现和识别
ADR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册法规的样本量:
以预防用生物制品为例,要求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十分常见:≥1/10
常见:≥1/100~<1/10 偶见:≥1/1000~<1/100 罕见:≥1/10000 ~<1/1000 十分罕见:<1/10000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1995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WHO: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 意外的有害反应,但其与用药并无必然 的因果关系。 GCP: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 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 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药物的安全性怎么评估

药物的安全性怎么评估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指通过各种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旨在保证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试验:药物在临床试验前需要进行非临床实验,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试验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2. 临床试验阶段: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一阶段是对正常人进行试验,以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第二阶段是对患者进行试验,以评估药物对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三阶段是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药物在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上市后,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评估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和安全问题。
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医疗机构、医生报告和患者自愿报告等方式,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4. 黑匣子警示:药物上市后,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安全问题,药物监管机构会通过发布黑匣子警示来通知医生和患者。
黑匣子警示通常会告知药物的安全问题、预防措施和使
用注意事项,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相关风险。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根据新的研究结果和患者使用反馈进行更新和调整。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安全问题,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之风险识别与评估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之风险识别与评估信号检测一、持有人应当对各种途径收集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开展信号检测,及时发现新的药品安全风险。
二、持有人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及产品特点选择适当、科学、有效的信号检测方法。
信号检测方法可以是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审阅、病例系列评价、病例报告汇总分析等人工检测方法,也可以是数据挖掘等计算机辅助检测方法。
三、信号检测频率应当根据药品上市时间、药品特点、风险特征等相关因素合理确定。
对于新上市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省级及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求关注的其他品种等,应当增加信号检测频率。
四、持有人在开展信号检测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信号:(一)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二)药品说明书中已提及的药品不良反应,但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明显增加的;(三)疑似新的药品与药品、药品与器械、药品与食品间相互作用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四)疑似新的特殊人群用药或已知特殊人群用药的变化;(五)疑似不良反应呈现聚集性特点,不能排除与药品质量存在相关性的。
五、持有人应当对信号进行优先级判定。
对于其中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获益-风险平衡,或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的信号予以优先评价。
信号优先级判定可考虑以下因素:(一)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严重程度、转归、可逆性及可预防性;(二)患者暴露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的预期发生频率;(三)高风险人群及不同用药模式人群中的患者暴露情况;(四)中断治疗对患者的影响,以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可及性;(五)预期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六)适用于其他同类药品的信号。
六、持有人应当综合汇总相关信息,对检测出的信号开展评价,综合判断信号是否已构成新的药品安全风险。
相关信息包括: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反馈的报告)、临床研究数据、文献报道、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或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非临床研究信息、医药数据库信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等。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11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价作者杨焕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杨焕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
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
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
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期200711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标题价作者杨焕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杨焕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
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
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
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
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
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 用药/暴露的程度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用药/暴露时间建议以药物使用时间的平均数或中位数来表示,可以采用某特定时程有多少受试者数来表示,同时应按年龄、性别、种族进一步分组,或通过其他方式列出各亚组的数目,如疾病(疾病不止一种)、疾病的严重程度、伴随的其他疾病等。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用药/暴露剂量以中位数或平均数来表示,可以表示成每日平均剂量下有多少受试者数。
试验的总结报告可以将用药/暴露剂量和用药/暴露时间结合起来表示(剂量-时间),如在一个普通剂量、最大剂量或最大推荐剂量下有一定暴露时间(至少1个月)的患者数。
有时剂量用实际每日给予量,即累积剂量更合适,根据mg/kg或mg/m2为单位计算。
同时暴露于不同剂量下的患者可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或其他情况进一步分组。
临床安全性分析中,鼓励尽可能提供同时提供发生不良事件或实验室检查异常时的药物浓度数据,如某一不良事件发生时的浓度、最高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等信息,有助于明确其与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结果异常之间的关系。
2. 不良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描述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最简单用粗率(crude rate)表达,粗率是根据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数除以接受研究治疗的患者总数而得到的,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最通用的度量方法,也是产品说明书中最常用的一种指标。
临床报告中对临床试验中受试药物和对照药物的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进行描述和分析,并以图表方式直观表示,所列图表应按不良事件累及人体的器官系统显示其发生频度、严重程度以及与用药的因果关系。
注意提供重度症状和体征的处理(TESS)数据表格,表中应包括每一例不良事件,每个治疗组出现此事件的患者数及发生率。
若属于肿瘤化疗周期性的治疗,应列出每一周期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析时需要比较受试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好结合事件的严重程度(建议使用WHO,NCI毒性分级标准,如轻、中、重度)及因果判断分类进行。
需要时尚应分析其与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基线特征及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
每件严重不良事件和主要研究者认为需要报告的重要不良事件应单独罗列进行总结和分析,需要特别关注死亡、其他危重或重度不良事件,内容还应包括可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及体检的异常结果。
并在附件中附病例报告,提供内容包括病例编号、人口学特征、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处理措施、结局)和因果关系判断等。
3.与安全性有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对每项实验室检查值及生命体征、体格检查指标进行描述,对试验过程中每一时间点(如每次访视时)的每个观察指标也应描述。
提供相应的分析统计表,包括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或异常值达到一定程度的受试者人数。
每个分析中应给出实验室数据的正常值范围。
根据专业判断,在排除无临床意义的与安全性无关的异常外,对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应逐例加以分析说明,对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与受试药物的关系(如与药物剂量、浓度的关系、与合并用药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二、安全性数据的分析和评价在临床试验的早期,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探索性的,且只能发现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后期,一般可通过较大的样本进一步了解药物的安全性。
后期的对照试验是一个重要的、以无偏倚的方式探索任何新的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为了说明新药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与其他药物或该药物的其他剂量比较的优效性或等效性,可设计某些试验。
这种评价需要相应的确证性试验的支持,这与相应的有效性的评价要求是相同的。
构成安全性评价的资料则主要来源于不良事件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要求从受试者中收集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信息应尽可能全面,包括受试者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处理措施、持续的时间、转归以及药物剂量与试验用药物的关系。
1.统计方法和分析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常用统计指标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当试验时间较长、有较大的退出治疗比例或死亡比例时,需用生存分析计算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用于评价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方法以及度量准则依赖于非临床研究和早期临床研究的信息、该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服药方法、受试者类型以及试验的持续时间等。
在大多数的临床试验中,对安全性与耐受性的评价常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辅以可信区间以利于说明。
所有的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都需十分重视,其主要分析方法需在研究方案中指明。
无论是否认为与处理有关,所有的不良事件均需列出。
在安全性评价中,研究人群的所有可用资料均需考虑。
实验室应提供检查指标的度量单位以及参考值范围,毒性等级也必须事先确定,并说明其合理性。
2.相关性分析和评价临床试验的具体实施应严格按照GCP 要求进行,不仅要将临床试验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记录在病例报告表(CRF)上,且须将所有不良事件列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安全性数据进行评价:(1) 检查用药情况(剂量、用药持续时间、患者数量等) 以判断安全性程度;(2) 需注意对常见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进行鉴别分析,以判断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因素;(3) 鉴别严重不良事件或其它不良事件是否与用药有关。
国际上有多种方法判断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关联性。
WHO 采用6 级评价标准。
我国要求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不良反应采用5级评价标准: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无法判定;上市后不良反应相关性评价标准与WHO一致,采用6级标准: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
三、临床试验中特别关注和需要评价的安全性问题针对在临床研究计划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参考近年美国FDA和欧盟EMEA指南中对于新药上市前申报(NDAs)的要求,目前建议,澄清下列严重不良反应问题已作为所有新药申请的重要部分内容:1.药物相关的心脏QTc间期延长;2.药物相关的肝毒性;3.药物相关的肾毒性;4.药物相关的骨髓毒性;5.药物-药物相互作用;6.药物代谢的多态性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临床开发计划的实施中通过正确评价,通常就可以发现新药是否具有以上这些特性。
虽然FDA认为在所有的新药申请中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妥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也不一定都要获取额外的数据,或者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对于心脏QT/QTc间期这些问题,一般建议均需进行专门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详见ICHE14中的国际技术要求(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
上述药物的一些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与生物制品有关,进行生物制品申报(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s,BLAs)需关注。
另外,对于细胞因子、抗体、其他重组蛋白等生物制品,以及基于细胞、基因和组织的治疗,还需要对以下额外的问题进行评价,这里所列出问题取决于所研发生物制品的特性。
1.生物制品潜在的重要问题包括对免疫原性评价,中和抗体形成的发生率和后果,与结合抗体形成有关的发生潜在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2.对于基于基因治疗的生物制品,其非靶细胞的转染和通过密切接触的感染传播性,以及用于长期持续转染产品的遗传稳定性,这些都属于重要的安全性问题。
3.对于基于细胞治疗的生物制品,特别要注意对细胞向最初治疗的用药部位(靶器官)以外的部位分布、迁移及生长有关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像细胞生存和死亡有关的不良事件,也许在此类产品使用很长时间后才会出现。
对以上NDAs和BLAs特有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价时,建议申请人通过合理的注册管理程序与药品管理机构的相关的审评人员一起讨论。
综上,每个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对所有不良事件的汇总和分析,对所有信息包括临床实验室参数异常进行列表、分析、讨论和评价。
重点关注1)导致给药剂量调整;2)需给予其他治疗;3)导致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