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场感的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研究_李海龙
基于大模型增强的通用人工智能教师架构

基于大模型增强的通用人工智能教师架构余胜泉 熊莎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2206)[摘要] 以ChatGPT 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发展通用人工智能教师带来了曙光。
预训练大模型应用于教育存在幻觉、深度逻辑缺失、社会情感缺失等局限,如果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大模型不可能在教育中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
本文提出通过增强大模型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教师架构,其核心思路是精调训练增强场景知识、检索增强认知、外部智能组件编排增强推理、多模态融合增强感知、情感计算增强社会情感,再通过教育知识图谱对大模型输出进行监督。
通用人工智能教师主要有六种应用场景:需要渊博知识的场景、洞察创意增强场景、约束与管理场景、社会情感互动场景、个性化指导与反馈场景、多模态内容表现场景。
文章最后分析了通用智能时代人类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教师需要主动拥抱、使用、驾驭并控制智能技术,解放、增强、进化自我,并跨越陷阱。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训练大模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4)01−0033−11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例如,人工智能教师可以利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技术,分析学生学习和情感状态,自动批改和生成作业及试卷,辅助写作和语音答题,模拟虚拟教师代理等。
但是,传统的人工智能教师只能针对特定的任务和数据集,设计和训练特定的模型,知识范围有限,灵活性和适应性差,互动性低。
因此,通用人工智能教师研究一直受技术的限制,进展缓慢。
2022年,以ChatGPT 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在教育界引起轰动,它们在通用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的优势,将推动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内容和目标等变革。
预训练大模型的出现,也为通用人工智能教师开辟了新的可能。
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的社会网络分析

度,( R o v a i , 2 0 0 2 ) 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减轻 在 线学 习 者 的孤 独感 ,让学 习者 形成 相互 支持 的 网 络。 ( P a l l o f e t a 1 . ,2 0 0 7 ;S h e n e t a 1 . ,2 0 0 8 )虚 拟 学 习 社 区为学 习者 提 供 了拓 展 和 深化 学 习体验 的机 会 , 学 习者 可 以与支 持性 的团体 分享 他们 的观 点和 尝试 新的想法 ,并从 同伴和教师那里获得批判性和建设 性反 馈 。 由于社 区成 员通 过 相互 之 间的对话 能 够促 进彼 此 的学 习 ,因 而交互 被认 为是 影 响学 习情 境 中 社会 临场感 的一个 关键 因素 。 ( P a l o f e t a 1 . ,2 0 0 7 ) T u( 2 0 0 0 ) 指 出 ,社 会 临 场感 对 于 社 会 性学 习具 有 重要 作用 ,有 助 于提 升 和巩 固学 习者 之 间的社会 性 交互 ;同时社会临场感的建立离不开参与者之间的 社会 性交 互 。理解 社 会交 互 如何促 进社 会 临场感 的 形成 ,对 于确 定在 线 学 习的社 会性 质 和为在 线教 师 提供具有实用价值 的、应付孤独感的方法具有重要
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会 临场 感的社会网络 分析
习过程 中社会临炀感的 土 会网络_ r 分木 斤 水
口胡 勇
摘 要 : 已有的研 究和 实践证 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 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 中的孤独感、提升 学习满意度和
促进 虚拟 学习社 区的建立。社会 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 ,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 内容分析 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 析 两者之 间的关系,注重测量 个体 的意见和主观 的感知 ,但 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 变化 的动态特征 。社会
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潜在剖面分析及行为过程挖掘

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潜在剖面分析及行为过程挖掘邓国民1,徐新斐2,朱永海3(1.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5;2.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3.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混合学习强调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自主学习的混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得异常重要。
文章旨在揭示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哪些潜在类别,不同类别学习者是否具有不同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过程模型,以及这对于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环境的设计有何启示。
研究首先对239名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行测评,然后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样本学习者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不同水平的自我调节学习剖面类别。
然后分别对三种类别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行为数据进行过程挖掘,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更多体现在执行阶段的行为上;(2)中高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表现出更强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3)高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者体现出更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与更强的整体规划能力。
因此,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环境需要引入自适应支持机制,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过程和策略支持。
[关键词]混合学习;自我调节学习;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环境;潜在剖面分析;过程挖掘;自适应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邓国民(1981—),男,湖南醴陵人。
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大数据研究。
E-mail:***************。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7年度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本科师范专业‘教育学’公共课混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520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学术社交网络的高校科研影响力计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9YJA880005)一、引言过程挖掘最先应用于企业事务的流程管理中,使用基于模型和面向数据的分析技术,从信息系统的事件日志中挖掘事务流程模型,发现、监测和改进业务流程[1]。
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

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社会临场感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
它能够促进虚拟环境中人与人的交互以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是影响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在线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文章首先介绍了社会临场感起源与发展过程,然后论述了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包括定义的界定与辨析、内在属性及影响因素,之后对常用的测量社会临场感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者介绍了关于社会临场感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标签:社会临场感;虚拟学习环境;在线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加剧,在线学习已经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线学习克服了传统学习中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它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与方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然而由于远程教育“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的本质,在线学习大部分是在人机交互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实现的,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一些真实的社会线索无形中被过滤掉了,导致在线交流情感的缺失,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时会产生孤独、厌学的状态。
一些研究显示,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虚拟学习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互,帮助学习者进行积极的协作,增强在线学习者的归属感以及凝聚力,减弱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孤独感。
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是描述人们是如何进行社会性交互的最好的概念之一。
因此,社会临场感作为影响学习者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临场感的起源与发展1.社会临场感的起源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又称社会存在、社会表露、社会呈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则普遍翻译为社会临场感。
社会临场理论是传播学技术与社会(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最初由Short、Williams和Christie等三位学者Ⅲ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化志章 王昌晶 刘清华 黄小勇 郑蝉金 罗海梅 程晏蓓 熊小勇 杨丽华 叶继华 黄福生 聂晶 刘忠民 蒋梅鑫 柳敏 刘碧珍 曾广洪 汤舒俊 盛寿日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4 页,共 43 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段卫东 吴伟伟 贾书磊 魏丹 袁新春 李春泉 黄伟 陈加祥 李小鹏 时影 汪艳璐 刘捷 王秋伟 sujunhua 刘敏 廖一静 孙翔 蔡丹 王振 徐晓芳 李静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2 页,共 43 页
2015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拟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申报学校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课题名称 基于“三化、三制、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4S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 例 MOOCs课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 后MOOC时代《口腔探密》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构建 CBLI模式在近代物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英临床医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双导师运行机制的研究 “卓越计划”下的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伦理学课程教学中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 “互联网+”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化学》MOOCs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MOOC时代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翻转课堂在《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创客教育视野下工业设计工作室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基于经济模型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学习效果评价 课题主持人 朱友林 阮征 陈洪玮 郑莉萍 王予江 蔡影祥 罗志军 周潘兵 胡志 费尚军 李样生 何世剑 李志美 伍军云 刘明萍 谢军 邹志文 王增 姚成胜 立项类型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组课程报告为基础的《医学遗传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
线上教学沉浸式交互模式优化设计

线上教学沉浸式交互模式优化设计①冯丽萍1,桑惠云2,张立东2(1.山东交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2.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7)一、引言近几年,在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共同推进下,在线学习在国内外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重建设大规模在线课程,注重在线课程的质量,计划到2020年,认定3000多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完成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要进一步探索高等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发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作用,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继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学习课程、通识课程、五分钟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建设,使上线的网络课程总量超过350门,完成1万个5分钟课程规划和建设,推进110门通识课程建设,启动100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27.2%,全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59亿人。
但同时,以MOOC 为代表的在线学习新样态往往由于在线学习者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不足、倦怠孤独、在线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师激励和引导等原因,学生完成率低,“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现象屡见不鲜。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在线开放课建设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在线开放课建设作者:俞玲李钰冰赵茹男焦铭轩仇晨光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9期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线开放课的出现极大方便学生学习,其形式对理论知识型课程教学比较合适,但是对众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实一体课未能在线较好呈现,在数字化教育变革新时代,课堂线上线下随时切换,高职理实一体在线开放课呼之欲出。
我校“电厂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基于前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果积累,为确保线上线下教学高质量开展,将实训环节进行信息化赋能,打造线上实训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全时空学习,在线教学全过程互动。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架,在线开放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有机融合迫在眉睫,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研究得出实践经验,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在线开放课1概述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发布,在线开放课的出现极大方便学生学习,但是其形式对理论知识型课程教学比较合适,对众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关键难度在实践教学部分,为解决MOOC在实验与操作教学方面的困局,又提出了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的概念,即MOOE。
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的时间、空间以及实验内容方面的限制,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教学、实验学习并将实验结果及时验证和师生交流讨论。
2019年9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本文以“电厂汽轮机设备及运行”理实一体课程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实现MOOC与MOOE的融合,并在教学实施中开展实践,形成一系列的方法措施。
2理实一体在线开放课建设思路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式课程项目,带动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将优质资源共享。
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

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作者:贾利锋李海龙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摘; ;要]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探讨影响在线学习认知形成的各种临场感因素,构建结构关系模型,并对各临场感的结构关系进行相关、多重中介、调节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利用Sakai网络虚拟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614名大二本科生进行调查。
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学习中教学行为与学习认知具有间接显著正相关,教学通过社交临场和学习者临场间接影响学习认知,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认知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揭示了在线学习中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交互和自我效能对学习认知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的调节作用对学习认知形成带来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 在线学习; 临场感; 学习认知; 自我效能; 自我调节学习[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一、引; ;言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学习注册用户高达到2.32亿,其中,移动用户1.99亿,占在线学习用户的85.8%[1]。
规模大、移动化是当前在线学习的主要特征。
然而,由于在线学习缺少了传统课堂的约束,其持续使用率很低,仅维持在20%左右,学习效果亦不太显著。
如何提高在线学习的黏性、提升学习效果,探究影响在线学习体验及学习认知的主要因素,是在线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探究社区理论加拿大学者Garrison将探究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Inquiry, CoI)引入在线学习研究领域[2]。
该理论模型通过描述三大临场(Presence)来阐明在线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知识建构所需的行为和过程[3]。
其中,教学临场(Teaching Presence)指教学的组织、设计、促进对话以及直接的教学指导[4];社交临场(Social Presence)指促进积极情感、互动和具备功能性协作凝聚力的在线话语[5];认知临场(Cognitive Presence)指在线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会话和反思进行意义建构的程度[6],是与实际学习效果相关联的产物[7],反映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线教师品性的特征模型
对在线教师意识品质的外在行为倾向表现 进行显性化描述,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师品性, 更为直观地对品性的外在行为倾向进行观测。 同时,对品性特征的信度、特征间的关系进行量 化分析,能更好地探讨在线教师的品性特征及 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体现所构建特征模型的 科学性。
可见,教师品性具备双重特征 :(1) 基于教 师信仰、价值观和专业态度的职业道德 ;(2) 基 于教师职业道德显露的外在行为倾向。因此,教 师品性的本质是体现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意识 品质,而外在表现则是具体的行为倾向特征。正 是由于品性具有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使得对 教师品性的把握,可以通过借助对外在显性行 为特征的观测完成,而不是主观的推断和遐想。 鉴于教师品性的双重特征,国外对于教师品性 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三个层面 :其一是价值观信 仰层面 ;其二是意识品质层面 ;其三是行为特 征层面。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7 年第 1期 (总第 324期)
笔者对潜在特征 (认知临场、教学临场、社交临 场) 和显性特征 (人格特质、教学信念、教学行 为) 的详尽分析如下 :
(1) 潜在特征
通过对国外学者教师品性及教育临场感的 对比分析,笔者对在线教育中的三维临场概念 进行界定。本文提及的三维临场是以社会交互 为核心的三个层面。其中,认知临场是包含了教 师的认知水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决策、有效 教学指导在内的交互行为 ;教学临场是教学过 程的设计、组织、管理以及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的交互行为 ;社交临场是降低学习孤独感、提 升学习凝聚力和学习融入感的师生交互行为。
一、国外教师品性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关注教 师品性的相关研究。2002 年美国最大的教师 教育认证机构——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NCATE) 提出将 “专业品性” 纳入新的教师教 育标准。[1] 鉴于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巨
①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教师教育信息化及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SJYZD-014)的阶 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海龙,男,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二、国外在线交互的教育研究进展
在线教育的优势是教学双方能够打破时空 界限,构建无时空界限的教育环境,但同时也 会缺乏传统教育中具备的多渠道信息交互的特 征。例如,非自发的互动讨论、非语言交互的信 息线索 (眼神、表情、体态等)、非正式的面对面 交流等。在线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交互多以非语 言单通道交互为主。单通道载体传播方式使得 在线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在线教育 中教学交互阻隔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国外学
三维临场感是在线教学行为互动性的三个
层面,使教师通过认知、教学、社交等方式更好地 发挥教学作用,也是加强在线教学中教师作用的 有效途径。在线教学必须考虑认知临场、教学临 场以及社交临场的协调作用。单纯的社交临场以 及浅层次的信息互动不能创建有效教学环境和 有意义的教学交互。只有三维一体对临场感进行 综合考虑,才能为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提供高质量 的交互环境,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深层次思想交 互。笔者以社会交互为理论,以三维临场感为框 架,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在线教师 品性的相关特征,藉以提出能够适用于在线教育 情境的教师品性特征模型,如图 1 所示。
No.1. 2017 General No.324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7 年第 1期 (总第 324期)
基于临场感的在线教师 品性特征研究①
李海龙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线教学环境也催生出新型教学 方式。教师品性作为教学实施的行动理念与行为评价准则,不仅规范着教师的行为表现,也 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对欧美国家教师品性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梳理,构建了 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以认知临场、教学临场、社交临场三维临场为框架,以多层次教师 行为表现为核心的在线教师品性特征模型,并对特征模型中的要素进行相关性量化验证分析。 在线教师品性的研究是对在线教师价值观体现、特质倾向、潜在教学行为的描述,能够促进 在线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者在教育临场感、在线教学社会交互、在线交互 影响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教育临场感
关于教育临场感的表述最早出现在加拿 大学者提出的探究社区模型 (Community of Inquiry) 框架中,探究社区模型的创始者加拿 大开放大学的洛克 • 利亚姆 (Rourke Liam) 将 教育临场感定义为一种在探究活动中善于交 际、富于情感的协作互动能力。[8] 该模型属于描 述性静态非线性模型,认为教育经验的获得是 由认知临场、教学临场以及社交临场三个领域 重叠构成的。模型适用于在线教学环境,三维临 场感的提出能够更好地帮助识别在线教学互动 的类型。教育临场理论十分重视教师通过设计 和管理教学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主题指导,以促 进积极有效的学习。
三、在线教师品性的特征模型研究
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教师品性、教育临场、 在线教学交互等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可以发 现 :在线教育生态中,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 以及师生交互方式与传统教育生态有着明显差 异,其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 为教学行为与社交行为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 需要对在线教师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进行 研究,以更好地辨别在线教师的教学行为,乃至 品性特征。在线教师品性特征除具备价值观、意 识品质、教学行为实践等因素外,时空分离的教 学环境使教师的社交行为、临场感等因素也成 为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的重要组成。本研究对在 线教师品性的特征模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教师品性 ;在线教师 ;临场感 ;社会交互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ʢ2017ʣ01-0105-08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能 够打破时空界限,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在线 教育已经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针 对在线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在线学习行为、 学习特征、影响学习因素等内容。而对于在线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在线教 师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对在线教师品性的 研究更不多见。探究在线教师的教学行为、教 学特点以及影响在线教师品性的因素,是提升 在线教学效果的关键。国外学者对教师品性的 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实践领域得以 应用。例如,美国的教师培训项目将教师品性 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同时,欧美国家对在线教 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在 线教师行为评价标准,挖掘出大量在线教育规 律,为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外在教师
图1. 在线教师品性特征模型
表 1. 在线教师品性特征
认知临场
教学临场
社交临场
人格
神经质
特质 (情绪稳定性)
尽责性 宜人性
开放性 外倾性
教学 学术探究精神 自信的专业技能 尊重学习差异 信念 高尚学术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强的包容性
教学 自我教学评估 时间、信息管理 关注学习个体 行为 建构教学场景 课程、活动设计 组织多样性参与
ʉ105 ʉ
No.1. 2017 General No.324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7 年第 1期 (总第 324期)
大影响力,教师品性成为教师研究的新热点。 作为教师教育研究中倍受关注的新元素,
虽然学界至今未对教师品性的概念进行统一界 定,但对于教师品性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注 重行为倾向的内涵已经形成共识。例如,美国 教育政策问题专家罗伯特 • 恩尼斯 (Robert H. Ennis) 将教师品性定义为在既定条件下的教学 行为特征 ;[2] 加拿大学者坎贝尔 (Campbell) 描 述教师品性为频繁行为的总和 ;[3] 伊利诺伊大 学的学前教育专家丽莲 • 凯兹 (Lilian G. Katz) 认为,教师品性应该建立在教学活动之上,是在 特定教学情境中行为趋向特征的总和 ;[4] 在基 础教育研究中,教师品性被理解为教师采取某 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 表率作用 ;[5]西格尔 (Siegel) 认为,品性是在特 定情境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的某种行为偏好、倾 向、趋势 ;[6] 也有学者指出品性是有逻辑的行为 习惯,而非盲目的行为习惯。[7]
认知临场 :国外相关研究认为认知临场是 在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的交互过程中,通过知 识会话以及持续反思形成意义建构的交互行 为。在线教育中,便捷高效的信息交互和良好 的沟通技巧是改善在线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 认知临场作为体现在线教学思想的交互行为, 包含了教师的认知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相关 教学个性特征。相关研究显示,学生认为教师的 认知临场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 现。[14]
美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教育临场感的相关 研究,其中社交临场被研究者所广泛提及。1969 年,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Albert) 提出 “接近” (Immediacy) 概念,所谓 “接近” 是指交往中的 个体为增进关系而进行的非语言交互。1979 年, 安德森 (Andersen) 将 “接近” 的概念引入到教 育领域,提出了 “教师接近”,内涵也随之具体为 “能够缩减师生社会和心理距离的非语言行为”。 [9]约翰•肖恩特 (Short John) 在其出版的 《电信的 社会心理学》 中从通信媒介交流的角度对社交 临场进行了阐述,将社交临场定义为以异步通信 媒介为显著特征的交互来促进人的交互。[10]
2. 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的具体构成
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的具体构成是基于潜在 特征与显性特征的在线教学行为倾向。潜在特 征是教师品性的三维临场体现 ;显性特征是教 师品性特征的外在行为体现。潜在特征、显性 特征以及必要的在线教学社会交互共同构成了 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