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痛风的相关基因和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

痛风的相关基因和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

痛风的相关基因和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
林勇军;林忠文
【期刊名称】《内科》
【年(卷),期】2017(12)4
【摘要】原发性痛风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基因多态性及环境是影响人群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相关的易感基因相继被发现.本文主要简述这些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对痛风发病的影响,及其与环境风险因素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总页数】4页(P495-497,555)
【作者】林勇军;林忠文
【作者单位】广西工人医院老年医学科,南宁市 530021;广西工人医院老年医学科,南宁市 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7
【相关文献】
1.人类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刘上峰;李麓芸
2.瘢痕疙瘩的遗传学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宋玫;刘毅
3.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 [J], 郭建玉;卜晓波;韩彦龙
4.人类长寿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J], 李宁;罗怀超;张广健;李秀兰;张丁丁
5.指(趾)关节粘连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J], 肖福英;向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慢性疼痛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姜清;任燕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24(31)2
【摘要】慢性疼痛是由神经损伤和持续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且临床上治疗效果欠佳而备受关注。

表观遗传学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多种修饰途径。

近年来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在神经受损后通过离子通道、受体和神经递质等多种途径引起疼痛,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阶段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综述近年来慢性疼痛领域表观遗传学最新研究成果,为深入阐明其机制和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5页(P143-147)
【作者】姜清;任燕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精神卫生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慢性疼痛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DNA转甲基酶DNMT3a通过抑制Kcna2在DRG中的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4.表观遗传
调控因子CDYL参与痛觉和慢性疼痛的外周机制5.环境有害暴露致肺癌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 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目 录
• 流行病学研究 • 遗传学研究 • 基因治疗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流行病学研究
发病率和患病率
发病率
腰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约 有80%的人在60岁时会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症状。
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据调查, 腰椎间盘退变的患病率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为20%。
多基因遗传模式
大多数腰椎间盘退变是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变异可能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外基质代谢、 炎症反应等。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除了基因变异外,环境因素(如长期久坐、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腰椎间盘 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组关联研究
要点一
方法
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用于识别与复 杂疾病相关基因的方法。通过比较患 有和未患有腰椎间盘退变的人群中基 因变异频率的差异,可以发现与该疾 病相关的基因区域。
挑战
然而,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样本量不足、研究方法不一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的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01
流行病学研究
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腰 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以提高研 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年龄是腰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和弹 性逐渐减少,导致退变的发生。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腰椎间盘退变。这 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激素水平 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医学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

医学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变异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和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使得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转录组测序等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医学遗传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可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基因变异,更好地帮助判断疾病遗传风险和指导个性化诊疗。

2. 分子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的结合:涉及基因的调控、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等的表观遗传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分析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学相关变化的特征,不仅可以预测可能的疾病风险,也可为疾病机理的解析提供新思路。

3.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为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特征筛选等提供了有效工具。

例如,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数千例癌症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表达谱测定;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挖掘出与癌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候选靶点等。

4. 遗传咨询:通过对个体基因组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结合家族或个体病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信息,实现个性化的遗传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预防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5.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是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剪基因组DNA以创造缺失、插入或修饰基因。

这种方法不但为医学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且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病因定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体而言,随着技术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研究,医学遗传学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个性化医疗方面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测序项目的不断推进与深化,遗传学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新进展。

从被广泛关注的基因编辑技术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中的作用,我们能看到遗传学研究在科学界和医学界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那么,新的进展和新的趋势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遗传学研究的前沿。

一、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精准医疗指的是一种以患者个人基因测序为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的医疗方案的治疗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开始提供基因测序服务,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以往,基因测序主要局限于罕见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但现在,基因测序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

在肿瘤治疗方面,医生现在利用基因测序分析来指导特定患者的治疗,并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精准医疗的效果更好,治疗费用更低。

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引起了全球科学研究的热议。

这使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简单、快速地编辑动植物基因,甚至可以更改人类胚胎的基因,以消除一些遗传疾病的隐患。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准确的基因编辑,大大提高人们(特别是新生儿和未来的后代)的生命质量,同时也将通过控制和操纵生命的基本机制来推动医学的进步。

三、遗传贡献过去我们都知道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得某种病的风险,但我们并不知道,例如,在我们的脑容量、学习能力、身高或性格等方面,我们的基因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基因研究却能更准确地衡量这种影响,其相关问题正在成为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遗传贡献。

遗传贡献是指基因因素在特定性状的发生中所扮演的角色,衡量这一因素对于特定性状的贡献就是遗传贡献。

过去的遗传学研究经常达成的结论是,许多性状都由环境和基因组成。

现在,遗传的贡献可以更直接且更准确地评估,这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人患病的风险。

这也能促进基因助力的精准医疗和疾病预防。

医学遗传学的新进展与研究热点

医学遗传学的新进展与研究热点

医学遗传学的新进展与研究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遗传学作为研究遗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创新之中。

本文将介绍医学遗传学的一些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崛起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通过CRISPR-Cas9系统等基因编辑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的精确操作,包括基因的插入、删除和修复等。

这项技术的突破为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纠正了一些遗传疾病模型中的基因突变,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希望。

二、单细胞遗传学的突破传统的遗传学研究往往基于群体的分析,无法对细胞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而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对单个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和突变进行精准测量和分析。

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揭示细胞间遗传变异的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单细胞遗传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揭示癌细胞的异质性和耐药机制。

三、遗传咨询与个体化医学的结合随着对基因与疾病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遗传咨询在临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遗传咨询师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为患者提供遗传风险评估和筛查建议,以指导个体化的治疗和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

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携带者可以通过遗传咨询了解自己的遗传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

四、复杂疾病的遗传研究复杂疾病是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目前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可以大规模地检测个体基因组的变异并与疾病风险相关性进行关联分析。

这些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为复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综上所述,医学遗传学在新进展和研究热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单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揭示了细胞间遗传变异的奥秘,遗传咨询与个体化医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复杂疾病的遗传研究有望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疾病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疾病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疾病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疾病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新技术的发展,疾病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显著。

本文将介绍疾病遗传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外显子组测序、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和单细胞测序技术。

外显子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确定一个个体的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序列。

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占基因组大小的1-2%。

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外显子组测序可以检测到致病基因的变异。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和诊断。

例如,在乳腺癌和肿瘤疾病的研究中,外显子组测序可以用来鉴定新的致病基因,评估患者的风险,并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操纵基因组。

这项技术利用细菌天然的防御机制,可以精确地剪切基因组上的DNA序列。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去除、替换和插入特定的DNA序列,从而改变细胞的行为。

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来修复致病基因、开发治疗方法,甚至创造全新的遗传纲领。

例如,科学家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改进,使之能够在细胞内分离出特定的靶标DNA序列,从而更好地精确地编辑细胞。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领域,其中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在疾病遗传学中,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分析复杂的遗传数据,从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基因。

例如,在药物发现和开发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快速筛选大量的分子,以确定对特定疾病有治疗效果的候选药物。

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基因组分析。

研究人员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细胞水平上探索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现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突变情况,并识别潜在的病理学烙印。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用来分析肿瘤异质性,以及肿瘤细胞之间的互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atchenko等,2005)。三种不同单体型COMT
酶活差异是由于它们所产生的mRNA二级茎环结构 的长度和稳定性不同造成,其中HPS单体型的茎环
结构最长、最稳定,而COMT酶产量最低(Nackley 等,2006)。并且COMT基因的多态性与患者术后
疼痛最大评分相关(Kim等,2006)。 COMT基因多态性还可影响药物的镇痛效应。 基因型为Met/Metl58的术后疼痛患者对吗啡的需求 显著小于其他基因型的患者【l引。另一项研究同样显 示,基因型为Met/Metl58的慢性腰背痛患者对吗啡 镇痛的需要量较低,但是具有该基因型的偏头痛患 者却对曲普坦类药物治疗不敏感【l91。这一结果提示 同一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在临床不同性质的病理性 疼痛和不同的药物治疗上,需要开展更为精细的临 床相关性研究以指导临床疼痛治疗的个体化用药。 ②GCHl基因:GTP环水解酶(GTP
1.7离子通道在疼痛感知和病理性疼痛中的重要
作用,提示Nav 1.7离子通道可以作为治疗病理性 疼痛的重要靶点。近期从蜈蚣毒液中提取出一种活 性多肽u.SLPTX.Ssm6a对Nav 1.7钠通道有很强的 选择性抑制作用。实验显示该物质具有比吗啡更强 的镇痛效果,且没有中枢成瘾性[5】。 此外,针对其他钠离子通道基因多态性与疼痛 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编码Nayl.2的SCN2A基因突 变与新生儿癫痫有关,此类患儿常伴迟发性头痛或 背痛嘲。而编码Navl.4的SCN4A基因突变可引起 家族性疼痛肌僵直病【7】。针对偏瘫型偏头痛家系的 GWAS研究,发现编码Navl.1的SCNlA基因突变 会导致该病的发生(Dichgans等,2005)。 (2)其他离子通道:钾通道是种类最丰富的 离子通道。其中,编码双孔型TRESK钾离子通道 的KCNKl8基因移码突变(p.F139WfsX24)可造 成TRESK功能丧失,导致先兆型偏头痛的发生 (Andres—enguix等,2012)。编码电压门控钾离 子通道Kv9.I的仅亚单位的图回圆J基因rs734784 位点(Val/Ile)Val单体型是慢性痛发生的一个危 险因素,同时带有Val/Val的正常人对各种伤害性 刺激的敏感性也增加(Costigan等,2010;Zheng 等,2010)。编码内向整流通道亚单位GIRK2的
・500・
虫国疫瘟医堂塞志£堡鱼§鳗』Q坠婴§!Q££!也丛!堂£垫§2Q!垒,2Q(21
doi:10.39698.issn.1006—9852.2014.07.013
・综述・
疼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水
王鑫1,2 王珂3△ 赵国屏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上海市疾病与健康基因组学实验室,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研究所(筹),上海201203)
(single nucleotide
(fs4680)是COMT基因一种常见的功能性SNP, Met/Met个体COMT酶活性较低,有较高的痛感受,
而Val/Val个体则正好相反(Zubieta等,2003)。 通过fMRI技术显示伤害性热刺激后Met/Met个 体在多个脑区比Val/Val个体具有更强的反应【l 71。
万方数据
生国疫痘医堂塞志£堑坠§盟&婴逊Q£里§迤丛鲤ig鱼堡2Q!垒,2Q(2)
・501・
KCNJ6基因,它的两个多态性位点(G1250A与 A1032G)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药用量相关, 1032A/A或1250G/1032A个体比其他基因型个体所 需要的镇痛药量更多(Nishizawa等,2009)。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方面,编码P/Q.型Ca2+ 通道孔道结构的Cav2.1基因存在21种与家族性偏 瘫型偏头痛(familial
studies,GWAS)研究,
发现患者SCN9A存在8个错义突变,使伤害感 受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Fertleman等,2006)。 而SCN9A基因的3种无义突变P.¥459X,P.1767X 和P.W897X则会导致无痛症的发生(Cox等, 2006)。另外,钠通道基因有的单核苷酸变异不仅
t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2501) △通讯作者王珂wangke8430@163.COffl;赵国屏gpzhao@sibs.ac.ca
摘要
痛觉和病理性疼痛反应具有鲜明的遗传学特征,呈现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性。目前就痛觉
反应个体差异和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遗传学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疼痛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非常棘手。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拟就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机制和药物治疗相关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疼痛;基因多态性;遗传学 疼痛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疼痛反应具有鲜明的遗传学特征,呈现显著的遗传 异质性和复杂性【l】。通过对疼痛遗传学机制的深入 研究,一方面对疼痛关键分子通路的发现、鉴定新 的镇痛靶点,以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 有助于临床急、慢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的防治及对 患者的预后做出积极的反应。本文将对参与痛觉传 递、调制相关的重要离子通道基因、神经递质系统 基因、神经肽基因以及与疼痛药物治疗相关的药物 代谢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做一综述。 1.离子通道基因变异与疼痛 离子通道在痛觉的传递和感知中起重要的作 用。一方面,离子通道基因的变异往往可直接导致 痛觉感知的改变。另一方面,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与 慢性病理性痛的形成也密切相关【2】。 (1)钠离子通道:钠通道基因的突变与多种 痛觉异常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其中Nav 1.7是由 SCTV9A基因编码,该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与多种罕 见家族遗传性痛觉异常密切相关。例如SCN9A基 因存在20个与原发性红斑型肢痛相关的突变【3】。 对阵发性剧痛症患病家系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migraine,FHM)
相关的变异,这些变异可导致钙离子流及神经递质 释放的改变(Pietrobon等,2010)。 瞬态电压感受阳离子通道(transient
potential cation receptor
channel,TRP)参与痛觉传导。
episodic pain
家族性发作型疼痛综合征(familial
基因rs2066713为T厂r型个体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相 对较长(Kim等,2006)。而其他5-HT系统相关 的基因多态性未显示与痛觉调制有显著的相关性, 仅发现HTR2C基因rs6318位点变异对草酸艾司西 酞普兰的药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影响【16】。 (2)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儿茶酚胺类 神经递质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痛觉调节主要集中在
protein,5一HTT)以重摄取的方式
快速将突触间隙中的5-HT清除,其基因多态性与 痛觉调制密切相关。5-HTTLPR和STin2是该基因 两个重要的对痛觉感知和调制产生影响的多态性区 域。5-HTTLPR位于基因的启动子调节区内,由一 段43bp片段插入或缺失形成的两种长、短(L、S) 单体型。其中S.型的人群5-HTT基因表达水平较 低,对冷、热痛刺激的敏感性较差,但易受情绪导 致对痛觉反应的影响,并具有较高的偏头痛与纤维 肌痛的发生风险[8---10]o同时5-HTTLPR与m2553l 多态性位点可共同影响个体对瑞芬太尼镇痛效果反 应的差异,其中5-HTT基因低表达的个体(基因 型:S。/SA和S。/LG)相对于该基因高表达量的个体 (L。/L。)药物具有更好的镇痛效应【111。STin2是
hemiplegic
研究显示STin2.10/10仅与血清素受体5-HT2A基因 多态性(102T>C)同时存在下,才增加偏头痛的发 生风险[151 0带有STin2.9/10.rsl042173G单体型个 体与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患者(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头痛的发生天数较多。此外,乒册丁
drolase,GCHl)是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
万方数据
・502・
虫国痉瘟匡堂鍪盍£鱼塾堡墨曼!螋些§l篮£§垫M§亟垃地Q 2Ql垒,2Q(21
BH4)的合成限速酶,其产物BH4在儿茶酚胺、5. HT、一氧化氮和苯丙氨酸的合成及代谢中起关键作 用。该基因具有一种包含15个SNP位点的保护性 单体型,带有该单体型的个体机械痛敏较低,同时 术后腰腿痛发生频率也大幅下降,其中3个SNP位 点C.-9610G>A、c.343+8900A>T和c."4279C>G对 该单体型功能影响最大(Tegeder等,2006;Lotsch 等,2007)。另一项研究显示该基因rs998259位点 的T等位基因对腰突症患者术后的恢复也具有积极 的意义[20]o同时,UCHl基因存在3个SNP与辣椒 素造成的炎性痛强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Campbell 等.2009)。同样,GCHl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药物 的镇痛效应,带有保护性单体型的患者门诊治疗所 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还与癌症患者开始使用阿 片类镇痛药的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 (3)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与Y. 氨基丁酸(GABA)是重要的兴奋型与抑制型氨基 酸类神经递质,在疼痛传递与调制、痛觉超敏及 吗啡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项多中心偏头痛 GWAS研究发现一偏头痛易感位点rsl835740,它 可显著影响星形细胞上调基因一1(astrocyte
2亚基的A印JA2基因上的两个突变(p.L764P和
p.W887R)会造成Na+/K+ATP酶功能被削弱从而导 致FHM的发生(DEFusco等,2003)。 2.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结构变异与疼痛 神经递质系统在疼痛传递、疼痛调制、痛情绪 及神经病理性痛和炎性痛方面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此,与神经递质系统基因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polymorphism,SNP)的改变也
可造成疼痛相关变异。 (1)5-HT神经递质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ser-
otonin transporter
Diatchenko等根据COMT基因4个SNP位点(rs62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