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变形障碍共32页
合集下载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目录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分离转换性障碍概述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预防与控制典型案例分析
01
CHAPTER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详细描述
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康复师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词
长期跟踪随访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定义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多种类型。
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例如,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神经心理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
目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详细描述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词
综合护理措施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总结词
加强医患沟通
01
02
03
04
05
目录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分离转换性障碍概述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预防与控制典型案例分析
01
CHAPTER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详细描述
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康复师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词
长期跟踪随访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定义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多种类型。
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例如,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神经心理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
目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详细描述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词
综合护理措施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总结词
加强医患沟通
01
02
03
04
05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
分离(转换) 性障碍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9
二、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40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0
(二)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 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 抗抑郁药;
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 药治疗。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1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 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 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 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 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躯体化表现
(疲劳) 眼 喉
(异物感、干咳、
心血管系统 阻塞感)
(心悸、胸闷、头晕、 发冷、体位性低血压)
头(头痛、头重等) 耳(耳鸣等)
口 (口渴、味觉
异常等)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腹泻、胃部 不适等)
皮肤
多汗、无汗、冷 汗、瘙痒等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
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 、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
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6
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 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 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认。
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
分离(转换) 性障碍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9
二、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40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0
(二)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 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 抗抑郁药;
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 药治疗。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1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 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 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 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 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躯体化表现
(疲劳) 眼 喉
(异物感、干咳、
心血管系统 阻塞感)
(心悸、胸闷、头晕、 发冷、体位性低血压)
头(头痛、头重等) 耳(耳鸣等)
口 (口渴、味觉
异常等)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腹泻、胃部 不适等)
皮肤
多汗、无汗、冷 汗、瘙痒等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
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 、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
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6
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 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 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认。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0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遗传
➢ 心理因素: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幼年 期的创伤性经历,人格方面具有暗示性、情感 性、自我中心性
➢ 社会文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 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着患者的分离,正常 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 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
1、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点 2、疑病障碍的诊断要点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要点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的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 客观的一些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 求病程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2、分裂症 疑病症状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 和精神病性症状,不积极求治
➢ 通常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 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 ➢ 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多变不典 型,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 丰富,或者完全不伴发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病 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
3、疑病障碍
➢ 存在先占观念,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 属本症
慢性盆腔痛 ➢ 常出现药物依赖、焦虑抑郁和失眠,社会功能受损 ➢ 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病程迁延持续6
个月以上
6、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不适的主诉集中于身体特定部位,如局 部肿胀感、皮肤蚁行感、麻刺感和麻木感,心因 性斜颈、心因性瘙痒、心因性痛经也属此类疾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 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诊断
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物理疗法(水疗、泥疗、针疗)
体育锻炼(气功、太极拳、瑜珈 运动疗法
35
谢谢!
36
19
疑病症
--临床特点
部分病人明确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即形成了 疾病观念
尽管各种检查并不肯定的阳性病变,或其陈述的严重 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并不相称,医生对其的解释无效 或仅有短暂效果 患者常为其症状看过3个以上医生
对疾病以外的读物十分注意,往往对号入座,加强疑 病观念
单症状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的 识别诊断与治疗
1
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 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症状特点:
– 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阴性
结果,不相信医生关于其症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 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12
躯体化障碍
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伴有社会、人际关系及家庭行
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
女性多于男性,常在成年早期发病
因经常接受治疗,可导致药物依赖或滥用
13
诊断要点
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2年 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 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 保证
作为解释整个状态的理由
认为该组障碍症主要由心理因素造成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动力学说: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未被满足的需要, 绝望、情感、精神分裂的人格理论及动力状态。本我、
自我、超我的动力关系。
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整理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
1
整理课件
案例1: 喉癌老师
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寻求医学检查,却 得不到任何阳性结果。 反复说明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再三保证,仍不能 减轻患者的忧虑和躯体症状 临床识别率低、漏诊率低、治疗率低
2
整理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
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 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 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整理课件
病因研究
(一)遗传因素 (二)个性 (三)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四)心理社会因素
6
整理课件
(二)个性
一些心理测量发现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特征,如艾森 克人格问卷EPQ发现,患者N 分和E 分有改变。
N 分高的人较为神经质,对体内变化敏感,易认为自己有病,躯 体形式障碍患者常N 分较高
3
整理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
病人反复求医。 症状多发. 看医书愈多,症状和病也愈多。 药都有“副作用”,拒绝用药。
4
整理课件
目前现状:识别率低
有国外统计发现,内科门诊中40%以上患者的躯体主诉查 无实据,外科查有实质性疾病者为60%
患者长期受病痛的折磨,同时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5
10
疑病障碍
整理课件
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自认为可能患有一种或 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的躯体障碍。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 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
确诊需存在以下两条:
(1)长期相信所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的躯体疾 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存在持 续的先占观念,认为自己某些部位存在畸形或变形。
(2)总是拒绝接受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
躯体形式障碍
1
整理课件
案例1: 喉癌老师
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寻求医学检查,却 得不到任何阳性结果。 反复说明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再三保证,仍不能 减轻患者的忧虑和躯体症状 临床识别率低、漏诊率低、治疗率低
2
整理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
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 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 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整理课件
病因研究
(一)遗传因素 (二)个性 (三)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四)心理社会因素
6
整理课件
(二)个性
一些心理测量发现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特征,如艾森 克人格问卷EPQ发现,患者N 分和E 分有改变。
N 分高的人较为神经质,对体内变化敏感,易认为自己有病,躯 体形式障碍患者常N 分较高
3
整理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
病人反复求医。 症状多发. 看医书愈多,症状和病也愈多。 药都有“副作用”,拒绝用药。
4
整理课件
目前现状:识别率低
有国外统计发现,内科门诊中40%以上患者的躯体主诉查 无实据,外科查有实质性疾病者为60%
患者长期受病痛的折磨,同时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5
10
疑病障碍
整理课件
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自认为可能患有一种或 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的躯体障碍。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 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
确诊需存在以下两条:
(1)长期相信所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的躯体疾 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存在持 续的先占观念,认为自己某些部位存在畸形或变形。
(2)总是拒绝接受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
躯体形式障碍 ppt课件

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191生物学因素家族倾向聚集家族史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女性更容易躯体化男性更容易反社会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失调医源性因素医生讲话不慎解释不当和缺乏有效的医患之间的沟通20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
• 进步。但是因为没有对照组来对没有给予建议的病人的转换的自发性 消失加以控制,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建议真的有效。
疑病症 治疗
• (三)领悟
• 领悟,也就是认识到引起躯体病症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对 转换性障碍以及相关疾病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当病人开始 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
疑病症
1、流行病学研究
• 就医人群的2%-3% • 无性别差异 • 高发于青春早期 • 表现因文化而有差异
疑病症
2、临床表现与特征
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 反复就医,不相信无器质性病变的结果 并非有意假装 伴有惊恐发作 表现有文化差异(恐缩症)
疑病症
(1)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 现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 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是一种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学部位疼痛的障碍, 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且病人的主要注意力均被 这种疼痛所吸引,并能导致严重的紧张和功能残 疾.
疼痛障碍
疑病症
此“疼痛”非彼“疼痛”
心因性疼痛: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 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 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 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进步。但是因为没有对照组来对没有给予建议的病人的转换的自发性 消失加以控制,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建议真的有效。
疑病症 治疗
• (三)领悟
• 领悟,也就是认识到引起躯体病症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对 转换性障碍以及相关疾病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当病人开始 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
疑病症
1、流行病学研究
• 就医人群的2%-3% • 无性别差异 • 高发于青春早期 • 表现因文化而有差异
疑病症
2、临床表现与特征
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 反复就医,不相信无器质性病变的结果 并非有意假装 伴有惊恐发作 表现有文化差异(恐缩症)
疑病症
(1)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 现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 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是一种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学部位疼痛的障碍, 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且病人的主要注意力均被 这种疼痛所吸引,并能导致严重的紧张和功能残 疾.
疼痛障碍
疑病症
此“疼痛”非彼“疼痛”
心因性疼痛: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 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 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 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躯体形式障碍

第29页/共42页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诊断
至少有下列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 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 ①心悸;②出汗;③口干;④脸发烧或潮红。
至少有下列1项病人主诉的症状:①胸痛或心前区 不适;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③轻微用力即感过 度疲劳;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⑤ 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⑥大便次数增加; ⑦尿频或排尿困难;⑧肿胀感、膨胀感成沉重感。
第28页/共42页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定义
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 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 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 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的,但有个体特 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 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 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 的特征在于明显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 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 的器官或系统。
严重标准: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
第8页/共42页
躯体化障碍—诊断注意点
躯体化症状除可见于癔病,也可见于抑郁症、 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 想的精神分裂症
警惕医源性因素也会造成躯体化的表现 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就忽略了真正的躯
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 各种检查是必要的,但应遵循必需及舍繁就
第18页/共42页
疑病症—病情特点
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很多患者仅在基层保健机构或非精神科的专门医疗
机构就诊,除非在障碍发展早期就通过内科和精神 科医生的默契配合来转诊。 伴发残疾的程度变异甚大。 某些病人用症状左右家庭及社会关系;相反,少数 病人的社会功能正常。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诊断
至少有下列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 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 ①心悸;②出汗;③口干;④脸发烧或潮红。
至少有下列1项病人主诉的症状:①胸痛或心前区 不适;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③轻微用力即感过 度疲劳;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⑤ 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⑥大便次数增加; ⑦尿频或排尿困难;⑧肿胀感、膨胀感成沉重感。
第28页/共42页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定义
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 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 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 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的,但有个体特 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 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 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 的特征在于明显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 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 的器官或系统。
严重标准:常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
第8页/共42页
躯体化障碍—诊断注意点
躯体化症状除可见于癔病,也可见于抑郁症、 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 想的精神分裂症
警惕医源性因素也会造成躯体化的表现 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就忽略了真正的躯
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 各种检查是必要的,但应遵循必需及舍繁就
第18页/共42页
疑病症—病情特点
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很多患者仅在基层保健机构或非精神科的专门医疗
机构就诊,除非在障碍发展早期就通过内科和精神 科医生的默契配合来转诊。 伴发残疾的程度变异甚大。 某些病人用症状左右家庭及社会关系;相反,少数 病人的社会功能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用磁共振研究了8个女性BDD患者和8个正常 对照的局部脑结构,发现患者左尾状核偏大,总 白质量偏多,与强迫谱系障碍的特征很相似。
*Psychiatry Res.2019;122 (1): l3
18
药物治疗
SSRI
大量研究证实SSRI有效,其中关于氟西汀、 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的报道较多。
一项氟西汀治疗BDD的安慰剂对照研究的结果 提示,氟西汀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生 活质量。
Herodotus 描述斯马达城中最丑的女孩的故事。 Morselli(1891)首次提出“畸形恐惧”
( dysmorphophobia)一的术语, 其含义是虽然一个人 的外表正常,却拥有自己外表丑陋或缺陷的主观感 受, 并且认为自己引人注目。 Bishop(1980)指出其不是真正的恐怖,而是对躯 体外观的强迫观念。
14
病因机制
2. 心理因素 气质类型:害羞、完美主义、焦虑 人格缺陷:敏感性、强迫性、分裂样、自恋型和
混合型人格 心理测试:经MMPI测试,平均T分超过70分的主
要是Hs、D、Hy、Pt,还可能有Pd、h、Sc。
15
病因机制
3.童年、青少年期经历; 因外貌或能力被嘲弄、被欺负 与同龄人关系不好 社会隔离 缺乏家庭支持 性虐待 青春期有皮肤病史或者外貌缺陷史
39/mentalworld/zxal/85400.html
9
共病
抑郁症 自伤、自杀 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社交恐惧症 强迫症 进食障碍 物质依赖和滥用
10
诊断
诊断标准(DSM-Ⅳ) A. 沉湎于自己的外貌有一种想象出来的缺陷。如
确有轻度的躯体性异常之处,患者的考虑明显过 了分。 B. 这种想法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 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 这种想法不可能归于某他精神障碍(例如神经 性厌食者对体型的不满意。 注:ICD-10和CCMD-3中需符合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2. 躯体变形障碍问卷—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Questionnaire (BDDQ)
3. 多相躯体自我关系量表— Mult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aire (MBSRQ)
4. 体像障碍自评量表------何伦 5.口腔颌面部躯体形式障碍自评量表-----蔡中
11
几点说明:
诊断
更倾向于认为BBD是一组综合征。 根据自知力的有无,DSM一Ⅳ 将BDD分别归类为
躯体形式障碍和妄想性障碍(躯体妄想型)。
属于强迫谱系障碍。
12
研究方法
1. 躯体变形障碍自评量表—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Examination Self-Report (BDDE-SR)
概念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是一种对想象的或轻微外表缺陷的先占观念。这
种先占观念不仅给个体带来显著的痛苦, 还可引起 职业、社交等功能损害。 这种观念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如厌食症 患者对自己体形的不满 。
1
名称的由来
来自于希腊字 Dysmorfia,指丑陋之意,特别是面 部。
2
分类归属
DSM- Ⅲ中“畸形恐惧”首次出现,仅作为非典型 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例子。
DSM- Ⅲ- R 中 “畸形恐惧” 才被作为正式诊断, 并更名为躯体变形障碍(BDD) 。
DSM- Ⅳ将BDD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归入躯体形 式障碍。
ICD-10将其归于疑病障碍的分类中。 CCMD- 3 中该病症被列入疑病症。
3
流行病学
BDD 在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1 - 3% 14 - 19 岁的患病率为2.2% 大学生的患病率为4 - 13% * 36 - 44 岁的患病率为0.7% 我国大学生5.62%
4
流行病学
男女性别比:相近 Fukuda 报道男女比例大约为1.3 : 1
发病年龄:多在青春期、甚至儿童期 患病高峰:18-25岁 病程迁延
5
综合医院中的BDD
此类患者更倾向于到非精神科就诊。 国外报道皮肤科的患病率为9- 15%, 整形科的患病
率为7- 15%。 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 415 名到整形科要求手术者
中, 65%的男性和4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 障碍, 其中20%的男性和3%的女性符合BDD 的诊 断标准*。
16
4.文化因素
病因机制
现代审美观点深入人心 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教育经历 整形美容业兴起、泛滥?
17
病因机制
5.器质性因素
脑炎、脑血管病变、幻肢症、顶叶下综合征、古 兹曼综合征等都可以有类似BDD的表现。
这些病变大体上定位于顶枕区,提示该区域一个 互相依存的神经网络保障了正确体象的产生,脑 损害可以导致BDD的产生。
Psychosomatics. 2019;45(5):438
*Dermatol Surg, 2019, 31(5):553
6
临床表现
1. 知---关于“丑陋外表”的先占观念 2. 情---抑郁、焦虑、恐惧 3. 意---重复行为(求证、求医、掩盖缺陷) 4. 功能损害
7
8
“小天鹅”为何16岁,女,高一学生,聪明漂亮,因在歌舞剧中 扮演过天鹅常被人称为“小天鹅”。初三时,她母亲无意中 说:“你没有以前漂亮了。”从此,她每天老照镜子,感到 自己的脸变丑了,牙齿不齐了,双腿也不像以前那样修长了, 连骨头也有些移位了。还认为别人看了自己的丑相会不舒服, 所以回避交往,连知心朋友也没有了。她要求到医院诊治, 母亲带她去了皮肤科、口腔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就诊,作 了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她却不信…
13
病因机制
1. 遗传倾向 尚无公认的结论
一个大样本对照家族遗传调查结果显示:不但在 OCD先证者中发现有较高的BDD、进食障碍、冲 动控制障碍等共病存在,而且在其一级亲属中也有 较高的发生率。结论:某些躯体形式障碍和冲动控 制障碍属于家族性强迫谱系障碍。
Biol Psychiatry. 2000 15;48(4):287
*Psychiatry Res.2019;122 (1): l3
18
药物治疗
SSRI
大量研究证实SSRI有效,其中关于氟西汀、 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的报道较多。
一项氟西汀治疗BDD的安慰剂对照研究的结果 提示,氟西汀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生 活质量。
Herodotus 描述斯马达城中最丑的女孩的故事。 Morselli(1891)首次提出“畸形恐惧”
( dysmorphophobia)一的术语, 其含义是虽然一个人 的外表正常,却拥有自己外表丑陋或缺陷的主观感 受, 并且认为自己引人注目。 Bishop(1980)指出其不是真正的恐怖,而是对躯 体外观的强迫观念。
14
病因机制
2. 心理因素 气质类型:害羞、完美主义、焦虑 人格缺陷:敏感性、强迫性、分裂样、自恋型和
混合型人格 心理测试:经MMPI测试,平均T分超过70分的主
要是Hs、D、Hy、Pt,还可能有Pd、h、Sc。
15
病因机制
3.童年、青少年期经历; 因外貌或能力被嘲弄、被欺负 与同龄人关系不好 社会隔离 缺乏家庭支持 性虐待 青春期有皮肤病史或者外貌缺陷史
39/mentalworld/zxal/85400.html
9
共病
抑郁症 自伤、自杀 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社交恐惧症 强迫症 进食障碍 物质依赖和滥用
10
诊断
诊断标准(DSM-Ⅳ) A. 沉湎于自己的外貌有一种想象出来的缺陷。如
确有轻度的躯体性异常之处,患者的考虑明显过 了分。 B. 这种想法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 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 这种想法不可能归于某他精神障碍(例如神经 性厌食者对体型的不满意。 注:ICD-10和CCMD-3中需符合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2. 躯体变形障碍问卷—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Questionnaire (BDDQ)
3. 多相躯体自我关系量表— Mult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aire (MBSRQ)
4. 体像障碍自评量表------何伦 5.口腔颌面部躯体形式障碍自评量表-----蔡中
11
几点说明:
诊断
更倾向于认为BBD是一组综合征。 根据自知力的有无,DSM一Ⅳ 将BDD分别归类为
躯体形式障碍和妄想性障碍(躯体妄想型)。
属于强迫谱系障碍。
12
研究方法
1. 躯体变形障碍自评量表—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Examination Self-Report (BDDE-SR)
概念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是一种对想象的或轻微外表缺陷的先占观念。这
种先占观念不仅给个体带来显著的痛苦, 还可引起 职业、社交等功能损害。 这种观念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如厌食症 患者对自己体形的不满 。
1
名称的由来
来自于希腊字 Dysmorfia,指丑陋之意,特别是面 部。
2
分类归属
DSM- Ⅲ中“畸形恐惧”首次出现,仅作为非典型 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例子。
DSM- Ⅲ- R 中 “畸形恐惧” 才被作为正式诊断, 并更名为躯体变形障碍(BDD) 。
DSM- Ⅳ将BDD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归入躯体形 式障碍。
ICD-10将其归于疑病障碍的分类中。 CCMD- 3 中该病症被列入疑病症。
3
流行病学
BDD 在人群中的总患病率为1 - 3% 14 - 19 岁的患病率为2.2% 大学生的患病率为4 - 13% * 36 - 44 岁的患病率为0.7% 我国大学生5.62%
4
流行病学
男女性别比:相近 Fukuda 报道男女比例大约为1.3 : 1
发病年龄:多在青春期、甚至儿童期 患病高峰:18-25岁 病程迁延
5
综合医院中的BDD
此类患者更倾向于到非精神科就诊。 国外报道皮肤科的患病率为9- 15%, 整形科的患病
率为7- 15%。 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 415 名到整形科要求手术者
中, 65%的男性和4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 障碍, 其中20%的男性和3%的女性符合BDD 的诊 断标准*。
16
4.文化因素
病因机制
现代审美观点深入人心 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教育经历 整形美容业兴起、泛滥?
17
病因机制
5.器质性因素
脑炎、脑血管病变、幻肢症、顶叶下综合征、古 兹曼综合征等都可以有类似BDD的表现。
这些病变大体上定位于顶枕区,提示该区域一个 互相依存的神经网络保障了正确体象的产生,脑 损害可以导致BDD的产生。
Psychosomatics. 2019;45(5):438
*Dermatol Surg, 2019, 31(5):553
6
临床表现
1. 知---关于“丑陋外表”的先占观念 2. 情---抑郁、焦虑、恐惧 3. 意---重复行为(求证、求医、掩盖缺陷) 4. 功能损害
7
8
“小天鹅”为何16岁,女,高一学生,聪明漂亮,因在歌舞剧中 扮演过天鹅常被人称为“小天鹅”。初三时,她母亲无意中 说:“你没有以前漂亮了。”从此,她每天老照镜子,感到 自己的脸变丑了,牙齿不齐了,双腿也不像以前那样修长了, 连骨头也有些移位了。还认为别人看了自己的丑相会不舒服, 所以回避交往,连知心朋友也没有了。她要求到医院诊治, 母亲带她去了皮肤科、口腔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就诊,作 了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她却不信…
13
病因机制
1. 遗传倾向 尚无公认的结论
一个大样本对照家族遗传调查结果显示:不但在 OCD先证者中发现有较高的BDD、进食障碍、冲 动控制障碍等共病存在,而且在其一级亲属中也有 较高的发生率。结论:某些躯体形式障碍和冲动控 制障碍属于家族性强迫谱系障碍。
Biol Psychiatry. 2000 15;4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