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血证的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治疗血证经验——胡希恕

治疗血证经验——胡希恕

治疗血证经验——胡希恕血液病所赅病症甚多,胡老经治病例也很多,不能全面介绍,今就常见的出血证、贫血证、瘀血证的证治简介于下。

术后出血病垂危经方一剂扭乾坤例1宋某,女,17岁,某医院住院病案号114533。

初会诊日期1982年10月11日:咽出血半月。

患者出生时即有唇、腭裂,2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经常髙,一直未进行腭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査,认为可以手术,方于9月25日全麻下进行了腭裂缝合术,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

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外无不良反应,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纱布条填塞无效。

继用止血敏、VC、VK、6·氨基乙酸、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

又请中医会诊,给服益气止血汤药数剂未见疗效。

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

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12小时,因此每天要输血,至今输血已逾3000毫升,故急请会诊。

会诊时实验室检査所见:GPT111单位,血红蛋白9.4克,白血球总数10400,血小板126000,血钾4.1,血钠140.血氨100,出血时间1分,凝血象检査:复钙时间2分(对照2分30秒),凝血霉元时间15秒(对照14.5秒),第V因子19秒(对照21秒),第VIII因子19.5秒(对照20.5秒),凝血霉凝固试验21秒(对照18秒),血清剰佘凝血3小时22秒,第Ⅷ因子不少。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

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与芎归胶艾汤加减:生地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艾叶10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6克,生石膏50克。

结果:服药一剂血即止,第二天进流食,停止输血。

《伤寒论》条文解析第144条:热入血室寒热若疟的治法。

《伤寒论》条文解析第144条:热入血室寒热若疟的治法。

《伤寒论》条文解析第144条:热入血室寒热若疟的治法。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伤寒论》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又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因此,《伤寒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之一。

【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 【提要】热入血室寒热若疟的治法。

【选注】成无已: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室空虚,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

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经之邪。

程郊倩:此条之热入血室,由中风在血来之后,邪乘血半离其室而入之,血与热搏,所以结;正邪争,所以如疟状而休作有时。

邪半实而血半虚,故只可用小柴胡为和解法。

方有执:适来者,因热入室,迫使血来,血出而热遂遗也;适断者,热乘血来,而遂入之,与后血相搏,俱留而不出,故曰其血必结。

钱潢:小柴胡汤中,应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

其脉迟身凉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

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

犹未可执方以为治也。

【解析】历代注家,对本条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经水适来为虚,适断为实。

其理由是,经水适来,则血室空虚,热邪随虚而入,所以为虚;适断是经水未净,热入则血结不行,所以为实。

持这种看法的有柯韵伯、丹波元简等。

另一种认为,适来为实,适断为虚,以经水适来,则血去不多,故为实;经水适断,则血室空虚,故为虚。

伤寒论基本治则

伤寒论基本治则

伤寒论基本治则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关于温病的论述,内容详实繁琐,涉及方方面面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的基本治则是其治疗方法的基础,是临床应用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伤寒论的基本治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治疗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了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即“不忘阴阳之序,参调五脏之宜”。

要想治疗温病,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严密掌握患者的脉象、舌诊等信息,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展,分析病因病机,从而对症下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治疗方法1.辨证选药伤寒论中指出,治疗温病必须根据病情和病机选用合适的药物。

具体来说,医生需要通过中医诊断的方式,辨明温病属于何种类型,如伤寒证、伤寒外感证、巨阳证等,然后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选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温疫法在温病的治疗中,温疫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主要采用温开发汗或药物温燥法,以加速疾病恶寒、高热的消除。

在运用温疫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用适当的药物,并掌握良好的技巧,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3.清热法在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温病时,需要采用清热法。

清热法的目的是消除热毒,降低体温,减轻疼痛等症状。

在具体操作中,医生需要辨明清热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注意配伍和剂量的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对于温病康复有重要作用。

伤寒论中指出,治疗温病需要配合饮食疗法,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理。

具体来说,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低脂、健康为原则,主食多选择高纤维食物,而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综上所述,伤寒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温病治疗方法的宝贵经验,包括辨证选药、温疫法、清热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在实际医疗中,我们要严格把握伤寒论的基本治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浅谈《伤寒论》对血证的论述

浅谈《伤寒论》对血证的论述
’0’热盛 出血 ’0’0’太阳病 火逆变 证 太阳 病应 以宣 散发汗 为宜* 若误用火熏.艾灸等法 治之*势必风火相 煽*火 邪内迫*热 不外泄*若火热上炎*灼伤阳络 则血衄$’’’条)-灼伤 肺金 则1吐血 2$’’3条 )-若 火 热向 下*灼 伤阴 络 则 1必 清 血2 $’’4条 )+ ’0’0&阳明衄 血 阳明 衄血*虽然 所处 阳明病 之病 位 不同*然皆 为阳明热盛*不得 外越*波 及血分*损伤阳络 之 病机+其 一为 热在 气分 波及 血分*气 血两 燔则 1衄 2$&&% 条 )-其 二 为 热 在 血 分 *血 热 妄 行 则 1必 衄 2$&(&条 )+ ’0’0,里热亢 盛误用 辛温 里 热亢 盛之 人*若 误予 桂 枝汤温热之剂*则其热 弥盛*胃气因而上 逆*则 发生呕吐* 甚者热伤血络 而吐脓血*1服桂 枝汤呕者*其后必 吐脓血2 $’5条 )+ ’0’04少阴病 传经*变证 出血 少 阴病 为外感 疾病 的 严重阶段*此时阳气衰 弱*阴 血不足*一般不会 出现血证* 只 有 在 其 出 现 传 经 和 变 证 时 才 会 出 现 血 证 +1少 阴 病 八 九 日*一身手足尽热者 //2$&5,条)是少阴 病热化*其 热涉 膀 胱血 分*热伤 血 络*络伤 则 血不 循经*故 可 发生 1必 便 血2的变 化-若少阴 病强发其 汗*势必 伤阴动血*血循虚 阳 上涌*循清窍1或从口鼻2.1或从目 出2*使阴竭 于上*阳 衰 于 下 *出 现 1下 厥 上 竭 2之 变 化 $&54条 )+ ’0’03邪入 厥阴*厥热胜 复*热伤血 络 厥阴病的临 床 特点虽 然多 变*而其出 血病 机无异*均 表现 为热伤 血络+ 其原因 或本 热邪过 亢*或为 误治*或为 阳复 太过*以致 热 伤血络+其一在寒 热错杂及 厥阴热化过 程中*热邪内扰* 向上伤及 肺络则1唾脓 血2$,36条)*向 下伤及 阴络 则1必 便血2$,,5条)-其二在 厥阴 胜复过 程中*若 矫枉过 正*阳 盛 化 热 *损 伤 肠 络 *则 产 生 1必 便 脓 血 2之 变 化 $,4’条 )+ ’0&阳 郁 出 血 由伤 寒 1八 九 日不 解*表证 仍 在 //2$46条)和1伤寒不大便 六七日*头痛 有热者*与 承气 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若头痛 者*必衄*宜桂枝汤2$36条)*可以悟出*其 为风寒束表*当

《伤寒论》治疗血证方剂的运用

《伤寒论》治疗血证方剂的运用

《伤寒论》治疗血证方剂的运用
吕明怡;李海燕;张惠臣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4(31)12
【摘要】通过《伤寒论》治疗血证的方剂小柴胡汤、抵当汤类方、当归四逆汤、理中汤类方、白头翁汤等 7类方剂 ,探讨这些方剂治疗现代疾病出血证的效果 ,有消化道出血、便血、鼻衄、肌衄等 ,均有一定疗效。

【总页数】2页(P984-985)
【关键词】《伤寒论》;血证;经方运用
【作者】吕明怡;李海燕;张惠臣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3
【相关文献】
1.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识别《伤寒论》汤剂君药 [J], 王苗;周铭心
2.论扩大运用《伤寒论》方剂的思维途径(连载) [J], 张志宏
3.试述《伤寒论》方剂扩大运用的发展趋势 [J], 张志宏
4.论扩大运用《伤寒论》方剂的思维途径(续) [J], 张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一、引言血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涉及气血失调,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

治疗血证的原则是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辨证施治原则1.辨证论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都会影响到气血平衡,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以扶正为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以扶正为主。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扶正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标本兼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标本兼治。

因为单纯地针对某个表现进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同时针对表现和根源进行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药物治疗原则1.滋补气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滋补气血。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只有通过滋补气血来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活血化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活血化瘀。

因为气血失调很容易导致身体内部的淤积和阻塞,只有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3.祛风除湿:在治疗某些类型的血证时,必须祛风除湿。

因为某些类型的血证与风湿关系密切,只有通过祛风除湿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四、中药方剂1.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黄等。

它可以有效地滋养肝脾肾三脏,提高气血质量,从而达到治疗血证的效果。

2.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也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桃红等。

它可以有效地调整女性生理期间的气血平衡,缓解痛经等问题。

3.活血化瘀汤:活血化瘀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淤积和阻塞等问题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等。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促进淤积和阻塞物质的排出。

五、针灸治疗原则1.调整气血:在针灸治疗时,必须通过调整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浅识《伤寒论》蓄血三方证条文

浅识《伤寒论》蓄血三方证条文

浅识《伤寒论》蓄血三方证条文蓄血证包括太阳蓄血和阳明蓄血两经证候。

而阳明蓄血证因立法处方与太阳蓄血之重证雷同,故本文着重讨论太阳蓄血证的证治。

仲景根据热与瘀的轻重不同,将太阳蓄血证分为轻、重、缓三方面进行辨治。

1.蓄血轻证证治原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本证为太阳病不解,在表之热邪随经入里与血相结,从而形成太阳蓄血初结,热盛而瘀轻的证候。

临床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主证特点。

其少腹急结仅属自觉症状,其人烦躁欲狂但未致发狂,且初结之血,尚未凝固,还有“血自下,下者愈”的可愈性机转;若有表证,还要先解表,后攻里。

说明蓄血并不急重,攻逐之法还可缓行一步。

治以桃核承气汤。

本方以调胃承气汤泄热为主,加桃仁、桂枝活血行瘀为辅,用药仅属草木之类。

2.蓄血重证证治原文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本证属瘀热并重之蓄血重证,以其人发狂,少腹硬满为主证特点。

热势鸱张而其人发狂,少腹硬满是自觉兼他觉症状。

蓄血既重且急,所蓄之血已成死血,失去生发活动之气,此时单纯用草木类药物已不起作用,必须配伍嗜血善飞潜之虫类药物直入脉络,以血肉有情之品,破无情血结。

故用抵当汤泻热破结。

方中用嗜血善飞之虻虫,善在水中浮潜之水蛭,飞者走阳络,潜者走阴络,以协助大黄、桃仁共奏泻热破结之功。

本证虽“表证仍在”,仍用抵挡汤攻里而不“先解其外”,是因为本证发狂,病情已急不可待,里证急者,先治其里,此其一;脉微而沉,病势已无向外之机,故表药不能救急,此其二;攻其血分,只用通瘀药,无枳、朴等破气药,与表证影响不大,此其三也。

3.蓄血缓证证治原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 常见 病 。

《 寒 论》 伤 对本 证 的治 疗 提 出 了一 大原 则 , 一条 禁 忌 , 出示 并 衄 血 ,广 义是 指非 外 伤所 致 的头 部 诸 窍及 全 身肌 表 出血 , 狭 方 一法 。 其一 大 原则 是 “ 随其 实 而泻 之 ”即根据 邪之 所实不 同 , , 无 , 义单指 鼻 出血 。伤 寒论 》 《 中所 言“ ” , 鼻 腔 出血 。 中涉及 而采 用不 同 的泻 邪法 。一 条 禁 忌为 “ 犯 胃气 及上 二焦 ” 因本病 衄 者 多指 论 虽 虽 衄血 者原文 近 1 0条次 。其证 分 虚实 , 法有 别 , 不必 治之 。 治 亦或 虽 有发 热 而邪 不 在 表 ; 有谵 语 而 邪 不在 胃 ; 有 实邪 而 不在 上 故禁 吐 下 《 伤寒论》 认为其病机是风寒外邪怫郁于太 阳之经 , 邪郁太甚 中二焦 , 用汗 、 、 诸 法诛 伐 之过 。一 方 为疏 达表 里之 小柴 而化 热 , 伤在 上之 阳络 迫血 离经 致衄 。 血有 自衄 而解 者 ; 损 衄 有药 胡 汤 , 其邪 热则 血 室不受 扰 , 不用 一 味血药 而血 室 自宁 。 去 虽 一法
21 0 以想 像其 在经方 中的应 用地 位 。 可 真武 汤具 有 温 阳利水 , 健脾 影 之效 。 ・ 无 己 日 :真 武 汤 益 阳气 、 寒 湿 。 疗 阳虚寒 泄 , 金 成 “ 散 治 用之 中的 , 往 一 二剂 即可 见 效 。方 中 附子 温 阳 往 蠲饮 的功效 ,伤 寒学 者 ,经方 临床 家冯 世 纶对 其 下 以 ,头 晕 , “ 心 确 属最 佳 方 剂 , 悸 , 肢浮 肿 , 痛 , 沉 。” 下 或 脉 用方 指 征 即可 大胆 运用 真武 汤 。真武 散 寒 , 干 姜 则 守 而 不 走 , 事 温 中 , 散 寒 力 增 强 , 方 中生 得 专 且 原 汤是 少 阴虚寒兼 有停 饮 的 主方 。其 病 因病 机是 虚 寒停 饮 , 即可使 姜 , 因其 走 表 , 易之 ; 故 白术 健 脾 燥 湿 , 佐 附子 同 除寒 湿 , 苓 辅 茯 用此 方 。 者 , 肿 聚水 而生病 也 ,内经 》 机 十九 条 中亦有 :诸 病水 渗 利水 湿 , 合 “ 湿 必 利小 便 ” 旨 , 《 病 “ 符 治 之 白芍 敛 阴和 阳 , 不致 附子 、 液, 澄澈清 冷 , 皆属 于寒 ” 之说 。 真武 汤在 慢 性 肾衰 之 肾阳虚 衰 , 阳 干 姜 温燥 太 过 。 方 总使 阳气 振奋 , 合 阴寒 消散 , 胃健 运 。 湿得 脾 水 虚水泛之证中应用广泛, 其温J 汩利水之力效如桴鼓 , 诸证得除, 尤 化 , 泻 自愈 。 泄 拔刺 雪污 。真武 汤不但 对心 肺 肾 的病使 用许 多 。而 还以 下三病 以 4 老 年性 疾病 : 老则 虚 , 当其 冲 的当数 肾阳虚 , . 2 人 首 肾阳虚及 脾 。 有大 有用 武之地 。 脾 阳虚则 水湿 内聚不 去 。 阳虚 是 本 , 阳虚是标 , 武汤对 老年 肾 脾 真 41 儿 腹 泻 : .小 明代 医 家 张景 岳说 :小 儿 吐 泻证 , 寒 者 居 其 八 病有 着釜 底抽 薪之 意 。温 肾补 虚 , 蠲饮 , 真武汤 也 。 见此 “ 虚 健脾 此 凡 九 , 者 十 中一 二 。” 实热 当今 中医儿 科 名 家董 廷 瑶 亦 认 为 :脾 虚 症组 症 中一症 者 , 放 心使 用真 武 汤 , 加减 用之 。 “ 即可 或 寒 泄较 为 多见 。 其 发 病逾 月 者 , 见 阳 虚寒 泄 , 少 湿热 为 患 。 4 肥 胖 : 多湿 , 多脾 困也 , 尤 每 很 . 3 肥者 湿 困久必 虚 。 脾虚 及 肾 , 肾为元 阳, 湿及 阳化 。此乃 肥胖 治 本之 法 。 化脾 健 , 健则 湿无 湿 脾 推究 病 因 , 抵 独生 子 女 , 溺 爱 , 往 重 裘厚 被 以求 温 暖 , 大 父母 往 饮 肾 阳一 出 ,
3 热入血 室
山西省孝 义市 中医 院(330 0 20 ) 一 四川 省成都 中 医药 大学 ( 105 60 7 )
20 年 1 月 1 09 1 4日收稿
用, 临证当据证而针药合用 , 可奏速效。
5 小 结
血证是临床常见症状 , 其病因繁多 , 机复杂 , 病 类型多样 , 性 质 难辨 。因此 , 血 证病 机 , 识 血 证 特点 , 直接 影 响到 血证 探讨 认 会 的治疗和预后 。 仲师在《 内经》 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 证病 因病机不 同, 治疗各异 。既立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法为《 伤寒 论 》 血 明训 , 治 又示 透 热 解表 治 血 、 经 固摄 固脱 止血 、 温 疏达 表里 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 , 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 有 十分 重要 的指 导 意 。
聚之 理 。真武 汤温 。健 脾 , 肥 胖病 根 。哪有无 效之 理 。 肾 直捣 综上 所述 , 寒之 方其 用 药严 谨 , 精 当。 伤 配伍 治病则 必须 要谨 守病 机 , 守辨 证 论治 的原则 , 识 疾病 的演变 过程 , 方 的配伍 遵 认 经 规 律 , 物 的 功 能 主 治 、 味归 经 和用 法 用 量 等 等 , 要 了 如指 药 性 都 掌 , 能运 用 自如 。但 亦应 遵 仲 景方 后 之加 减 化裁 , 本之 道 , 才 使标 阴 阳之理 , 攸 利 , 道 如法 , 万举 万全 。 随其 谨 可
蓄血证 指邪 热与 瘀血 互结 的证候 , 由太 阳之邪 化 热 内传 与瘀 下利 便脓 血 , 般 多属 热证 , 以清 热 凉血 为法 , 仲景 出虚寒 下 一 治 今 血相 结 , 阳 明邪 热与 瘀 血互 结 , 或 前者 称 为 太 阳蓄 血证 , 者称 为 利脓血一证 , 后 以温经固摄为治。 其示后人 阳虚血证亦为I床常见, } 缶 延 此 仲景 0条 “ 阳明蓄血证。 伤寒论》 蓄血” 《 用“ 描述人体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现 切勿 见血 即凉 , 误病 机 。 外 , 在原 文 3 8 中提 出 :少 阴 象。《 伤寒论》 原文明确指 出“ 蓄血” 者仅 l , 条 而涉及与蓄血有关 病 、 利便 脓血 者 , 下 可刺 。” 由此 可见 少 阴病 , 利脓 血 , 下 除药物 以 的条文 实有 6 条之 多 。 温经固摄而治 ̄J , ' 也可用针刺疗法。 l - 其针刺有泄邪, 固摄双重作
中图分 类号 : 22 R 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6 07 (00 0— 13 0 10 — 992 1)2 0 — 1 1
仲师在《 伤寒论》 太阳病篇 15条中首先提 出“ 2 血证” 一词 , 并 详论其证治 , 由此开拓 了血证 的临床诊疗基础。《 伤寒论》 涉及血 证条 文 约 3 条 , 5 占条 文 总数 的 8 %左 右 。本 文 就 仲 师 在 《 寒 . 7 伤 论》 中对血证 的论 述 , 根据 有关 条 文 , 病机 、 候 、 从 证 治疗 原 则等 几 个方 面 , 初步 整理 、 析 、 窥 仲师 血证 辨 证论 治 的思想 。 进行 浅 管
《 伤寒论》 对血证的治疗原则
尚赵君 ‘ 范宏 元 曹俊 岩
摘 要 : 景在《 张仲 内经》 基础 上发展 了血证 证 治理论 。 诸血 证病 因病 机 不同 , 疗各 异 。 立清热 凉血 、 治 既 活血化瘀 法 为《 寒论》 伤 治血 明训 , 又示 透热解表 、 温经 固摄 固脱止 血、 迭表里调 血及 针刺 疗法 亦为治血 良法 , 些重要原 则对 血证 的临证辨 治有 十分重要 的指导 意。 疏 这 关键 词 : 证 ; 血 ; 血 衄 蓄血证 ; 入 血 室 ; 利脓 血 热 下
后衄解者 ; 还有需麻黄汤主治者。 其病理总属表淤阳盛致衄, 故治 疗 当以辛温 宣发 之剂 。仲 景 此法 重 在 “ 透热 ” 引邪 外 出 , 发在 表 宣 的 阳淤 , 热 驱 邪 ; 邪 随 热 解 , 证 自平 , 创 了“ 热 解 表 治 透 使 衄 开 透 血 ” 先河 。 在 临证施 治 时 , 之 但 当审 因折 证 , 阳明气 分热 盛人 血 , 对
《 伤寒论》 认为蓄血证的主要证候特点有 : , 发狂 喜忘 , 少腹硬 满 , 黄 , 善饥 , 便 干结 , 结 或数 等 。 血证 的 治疗 原则 身 消谷 大 脉沉 蓄 是 : 下逐瘀 。仲 景治 疗 蓄血 证 共有 3方 , 是 桃核 承 气 汤 、 攻 分别 抵 当汤 、 当 丸 。判 断蓄 血证 的预 后 , 抵 以瘀 血 能 否随 大 便 而 下为 指 征, 若瘀血能随大便而下则愈。
食 营养 唯 恐不 足 , 果适 得 其 反 , 儿 对 外 御 邪 能 力 下 降 , 遭 结 患 易 风 寒暑 湿 之 袭 ; 内而 “ 食 自倍 , 胃乃 伤 ”脾 阳 受 损 , 湿 不 饮 肠 , 水 运 , 遂作 。 有 一部 分 ,J , 啖冰 饮 , 任 满 足 , 泄泻 更 ' L恣 b 一 本来 “ 阳 稚 未充 ” “ 常不 足 ”再 受 寒 湿所 伤 , 然 殃 及脾 阳 , 此 , 泻 尤 、脾 , 必 如 腹 易发 生 。 有 治之 失 宜 , 苦寒 迭 进 , 滥 用 西 药 , 又 或 或 以至 泄 泻旬 时 逾月 , 延不 愈 , 成 阳虚 寒 泄 之证 。 时 疏 以 真武 汤 , 立杆 见 久 亦 此 有
是针刺期门法 , 以助其汤药药力之不逮。 纵观其上, 可略窥仲师治 妇人血证之要 : 治血重调气 , 理脏重调肝胆 , 审证别轻重 , 实为后
世治 疗妇 人血 证 之圭 臬 。 4 下利 脓血 治 当 以清热 凉 血之 剂 ; 素 易鼻 衄 之 人 , 若 阴血 亏虚 者 居 亦不 可发 “ 利 脓血 ” 由于 阳虚 下焦 滑 脱 , 道 失 于 固摄 , 脾 肾 阳 下 指 肠 或 汗 而伤 阴血 , 仲景 在 原文 8 中指 的 :衄 家 , 发 汗” 以示 虚 , 故 6条 “ 不可 , 气血凝 滞 , 肠道 血 肉瘀 蒸腐 化 所致 。 治疗禁 例 。 《 伤寒 论》 阴病篇 论 述 了虚 寒 下利 脓血 的证治 , 少 其病 因脾 肾 2 蓄血证 阳衰 , 不 固 , 虚不 摄 , 肠 滑脱 而 致 , 以挑花 汤温 摄 固脱 。 脉络 气 大 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