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_德国与日本中小学STEM教育比较研究_杨亚平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教育体系差异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小学教育在各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比较不同国家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中日、中欧三个教育体系进行比较。
教育目标:中美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人才,但具体表现还是有很大不同。
美国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而中华文化一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修身、读书、学礼等方面的培养。
中美教育体系中,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华文化则更加强调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日本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育上强调“爱国、尚武、敬业、信仰、真诚”等价值观的灌输。
教育目标也非常明确,即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需求。
日本对学生的协作能力、社交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欧洲教育普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培养。
欧洲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比较多元化、多样化,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欧洲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同质、不同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中美和日本教育体系涵盖面很广,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以外,还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设置了艺术、科技、音乐、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有很多选择,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业深耕。
欧洲教育注重多元化,开展了大量培养学生个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欧洲教育体系中,学习语言是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之外,还需要学习其他欧洲语言,这种多语言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教学方法:不同国家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中美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自主发问。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师只是引导者,教育者。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的比较探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初级教育学校阶段起到了分外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同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科书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承和进修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探究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探讨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特点。
一、教育理念比较1.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全面进步中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同砚德智体的全面进步。
科学教育被视为培育同砚科学素养、培育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美国教育理念:关注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美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并鼓舞他们的探究精神。
重视进修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培育同砚的自主进修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日本教育理念:培育同砚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日本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谈论和试验操作的形式,鼓舞同砚乐观沉思和合作,培育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科知识比较1.科学内容选取中美日三国的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科学内容上都遵循了国家课程标准。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略有不同。
例如,中国教科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着重培育同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美国教科书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探究的最新进展和重大发现;而日本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科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科书倾向于传授知识,重视讲解和练习;美国教科书更加重视同砚的自主进修和合作进修,鼓舞同砚进行实践和探究;而日本教科书则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试验和实物的操作让同砚感知科学现象。
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232美眉 2023.08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董玥玥(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摘 要: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不少共识,也存在一些争论。
文章对STEM教育理念、5E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简评与展望,旨在更好推进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5E教学模式;跨学科研究真实世界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为了创造性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复杂的问题,现代教育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首字母缩写的组合,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集成,后来又补充了Art,即艺术,并不断融合其他研究领域,形成“STEM+”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多学科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复合能力,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1986年,美国发布《尼尔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学科集成。
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与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朱迪斯正式提出STEM一词。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认识到STEM教育的重要性,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先后进行政策部署,积极采取措施推进STEM项目研究。
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关注STEM教育。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STEM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2017年6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中国STEM 教育白皮书》,提出STEM教育应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战略。
2017、2018年召开第一届、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从政策顶层设计、师资培养、资源整合、课程标准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推动我国STEM教育发展,为培养具有探索能力、创新意识的实践型复合人才提供支持,增强国家竞争力。
美国中小学整合性STEM教学实践的研究_杨亚平

美国中小学整合性 STEM 教学实践的研究
杨亚平 陈 晨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采用更加整合的途径意味着用一种联系更紧密的方式 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兴趣、成就及持久性。本文基于 美国中小学阶段的整合性 STEM 教育实施情况,分析其内涵和目标,基本整合类型及常用的 教学方法并梳理出优质的整合性 STEM 教学设计原则,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提供参考。
二、中小学整合性 STEM 教育的整合类型 整合性 STEM 教育作为整合性学习中的一种 形式,虽然有其自身的特色,但仍与整合性学习共 享着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在众多整合性学习类型 中,目前美国中小学 STEM 教育较多采用以下三种 整合方式: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辅 助 式 整 合(Supporting Content Integration) 以及情境整合(Context Integration)。 1.内容整合 教师围绕某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大概念(Big Ideas)来设计教学活动或单元,从而融合多个学 科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等。 2.辅助式整合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单元涵盖两门以上学 科,但把其中一门预设为主要学科,其它学科只是 为了辅助该学科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科学内容时, 学生需要数学的作图、统计、运算等。在这种整合 中,学生往往只是工具性地运用辅助学科,因而很 少能有效地学习到辅助学科的知识。 3.情境整合 以一个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目标,教师利用其 它领域的现实问题情境来推动核心内容的学习。 例如,塔玛拉·摩尔 (Tamara J. Moore)[13] 等为
的理解(6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和工程领域在整合
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

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本文旨在比较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五个国家的教育实习模式,以探讨不同实习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五个国家的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在搜集资料方面,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网站信息等途径,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具体情况。
这些资料包括实习模式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作用、实习单位的选取等各个方面。
接下来,我们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五国教育实习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组织形式:各国教育实习模式的组织形式均不相同。
美国和英国主要采用学校与实习单位合作的方式,德国则以学校为本位,日本和中国则更注重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安排:各国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
美国和英国的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1-2学期;德国的实习时间较短,为1-2周;日本和中国的实习时间则介于两者之间。
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和英国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管理和评价,德国的指导教师则以专业指导为主,日本和中国的指导教师则兼顾专业指导和行政管理。
实习单位的选取:各国选取实习单位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美国和英国主要通过与学校或机构签订协议来建立合作关系,德国则主要依托于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推荐,日本和中国则更注重与周边学校或机构的合作。
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我们撰写了文章大纲。
文章首先介绍了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接着对各个国家的实习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各国教育实习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在文章大纲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展开了各个小节的内容。
在介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五个国家的实习模式时,我们分别从组织形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作用和实习单位的选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 STEM 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 STEM 课程摘要:STEM 教育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美国的成功案例为主,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也已经相继展开 STEM 教育。
本文在介绍美国、日本等国的 STEM 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 STEM 课程做了简要介绍,并举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 STEM 教育。
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这些要求符合当今社会变革所需要的人才模式。
因此STEM 课程的实施要依托核心素养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到实际当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STEM,核心素养,STEM 课程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人工智能、互联网+已经全方位的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
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已经变成了知识技能的竞争,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变革不可避免的转变着对于人才结构的需要,现在需要全面、综合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创新驱动必然需要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2012 年,十八大提出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科技创新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综合型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
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
(二)综述所谓 STEM,是指 Science(科学)、Technology (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简称,是将原本分散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课程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1. 国外:STEM 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86 年,美国发表了《本科的教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生的 STEM 整合性能力,为科技行业培养综合性人才,被视为 STEM教育的开端。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变革,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STEM教育不仅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STEM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国内方面,STEM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STEM教育的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围绕STEM教育的理念、模式、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STEM 教育的起步较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国际方面,STEM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STEM教育的发展。
同时,国际学术界对STEM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这些成果和经验对全球STEM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主题、方法、观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与共性,为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国内STEM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STEM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是一种跨学科、实践性强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通过整合这四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

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对比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STEM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旨在探索其对学生学习成效、创新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趋势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我国STEM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STEM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阐述其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国内外代表性的STEM教育研究文献,对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比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提出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STEM教育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旨在通过整合这四个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STEM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STEM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涵盖了STEM教育的理念、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例如,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了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者则关注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提出了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法。
国外学者还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了STEM教育的效果,证明了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未来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比之下,国内STEM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也日趋丰富。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对STEM教育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美日德 STEM 教育目标特色 美日德在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改革仍保 留着各自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在教育目标中有以 下体现。 美国素来重视“素养”的培育,将其视为现代 社会人类必备品质,早已提出诸如信息素养、科 学素养、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等素养培养目标;加 之教育公平思想的影响,美国将“培养所有学生 的 STEM 素养(STEM Literacy)”视为中小学阶段 的 STEM 教育目标之一。STEM 素养是指学生对制 定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件、经济生产所必须的科 学和数学的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认识和理 解。[21] STEM 素养的培养对象是所有学生,不仅限 于那些对 STEM 领域有兴趣的学生。这将有助于 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技术 , 推动社会的发展。[22] 德国希望将 MINT 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 MINT 教育,因此促进 MINT 教育链(Bildungskette)的发展 [23] 成为其目标 之一。他们通过在儿童和青少年对 MINT 产生兴 趣的早期阶段给予正向激励,使其持续不断地沿 着 MINT 教育链发展。
1、美国 STEM 教育产生背景:国际竞争力下降 美国自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后就深刻意识 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科学
- 23 -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 年第 8 期
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将是 21 世纪处于主导地位 的人力资源。其劳工部早在 1996 年就指出,几乎 所有的科技职业都离不开 STEM 基础知识。[8] 教 育部 2007 年的调查显示,当今 75% 发展最快的 职业都要大量的科学或数学技能。[9] 政府统计 署预测,2015 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与 STEM 息息 相关。[10] 然而,美国本土劳动力却缺乏 STEM 职 业所要求的数学素养、计算机素养和问题解决能 力等,致使外国人占据了许多中坚职位。可是随 着新兴经济的崛起,优质的外国员工流失加速, STEM 劳动力缺口增大。为此美国密切关注 STEM 人才培养。
关键词:STEM 教育;中小学教育;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杨亚平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STE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工 程(Engineering)和 数 学(Mathematics)四 门 学科的缩写,[1] 它几乎囊括了与科学、技术、工程 及数学相关的所有领域,甚至与心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和政治学相关,[2] 是一个偏理工科的多学 科交融领域。由于 STEM 职业需要的是能融会贯 通多个学科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 STEM 教育 更强调这四类领域的有机融合。它往往将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转变 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如项目学习、实验 室研究、小组讨论等。STEM 教育不仅是推动学生 投身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水泵,而且能 培养学生“21 世纪技能”以及对个人健康、环境质 量、能源耗费和国家安全进行理智决策的能力。[3] 作为 STEM 教育的基石,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 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的需求。 德 国 作 为 欧 洲 的 主 要 经 济 体,一 直 以 稳 定
的 工 业 和 完 备 的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著 称,因 此 格 外 重视职业教育。即便如此,德国在 MINT 领域仍 缺乏高质人才,2012 年仅工程师的缺口就高达 10 万。[16] 因此,在德国的政府报告中频频提及 “需 要 用 MINT 教 育 弥 补 该 缺 陷”的 观 点。 比 如
美国作为 STEM 教育的发起国,其所实施的 STEM 教育无疑成为多国借鉴的模板;而 STEM 教 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增加 STEM 劳动力,因此历 来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著称的德国所实施的 STEM 教育值得关注;日本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佼 佼者,其 STEM 教育对中国极具启发。可见对美日 德的 STEM 教育进行比较具有深刻意义。
- 24 -
杨亚平:美国、德国与日本中小学 STEM 教育比较研究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其调查报告《MINT 展 望 —— MINT 事 业 与 推 广 指 南》(Perspektive MINT—— Wegweiser für MINT-Förderung und Karrieren in Mathematik, Informatik,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17] 中指出: “某些行业、地区和职业的高级技工缺口已经很 大,因此保证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联邦政府活 动的重心。”
一、美日德实施 STEM 教育的动因分析 STEM 教 育 起 源 于 美 国。1986 年,美 国 国 家 科 学 委 员 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 简 称 NSB)发表报告:《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
育》(Undergraduate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4] 首 次 明 确 提 出“科 学、数 学、工 程 和 技 术 教 育 集 成”的 纲 领 性建议,被视为美国 STEM 学科集成战略的里程 碑。[5] 20 世 纪 90 年 代,美 国 国 家 科 学 基 金 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开 始 用 SMET 作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简称,[6] 但由于 与“smut”发音相近,至 2001 年其教育与人力资 源部负责人朱迪斯(Judith A. Ramaley)正式提 出 STEM 一词。[7] 在德国, STEM 教育由于语言的 关 系 被 缩 写 为 MINT(Mathematik,Informatik, Naturwissenschaft und Technik)教育。
2、日本 STEM 教育核心推动力:学生学业成 就下降
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对其劳动力市场和教育 体系进行了深刻反思,进一步加快了 STEM 教育改 革的步伐,然而推动中小学阶段 STEM 教育改革的 核心力量却是学生的学业成就,尤其是在国际比 较测试中的成绩。
1998 年,日本在中小学推行“宽裕教育(”Yutori Education)政策,大幅缩减课时数、精简教学内 容、减少必修学分,力图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然而学生的学业成就 随之下降。在 PISA 测试中,日本的表现尤其在数 学上退步明显(如表 1)。与 2000 年的成绩相比, 2003 年 PISA 成绩大幅下滑激起了日本国内轩然 大波,进而引发“PISA 危机”(PISA Shock)的批 评浪潮。[13] 日本将其在 PISA 上的急退和 TIMSS 推理能力中的糟糕表现归结为基础教育的薄弱, 并开始关注美国的 STEM 教育,以寻求解决途径。 媒体和公众对国际测评的重视使得国际测评成为 影响日本中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14]
的学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即 STEM)领域。” 2014 年又言“为了学生能掌握新经 济体所需的技能,如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 STEM 技能等,学校正在付出巨大努力。有些改变是 艰难的,但值得我们努力。”可见国际竞争力下降是 促使美国实施 STEM 教育战略最为关键的原因。[12]
二、STEM 教育目标取向分析 尽管美日德目前还未就各自在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目标达成共识,出台纲领性文件,但从 各国政府的工作报告及各国 STEM 教育产生背景 中,仍能对其窥知一二。 1、美日德共有的 STEM 教育目标 鉴于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主要源自科技 变革中 STEM 劳动力的紧缺,加之未来十年 20 个 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中,有 16 个与 STEM 有关,其 中仅有 4 个需要高学历,因此培养具备 STEM 能力 的劳动力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18] 再者,美日 德的中小学学生在 STEM 领域的成就和兴趣表现 欠佳;此外女性和弱势群体无论在应用型人才还 是研究型人才中的比例均偏低。上述三点导致“增 加励志投身 STEM 职业及 STEM 研究的学生人数, 培养学生的 STEM 兴趣,增加女性和弱势群体的比 例”成为美日德中小学阶段 STEM 教育的共同目 标,但各国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德国历来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政府将保 证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视为工作重点,[19] 加之德 国将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视为解决当前科技发 展中遇到的问题、迎接未来挑战的核心,因此相比 而言德国中小学阶段的 MINT 教育更关注学生在 MINT 职业上的兴趣和发展。相反日本一直强调 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在科研总人数、每千人科研 人数、专利数量、论文数量等方面均领先世界。如 OECD201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有超过 65 万 的研究者,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再者日本政府自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 21 世纪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因此其中小学阶段的 STEM 教育相对侧重 STEM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增 加学生对 STEM 相关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加强高中 阶段的 STEM 精英教育。[20] 美国则两者并重,力 求全面发展。
时间
科目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表 1:美国、日本 PISA 测试结果 [15] ①
数学
美国
日本
19/493
1/557
26/483
6/534
35/474
10/523
31/487
9/529
26/481
7/536
科学 美国 14/499 22/491 29/489
23/502 21/497
美 日 德 在 中 小 学 阶 段 进 行 STEM 教 育 改 革 的 原 因 大 致 有 三 方 面:STEM 劳 动 力 匮 乏,人 才 缺口增大,女性及弱势群体所占比例偏低;高等 教 育 阶 段 中 STEM 领 域 的 学 生 入 学 率 和 保 有 率 持 续 下 降;中 小 学 阶 段 的 学 生 在 STEM,尤 其 是 S 和 M 上表现差强人意。但是各国的主要动机 有所不同,德国主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日 本则更多受到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以 下 简 称 PISA)、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以下简称 TIMSS)等国际中小学测评结果 的影响,美国则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