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模式关系研究

Ke r s d a  ̄ o o cs u tr , r a - u a o o , o r iae e eo me t mo e y wo d : u l 2 n mi r c e u b n r rl c n my c od n tdd v lp n , d l t u e ,
王建增
( 河南新 乡学 院 , 河南 新乡 4 30 ) 503
【 要】 二元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 并逐步演变成我国 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彻底清除我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 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 巨大艰 巨的任务 。涉及社 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 国应改革现行户籍制 度, 促进城 乡人 口合理流动 ;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对农 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 荣农村经济; 繁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城 乡 经济的协调发展 ; 建立平等和谐的城 乡关 系, 实现城 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 同繁荣。 共
W ANGJa zn i e g n
Ab ta t T ed a c n myi h n a e iu l f td h r n o sd v lp n f r a n u a e o o , n  ̄d al v le sr c : h u l o o e nC i ah ss r s o ya e e a mo iu e e me t u b n a d r r l c n my a dg u l e ov d c o o y
苏荣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苏荣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真抓实干推进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苏荣(江西省书记)(2010年1月13日)这次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4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城镇化问题以来,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和新经验,研究部署如何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
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议是谋划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会议,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会议。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做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在岁末年初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用3天时间召开这次会议,也实属罕见。
这次会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层次高。
参加会议的是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各设区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
二是效果好。
会议采取流动现场会的形式,白天实地考察,晚上交流讨论。
几天来,我们先后考察了抚州、南昌、九江、吉安中心城区和南昌市的“一大四小”工程;抚州、南昌、九江、吉安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他设区市的领导既介绍了本地的情况,也谈了参观考察的感受和打算;新雄、宪魁等省领导同志都发表了意见。
大家讲得都很好、很有见地,很受启发。
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主题突出、方式新颖、内容丰富,既生动又深刻,既充实又管用,效果好,收获大,必将成为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省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明显加速。
近两年,省委、省政府把促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崛起新跨越的重大课题来研究部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城镇化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思考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思考作者:林心杰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充分贯彻。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要义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工业农业、城市乡村、市民农民三对基本关系;本质要求是实现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随着“十四五”新时期的到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迈进的历史节点,应该努力将系统思维方法运用到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全过程,强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指向性,提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过程联动性,增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素融合性,提高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措施主动性,增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成果聚合性。
关键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核心要义;本质要求;实践思考工农城乡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提出展现出党在新时代对工农城乡关系变化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工农城乡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的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和形成,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学剖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理论内涵以及构建的具体路径,总结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加以借鉴运用,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一、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要义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
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城市与乡村都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进程中的重要经济主体。
而城乡一体化正是为了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工作所必要执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也就是说,加速城乡规划一体化,使城市与乡村实现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所具备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非常重大。
也仅有如此,才能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的传统经济发展体制的束缚,缩减城乡协调建设的发展矛盾。
基于此,文章中就目前国家城乡规划一体化所面临困境,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解决途径。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
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
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
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
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
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至今) - 2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 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 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 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④产业结构的改变:
单一化多元化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②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 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 “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 当时已经出现“ ‘三级所有’, ‘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十二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至今)
阶段特征
1.政治上∶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2.外交上,反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活动;推进全面开放,接轨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3.经济上∶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接轨世界∶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 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衣食住 行变化翻天覆地,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 色; 4.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现代化 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 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1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1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7-01-12作者简介:王亚飞(1980-),男,重庆垫江人,重庆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王亚飞(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47)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
深刻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总结并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推进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模式;关系;对策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2创新版-0042-03 一、国际上几种典型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1.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刘易斯提出并经拉尼斯#费景汉不断完善的,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载体是工业,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工业,通过工业的高利润率和高收入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直到所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最后达到农业的边际收入与工业持平,农民与工人收入相等。
这种城乡联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工业主导模式。
2.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
如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分散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
朗迪里主张在建立分散全国的城市体系,均衡城市布局,实现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以此为通道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城市第二产业、服务行业以及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与扩展。
3.地域空间单元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两大社会系统的不断/碰撞0,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一种新的地域空间单元,它是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这种地域单元也称为城乡边缘区,即大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集聚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
那么,如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体化经济的跨越呢?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
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
只有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和完善。
农民市民化
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
在我国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就要求伴随着产业向城市的集聚。
产业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把在其中就业的农民直接带入城市,实现离土又离乡;另一方面又可以延长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产业的升级、集聚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就可以推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打通城市化的通道。
黄泰岩认为,农民市民化与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的统一,是我国城市化的理想过程。
但当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时,农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于产业的集聚而进入城市?这首先涉及到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问题,即构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的平等权力的制度。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通道可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来完成,但在我国却被户籍制度无情切断。
原有的就业制度对农民是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农民的歧视。
这首先要求放弃作为“城市人”的优越论和让城市居民优先就业的观念。
我们的政策、法规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再为保证城市居民就业而对农民进行歧视,要赋予城市居民和农民平等的人权,包括拥有平等的就业权、生存权,要让农民有权力自由迁移。
农民市民化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可以填补简单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二是给城市居民进一步学习、接受教育以提升自己素质的压力;三是农民的进城压低工资水平,保证了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较高利润来推进、完成我国工业化过程。
但同时,农民市民化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有人担心,在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后,我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大规模流向城市,可能会加重城市中原来就已严重的失业问题。
黄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大高于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居民对工资的要求要比农民对工资的要求高,如果一项工作所能提供的工资不够维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那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讲就毫无意义,而农民可以做。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将小于预期。
黄教授还认为,即使是农民市民化真的引起“新的城市病”并加重失业问题,那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走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因为有成本就放弃。
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考虑如何吸收国内外的经验降低成本,而不是不付成本地获取,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农业工业化
所谓农业工业化,是指以工业的生产方式来改变农业生产,即将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落后的农耕方式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的工业化在我国也被称作农业产业化。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农业工业化要涉及土地流转,即需要一种制度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价,作为一种股权入股,形成“股田制”或农场,实现土地的规模集中,从而为实现机械化、现代化打下基础。
在具体经营方式上,交由能人去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来完成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彻底改造,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方式上形成一体化,城乡走向一体化。
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过多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因此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就必须以农民市民化为前提条件,即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
一些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变成农场里的工人。
在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的结合,不直接参与劳动的人可靠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获得收入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从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产前、产后来看,农业工业化要涉及产前、产后服务专业化、产业化。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农民被假想为“万能的”,既要管产前的种子、化肥的选购,又要负责生产,更要直接去进行产品销售。
但在实践中,农民只是在生产中占有优势。
因此,在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中,产前、产后的问题要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流通的工业化方式,交由“合作社”去解决。
如在种子、化肥等的提供上,由“流通合作社”统一向农民提供,不仅可
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保证了生产资料特别是种子的质量。
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也由“合作社”来统一经营,从而提升了“集体农民”(合作社)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并最终提升销售产品的能力。
山东省的寿光和国外的一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黄泰岩认为,可以通过农业工业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股份制,引入现代流通的方式和运用协作、分工来完成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从而实现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
农村城市(镇)化
所谓农村城市(镇)化,是指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
这是建立在农民市民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
农民市民化以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中的相对人口减少。
在此基础上,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就是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引入,农村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工业化,由此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随之产生,最终实现农村的城市(镇)化。
因此,即使农民仍然留在农村,但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也就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达到身份性质的改变。
农村城市(镇)化了,城乡一体化也就随之实现,即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民身份三个方面实现了一体化;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巨大鸿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就不复存在。
谈到“三化”的关系,黄教授认为,“三化”表现为一个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交融的关系,农民市民化则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宏观政策一体化
通过农业工业化,在生产方式上将股份制、分工协作制引入到农业经营中,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供、销)都按照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进行改造,形成城乡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在企业制度层面上同城市接轨。
通过农村城市(镇)化,通过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变在原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分割的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随着“三化”的推进,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随之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对商品、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大大改变,最终将完全改变市场的分割,形成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一体化。
但这还只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努力。
黄泰岩认为,我们还必须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宏观政策的一体化。
黄教授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一是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建立平等的制度,保证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等;二是物质基础方面,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支出和投入的力度;三是宏观政策的重点要逐渐转移,亦即从前一轮的重点在城市,转移到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在教育、基础设施、电力等诸多方面。
黄教授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的是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