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潘泽泉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后果
3、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如今,在 互联网上交流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些简短、幽默、创新的词语,使得交流更 加便捷高效。
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1、引导媒体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正确使 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同时,媒体应肩负起规范语言使用的责任, 弘扬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元宇宙”、“硬核防疫”、“雨女无瓜”这些词?如果 大家在网络上冲浪,那么这些热门网络流行语可能已经深深映入大家的眼帘。本 次演示将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带大家领略这一现象的魅力。
内容摘要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流行的语言。它们通常 以简洁、幽默、讽刺等特点吸引广大网友的和传播。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 会语言学解析
目录
01 一、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原因
02
二、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机制
03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后果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 语言现象。这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态。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是一种值得的现象。本次演 示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进行解析。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 是他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词中充满了柔情与坚韧。他深深热爱着 生活,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一、简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广泛传播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词汇变异现象。

这种词汇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网络交流、语言传播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缩略、隐喻、反讽等手段实现词汇变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新型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究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网络交流的健康发展。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频繁使用,并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由网民自行创造,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进而延伸至现实生活,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广阔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浅析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

浅析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

浅析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许多词汇的用法也随之不断变化。

其中,旧词新义现象特别显著。

旧词新义是指在语言使用中,原本的词汇意义无法完全涵盖语言使用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语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创造新的词汇意义。

下面将从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来谈谈该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一、旧词新义的产生原因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社会变化带来语言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需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原有的词汇进行重新解释,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例如,“666”原本是一个数字,表示六百六十六,后来因为在游戏中用作奖励,逐渐被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非常好”,“超赞”之意,这就是一个数字词汇背后的旧词新义现象。

2、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日益流行,流行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新用法,对汉语的相关词汇产生了借鉴和影响,这也是旧词新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蒟蒻”原本是一个不常用的植物名词,后来因为在网络游戏中被用来形容新手玩家,逐渐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用词汇,其意义也由此扩大,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新手。

3、情感和态度的转变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原本带有贬义或中性的词汇也会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转变为褒义或中性的词汇。

例如,“土豪”原本是一个褒义词,是指有很多土地和财产的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对土地和财产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土豪”一词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成为一种形容有钱人的词汇,具有褒义意味。

二、意义转变的意义在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不仅是汉语语言的一种活力,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1、语言的适应性语言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紧密相连。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

最后,我们也需要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过于简略、模糊或 者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个人和社会造成 不良影响。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 使用网络流行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现象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既为我们的 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 不良影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流行语现象将继续丰富和演变,为我们的 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简洁易记。如“元宇 宙”、“硬核防疫”等词,都以简洁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其次,幽默讽刺。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网友的态度和看法,如“雨女无瓜” 这个词语就表达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后,实时性。网络流行语 往往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能够实时反映人们的问题和情绪。
网络流行语:文化解析与应用之 道
当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文 化现象。它们以简洁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 和情感诉求。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现象分析以及正确应 用之道。
网络流行语,这一概念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已存在。它们通常以简洁、幽默 或讽刺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从最早的“斑竹”、“菜鸟”,到近期的 “佛系”、“躺平”,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更反映了社 会文化氛围的变迁。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使用和误用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此 外,部分网络流行语可能带有负面情绪,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针对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尊重原创,避免误解和冒犯他人。

语言学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内卷”

语言学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内卷”

语言学视角下看网络流行语“内卷”
赵翠洁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8
【摘要】2020年,人类学术语“内卷”成功出圈,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其含义从最早的用于描述“社会停止向外发展,转向内部精细化”到现在“非理性竞争或非自愿竞争”。

从一开始出圈的“教育内卷”到现在的“万物皆可卷”,“内卷”的使用领域广泛,其意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心理。

这些因素使“内卷”在2020众多网络流行词中脱颖而出。

文章主要从语言学角度看“内卷”的来源,词义演变,语言特征和流行原因。

【总页数】3页(P58-59)
【作者】赵翠洁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网络流行语“X哥”的形成和发展
2.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
3.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与英语相关的中文网络流行语
4.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探究
5.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生态话语分析——以2018-2020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行语中模因论的解读

流行语中模因论的解读

流行语中模因论的解读孙迎春【摘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金华规律的理论,模因传播是语言传播的重要方式,而流行语的传播离不开模因论的驱动力.因此,流行语中模因论受到学者的关注,学者积极从模因论角度对流行语进行解释与分析.本文从模因论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流行语模因传播过程及其类型,探索了流行语模因传播的特点,并提出了规范流行语传播的策略.【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8(017)023【总页数】2页(P189-190)【关键词】流行语;模因论;模因传播【作者】孙迎春【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网络环境下,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也比较广。

流行语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有些负能量的流行语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需要学者从模因论角度探索流行语传播的规范策略。

解读流行语中的模因论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语言传播机制的了解,而且对流行语传播与发展意义深刻。

一、模因论概述(一)模因的内涵。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而复制,我国学者何学林等人首次引入模因概念,并为大家介绍了模因论的产生和发展,倡导人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关注语言的模因传播。

并且,我国学者陈林霞等人详细阐述了语言模因的功能。

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模仿、复制,属于模因传播的一种。

有些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的一种,模因是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现象,任何文字、句子、文章、段落等,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复制的都可以称之为模因。

(二)模因功能分类。

研究者根据模因的功能将其分为弱模因与强模因。

其中,强模因主要指被广泛模仿复制、生命力强大、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持续传播的模因。

强模因对文化进化有着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复制性。

弱模因是指随着时间发展而被人们淡忘甚至消失的不活跃的模因。

(三)模因的特征。

模因具有多产性、生命力、保真度等特点。

第一,多产性。

模因模仿复制的速度越快,其复制品也就越多,传播范围越广。

第二,生命力。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三十年流行语中的当代消费文化变迁

三十年流行语中的当代消费文化变迁
关 键 词 : 十 年 ;流行 语 ;当代 消 费 文 化 三 中 图分 类 号 : 19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3—2 X(0 O 59 —0—4 6 734 2 1 )0 —7100
自 17 9 8年 实行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以来 ,中 国进 入 了一 个
生 活 的 衣食 住 行 ,改 变 了人 们 看 待 这 个 世 界 和 自身 的基
前所未有 的发展 变革 时期 。中 国社 会 正在 全方 位地 从 社 会主义计划经 济体制 向社 会 主义市 场 经济体 制 转变 ,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会 甚 至 后 工 业 社 会 转 变 ,从 传 统 社 会
的 “ 附庸” ,而是 日益独 立开来 ,发挥着 启动 经济 、拉 动
内需 、稳 定 社 会 、构 建 个 体 等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消 费
的社会发展作用不再仅仅表现 为消费对 生产 的促进作 用 ,
而 是 成 为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推 动 力 。消 费 不 仅 具 有 经 济 学 上 的 消 耗 物 质 的 含 义 ,还 具 有 社 会 心 理 和 文 化 内 涵 。 消
第 T 卷 第 5期 1 21 0 0年 9月
j 潞 商学 院 母 辊
J u n l f a s a sne sS h o o r a n h i o Sh Bu i s c o l
N o 1 o 5 V l1
S化 】 商
三 十 年 流 行 语 中 的 当代 消 费 文 化 变 迁
本 态 度 ,而 且 改 变 了 这 个 时 代 的 精 神 道 德 、伦 理 形 式 以 及 情 感 思想 。作 为 社 会 生 活 最 直 观 的 反 映 , 我 们 可 以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企划TeBieQiHua

中国青年研究→09/2010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互动的工具,是社会现实的传感器,是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内容。作为语言形态之一的流行语以其独特的意象、通俗的知识性、诙谐的趣味性给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流行语折射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社会事件、焦点问题。流行语同样也是人们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某一社会群体的流行语言可以反映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向。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具有预示和媒介的作用,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语,是这一群体心理状况的一个折射,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心理变迁趋向的一个显示器。本文对各个时间段的流行语进行梳理、辨析与解释,进而说明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及其变迁方向。一、青年群体的流行语变迁: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分析渐渐扩大到对各类语文传播,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对各类非语文传播,如音乐、手势、姿势、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所选取的年度青年流行词语的内容分析主要来自百度、新浪、网易、腾迅、搜狐等网站,同时参考了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会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共同组织的“中国主流报纸年度十大流行语”的评选结果,现将各个时期的流行语进行归纳整理。2002年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北京青年报社通过YENT网站开展的“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中,网民投票选出的词语为:“9.11”、“本·拉登”、“申奥成功”、“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等。2004年青年流行语为:“执政能力”、“雅典奥运”、“刘翔”、“审计风暴”、“零关税”、“科学发展观”、“海啸”“布什连任”、“廉政公务”、“以人为本”、“食品安全”、“电荒”、“性别失衡”、“公民道德教育”、“公款炒汇”、“红色经典”、“审美疲劳”、“博客”、“SARS灭活疫苗”、“矿难”、“大兴安岭火灾”等。2006年青年流行语为:“您大点声不费电”、“你

摘要:青年群体的流行语折射出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当代的青年群体作为中国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过渡人”这一角色的同时,又承担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人”这一特殊角色。面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姻爱情心态、生活心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顺向的社会心态变迁呈现主导地位,而逆向的变迁也日益凸显。关键词:青年群体;流行语;社会心态

□潘泽泉李超锋

19中国青年研究→09/2010

特别企划TeBieQiHua

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你无耻的样子很有我当年的神韵”、“今晚上太阳多好啊(打岔时就说)”、“素质啊,注意素质”、“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郁闷”、“走,找校长聊天去”、“我搜”、“晕”、“FB”、“顶”。2007年青年流行语:“你太有才了”、“和谐”、“史上最……”、“哦了”、“我看行”、“晒”、“纸包子”、“工龄归零”、“平常心、平常心”、“正龙拍虎”、“你让我滚,我滚了。你让我回来,对不起,滚远了”、“走牛B的路,让傻B去说吧!”、“矿难在检讨中继续,楼价在控制中上升”、“广告也信,读书读傻了吧!”……2008年青年流行语:“三十年”、“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宅”、“囧(郁闷、悲伤、无奈)”、“山寨”、“人不猥琐枉少年!”、“北京奥运会”、“上Google上百度一下”、“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青年流行语:“被就业”、“裸”、“你以为我会眼睁睁地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OK?”、“大学就是大概学学!”、“唯女人与英雄难过也,唯老婆与工作难找也”、“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偷菜去,今天买了什么车?”、“你OUT了!”。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时代感的有趣词汇,流行语集中反映了青年心态在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时期的动态运动。作为一种时尚,流行语可以说是反映青年群体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的这面镜子中折射率最强的一个点。通过对当代青年流行语的内容分析发现,首先,青年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词语的使用;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经典语言[2]。流行语常常表达青年群体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或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具有阶段性、时效性、高频性、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世界意识、祖国关怀、娱乐需求等几个方面。其次,可以发现当代青年的流行语表现出从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强烈的世界关怀与问题意识到网络时代的新奇迷恋与多元流行文化,从强烈、严肃的现实关注到诙谐、幽默的现实解读。二、过渡人与边缘人的结合:当代青年群体的“精神镜像”1928年,罗伯特·E.帕克在《人类的迁移与边际人》一文提出“边际人”的概念。他将边际人形象地比喻为文化上的混血儿,他们寄托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协调的。不过,这种边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因为“相对于他的文化背景,他会成为眼界更加开阔智力更加聪明,具有更加公正和更有理性观点的个人”[3]。周晓虹曾将边际人

划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处在两种社会形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两种时代交界处的特定人格,就像当年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是所谓历时态边际人;其二是处在两种文化接壤处的特定人格,称共时态边际人。历时态边际人可以称之为“过渡人”,而共时态边际人可称之为“边缘人”[4]。周晓虹认为,“边际人”是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形象写真[5]。

当代青年群体的成长经历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是“过渡人”和“边缘人”的结合体,具有“二元性”的特质。那么,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又将呈现什么样的态势呢?邓福庆认为社会心态既包括横向层次结构上的民族心态、阶级心态、职业心态、家庭心态,又包括纵向层次结构上的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趣和社会习俗[6]。笔者认为,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体现在以

下8个层面: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姻家庭心态、生活心态、价值观念、教育心态和社会交往心态。通过对体现这8个方面的青年流行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勾画出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精神群像”。1.在民族心态方面,表现为民族自信心、民族

自豪感和认同感逐渐增强,呈现出理性化特征。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当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当代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向心力,相对于韩国和朝鲜等亚洲国家青年群体的民族心态而言,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民族心态表现出一种大国公民的胸怀,更加从容,大度。2.在政治心态方面,表现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

和对政治的关注度提升,要求自由民主和公平正义的

20特别企划TeBieQiHua

中国青年研究→09/2010呼声日益高涨。网络的发展给青年人“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便利、广泛的参与平台,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呼声,取得共识,甚至将部分人的呼声逐渐上升为公众议题。但是,诸如“《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没后台的妖怪都被一棒子打死了”、“走,找校长聊天去”等流行语,都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政治腐败的抨击和对民主、平等的诉求。政治心态体现为关心现实超过关心长远,理性方式关心超过激情方式关心,个体感受要多于集体感受,3.职业心态呈现希望与失落、自信与无奈并存的特点。一方面,青年群体对职业生涯充满信心,积极上进,他们相信“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另一方面,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制度困境和职业流动的僵化而个人又无能为力时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尤其在教育制度和职业分层问题上,如《新劳动法》颁布后在青年人中开始流行的“工龄归零”,以及“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当青年群体信心百倍地走入社会时,却发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何处安放我们的青春呢?一时间,“偷菜去,今天买了什么车?”开始风靡整个社会。4.婚姻爱情方面,当代青年人更加理性、开放,在追求纯真、自由的爱情的同时,却又表现出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心态。他们接受婚前财产公证,认可夫妻双方应有自己的隐私权,同时也对婚前性行为、婚外恋和离婚给予很大的宽容性。最为有名的流行语即“易拉罐拉环爱着易拉罐,可易拉罐心里装着可乐!”、“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我的爱人都叫我第三者!”……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注重婚姻的自由和幸福,一步步在挣脱传统情感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爱情观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呈现出断裂和多元化的趋向。5.青年流行语中涉及最多的是生活方面的,从中可以看出当代青年人生活心态是乐观与消极、反叛和传统、幽默与严肃并存,既积极向上,又玩世不恭。如“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郁闷”、“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囧”、“冷漠,有时候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逃避伤害的工具。”、“上Google上百度一下”、“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等。青年群体身处其中的社会日益繁荣,中产阶级强力崛起,而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依旧不健全,对缺乏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的普通青年而言,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改变这个现状,不能平等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他们的生活只能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6.价值观念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多元价值观

并存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都对自己充满自信,如“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强盛,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大多数青年人依旧肯定集体主义价值观,同时在奉献和索取之间寻求二者的和谐。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青年群体中开始蔓延,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也有新兴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价值观的相伴而生,他们既肯定集体主义,但也吁求“以人为本”,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赋予青年群体更加多元的价值信念,比如“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后不要见义勇为……”、“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人不猥琐枉少年!”、“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等。7.教育心态方面,青年群体既对教育抱有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