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1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根据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的三大功能需求,可以将其实现过程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为感知延伸系统,主要功能为采集信息和控制设备;第二层为异构融合的泛在通信网络,主要负责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存储处理功能;第三层为应用和服务层,主要负责进行数据监控、数据分析等。物联网体系构架可以表示为图1所示。

2物联网安全体系构建相比于现有的互联网,物联网了不仅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现有的互联网场景中大量的协议和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硬件节点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限制,现有技术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传统的安全协议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另一个因素也限制了安全技术的作用,因为物联网设备通常都部署在恶劣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敌对的环境中,在这些环境下设备容易遭受损坏。因此,现有安全技术的实施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对应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每一层的安全问题需要尽可能最大

限度地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因此,为了实现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完整性,要求物联网的整体安全包括物理节点、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2.1物理硬件安全策略

感知层构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并负责整个物联网网络的信息采集。在这一层,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包括信息采集安全和物理硬件的安全如传感器设备、无线射频识别节点和传感器终端。由于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具有弱保护系统的功能应用,在恶劣的环境中物联网不能实现单一的安全协议,从而缺乏适当的措施解决影响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器和传感器终端的安全因素。实现感知层的物理安全也就是必须保证传感硬件如无线射频识别节点、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终端的物理安全。

2.1.1RFID 的安全策略

由于大多数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因此它们仍然容易受到损害或盗窃,需要设计和实施的策略能够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损坏的节点。与射频识别相关的安全问题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和用户的位置信息泄露、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克隆攻击和篡改。在射频识别应用中成本和安全性之间需要平衡更重要的是必须设计出合适的安全策略。

RFID 的安全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或代码的机制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的。下面对几种类别的物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a.数据加密:加密算法可应用于电子标签信息安全的保障。

b.标签:这些标签可以通过发射一个恒定频率的假标签序列号

私有化图书体系的建立,如私有馆藏服务等。云技术能够针对个人、家庭或团体、企业等客户的特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通过云端的虚拟化“私有云”部署模式来实现,从而构建一个私有馆藏空间给客户,为其提供一座“私有”图书馆。这种图书服务体系的构建,会大大优化、丰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服务内容,并在图书领域实现“私人订制”。这种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不单单是为了让图书馆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也是为了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棚、资源共享的时代,依靠自有平台,可以不断更新、编辑处理自身图书信息资源,获得属于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

2.3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的丰富与优化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必然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如程序管理,更倾向于依靠服务中心平台组建信息、传播信息、优化信息,当信息处理完成后,再依靠电子信息、电视屏幕、短信提醒的服务途径,将信息传达给读者,省去了面对面服务、带领服务以及指导服务等工作步骤。同时,也可以将部分业务管理以托管的方式“外送”出去,实施“外放管理”。以美国著名大学内设的图书馆为例,该大学把图书信息编辑、绘制成学生常用的生活软件、日历,以及论坛博客,学生只要使用这个软件或阅览了这个信息,图书馆的信息传达服务便生成,信息的服务便完成。图书馆照例向学生收取一些软件使用费用,便可以完成整个外放图书信息管理的操作程序,运营起来也比较简单。总的说来,云服务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越来越有限的发展空间不得不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感,从而不断引进新技术,提供更大量便捷的信息以供新需求。“云计算”技术的引用将会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技术支撑,它的技术延展空间和服务功能是

空前强大的,依靠这种新的技术力量,图书馆也可以在新的图书信息环

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以往熟悉的图书信息服务市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仍未止步,很多信息资源也大量融入图书市场,图书馆如何保管和利用好这些信息,也需要新的技术来建设和推广信息服务的平台。特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信息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长全,艾.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1):148-151.

[2]邸淑君.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1,12(109):1147-1148.

[3]张开选.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径[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0(104):79-81.

[4]郭金婷.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90-192.

[5]叶昊.云计算视域下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3,10(108):1144-1146.

[6]余小玲.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1):1130-1132.

[7]张春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105):176-178.

作者简介:肖艳,(1982,9,29-),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冯之发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在无线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规模发展的推动下,一种由互联网转变且被称之为物联网的综合网络正在迅速展开。基

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健康、教育、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简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通过结构的每一层处理安全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安全体系(转下页)雰 177··

信息技术

来隐藏其他射频识别标签的序列号。

c.标签频率修改:通过修改标签的频率频谱以使恶意用户访问RFID 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困难。

d.干扰:无线信号可用于干扰附近的射频识别阅读器的操作。

e.杀令策略:根据这项策略,标签被物理破坏。

通过代码机制的实现,可以解决射频识别的安全问题。这些代码机制涉及的协议是用来设计解决相关射频识别节点的安全问题。RFID 安全协议有Hash-Lock 协议、LCAP 协议、Hash 链协议、重新加密协议等。

2.1.2传感器网络安全策略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安全信息的争论包括物理捕获的传感器节点和网关节点、完整性攻击、拥塞攻击、DOS 攻击和节点复制攻击。射频标签不同于传感器节点的地方在于射频标签与物的静态特性有关而传感器节点与物的动态特性相关。传感器网络安全框架的构建涉及到多种安全策略的集成如加密算法、密钥分配策略、入侵检测机制和安全路由策略。现有的一些安全框架有TinySec 、LEAP 协议、参数化跳频等。

a.密钥分配策略: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网络随机选择预分配的密钥,每个传感器节点随机从密钥库中选择几个密钥,这样每组的2个节点可以共享密钥的概率较高。

b.入侵检测机制:这些机制为物联网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安全层,由于它们能及时发现网络安全漏洞,因此可以提供适当的安全补救措施。

c.安全路由策略:安全路由器可以部署在整个网络来提高它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多路径路由策略来防止转发攻击。洪泛攻击需要通过限制路由节点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处理。

2.1.3传感器终端安全策略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终端安全问题包括未经授权的访问,窃取或机密信息的破坏、SIM 卡信息复制、空中接口信息的获取和模仿等。检测到的数据通过多个传感器节点,然后传输到数据处理子系统,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用户和应用程序。广泛部署的传感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最常用的传感器终端的安全策略包括加密算法、身份验证策略、数据流控制策略、数据过滤机制等。

2.2信息获取安全策略除了物理安全问题,感知层还需要解决相关的信息采集安全问题。信息采集的安全问题包括窃听、篡改、欺骗和重放攻击。以下讨论了数据采集的安全策略:

2.2.1数据采集阶段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完整性;2.2.2感知层的密钥管理协议需要加强,包括轻量级的对称和非对称密钥管理政策中的应用;

2.2.3路由安全政策必须确保真实路径的发现和有效的网络安全;

2.2.4传感器节点的身份验证策略须被用来防止未经授权的和恶意用户的数据访问。

2.3信息传输安全策略在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网络层的主要责任是传输信息。物联网体系结构中正在实施的基本通信框架除了对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妥协外,仍然会出现与其相关的风险如拒绝服务攻击、未经授

权的访问、中间人攻击、病毒攻击。由于物联网涉及从大量传感器设

备上获取不同格式的数据;收集到的数据获取的异构字符带来了其它复杂的网络相关问题如大量的节点传输数据导致网络拥塞。

数据传输时,网络层的安全策略需要保持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物联网应用涉及大量跨物联网的数据传输,这就需要各种身份验证、过滤和检测机制的应用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也必须通过实施DDOS 攻击的检测和预防来防范攻击。网络连接的异构性也会导致信息交换中的漏洞、重放攻击等。可以利用认证机制、密钥管理和协商机制、入侵检测机制使网络免受攻击。

2.4信息应用安全策略

由于物联网架构的应用层涉及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在应用中会面临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通过数据保护、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保证数据安全。为了确保应用层的数据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和加密/解密算法必须用来保护数据库。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库的访问管理机制和管理数据库的管理权限这两种策略可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应用层安全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数据的保密性。在许多物联网应用中,数据隐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数据隐私表明,数据所有者不希望他们的敏感数据集被披露给未经授权的访问。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数据,访问权限必须是有限的并且与数据相关的操作必须基于安全或访问权限的级别。基于保护数据库隐私的数据失真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或隐私代理是一些常见的隐私保护的技术。

结束语

在本文中对每一层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了确保物联网架构的安全建设,未来的科技实力肯定会得到改善。未来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必须集中在物理硬件安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网络上。除了适当的技术策略,实现安全的物联网也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以加强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臧劲松.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6);51-55.[2]杨庚,许建,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

图1物联网体系构架图

178··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Internet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高歌猛进的 同时,物联网背后隐藏的安全危机正日渐显现。同TCP/IP网络一样,物联网同样面临网络的可管、可控以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网络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更何况分布随机的传感网络、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更是为各种网络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安全隐患更加严峻,如果处理不好,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将面临威胁。 物联网的“网” 物联网是TCP/IP网络的延续和扩展,将网络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形态,物联网时代又称为后IP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大规模信息系统”,其核心结构主要包括:感知层,如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等,其主要作用是采集各种信息;网络层,如三网融合的计算机、Internet、无线网络、固网等,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信息交换和通信;应用层,主要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控制决策,以便实现用户定制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从而最 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相联,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网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的技术基础。网络及管理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4G技术、SOA等。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智能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传送信息,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而言,物联网体现的是融合,而不论它的基础架构是采用无线传感网络还是什么别的网络基础设施。 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因为在于网,所以复杂。目前物联网感知层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各行各业已有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如果感知的信息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整合,就谈不上深入的应用,这样的网络就没有意义。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堪称复杂巨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业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的融合析取及分门别类、数据的有指导性的传输和交互等等,它的复杂性、艰难性是可想而知的。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面临哪些重要的安全威胁?与传统互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以感知层是传感网、RFID为例进行展开。 首先,传感网络是一个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广泛存在的传感智能节点本质上就是监测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它们监测网络的不同内容、提供各种不同格式的事件数据来表征网络系统当前的状态。然而,这些传感智能节点又是一个外来入侵的最佳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非常复杂,数据间存在着频繁的冲突与合作,具有很强的冗余性和互补性,且是海量数据。它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特征,同时又是多源异构型数据。因此,相对于传统的TCP/IP 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更复杂结构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面前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其次,当物联网感知层主要采用RFID技术时,嵌入了RFID芯片的物品不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时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特别是当这种被感知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输时,信息的安全性相当脆弱。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提供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障,是一个难题。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

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

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是指通过智能传感装置实现全面有效的信息感知和获取,经由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可靠信息传输,并对感知和获取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电力物联网融合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GPRS/TD-SCADA等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PLC等有线通信技术,将在智能电网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物联网具有节点资源有限、网内信息处理、终端部署区域开放及大量采用无线通信技术等特点,其安全性实现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进行了物联网安全研究和实践,其中:国际上, ZigBee联盟、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ZigBee联盟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中心”的安全机制,并已将其写入到ZigBee的通信标准ZigBee协议1.0中。200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艾德里安教授提出了一种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单播和组播的安全协议(SPINS),这一协议在学术界获得较高的评价。200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略夫教授提出了TinySec协议。TinySec协议主要是考虑到传感器节点的低能耗特点,通过适当降低安全防护性能,进而保证传感器节点的寿命。2007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艾德里安实验室基于TinySec提出了MiniSec协议,取得了部分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和节点功耗的研究成果,但该协议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我国,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也积极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工作。随着我国物联网战略的提出,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基础行业科研机构也加入了物联网应用和安全防护研究中,结合本行业应用特点开展了物联网安全防护实践,上述单位均认为物联网安全可分解为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物联网业务处理的安全等问题。 然而,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安全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今还未见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也没有成功的应用案例。电网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基础,任何技术的应用在电网中的应用,必须要有安全作保障。因此开展电力物联网的安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南京绛门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

目录 一.前言 (4) 1.1.建设背景 (4) 1.2.设计原则 (4) 1.3.系统分析 (5) 系统说明 (5) 运行环境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5) 可行性分析 (7) 四大特点 (8) 二.解决方案 (8) 2.1.总体方案设计 (8) 系统框架结构 (8) 总体系统架构 (10) 系统组网图 (11) 物理组网图 (12) 系统总体功能构架 (12) 2.2.应用层功能需求详细设计 (12) 登陆 (12) 采集设备管理 (13) 监控管理 (14)

告警管理 (15) 统计分析 (15) 系统管理 (16) 2.3.基础层功能设计 (16) 身份认证 (16) 账户管理 (17) 权限管理 (17) 提醒机制 (17) 日志管理 (17) 三.关键性技术 (18) 3.1.系统技术架构方面的技术路线 (18) 3.2.Mysql集群部署 (19) 3.3.Nginx负载均衡 (20) 3.4.地图接口/工作流引擎集成/报表工具 (21) 四.性能配置 (21) 4.1.业务指标 (21) 4.2.性能指标 (22) 五.软硬件配置清单 (22) 5.1.软件方案 (22) 5.2.硬件方案 (23)

六.项目资金预估 (24) 七.项目实际计划 (24) 一. 前言 1.1.建设背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1.2.设计原则 1、基础性和整体性 整个系统的各种软件应符合国际、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 2、技术的先进、实用性 目前技术发展迅速,本系统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展性,在采用的技术方面应体现先进、实用,才能确保本项目建设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技术不落后。 由于此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不是科研项目,所以使用先进技术并不能使用未经验证的、不成熟的技术和概念,而是以先进的、成功的理念为核心的成熟技术的组合。 3、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开放的结构意味着通信协议的开放和数据与数据结构的开放和共享。通信协议开放,系统接口透明,便于与其它系统组网,实现系统的集成与资源共享;数据与数据

最新物联网体系架构中应用层相当于人体的资料

[标签:标题] 篇一:物联网练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基础与实践单项选择题 1. (A )针对下一代信息浪潮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 A.IBM B.NEC C.NASA D.EDTD 2.日本在(C )年提出了U-JAPAN战略。 A.2002 B.2003 C.2004 D.2005 3.韩国在(C )年提出了U-KOREA战略。 A.2004 B.2005 C.2006 D.2007 4. 2009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地震灾区重建的比重占到(B )。 A.20% B.25% C.28% D.30% 5.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D )的发展战略。 A.智慧中国 B.和谐社会 C.感动中国 D.感知中国 6.《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发表于(B )年。 A.2008 B.2009 C.2010 D.2011 7.近百年来,人类社会总共经历了(B )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A.二 B.三 C.四 D.五 8.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A )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A.电子信息 B.生物转基因 C.空间技术 D.超级浮点计算 9.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形势可能提前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也称(D )。 A.计算时代 B.信息时代 C.互联时代 D.物连时代 10.射频识别技术属于物联网产业链的(A )环节。 A.标识 B.感知 C.处理 D.信息传送 11.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A )技术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 A.射频识别 B.传感器 C.智能芯片 D.无线传输网络 12. (D )被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 A.射频识别 B.智能芯片 C.软件服务 D.物联网 13.除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求之外,(C )也推动了物联网快速发展。 A.金融危机蔓延 B.其他领域发展乏力 C.技术逐步成熟 D.风投资金关注 14.条形码诞生于20世纪(B )年代。 A.10 B.20 C.30 D.40 15.条形码只能够适用于(A)领域。 A.流通 B.透明跟踪 C.性能描述 D.智能选择 16. (B )将取代传统条形码,成为物品标识的最有效手段。 A.智能条码 B.电子标签 C.RFID D.智能标签 17.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C )完成的。 A.YALE B.HARV ARD C.MIT https://www.360docs.net/doc/912352627.html,BRIDGE 18.1995年,(D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 A.沃伦.巴菲特 B.乔布斯 C.保罗.艾伦 D.比尔.盖茨 19.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A )。 A.《未来之路》 B.《信息高速公路》 C.《扁平世界》 D.《天生偏执狂》 20.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英文简称是(A )。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 性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

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pdf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 最初的物联网概念,国内普遍认为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当时还被称之为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初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到今天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的概念经过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扶持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其含义为: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的等等的“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有限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计算机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互联网的环境下,采用时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体系

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V1.

东方正通 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 解决方案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6月

1.政策背景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1.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物联网的应用 2010年10月8日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工信部表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在产业体系方面要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物联网的规模性应用;安全保障方面,集成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防护水平要提升,重点和关键应用要安全可控。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文件 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

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通知要求的主要任务是,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和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严格行业安全准入,加强政策引导,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也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安监办〔2010〕170号),并同时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实施更有力的监督管理,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2.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是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重要手段。目前,安全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工作刚刚起步,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很难全面支撑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各种业务要求。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在物联网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差距和不足。 2.1.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不够丰富 目前,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行政许可和执法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编号:AQ-Lw-02554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security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

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感知层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为网络能够识别的信息后就传到了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刘芸 学号:120150128 2016/4/2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创客空间”的产生及其特点 (3) 1.1 “创客”、“创客运动”以及“创客空间”的产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创客空间”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路径及其主体构成 (3) 2.1 “创客空间”的发展路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创客空间”的主体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高校创新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3) 4.“创客空间”对高校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3) 5.结语 (4) 参考文献 (4)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刘芸学号:120150128 1.前景概要 新华社于3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其中第二十八章为“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即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加强物联网方面的信息安全保障。 2.引言 物联网是新兴的战略产业,它是人机的有机结合,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有机结合,信息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国家物联网的规划中也提出要建设一大批物联网工程,如电网、交通、工控、医疗、精准农业、金融、国防、智能家居以及智能物流等工程。科技部、发改委等很多部门都在部署大量关于物联网应用的科技成果和标准,构建物联网的产业园区,要形成一大批物联网的骨干企业,2020年达到万亿元的产值。 物联网有三大支撑要素,分别是感知端、传递网、智能化处理端,其中感知端是大数据的源头。物联网的感知端就是所谓的感知设施,种类非常多,有静态和动态、精准型和模糊型;有对态势进行感知的,也有对情绪进行感知的。其他还有数据、视频、环境、物体等感知设施。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发展非常快,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卡、传感器、摄像头、红外等,比较常见的是RFID,目前普遍用于物流、仓储、医疗等行业。物联网的传递网络种类非常多,包括个人网、局域网、地区网、广域网等,可以非常有效地传递大数据。另外,物联网不只用于采集、收集数据,其本身所具有的智能化处理端实现了对信息的快速智能化处理。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物流、智能安保等。智能化的物联网已经进入家庭,如遥控家电、家庭安保、数字社区等。 3.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除了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相关特点造成的,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使用电池),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1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根据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的三大功能需求,可以将其实现过程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为感知延伸系统,主要功能为采集信息和控制设备;第二层为异构融合的泛在通信网络,主要负责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存储处理功能;第三层为应用和服务层,主要负责进行数据监控、数据分析等。物联网体系构架可以表示为图1所示。 2物联网安全体系构建相比于现有的互联网,物联网了不仅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现有的互联网场景中大量的协议和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硬件节点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限制,现有技术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传统的安全协议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另一个因素也限制了安全技术的作用,因为物联网设备通常都部署在恶劣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敌对的环境中,在这些环境下设备容易遭受损坏。因此,现有安全技术的实施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对应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每一层的安全问题需要尽可能最大 限度地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因此,为了实现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完整性,要求物联网的整体安全包括物理节点、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2.1物理硬件安全策略 感知层构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并负责整个物联网网络的信息采集。在这一层,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包括信息采集安全和物理硬件的安全如传感器设备、无线射频识别节点和传感器终端。由于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具有弱保护系统的功能应用,在恶劣的环境中物联网不能实现单一的安全协议,从而缺乏适当的措施解决影响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器和传感器终端的安全因素。实现感知层的物理安全也就是必须保证传感硬件如无线射频识别节点、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终端的物理安全。 2.1.1RFID 的安全策略 由于大多数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因此它们仍然容易受到损害或盗窃,需要设计和实施的策略能够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损坏的节点。与射频识别相关的安全问题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和用户的位置信息泄露、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克隆攻击和篡改。在射频识别应用中成本和安全性之间需要平衡更重要的是必须设计出合适的安全策略。 RFID 的安全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或代码的机制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的。下面对几种类别的物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a.数据加密:加密算法可应用于电子标签信息安全的保障。 b.标签:这些标签可以通过发射一个恒定频率的假标签序列号 私有化图书体系的建立,如私有馆藏服务等。云技术能够针对个人、家庭或团体、企业等客户的特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通过云端的虚拟化“私有云”部署模式来实现,从而构建一个私有馆藏空间给客户,为其提供一座“私有”图书馆。这种图书服务体系的构建,会大大优化、丰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服务内容,并在图书领域实现“私人订制”。这种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不单单是为了让图书馆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也是为了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棚、资源共享的时代,依靠自有平台,可以不断更新、编辑处理自身图书信息资源,获得属于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 2.3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的丰富与优化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必然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如程序管理,更倾向于依靠服务中心平台组建信息、传播信息、优化信息,当信息处理完成后,再依靠电子信息、电视屏幕、短信提醒的服务途径,将信息传达给读者,省去了面对面服务、带领服务以及指导服务等工作步骤。同时,也可以将部分业务管理以托管的方式“外送”出去,实施“外放管理”。以美国著名大学内设的图书馆为例,该大学把图书信息编辑、绘制成学生常用的生活软件、日历,以及论坛博客,学生只要使用这个软件或阅览了这个信息,图书馆的信息传达服务便生成,信息的服务便完成。图书馆照例向学生收取一些软件使用费用,便可以完成整个外放图书信息管理的操作程序,运营起来也比较简单。总的说来,云服务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越来越有限的发展空间不得不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感,从而不断引进新技术,提供更大量便捷的信息以供新需求。“云计算”技术的引用将会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技术支撑,它的技术延展空间和服务功能是 空前强大的,依靠这种新的技术力量,图书馆也可以在新的图书信息环 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以往熟悉的图书信息服务市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仍未止步,很多信息资源也大量融入图书市场,图书馆如何保管和利用好这些信息,也需要新的技术来建设和推广信息服务的平台。特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信息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长全,艾.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1):148-151. [2]邸淑君.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1,12(109):1147-1148. [3]张开选.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径[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0(104):79-81. [4]郭金婷.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90-192. [5]叶昊.云计算视域下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3,10(108):1144-1146. [6]余小玲.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1):1130-1132. [7]张春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105):176-178. 作者简介:肖艳,(1982,9,29-),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冯之发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在无线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规模发展的推动下,一种由互联网转变且被称之为物联网的综合网络正在迅速展开。基 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健康、教育、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简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通过结构的每一层处理安全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安全体系(转下页)雰 177··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结构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物联网定义。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物联网定义是: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二维码、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将网络和所有物体相连接,全面获取真实世界的各种信息,完成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控制 从技术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不是全新凭空而出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3个层次,如图1所示,下层是感知真实世界的感知层,中层是完成数据传输的网络层,上层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安全特征 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超前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除了要解决传统信息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客服成本、复杂性等新的挑战。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需求与技术的矛盾,安全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系统攻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仍较难把握等方面。总的来说,物联网安全的主要特点是1个方面即大众化、轻量级、飞对称和复杂性。 (1)大众化 物联网时代,当每个人习惯于使用网络处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的时候,当你习惯于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的时候,信息安全就与你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物联网情景感知体系应用安全论文

物联网情景感知体系与应用安全研究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情景感知技术作为物联网智能的体现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物联网情景感知体系进行研究,首先结合物联网的特性,针对目前情景感知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四层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情景感知系统架构,然后给出了几种情景感知的应用场景,最后指出了当前情景感知的隐私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情景感知系统的隐私保护模型。 关键词:物联网;情景感知;应用;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2 internet of things context-aware system and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 liu wenzhu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context-aware has been widely appreciat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study on context-aware technologies for internet of things,firstly,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due to the context-aware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车间物联网系统的构建

车间物联网系统的构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结合物联网技术,改善车间的工作环境,低能耗的建立车间物联体系,通过体系架构和系统构成研究车间物联化的构建。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控制 引言 物联网的出现,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甚至是社会生活习惯。物联网的本质是物理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中,实现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融合。 体系架构 车间物联系统采用物联网域中的最小集成单位,既实现统一融合的物联网络的最小系统,其技术构建可用”DCMC”来概括,即Device(设备)、Connect(连接)、Manage(管理)以及Customer(用户)。其组成如图所示: 车间物联网的数据互联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集成RFID识别等新型技术的物联设备终端、二维码标签以及通信模块等设备通过实现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作为整个车间物联网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不同的数据传输类型的协议互联。通过数据的互联实现终端设备的组网通信,而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孤岛,实现对于GSM、3G、RFID、WIFI、蓝牙等技术的互联。 车间物联网的控制管理层,是整个车间物联系统的核心,通过它可以对车间中的终端设备进行控制、管理,以及提供智能的分析处理。并可以实现人与车间物联网络的交互,实现互联世界对物理世界的操作。 车间物联网的人机交互层,是车间物联网的使用者操作手段,既车间内相关工作人员完成工作要求。 车间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方案主要涉及无线通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车间互联控制、通信以及车间网络的安防的功能,能与其他车间网络互连组网。可以实现远程车间控制、实时数据采集、网络数据互享等功能。 车间物联网系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组成: 1、车间信息互联处理中心是车间物联网的联络中心,主要实现车间中不同的设备的互联信息处理以及与外网的数据交流; 2、车间控制管理中心是实现车间物联网的控制中心,处理远程操控命令、采集传感器和标签信息,并兼容车间安防控制系统,可以对局域网的用户设置访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分析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班级:14计科网络班 学号:201422024113 姓名:李福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7.6.14

目录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3) 1.1物联网概念 (3)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3) 2.1感知层 (3) 2.2网络层 (3) 2.3应用层 (3) 三、物联网网络架构安全性分析 (4) 3.1感知层安全需求分析 (4) 3.2网络层安全需求分析 (4) 3.3应用层安全需求分析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6)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感知层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为网络能够识别的信息后就传到了网络层,网络层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网络层包括2G通信网络、3G通信网络、WIFi、互联网等,信息可以经由任何一种网络或几种网络组合的形式进行传输。网络层还包括物联网的管理中心及物联网的信息中心。 物联网管理中心负责物品的统一标识编码管理、认证、鉴权、计费等,物联网信息中心则负责物品信息的存储和统一分析计算处理。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又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业通信网络,也可同时依托公众网和专用网。 2.3应用层 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和网络层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多种物联网应用,典型的应用有:智能交通、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动物标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环境检测、公共安全、食品溯源、城市管理、智能物流等。这些应用涉及的内容可以是跨行业,也可以是某行业内部的;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