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效应发挥机制
简述乘数原理及应用前提条件

(1)乘数原理是指自发支出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根据自发支出类型的不同,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出口乘数等。
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考虑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某一部门支出或需求的变动,会引起该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变动量数倍于最初支出的变动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有过剩的生产能力;二是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否则会出现投资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使得利率上升,从而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导致部分地抵消乘数效应);三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否则会引起利率上升)。
7. ,,1986年为114.5。
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
设1987年的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
解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π1985=×100%=×100%=3.34%
同理可得:π1986=2.69%。
乘数效应

实际GDP增加的过程。
乘数效应例子
v假设经济处于均衡点Y1。如果企业对它 们未来的盈利能力很乐观,并增加了ΔI 的厂房、机器设备等支出。
v这个投资支出的增加使得AE直线上移了
ΔI,也就是从原来的直线AE1移动到
AE2,新的产出均衡点处于Y2。 v假设总支出函数AE中,计划投资、政府
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乘数
v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短期内总支 出是如何决定实际GDP的以及经济处于非 均衡时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同样我们看到
,只要总支出发生变化,就会有一个新的 均衡实际GDP水平。 v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总支出的变动对 实际GDP产生的效应。 v我们会发现当总支出的任何一个部分增 加时,对实际GDP增加的影响,不是一比 一的增加,而是高于一比一的比例增加,
Y=C+I C= α+ βy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就是:
y = (α+ i )/ (1 - β) 推导出的投资乘数就是:
k = 1/ (1 - β)
三、其他乘数 这主要涉及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 其他乘数,主要是: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
购买和进出口都是常数。那么AE函数的 形状就是有消费函数的形状决定。
v假设线性消费函数:C Y
v其中 MPC
乘数效应例子的图示
实际总支 出(AE)
计划投资 增加ΔI
Y=AE AE2
AE1
导致均
衡实际
GDP增
45°
加ΔY
实际国民
OY1Y2 Nhomakorabea收入/总 产出(Y)
乘数效应过程
Ø乘数效应会发生是因为初始的自动支 出的增加引致了一系列的实际GDP增 加。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定义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
财政
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
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概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
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
反应程度。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
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应用
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
的增加。
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
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
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
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
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
而
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个乘数
效应正是管理者所追求的。
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
乘数效应 公文

乘数效应一、介绍乘数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经济变量的改变对其他相关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
乘数效应可以分为直接乘数效应和间接乘数效应两种,它们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都对经济系统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二、直接乘数效应直接乘数效应是指一种经济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增加。
具体来说,当某个经济变量增加时,它会刺激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增加,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种循环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1 具体例子直接乘数效应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假设政府增加投资,建设一条新的高速公路。
这个投资会刺激建筑行业的需求增加,建筑行业的增加又会刺激相关行业的需求增加,比如钢铁、水泥等。
这样一来,建筑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增长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2.2 影响因素直接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
首先,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乘数效应越大。
其次,相关经济变量的灵敏度越高,乘数效应也越大。
此外,经济体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也会影响乘数效应的大小。
三、间接乘数效应间接乘数效应是指一种经济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减少。
具体来说,当某个经济变量增加时,它会引起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减少,从而形成一个负向的循环。
这种循环会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1 具体例子间接乘数效应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假设某个国家的出口额减少,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逆差增加,进而导致该国的外汇储备减少。
外汇储备的减少会引起该国货币的贬值,进而导致该国的进口成本增加。
这样一来,出口减少的负向循环会进一步加剧,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2 影响因素间接乘数效应的大小也取决于多个因素。
首先,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乘数效应越大。
其次,相关经济变量的灵敏度越高,乘数效应也越大。
此外,经济体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也会影响乘数效应的大小。
四、乘数效应的政策应用乘数效应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乘数效应 加减乘除

乘数效应加减乘除乘数效应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个变量的变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方式来进行说明。
在经济领域中,乘数效应通常用于衡量某个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加法的乘数效应。
假设一个国家的政府决定增加公共投资支出,比如修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这样的举措会直接刺激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增长,比如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
这些行业的增长又会带动相关的就业机会增加,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加。
这种链式反应就是加法的乘数效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减法的乘数效应。
假设一个国家的政府决定削减公共支出,比如减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
这样的举措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行业,比如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
这些行业的减少会导致相关的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影响到消费的减少。
这种链式反应就是减法的乘数效应。
除法的乘数效应是指某个变量的变动对于整体经济的比例影响。
例如,假设一个国家的政府决定提高利率,这样的举措会导致企业和个人贷款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投资和消费。
这种链式反应就是除法的乘数效应。
乘法的乘数效应是指某个变量的变动对于整体经济的倍数影响。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的政府决定降低税率,这样的举措会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
这种链式反应就是乘法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通过研究乘数效应,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不同经济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从而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乘数效应通过加减乘除的方式来说明某个变量的变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
加法的乘数效应是指变量的增加对经济的正向影响,减法的乘数效应是指变量的减少对经济的负向影响,除法的乘数效应是指变量的变动对经济的比例影响,乘法的乘数效应是指变量的变动对经济的倍数影响。
乘数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乘数效应 效应

乘数效应一、乘数效应简介乘数效应是一种经济学术语,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放大初始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它描述的是一个系统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另一个变量成倍的变动。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通常用于分析政府支出、税收政策、投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乘数效应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在增加收入后,愿意增加消费的比例。
如果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那么初始投入带来的收益会更大,乘数效应也相应增强。
2.边际投资倾向:边际投资倾向是指企业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如果企业的边际投资倾向较高,那么初始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更大,乘数效应也相应增强。
3.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可以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而影响乘数效应的大小。
例如,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提高乘数效应。
4.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会影响投资水平,从而影响乘数效应的大小。
如果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会增加投资,提高乘数效应;反之,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可能会减少投资,降低乘数效应。
三、具体应用乘数效应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政府政策制定: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乘数效应,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提高乘数效应;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影响乘数效应。
2.投资决策: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可以通过合理评估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来最大化乘数效应。
如果企业能够将增加的收入用于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那么初始投入带来的收益会更大,乘数效应也相应增强。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供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来影响乘数效应。
例如,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金融市场也可以提供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期权等,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对我国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货币乘数的作用机制以及货币的供给机制。
货币的供给机制是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货币创造乘数,本文也分析了其对货币投放量的影响,以此来影响经济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关键字】:货币乘数作用机制货币政策应对危机一货币乘数概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二对货币供给机制的分析(一)不同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1)对货币乘数:a.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
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但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主动性不是很强。
2)对基础货币:a.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
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
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乘数效应

理由是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创造了第一轮的需求和增收,估计一年内就会见效。
这个开支增加又会继续创造下一轮的需求。
经济学家经过一番推算后认为,在美国经济目前不景气的时候,这400亿美元的增加开支,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最终增加1000亿美元发放消费券的目的就是利用消费的乘数效应,刺激内需,从而拉动生产,扩大就业。
乘数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KG=ΔY∕Δ G=1∕(1-MPC)=1∕MPS支出乘数存在的条件: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资源未实现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出资救市。
作为全球4大经济体的中国拿出2年4万亿的救市计划,这4万亿占了我们GDP的16%。
中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不仅让亚洲市场兴奋不已,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
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规模上说不如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但它比美国的方案更广泛、涵盖面更广。
10大刺激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加快地震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在全球经济危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以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较窄,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
因此,国务院在此时此刻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十项措施,保障安居提高收入,每项看来都不离民生左右,项项给人的感觉是贴近性扑面而来,在透露出保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执政者已经做好了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准备。
同时,十项措施固然是中央政策的倾向,以调动政策杠杆撬动市场经济,而在落实中更该有地方政府发挥行政智慧,有所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会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
如果政府组织一批人把钱埋在地下,然后再雇人把它挖出来,以此来求得一国经济的繁
荣发展,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荒唐?但是,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
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想法:
“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
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当然,
要通过投标来取得在填平的钞票区开采的权利),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
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
把钱埋在地下就能刺激经济?这里的关键是能否使乘数效应发挥出来。在一个现实经济
中,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会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这
就是乘数效应。
在把钱埋在地下的例子中,政府没事找事,组织一批人挖地埋钱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实
际意义,但是通过这批人的折腾却会给经济带来活力。比如,那些人们挖地埋钱耗费体力,
总是要喝点儿什么吧,于是,饮料公司就卖掉了饮料而挣到了收入,饮料公司的员工有了收
入以后,也许会拿一部分收入去买衣服,这样服装公司就又有了生意做并取得收入,服装公
司的工人就有可能拿收入的一部分去买食品,这样,食品公司的工人就得到了收入„„如此
下去,尽管这种传递的效应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最终把这些效应汇集起来,经济就得到了一
个加倍的增量。
在以上过程中,开始并不重要,但结果却是社会经济的繁荣。并不奇怪的是,生活中也
还有不少类似的现象。比如说,足球运动,从世界杯到俱乐部的各类比赛,无不涉及巨额的
资金运作;从运动员、教练员到裁判员、工作人员,都从足球比赛中获得不菲的收益。这些
人通过足球挣了钱再花出去,使足球经济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足球比赛现在变得如此吸引人
的眼球,以至于各路商家不惜血本也要在足球赛场的广告招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已达天
量的经济规模皆由足球而起。可是审视之下,足球运动本身只不过是一场无聊的过程:一群
人拼抢着只为把一只球踢进球门而已!
对于足球而言,从踢球开始,结果却是一具巨大的产业,这不也和“把钱埋在地下”有
异曲同工之妙吗?二者都是乘数效应的体现。乘数效应有时也被比为“破窗经济”,一个无
赖打破了商店的一块玻璃后逃跑了,店主无奈只好自己花钱把玻璃再装上,玻璃店老板得到
这笔收入以后,将其中一部分用于买衣服,于是服装店老板又得到一笔收入,并用其中一部
分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就得到了一笔收入,然后再花出去„„一个无赖打破玻璃这件坏
事,居然释放出了乘数效应,使整个经济增大了。
也有人对“破窗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如果没有无赖打破商店玻璃,店主就没有必要
花钱买玻璃,他完全可以把这笔钱用于其它支出。现在,无赖打破了玻璃,店主要重新装上
玻璃就占用了原本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资金,因此,无赖打破玻璃只是社会财富的净损失。
这是否就推翻了乘数效应呢?
其实乘数效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凯恩
斯写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值全球大萧条
时期,那时,整个经济社会机器不能运转。工人不能就业,产品卖不出去,因此,才有了“把
钱埋在地下”、“破窗经济”这些创意。当然,在社会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机器已全部运转,
工人也全部就业,产品正在热销,这种充分就业的状态出现以后,不管是“把钱埋在地下”,
还是“破窗经济”,都将成为画蛇添足的徒然损失社会财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