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原文】夫教之者,立心也。
心立而道立,道立而物立。
教之者三,奇正干大。
奇者,心有舒辟之旨也;正者,法則無瑕也,宜廣大也;干者,志意立而有持盈之實也。
凡有物之教,教然才發乃成一氣也。
聖人世以教氏,功弘乎太素。
六氣既濁,耆廢黎民,有貽於守矣,方黥而菉竹至﹔功小民以無遺,重由出小。
修諸有司,雖須小用,猶況乃無躬不修?故知舍家弗敬,道勢弗勤,蔽於心惡之舉,忽於人愚之作;立心務本,聰明以從〔以〕俟,如聞道旁焉,假人之智以覺視之,純其起則導其吉。
教人以能事天寶,曄焉若日星,曠之若天地。
慈則列於男,溫則列於女,天故蓋合以使人作也﹔巧者世出,拙者世奚停?咸以曄見列,故詠而作之。
【译文】教育是建立人的心志。
当心志建立起来,道德乃能确立;道德确立,世间万物乃能有序。
教育有三个目标:奇妙、正确、广大。
奇妙,指的是心中有灵感;正确,指的是法规没有瑕疵,适宜广泛推广;广大,指的是志愿坚定并拥有富饶的实践经验。
凡是物之教育,皆需才发挥,方能成就一体。
圣人曾经通过教育使功绩广泛流传于太原。
由于六个气候已经混乱,人们年纪大了而被忽视,可使之重返青春,方可迎接黔黎民众到来。
重任由由出小,需要修整所有的官职,虽然小事要稍微注意,何况不修整个人呢?因此,知道必须对待家庭尊敬不敬:世态不愿努力,心底的恶念会遮蔽他的良善行为,忽视他的人愚昧的行动;建立心志追求根本,明智地按部就班,犹如在道路旁边种植,借他人之智慧而觉醒地看待之,这样一纯正起义就能导致成功。
教育人能够事奉天宝,散发出光芒犹如太阳星辰,奇妙得像宇宙一般广袤。
仁爱则适宜于男性,温柔适宜于女性,这样他们天然的禀赋就被应用到人们的行为上;世间的巧妙之事不会停止,笨拙之事何以能停下呢?所有人皆能显示奇妙之事,因此而写成歌赋。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从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集字而成,文章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为行书和楷书的合体书法作品。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
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而育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私也。
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斯乃玄古之元符,妙道之极一。
夫图书文字,开物成务,冠众艺之首,通五经之贯,虽则至妙非易精,然今之所重,尤在于能垂训耳。
译文:
听说天地之间有形象,所以显露覆盖着万物;四季交替没有形状,所以隐藏起寒暑来养育万物。
因此观察天地的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规律,即使是平凡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阴阳的变化很难达到尽头,所以即使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是天地包容了阴阳变化而容易识别,是因为它有形象;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以穷尽,是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欲望。
所以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独立存在,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就是极为古老的神圣征兆,是深奥奇妙原理的最高境界。
图书文字能够阐明万物的本质和功用,居于众多技艺之首,贯通五经的精神实质,虽然是最为微妙的但也是最不容易精确掌握的。
然而现在人们所重视的,尤其在于它能传授教训。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原创版)
目录
1.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和意义
2.王羲之圣教序的原文及译文
3.王羲之圣教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名为《三藏圣教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这是一篇为了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序文。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 9.4 尺,宽 4.2 尺。
共 30 行,行 80 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如下:
敬礼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声闻缘觉,一切诸天神仙,一切龙王鬼神,一切国王父母,一切师长,一切善知识,一切大众。
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一切善法,成就一切智慧,成就一切福德,成就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庄严,成就一切吉祥,成就一切如意,成就一切慈悲,成就一切善愿,成就一切善行,成就一切善法,成就一切智慧,成就一切福德,成就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庄严,成就一切吉祥,成就一切如意,成就一切慈悲,成就一切善愿!
此序文书法潇洒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字被誉为“书中仙子”,其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圣教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 25 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
第1页共1页。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及译文《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中间部分省略)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而不灭;真如独存,超百劫而长今。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索隐,妙穷毫厘;规往知来,审知幽显。
其为体也,以不二为宗;其为用也,以善巧为门。
以不住为始,以无得为终。
超六相而回出,逾三际而长驱。
离合色空,不著空而为色;流行语默,匪离语而默名。
若能于此悟者,可谓是法之正宗,人天之师者也。
……(后续部分省略)译文:听说啊,天地这俩玩意儿有模样呢,明明白白地把万物都包裹在里头,让生灵能够生存;春夏秋冬这四季呢,没有啥具体的形状,就悄悄儿地让寒暑变化,来孕育万物。
所以啊,不管是笨蛋还是普通人,只要抬头瞅瞅天,低头看看地,都能知道个大概;可就算是聪明人和有学问的人,要想彻底弄明白阴阳的道理,那也是难上加难。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圣教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圣教序》的来源《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出名的版本是由沙门怀仁历二十五年,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碑而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气度,确是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
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
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
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
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
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
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释文(3):然而佛教产生兴起在古印度。
却像明亮的梦一样在大唐流传,照耀着东方而传布仁爱。
很久以前天地初开时,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
当今世界,人们仰慕品德,懂得遵循礼仪。
等到昏暗模糊的意识到正本清源时,法度跨越时空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光辉容颜被另外的色彩遮盖,佛光照不到三千大千世界;今朝她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他身上的三十二个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泛流传,在生离死别的路上拯救所有的生灵。
先辈们说的有道理的话久远传播引导众生走上修行度过苦难的十个阶位。
然而真教一般都难以流传,不能按照统一的意旨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学问却容易让人遵从,于是邪正教派之间产生纷争,交错杂乱。
空宗派和有宗派产生各自观点,有时沿袭旧俗而产生纷争。
于是大成佛教和小成佛教学说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兴衰中交替流传。
原文(4):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孔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文;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静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扙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
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域,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飧风;鹿箢鷲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释文(4):玄奘法师是习修佛法的领袖,自幼忠于真理原则且聪慧过人。
很早对“色、非、性”三空就有较深的理解和领悟;长大后具有了良好的思想境界,具备了包容之心和“音响忍、柔顺忍、不退忍、无生法忍”四忍的品行。
大自然的盛况美景,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比不上他的明朗润泽。
所以他智慧过人,精神清透,超脱凡俗,赫然卓立,自古以来无人和他相提并论。
他专心致志地提高自己的造诣,悲怜正统佛学的衰退,对佛教深感忧虑,对佛教精深理论的错误深感叹惜。
因此下决心对佛学分析梳理,对古典经文典籍发扬光大,去伪存真,为后人学习佛法创造条件。
他极其向往大乘佛教传说佛所居住的世界,到达古印度等138个国家。
中间他战胜许多困难险阻,向古印度前进,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早晨冒着漫天飞雪,有时迷失了方向;傍晚刮起滚滚风沙,有时辨不清目标。
就这样走过了无数穷山恶水,透过弥散的烟雾,看到他行进的身影;经历了许多寒冬酷暑,细数行进的脚印,见证他留下的深深足迹。
他重事业,轻劳苦,心胸豁达,周游列国十七年,经历了所有佛道国家,以寻求正果。
他走过传说中释迦牟尼涅槃的沙罗双树园,在有八种水的浴池中沐浴,细细咀嚼体会一路的艰辛和佛法的高妙。
在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说法和最初修道的鹿野苑、灵鹫山,瞻仰非凡的佛教文化,接受圣贤人物的至理名言,聆听戒贤法师的言传身教,探寻其神妙的途径,精通深奥的学问,教化众生成佛及体味牛乳五味的学说,迅速的汇集于内心深处。
他对佛教道教的知识理论,讲起来滔
滔不绝。
原文(5):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灾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释文(5):于是从所到国度取得佛经著作共657部,译文在大唐传播,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导引着慈仁的云朵,从西方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像及时雨一样在大唐洒落。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老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熄灭屋内熊熊燃烧的烈火,让人们不会迷失方向;使昏暗无光的波浪变得明亮平静,一起驶向幸福的彼岸。
让人们懂得作恶必将坠入苦海,行善必定升入天堂。
为什么有升有落,就取决人的所作所为。
比如桂花生在高高的山岭,才能得到晶莹剔透的雨露滋润;莲花出自清澈的绿波,飞扬的尘土不能玷污它的叶子。
并非莲花本性洁净、桂花生来贞洁,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条件就高,卑贱的东西不能走近他;由于有所依附,则污秽的东西不能玷污他。
花草树木是没有生命的,却能凭借条件成就美好,况且人类有思想意识,却不能凭借条件去寻求幸福。
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