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毒和常见致病病毒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中广泛存在。
致病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形态、生物学特征、病原性等,我们可以对致病菌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分类及其特点。
一、按照形态分类1. 球菌:球菌是一类圆形、球形或短椭圆形的细菌,常见的球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杆菌:杆菌是一类长而细长的细菌,形状类似于棍子,常见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3. 弯曲菌:弯曲菌是一类形状弯曲或螺旋状的细菌,常见的弯曲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布氏杆菌等。
二、按照生物学特征分类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紫色或蓝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乳酸和羟脂酸,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脂多糖和脂蛋白,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三、按照病原性分类1. 传染病菌:传染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致病菌,常见的传染病菌包括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
2.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能够寄生在人体或动植物体内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虫等。
四、按照耐药性分类1. 耐药菌:耐药菌是指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致病菌,常见的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结核菌等。
在现代医学中,对致病菌的分类和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致病菌进行分类研究也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致病菌的分类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致病菌的危害。
希望通过对致病菌分类的介绍,可以增加大家对致病菌的了解,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致病菌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常用的病毒名词解释有哪些

常用的病毒名词解释有哪些在当今世界,病毒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们依赖宿主生物来生存和繁殖,同时也对宿主生物产生病理性反应。
研究病毒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领域,因为它们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毒名词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世界的奥秘。
1.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致病病毒。
流感病毒分为A、B、C型,其中A和B型是主要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通常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每年,流感病毒都会引起大规模的流感爆发,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害和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是一类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毒。
腺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感冒症状,如喉咙痛、咳嗽和发烧。
腺病毒还可以引起其他严重疾病,如腺病毒性肺炎和腺病毒结膜炎。
腺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接触病毒感染的人传播。
4.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起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
在某些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
HIV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体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目前仍然没有根治方法。
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和垂直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6.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冠状病毒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动物中的病毒,包括一些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
致病菌分类

致病菌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病菌是一类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人体内繁殖并造成各种不同的健康问题。
致病菌通常根据它们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引起的感染类型进行分类。
在医学领域,对致病菌的分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同种类的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传播方式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致病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几类。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几类致病菌的特点和常见分类。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和较小的大小。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高浓度的革兰染色阳性物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脂多糖等成分。
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它们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感染,如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它们依靠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自身来引起疾病。
常见的致病性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性传播感染和肝炎等疾病。
3.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它们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等结构,并且通常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可以分为真菌和霉菌两类,其中真菌主要以分生子的方式进行繁殖,而霉菌则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繁殖。
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组织胞浓梗等,它们可以引起真菌感染和皮肤感染等疾病。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它们依靠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来获取养分和生长。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和蠕虫两类,其中原虫为单细胞寄生虫,而蠕虫则为多细胞寄生虫。
常见的致病性寄生虫包括疟原虫、蛔虫和钩虫等,它们可以引起疟疾、肠道寄生虫病和皮肤寄生虫病等疾病。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来确定致病菌的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病原菌的检测和分离,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传播。
常见的医学病原微生物

82
来源;⑥对许多抗生素敏感。 与人类有关的衣原体病 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性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性宫颈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 2.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繁殖方式多样,主要呈二分裂繁殖,还有 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 支原体和溶脲脲原体。支原体大多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一般为表面感染,在呼吸道 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 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有毒的代谢产物如神经(外)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 氢等。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 裂。支原体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敏感,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可 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
3.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 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对抗生素敏感;与 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 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 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应注意个人 卫生,皮肤创伤应及时处理,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2.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中的一类常见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及动 物的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其主要致病物质有:链球菌溶血素、 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 M 蛋白等。常见所致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细菌和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细菌和病毒一、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常见细菌和病毒细菌和病毒是引发人类疾病的两种主要微生物。
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征和相关感染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中常见的细菌和病毒,包括它们的特征、感染途径以及相关疾病。
二、常见细菌1.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是一类重要的致病菌,含有厚而韧皮质,能吸附靛紫色染料。
其中耐药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可导致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链球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等,在引起中耳炎、肺部感染和败血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是导致很多肠胃病和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发尿路感染、腹泻和败血症。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不适。
三、常见病毒1.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是一种RNA病毒,分为A、B和C型。
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会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流感通常以高度传染性和季节性暴发为特点,并可导致较严重并发症如肺炎。
2.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于DNA类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微生物之一。
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该病毒会引发急性和慢性肝炎,并有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因素。
HI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行为以及垂直传播,进入宿主细胞后感染免疫系统,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传染病大全

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
甲类
霍乱
霍乱( 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 ( Vibrio cholerae ) 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 为我国甲类传染病 , 也是 国 际检疫传染病 。 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 传染 , 在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地区为高 发 的感染性腹泻病 因 之一 。 霍乱患者典型的 临床表现为 : 起病急 , 腹泻剧 、 多伴呕吐 , 并由此所致的脱水 、肌肉痉挛,严重 者 可发 生循环衰竭和急性 肾衰竭 。
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
乙类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rrwnella typhi)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 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 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 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参考: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
பைடு நூலகம்
乙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 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 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 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 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 、意识障碍、抽揣、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 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 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病毒总论及常见致病病毒

流感的防治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28
二、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预后良好, 并发症常见。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19
病毒的感染
3. 病毒的感染类型
1)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2) 显形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Persistent infe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狂犬病病毒
•36
• 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病毒 属)
• 子弹状 • 核酸为RNA,衣壳呈螺旋
对型
•37
• 易感动物: 家畜和野生动物, 蝙蝠可能是重要的 储存宿主
•38
• 动物间狂犬病是由 于患病动物咬伤健 康动物而传播
•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 致病。人被咬伤发 病率为30%-60%。 一旦发病,死亡率 高达100%
•六、天花由同名病 毒——天花病毒
• 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
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 亡数字。
最早有纪录的天花发作是在古 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 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 被疑为是天花皮疹的迹象。最后有 纪录的天花感染者是1977年的一 个医院工人。1980年5月世界卫生 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样 ,天花成为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 传染病,同时,人类对天花的了解 也是最少的。
医学病毒和常见致病病毒
•病毒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疾病
•脊髓灰质炎
•麻疹
•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 其是人的健康非常密切。
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
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
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
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
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
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
•28
•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
• 60年代使用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但仍是发展中国 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 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是WHO计划消灭的病毒 • 急性期患者是传染源,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29
•潜伏期约10-12天。高热、畏光, 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 前驱症状。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抵抗力下降, 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导致死亡。
•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 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体温 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 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 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 全身。
•30
•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 疫苗 •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 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 •7岁时再次免疫 •孕妇不宜接种疫
•31
•三 冠状病毒
•简介:
• 1937年,冠状病毒( 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 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 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 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 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 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 状病毒”。
•最大的病毒——米米病毒 •直径可达800nm
• 病毒分布很广,陆地、海洋 、天空,各种动植物乃至人体 内甚至细菌的体内,都能找到 它。
•多数呈球状 •少数呈杆状 •噬菌体呈蝌蚪 状
•7
•2、病毒的形态:
•球形、子弹状、砖形、杆状、丝状、蝌蚪状等
•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病毒多为球形
•动物病毒:主要是球 形、卵圆形、砖形
•25
• 多呈球形或者椭圆形,80—120nm,有包膜 核衣壳+包膜
•26
•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 播
•病毒-----呼吸道-----内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免疫性:• 同型有1-2年免疫力
•全身中毒症状
•27
• 1、注射疫苗; • 2、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素质; • 3、流感流行期间,远离人群集中的地方; • 4、食醋熏蒸消毒; • 5、开窗通风,增加湿度; • 6、与流感患者保持距离。
病后1或2周内,约有30%的死亡率。
• 治疗措施: • 目前,对天花还没有
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 天花的病人通常是以支持疗 法进行治疗,例如静脉注射 电解质、营养品或以药物控 制高烧或疼痛,同时也会以 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天花病毒 后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问题 。
•詹纳为男孩接种牛痘
•天花患者
•天花系由天花病 毒所致的一种烈 性传染病,传染 性强,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为广 泛的皮疹成批出 现,依序发展成 斑疹,丘疹,疱 疹,脓疱疹,伴 以严重的病毒血 症;脓疱疹结痂、 脱痂后,终身留 下凹陷性瘢痕。
鸡茸玉米羹、 香甜芋茸
•核衣壳
•3、病毒的结构
•包膜子粒
•包 膜
•核 心 •衣 壳
•壳 粒
•病毒体结构模式
•病毒的组成成分
•(1)核酸 种类:DNA、RNA
• 存在形式:单链与双链;正链与负链,分节
•
作用:携带全部遗传信息
•
•(2)蛋白质 种类: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
•
作用:衣壳、包膜蛋白(结构蛋白)
脊髓灰质炎在任意年龄都可以发病 ,但主要的得病群体是3岁以下的儿童 ,所占比例超过50%。脊髓灰质炎通常 总是导致终生瘫痪,严重时病人可因窒 息致死。
• 患病特点:
•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病毒 感染首先从口进入,在咽、肠等部位繁殖 。随后进入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沿 着神经纤维扩散。病毒破坏了刺激肌肉使 之保持活力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不 能再生,从而使其控制的肌肉失去正常功 能。而腿部肌肉比手臂肌肉更容易受到影 响。有时,病毒对神经系统的破坏影响到 了躯干和胸部腹部肌肉的正常功能,会导 致四肢瘫痪。在严重的情况下,病毒攻击 脑干神经细胞,使病人呼吸困难,无法正 常说话和吞咽。如果没有外在设备帮助病 人正常呼吸,将有生命危险。
• 简介:
• 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过空气 传播,传播速度惊人。带病毒者在感染后1 周内最具传染性,因其唾液中含有最大量的 天花病毒。但是直到病人结疤剥离后,天花
还是可能透过病人传染给他人。
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 (7-17天)。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 头疼及背痛。2-3天后,会有典型的天花红 疹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臂和腿部。在发疹 的初期,还会有淡红色的块状面积伴随疹子 而出现。病灶在几天之后开始化脓,直到第 2个星期开始结痂。接下来的3-4周慢慢发展 成疥癣,然后慢慢剥落。天花病毒有不同的 品种,对人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大多 数的天花患者会痊愈,死亡情形常发生在发
•3.感染途径
•4.病毒的致病机制
•(1)病毒感染对宿主的侵袭作用 •(2)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3)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
•23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甲、乙、 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流感。甲型流感病毒是反 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 原体。
•24
1918~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
•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 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等,注射疫苗等都可预防该病。
•非典患者
•四、脊髓灰质炎
•小男孩 在服用疫 苗
•简介:
•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数呈零 星发病状态,很少见大范围的流行。二 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此病流行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脊 髓灰质炎才逐渐得到控制。1955年, Jonas Salk研制成功注射用脊髓灰质 炎灭活疫苗(IPV),标志着人类战胜 脊髓灰质炎的开始,1961年,Albert Sabin研制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OPV)问世,给免疫工作带来极大 的便利。
•46
•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47
•1.形态与结构:圆球状 •直径为80~120nm;有逆 •转录酶和RNA酶;
•48
•2.症状:
• 艾滋病初期症状是 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 原因的持续发热,夜间 盗汗,食欲不振,精神 疲乏等。此后,相继出 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 肿瘤,极度消瘦,腹泻 便血,呼吸困难,心力 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 痹,最终死亡。
•预防措施有: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 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 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 ),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 ,连服3次,每次间隔不少 于28天,1岁以内服完,4 岁时再服用1次。(迄今为 止,我国儿童服用的都是“ 糖丸”疫苗,而国际通用剂 型是液体疫苗);
•2、对于已发病的病人, 从发病日起隔离不少于40 天。同时,病人排泄物、 分泌物及被污染用具要及 时消毒。
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这表明烟草
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
•烟
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
草
过性病毒”。
花
叶
20世纪初 ,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
病
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
毒
状颗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病毒的大小:病毒个体十 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 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 ,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 菌大小,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 微镜才能看见。
•39
致病机理
• 带毒动物咬伤(经伤口) →人肌细胞内增殖→( 沿N末梢) 脑和脊髓广泛损害→(沿传出N) 唾液腺 及其它组织。
• 潜伏期平均1-3个月(亦有长达数年者)。 早期症状:发热 头痛 流涎 典型症状为:神经兴奋性↑噪动 吞咽或饮水时
→喉肌痉孪--“恐水病 ”/ 兴奋期过后转入麻痹期 →昏迷 呼吸衰竭 死亡(死亡率几乎100%)。
•40
• 麻痹昏迷、最后 呼吸困难、循环 衰竭而死亡
•41
• 捕捉野犬,加强家犬 管理,普及家犬疫苗 接种
• 高危人群(兽医、饲 养员)注意个人防护
•42
• 人咬伤后,应做:
– 处理伤口:20%肥皂水冲洗伤口70%洒精-2%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