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XXX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不再局限于文学范畴,而是走向文化领域。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观念,创造了新的文化散文模式。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XXX的散文不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注重探索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
他通过对中国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XXX的散文以山水风物为背景,通过对古迹的描绘和文化的解读,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文化意蕴。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感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
XXX的散文不仅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的表达,还追求小说化的效果。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将散文与小说相结合,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美学特色XXX的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的表达,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讨。
XXX的散文不仅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的解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XXX的散文不仅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还开创了新型散文的典范。
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同时又具有小说化的效果,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注释:1] 张江。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J]。
XXX学报。
2006(1): 61-63.参考文献:XXX。
文化苦旅[M]。
上海:XXX。
2002.XXX。
文明的碎片[M]。
北京:XXX。
2003.XXX。
秋雨散文[M]。
北京:XXX。
2004.后记(致谢):本文的完成,离不开指导教师XXX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
在此,向XXX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浅谈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教育有一定价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篇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如何能克服专业弱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培养,专业技能大赛等几方面,提出构建合理化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议,旨在认清当前专业存在问题前提下,通过此方面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
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完成应用型院校的转变,对各个学校来讲都是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等方方面面进行重新的改革,设计和调整。
作为老牌传统的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在改革的浪潮中完成挑战,关乎这一专业的生死存亡,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成功转型,需要清醒地认识两个问题,一个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传递,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有些许的互动交流,但总体上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需求。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提高。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相对不协调,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有些小,有的课程甚至还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课,即使有的话,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些流于形式,写个东西,讨论个问题,交个作业,有些连个形式都没有,以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都缺乏关注意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篇1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加强同学对理论学问的把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本领。
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育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育应用型人才。
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学问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育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打开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看法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育应用型人才供应有力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本领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不仅对同学个人进展来说具有紧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进展也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紧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
1.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变化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育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同学仍旧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同学本领的发挥和个性的进展。
而且由于培育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引导性,仍旧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
这些对培育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
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
课程教学是培育同学本领的一个紧要环节,只要培育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布置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当随之做出应对。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推荐文章最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热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热度:汉语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浅谈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一在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很强。
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一定要逐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完善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瓶颈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遇到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网络流行语所达到的目的上看,网络语言的丰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丰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和表现方式,对现阶段我国汉语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
而另外一方面,网络所流行的语言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化,方式上也是独具匠心。
网络语言在表现形式相比传统的语言来说,其语言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符合人物内心的情绪,极容易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例如,“校内体”和“咆哮体”等诸多的语言表现形式的出现,这就是表现出网络流行语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但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形态,在给予受众欢乐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意识形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体现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历史文化和群体观念等秩序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异化,改变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汉语的使用习惯,例如“肿么了”、“偶”等此类的流行语,这不仅仅是对汉语用语习惯的改变和颠覆,给中国传统汉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是对正确的汉语语序和用语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利。
同样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通常体现在其具有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和数字化的特点。
为激发受众写作欲望,通过这种“超文本结构”可大大拓展文字创作表现空间和个性化的表达空间。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家》中觉新形象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单位:2011年12月论文提要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
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养成了懦弱、服从的性格。
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成为他的哲学。
他与梅相爱,却因母亲间的嫌隙无缘结合,他不敢反抗也不反抗,至使其郁闷痛苦,梅也因此郁郁一生,年轻早逝。
然而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为,觉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五四思想影响了一代人.觉新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有向往新生活的想法,又有被旧时代旧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个夹缝人,使其性格具有双重性。
他对家庭有一种无奈的责任感,他顺应时代,又按耐不住内心的彷徨恐惧、对于弟妹的追求,先是反对,最后于梅、瑞珏的死使他产生了叛逆之心,背着家庭给弟妹以支持,将希望寄予觉慧身上,显示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巨变,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论《家》中觉新的形象《家》写成于1937年2月,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历史,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高觉新从小生活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弟的大家庭中,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注定要继承家业以续高家,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生活的开端。
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一)高觉新的服从性。
1、觉新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受孔孟之道影响极深,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
(1)他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本可以上大学,而且他本人也梦想着走进大学校门,并想上德国学化学,但毕业的当天,父亲的一句话便将他的梦击碎。
当父亲让他早日成婚,以续家业时,他无言以对,“不作声、只有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温和的”,他把父亲的话“都听懂了,只有点着头,表示愿意服从父亲的话”。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一、外国文学方向总论1、试论东方文学得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2、东西方悲剧精神得比较研究。
3、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前现代主义文学得异化主题4、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后现代文学得荒诞主题5、论存在主义作品中得荒谬感法国6、巴尔扎克得《人间喜剧》中得人物形象分析7、从《高老头》瞧巴尔扎克得创作风格8、巴尔扎克得《高老头》中得人物形象分析9、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得“金钱”主题10、从《高老头》瞧巴尔扎克对贵族得态度11、论《高老头》得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12、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13、试论《高老头》得创作特色14、《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15、《追忆似水年华》得时间观探析16、《追忆似水年华》得主题阐释17、从《追忆逝水年华》瞧普鲁斯特得“回忆得诗学”18、评左拉创作得自然主义倾向19、论福楼拜得现实主义20、幻想与现实得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得人生悲剧21、论包法利夫人得悲剧命运22、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23、《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24、从《伪君子》瞧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得艺术成就25、从《巴黎圣母院》瞧雨果得美丑对照艺术原则26、从《悲惨世界》瞧雨果得人道主义思想27、一个扭曲灵魂得再生——谈《悲惨世界》中得冉阿让28、试析《悲惨世界》得叙事特色29、呼吸英雄得气息——品读罗曼·罗兰得《名人传》30、扼住命运得咽喉——再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31、论约翰·克利斯多夫得形象特征32、试析《基督山伯爵》中得复仇色彩33、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34、《红与黑》得心理描写艺术探析35、《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得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36、论《红与黑》中得马蒂尔德形象37、论司汤达《红与黑》中得爱情观38、《红与黑》中于连得性格发展历程39、三重矛盾对立得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得人物塑造40、于连得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英国4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得形象分析42、论《威尼斯商人》得喜剧手法43、从《哈姆雷特》瞧莎士比亚得悲剧艺术44、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得男性(女性)形象45、论拜伦诗歌得艺术风格46、浅议狄更斯作品得人道主义精神47、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得“流浪汉小说”特征48、论狄更斯笔下得“小人物”形象49、从《双城记》瞧狄更斯得人道主义思想50、《双城记》中得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51、苔丝形象及其悲剧命运得分析52、偶然性与必然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命运主题53、传统性与现代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悲剧意识54、性格与环境——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人物形象55、从《德伯家得苔丝》瞧哈代小说得艺术成就56、论《傲慢与偏见》中得简•奥斯汀得妇女观57、迈向生命之虹得厄秀拉——劳伦斯《虹》得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8、爱得真谛——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得爱情悲剧59、劳伦斯小说《查苔莱夫人得情人》主题探析60、人类精神荒原得救赎——劳伦斯作品得主题探索61、劳伦斯《查特莱夫人得情人》在中国得传播与研究6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得完美结合——评劳伦斯小说《虹》得艺术特点63、劳伦斯作品主人公得情感解读——以《儿子与情人》为例64、论无政府主义对劳伦斯创作得影响——以《虹》与《恋爱中得女人》为例65、诗意地栖居——劳伦斯《虹》中反映得生态美学66、浅析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得人文主义精神67、试论劳伦斯小说中得两性关系及其文化价值观68、论《虹》得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69、论《儿子与情人》得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70、《简·爱》与女性尊严71、《简·爱》中得女性意识分析72、简·爱抗争意识得社会原因探究73、简析《简·爱》中得爱情观74、论《荒原》得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75、《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76、《呼啸山庄》得艺术特色德国77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得思想意义78《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得“狂飙运动”79论《浮士德》得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80论《浮士德》得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81试论《阴谋与爱情》得政治倾向性奥地利82卡夫卡小说中得异化主题83论卡夫卡《城堡》得艺术价值84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85卡夫卡《变形记》得“异化”内涵解读86从卡夫卡《变形记》瞧人性异化挪威87《玩偶之家》得思想意义88从《玩偶之家》瞧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得艺术成就89论易卜生戏剧得现代性90从《玩偶之家》瞧“社会问题剧”得特点西班牙91论《堂吉诃德》得讽刺意义92不朽得艺术形象——堂吉诃德得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93论堂·吉诃德形象得多面性爱尔兰94论《等待戈多》得荒诞派戏剧特征95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得身心异常现象——以《等待戈多》为例96从《等待戈多》瞧贝克特得语言哲学思想97从《等待戈多》中得“缺失”瞧贝克特得宗教期待98论《尤利西斯》中得“内心独白”技巧意大利99但丁《神曲》得思想意义100论《神曲》中得象征手法101《神曲》得艺术特点102从《十日谈》瞧薄伽丘得爱情观俄罗斯103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得爱情悲剧104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得人物悲剧105《复活》得思想意义106托尔斯泰《复活》人物形象分析107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得艺术性分析108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109安娜·卡列尼娜得爱情悲剧解读110论《安娜•卡列尼娜》得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111论安娜•卡列尼娜得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112从《安娜·卡列尼娜》瞧托尔斯泰得女性观113从《复活》得人物“复活”瞧“托尔斯泰主义”114浅论《复活》中得“忏悔贵族”115契科夫笔下得小人物116从XX(作品)瞧契科夫短篇小说得艺术成就117聂赫留朵夫得形象分析118论果戈理得幽默讽刺艺术(“含泪得笑”)119试论《死魂灵》得讽刺艺术120屠格涅夫笔下得“多余人”形象研究121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得艺术特色浅谈122高尔基《母亲》得思想性分析123高尔基《母亲》得艺术性分析124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得“复调”艺术125从《罪与罚》瞧陀思妥耶夫斯基得现实主义艺术特点126拉斯柯尔尼科夫得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127《静静得顿河》中得妇女形象简析128论萧洛霍夫《静静得顿河》得艺术成就129《静静得顿河》主题思想探析130《静静得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131爱与美得毁灭——浅析《静静得顿河》中女主人公得悲剧原因132试论《战争与与平》得艺术成就133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得艺术特色134论《母亲》得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135从《钢铁就是怎样炼成得》谈英雄形象得塑造136论《钢铁就是怎样炼成得》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美国137论马克•吐温得幽默讽刺艺术138论海明威得创作特色139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得反战主题与“迷惘得一代”人物形象140论海明威笔下得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141从《老人与海》瞧海明威得“冰山原则”142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得老人形象143论《老人与海》中得英雄主义144《老人与海》得多重象征解读145海明威得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146论《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得反战精髓147海明威作品中得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148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得反战主题探讨149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得人物形象150论玛格丽特·米切尔得女性主义观点在其著作《飘》中得表现151从《飘》瞧玛格丽特·米切尔得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152东西方女性婚姻爱情叙事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153福克纳作品中得视域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得叙述为例15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形象分析155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得艺术特色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得意识流手法156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得叙事结构哥伦比亚157《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得运用158论《百年孤独》得叙事艺术159浅谈《百年孤独》中得魔幻现实主义160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得结合古希腊161从《俄狄浦斯王》瞧索福克勒斯得悲剧艺术成就162浅析《俄狄浦斯王》得悲剧性163《荷马史诗》得英雄主义精神164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古巴比伦165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得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阿拉伯166从《一千零一夜》得中国故事中瞧当时得阿拉伯社会与伊斯兰民族精神167论《一千零一夜》得艺术特色希伯来168《旧约》得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日本169试论《源氏物语》得小说成就170论《源氏物语》得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71论《源氏物语》中得XX形象172浅析《平家物语》得悲剧性173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174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得影响175从《源氏物语》瞧平安时代贵族得婚姻176川端康成得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177论《雪国》中得XX形象178论《雪国》得艺术风格179现实与理想得碰撞——浅析川端康成《雪国》得创作手法180唯美世界中得景象美与形象美——简论川端康成《雪国》得境界美181论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得寓意182悲泣到世界得尽头——浅谈《挪威得森林》中“直子”第一次痛哭得文本意义183析《挪威得森林》艺术特色184在生死之间挣扎——论《挪威得森林》得生存意识185浅析《挪威得森林》得叙事手法186森林中得彼岸世界——从《挪威得森林》中透析村上春树得生命态度187浅析《挪威得森林》中得悲剧色彩188论《挪威得森林》中得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印度189《吉檀迦利》得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二、古代文学方向(一)先秦部分1、论中国古代神话得特色2、上古神话中得女性形象3、论中国古代神话得特色4、治水神话得蕴含意义5、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得基本特征6、论《诗经》得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7、论《诗经》得艺术成就8、《诗经·国风》得思想9、论《诗经》得写作特点10、《诗经》所反映得婚姻爱情生活11、《诗经》婚恋诗得民俗意义12、《诗经》与妇女问题13、论《诗》与《骚》得关系14、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得影响15、论《诗经》中得弃妇形象16、论《诗经》中景物得描写特色17、论《诗经》得讽刺艺术18、《诗经》得审美学特色19、论《诗经》中得征役诗20、论《诗经》中得婚恋诗21、论《诗经》中得史诗22、论《诗经》中得农事诗(其她类型,自拟题目)23、论《诗经》对女性得描写24、论《诗经》中得农事诗25、谈《诗经》中得爱国主义诗篇26、论屈原与《楚辞》27、论《楚辞》得文学史意义28、《离骚》象征手法探微29、从《离骚》瞧屈原得人格30、论《离骚》得艺术特色31、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32、论屈原得人格美33、《诗经》与《楚辞》比较论34、《离骚》得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35、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36、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得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得影响37、论《左传》得战争描写38、论《左传》与《国语》中得人物形象39、论《左传》中得行人辞令40、《左传》塑造人物得几种方法41、《左传》所体现出得作者得进步观点42、《左传》得艺术特色43、《左传》中得人物形象44、论《左传》得叙事特点45、论《左传》得妇女形象46、论《战国策》中得策士形象47、论《战国策》得思想倾向48、论《战国策》中得辞说艺术49、《老子》得艺术特色50、《庄子》得艺术特色51、《庄子》寓言得艺术成就52、论《庄子》中得人物形象53、论《庄子》中得畸人形象得描写及其思想蕴涵54、论《庄子》中得寓言特色55、孟子论辩散文得艺术风格56、论《孟子》得写作特点57、论《孟子》中得人物形象58、论《孟子》中得寓言特色59、论《论语》中得人物形象60、论《韩非子》得论说技巧(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61、论《史记》得抒情性62、《史记》人物传记中得文学价值63、从《淮阴侯列传》瞧《史记》人物传记得叙事艺术64、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得影响65、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66、司马迁就是怎样塑造项羽与刘邦得67、《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68、司马迁笔下得反面人物69、《史记》塑造正面人物得艺术方法70、《史记》诸侯形象述论71、《史记》将军形象述论7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得评价73、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74、从汉赋得特点瞧汉人得审美观75、论汉乐府民歌得抒情特点76、汉乐府民歌得艺术成就与影响77、从汉乐府民歌瞧汉代得妇女问题78、论汉乐府民歌得叙事艺术79、《古诗十九首》得艺术成就80、谈谈《古诗十九首》得游子情结81、论《古诗十九首》中得人生思考与抒情技巧8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83、《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84、司马相如大赋得艺术特点与成就85、《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悲剧初探86、《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异同论87、曹操与诗文革新88、论曹操得诗歌创作特色8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得贡献90、论建安文学得美学倾向91、阮籍诗歌得美学倾向92、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得贡献93、曹操在建安文学中得地位94、曹操其人与其诗95、浅析曹丕诗歌96、曹丕《典论·论文》得时代意义97、曹植诗歌得艺术成就98、曹植诗歌得文学价值99、论“建安七子”得文艺思想100、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得转变瞧生活经历对创作得影响101、潘岳哀诔文得创作特色102、论左思得《咏史》诗103、阮籍咏怀诗得抒情特征104、阮籍得身世及其《咏怀》诗105、隐士集团——“竹林七贤”106、论陆机诗歌得艺术成就107、论阮籍《咏怀诗》得朦胧美108、试论魏晋文人得命运109、从“桃花源”瞧知识分子得理想家园110、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得作用111、浅谈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112、试论南朝乐府诗与汉乐府诗得不同113、试谈建安诗歌中得山水景物诗114、陶渊明诗歌中得玄风理趣115、试论陶渊明诗歌中得鸟、酒与菊等意象116、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得艺术特色117、陶渊明得人格与诗风118、论陶渊明得田园诗119、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得归隐体验120、谈陶渊明诗得平淡与醇美121、鲍照诗歌得艺术特点122、论谢灵运得山水诗123、《搜神记》故事情节得几个特点124、论《世说新语》得小说性质125、论《世说新语》中得魏晋风流126、《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得描写127、《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128、《世说新语》得语言风格129、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得地位(三)隋唐五代宋辽金部分130、从文艺政策瞧唐诗得繁荣131、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132、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13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34、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135、盛唐边塞诗研究136、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137、论“初唐四杰”得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138、“初唐四杰”对唐诗得贡献139、论陈子昂诗歌得创新意义与过渡形态140、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得地位141、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得贡献142、论王、孟诗派得诗歌成就143、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144、试论王维得边塞诗145、王维诗歌得幽静美146、王维山水田园诗得艺术美147、论王维诗歌得画意与禅意148、论王维山水诗得美学特征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85、论李商隐诗得朦胧美186、中晚唐咏史诗得时代特征187、论唐传奇作家得妇女观188、李煜词得抒情特征189、论“花间派”对词创作得主要贡献190、花间词派得成因及艺术风格191、“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192、论李煜词在词史上得地位193、论唐代传奇得主要艺术成就194、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195、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得侠义思想196、唐传奇中得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得婚姻理想197、论宋代得爱国诗论198、宋词中月亮意象得描写199、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得意义200、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得意义201、宋词中“月”意象得传承与发展202、宋词中得少女形象分析203、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得差异204、论婉约词得风格205、论豪放词得风格206、欧阳修得散文风格207、论“二晏”词得艺术特点208、论柳永词得艺术特点209、柳永词得雅与俗210、谈柳永词中得市民情调211、论李清照词得艺术成就212、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213、李清照婉约词形成得缘由214、论李清照词得愁思215、李清照词创作得社会蕴含与价值216、论苏轼诗歌得艺术创新及其得失217、苏轼、辛弃疾诗词中得鸿雁形象探索218、苏轼词得风格219、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20、论苏轼得“超然”221、论苏轼得婉约词222、论苏轼得出世与入世223、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224、苏轼、姜夔词中得小序在词史中得定位225、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226、辛弃疾词军事意象得审美价值227、论辛弃疾词立功报国情结228、论辛弃疾得农村词229、陆游与辛弃疾得爱国情怀比较230、论范成大田园诗得艺术特点231、黄庭坚诗歌创作232、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得主要贡献及流弊233、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234、论陆游诗歌得主要艺术成就235、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236、论“永嘉四灵”得诗歌特点237、严羽《沧浪诗话》得诗论意义238、周邦彦词得艺术成就239、论姜夔词得主要艺术成就240、论吴文英词得主要艺术成就(四)元明清部分241、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242、元杂剧得梦境描写243、论关汉卿得戏曲艺术成就244、浅论窦娥得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45、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得塑造246、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247、论关汉卿得历史剧248、关汉卿喜剧中得弱小女子形象249、《琵琶记》中蔡伯喈得艺术形象250、论王实甫《西厢记》得主要艺术成就251、《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得艺术形象252、论白朴得戏曲艺术253、论马致远得戏曲艺术254、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255、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256、论元代得“水浒”戏257、论元代得公案戏258、论元好问诗歌得主要艺术特点259、论萨都剌词得主要艺术特点260、《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261、《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262、牡丹亭得人文主义色彩263、论《西厢记》与《牡丹亭》艺术结构得异同264、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65、论《三国演义》得文学价值266、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得艺术特色267、《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26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269、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得“哭”270、《三国演义》中得战争描写艺术271、论《三国演义》中得史实与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72、论《水浒传》得主要艺术成就273、论《水浒传》得招安结局274、《水浒传》得忠义观275、《水浒传》中得战争叙事艺术276、《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得审美比较277、论《水浒传》得人物形象塑造278、《水浒传》中得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279、《水浒传》中得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280、《水浒传》得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28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282、《水浒传》中得宋江形象及其成因283、《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284、《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285、从潘金莲瞧《水浒传》得婚姻与爱情286、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得悲剧性287、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288、论《西游记》得主题289、论《西游记》得叙述结构290、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291、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292、论孙悟空形象得悲剧性293、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294、沙僧得合作精神与协调艺术295、唐僧得领导艺术296、“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97、“吴中四才子”(或唐伯虎,或祝枝山,或文徵明)298、“唐宋派”代表归有光299、论“公安派”创作300、论“竟陵派”创作301、论明代俗曲得“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302、论晚明小品得写作特点303、从小品文瞧晚明文人心态304、论明代公案小说得类型与源流305、《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得文化警示意义306、《金瓶梅》女性命运悲剧原因分析307、《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分析308、《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心理剖析309、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310、论《儒林外史》得结构特点311、从《儒林外史》瞧明清科举制度312、《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形象论(范进、周进等)313、《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314、论《儒林外史》得写人技巧315、《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316、《二拍》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317、浅析“三言”得主题思想318、“三言”、“二拍”中得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319、论“三言”、“二拍”得结构技法。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例文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例文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论文参考例文篇1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以及精神层面的修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教学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
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
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
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
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
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
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张江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西北民族大学___准考证号:473610101052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焦福维(讲师)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Yu Qiuyu 's Prose张江 Dang wenhong目录摘要┈┈┈┈┈┈┈┈┈┈┈┈┈┈┈┈┈┈┈┈┈┈┈(Ⅱ)正文目录┈┈┈┈┈┈┈┈┈┈┈┈┈┈┈┈┈┈┈┈┈┈(Ⅲ)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注释┈┈┈┈┈┈┈┈┈┈┈┈┈┈┈┈┈┈┈┈┈┈┈┈(Ⅳ)参考文献┈┈┈┈┈┈┈┈┈┈┈┈┈┈┈┈┈┈┈┈┈┈(Ⅴ)后记(致谢)┈┈┈┈┈┈┈┈┈┈┈┈┈┈┈┈┈┈┈(Ⅵ)附录┈┈┈┈┈┈┈┈┈┈┈┈┈┈┈┈┈┈┈┈┈┈┈┈(VII)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党文红摘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
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
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3]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
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
《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