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合集下载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V
t
解:
=340m/s×0.1s×0.5=17m
障碍物和声源至少要相距17m以上,人耳才能把它们分开。
声音的速度---声速
障碍物
人+声源
回声
声音遇到障碍物又返回来的一种现象。
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就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A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考点:声速和回声计算
【典型例题2】
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实验1:用橡皮筋发声①你听到声音了吗?②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③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2:用一把直尺,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然后观察直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现象。
讲授新课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将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与音叉接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设计实验
转换法
实验器材:
音叉
铁架台
小球
细线
小球被弹起
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讲授新课
思考、讨论问题
(1)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不相同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由此推想,声音是
怎样产生的?
发声的物
体都在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液体可以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 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 它叫做声波.
课堂练习1:填空题

如图3-1-5所示,图 甲为人敲鼓,能发出 悦耳动听的鼓声,这 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产生的;图 振动 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 空气,就听不到铃声,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依靠______. 介质
本节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 物体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 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 射回来的现象。 4、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5、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在15 ℃时声音 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6、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
1.打雷下雨时,我们可以听到雷声, 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2.我们谈话时,可以听到彼此的谈话 声,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
空气可以传声
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 放在玻璃罩内,逐渐 抽出其中的空气,注 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 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注意声音的变化.
如果把空气全 部抽出呢?
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推理法)
解: V=340m/s t=1.0s 1 S= 2 V t 1 = 2 × 340m/s ×1.0s =170m 答:人与山峰相距170m
再 见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 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声音逐渐变大。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
想想做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 (不要是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 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有实验能得出 什么结论?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 真空 不能传声。 交谈,是因为_______
收 获
一、知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声速) 二、方法:(实验探究的方法、微小量 放大法、控制变量法) 三、能力:(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分 析归纳得出结论) 四、科学探究必须实事求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 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音在 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 V声=340m/s
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
1、与介质种类有关 2、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课堂练习
一、敲锣时,锣声是 锣面 的振动而产生的; 当用手按住锣面时,由于锣面的 振动 停止, 锣声也就消失了。
水可以传播 声音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猜想 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如果连空气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什么 样的形式在介质中 传播的?
水波的形成与传播:
声音的传播: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 波的形式传播的。
三、声速


木材可以传 实验的学生 播声音
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的耳朵在水中时还 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 他队员保持一致协调的。
二、声音的传播
发声体 声 带 发声体与听声者 间的物质 空 气 听声者 学 生 结 论
空气可以传播 声音
敲击桌面 的地方


实验的学生
木材可以传播 声音
扬声器

运动员
发声体 发声体与听声者 间的物质 听声者 结 论
声 带
空 气
学 生
空气可以传 播声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标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纸杯、棉绳、牙签、音叉、水槽、乒乓球、闹钟(或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声音的世界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声形并茂的声音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将食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咙处,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时喉咙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1
2
3
4
5
6
7
8
9
10
空气
5.课堂上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如图所示,将
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轻敲桌面,我们能听到清晰的敲击声,这个
固体
现象表明______可以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
液体
明______也能传声。
第5题图
1
2
3
45678 Nhomakorabea9
10
6.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第10题图
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微专题2 与声有关的计算
1.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 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
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在铁中的传播速
度为 /)
1
2
3
3.(2023·安徽)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
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
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
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 − ��。已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振动
振动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开课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公开课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播
主讲教师 黄雄飞
一起动手
声带 音叉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课堂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振__动___, __振__动___停止, 发声也停止。人说话、唱歌靠的是__声__带___的振动。
解 :S1=v空t =340m/s×4s=1360m
S2=v车t =15m/s×4s =60m
SAC= S1 S2 1360m 60m=710m
2
2
答:司机鸣笛时,汽车距高山 710m。
举 一 反 三
2.汽车以15m/s 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 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
解 :S1=v空t =340m/s×4s=1360m
S2=v车t =15m/s×4s =60m
SBC= S1 S2 1360m 60m =650m
2
2
答: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 650m。
举 一 反 三
3.匀速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当汽车离高山距 离为710m时鸣笛一声,4s后听到了回声,求汽车的速 度。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能够传声的物质叫做介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向外传播。
课堂练习
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 这说明( B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知道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动的形势传播。
2.难点:知道影响声速的因素,理解回声。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具:
音叉、细线、乒乓球、铁架台
课时数:2课时
2.实验二:将一只钢制刻度尺握在手中,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再将钢制刻度尺咬在口中,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实验中两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4.讨论:若没有了上述的这些物质,声音还能传到人得耳朵吗?
观察、思考
四、回声现象
1.什么是回声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2.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却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
学习、交流
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阅读教材“科学世界”部分,思考:
1.声音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2.什么叫骨传导?
学习、交流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反思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实验三:将一只手机调到振动加铃声,用细线悬挂在,拨打手机,观察并听手机发出的声音;再将真空罩中的空气抽去,再次拨打手机,观察并听手机发出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5.结论: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能、不能)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开篇,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如何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如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材通过“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振动与发声的直接联系;随后,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揭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科学规律。

此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初中生对声音现象虽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解和理论分析。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从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片段,如鸟鸣、水流、汽车喇叭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成35中学初三年级物理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本节课应掌握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传播的介质有哪此?声音传播的快慢
与哪些因素有关?
3、什么是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二、自学教材
三、互助学习: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以形式传播。

2、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和,
不能传声;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有关。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被回来的现象。

要听到回声的条件是。

四、教师点拨
五、训练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词中,声音是由、和振动产生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

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3、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4、一首名为《小儿垂钓》的诗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
可以在中传播。

临街的房屋人们都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这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古代的侦察兵为能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对此下列解释错误的
是()
A.马蹄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
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大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此”,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