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二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词二首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能够正确、有激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二、作者、作品介绍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遵义会议后,红军离开遵义,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是蒋介石封锁了长江,毛泽东当机立断折回再向遵义进军,二渡赤水,攻占桐梓。1935年1月25日凌晨,红军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终于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双调,四十六字,分上下两片,每片有一叠韵。

娄山关:本词的题目。

三、诵读感知

1、播放背景音乐《娄山关》,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学生配乐朗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

(1)读准字音如“咽”,yè,哽咽

(2)读准节奏如以“︱”表短停顿,“‖”表长停顿,“–”表连接音,“↗”表升调,“↘”表降调,加点表重音,那么上阙的朗读可参照以下方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学生自行揣摩下阙读法,教师点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读准情感

师:上下阙的写作内容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四、品悟鉴赏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这里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3、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马蹄声细碎杂沓,是因为山径崎岖、寒霜铺地、马匹数少喇叭声哽咽低沉,是因为西风劲吹、山峦重重以及诗人心情沉重。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呜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4、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5、“漫道”有人认为是“徒然说”的意思,有人认为是“漫漫长路”暗指接下来的长征路途遥远漫长,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

明确:无论哪种说法,都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

6、“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景?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黄昏景象,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7、围绕娄山关,诗人既描写了战前的行军情景,又抒发了战后胜利穿越的情志,但唯独省略了哪个环节?为什么这样处理?

明确:没有直接写红军激战的场面。虚实相生。

五、课堂小结

1、师生归纳艺术特色: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2、师生激情背诵。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提示:本词诗情画意,描写了秋之重阳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气度恢宏,毫无肃飒之气,令人受到无限鼓舞。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词,完成《学法大视野》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阕的关系。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领会上下阕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毛泽东《沁园春雪》是咏雪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作品。(板书课题)

二、作品简介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初步感知

1、字词:

(1)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2)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四、研习课文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