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

4
红线表示相生,蓝线表示相克
相生: 水——木—— 火——土——金 相克: 金——木—— 土——水——火
5
6
(2)阴阳:
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老子 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对立: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 阴阳互根: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阴阳消长: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 阴阳转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 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 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思想核心‚仁‛,其涵义有四,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 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宽容忠恕的精神 四是‚杀身成仁‛。把‚仁‛作为做人的最高的 标准
21
原始儒家的精神p246
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 一种根源感。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 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 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 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22
三、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 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思想的 经典 《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前后理论 一贯,层层推出,哲理博大精深,是一部 哲学诗,用韵精细。 《庄子》一书,其中《内篇》是他所作, 而《外篇》和《杂篇》出于门徒之手。整 个一部庄子的哲理性也很强。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
• 与道家相近,佛教智慧也用否定、遮拨的 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 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获得精神上的 某种自由、解脱。 • 佛教哲学以双遣对破等解构的方法来消解 心灵上的执着,使人自知其限制,自虚其 心,自空其说,以求容纳别人。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 天台宗 智慧是圆融的智慧 • 华严宗 主张“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 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禅宗 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在实际的人 生中才有自由,在自由中才有实际的人生。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 无为而无不为 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 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一步步肯 定;而把握或体悟道,则要用减法,一 步步否定。
庄子简介
• 庄子(约前369年—前 286年),汉族。名周, 字子休。 •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 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 •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 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老庄哲学”。
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 杀人的自然欲望。 •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 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凸现人性。
庄子的哲学思想
• 此身有限,吾生有涯。 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宇宙大化,人要面对 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 “无限”令它不安。 • 庄子的人生哲学提示人们由现实到理想, 由有限到无限,致广大,尽精微,遍历层 层生命境界,求精神之超脱解放。
道家真正的哲学智慧
• 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 执著、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 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象;得到一真理, 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 之内在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思想传统
•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 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 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的占卜科学理 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 热。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11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12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 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 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 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 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 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 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5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
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 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 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 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 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 “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 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儒墨显学
◇儒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 《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
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 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活贡孔
动献子
产给是
生教我
了育国
深事教
远 的 影 响 。
业 的 人 , 他 对
育 史 上 第 一 个
后将
世毕
的生
教精
育力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 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 “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 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 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 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 “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 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 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 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 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子回答:“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 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 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 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 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 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
做,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
礼来办丧事。
,死在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我淀融思大对子的也《 们在入维的中对记有论 民我了方影国孔录一语 族们我式响历子,些》 的的们、。史言是是就 个生民价它产行孔对是 性命族值的生的子孔孔
中的取思了追及子子 ,血向想深记其弟的 铸液都内远。再子语 成,早容而此传言录 了沉已、巨书弟行,
.
(1)“仁” (2)“礼” (3)“中庸” (4)“教”与“学” (5)主张“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