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同步记录
第三章-心电图机

V1~V6(1942年,Wilson提出)
25
电极和导联线
国际标准十二导联体系:10个电极;
4个肢体电极——LA、RA、LL、RL 6个胸部电极——V1~V6
导联线——多股带屏蔽层的电缆。 颜色
电极部位 左臂 右臂 左腿 右腿 胸
符 号 LA或L RA或R LL或F RL或N CH或V
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极化、除极和复极 5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6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一、心电图产生的机理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7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心 电 图:
心电图反映的就是兴奋由心房到心室的传导的时 间先后顺序及相应的兴奋强度。
8
第一节 心电图基础
44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心电图机的基本结构
输入部分 放大部分 记录部分 走纸部分 电源部分
45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1).输入部分
电极、 导联线
滤波、保护电路
导联选择器
输入缓冲放大
47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1、心电图机的结构 ---输入部分
A)、导联线
10根导联线,用于获取心电信号; 屏蔽线,屏蔽层接地; 芯线与屏蔽线存在100pF/m分布电容; 导联线颜色有统一标准
名为心电图机。
1924年,心电图机
的发明者,威廉
爱因霍文获得生
理学及医学诺贝
尔奖。
41
第二节 心电图机基础
一.心电图检测特殊性 频率范围:0.05Hz---100Hz 噪声和干扰
噪声:随机噪声<20uV 干扰:工频干扰 电极接触阻抗和极化电压 安全问题:防电击;减少漏电流。
实用心电图手册

实用心电图手册一、基本知识心电图是心脏电学活动的记录。
人体是一个很好的容积导体,心脏正是处于这一导体之中,可以将心脏的动作电流传至身体各部,因此,在一定的两个体表部位放置电极板,用导线连接心电图机,就可以描记心脏电活动的曲线,临床上称为电流图,简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夕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 除极过程:乂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见图1.1。
⑵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乂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1 期为快速复极初期。
2期为缓慢复极期,乂称为平台期。
3期为快速重复极末期。
4期是膜复极完毕为静息期或舒张期,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 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乂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见图1.2。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问;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RtFtZiHnA^K I _ E\ f 舷秘方向骨向电期 1 除云帽向姬就IH 枇槌「布向图1.2复极过程二、正常心电图2.1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 P 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2、 P-R 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 P-R 问期:是从P 波起点到QRS 波群起点之间相隔的时限,反映房室传 导的时间;4、 QRS 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5、 Q-T 问期:为从Q 波开始至T 波终止的时间,代表心室由开始激动状态 至完全恢复静止状态的时间;6、 S-T 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7、 T 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8、 U 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心脏电活动

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
=最大舒张电位。
动作电位: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窦房结细胞
0期去极化缓慢:幅度小, 时程长,
Ca2+缓慢内流(慢通道),慢反应细胞。
3期复极化:膜内电位最低下降到-60mV左右,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4)4期自动去极化 由最大复极电位开始自动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40mV)水平,
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窦性兴奋常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 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窦律“脱失”,直到下次窦房结兴奋 传来,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因此,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舒 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四)心肌的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1. 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 (1)钾离子:
细胞外高钾:轻度高钾:兴奋性增高(轻度去极化) 重度高钾:兴奋性降低甚至丧失(重度 去极化)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功能——运输: 气体(O2、CO2) 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激素 热量 免疫物质
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血管——引导和分配血流到全身各处
浦肯耶细胞 房室束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分类及各类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特点
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是引起和控制心肌收缩的起始因素。
一、兴奋性
指标:阈强度(阈值) (一)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 通道的性状:激活、失活和备用3种状态。激活和失 活状态时,无论受多强大的刺激,通道都不能被再次激活 而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上大部分钠通道(或钙通道)是 否处于备用状态,为细胞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2、膜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膜电位绝对值↑或阈电位
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精)

*意义:
(1)(生理意义)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而能保持
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以实现心脏 的泵血功能。 (2)导致期前收缩后发生代偿间隙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细胞能自动地、按一定节 律发生兴奋的能力。(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细胞: 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外)。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综合分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心室肌细胞、心房肌 细胞
2.快反应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3.慢反应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房结
区细胞、结希区细胞; 4.慢反应细胞非自律细胞: 结区细胞。
跨膜离子流及其对膜电位的作用 (1)内向电流: 正离子内流或负离子外
流,使膜除极化 (2)外向电流: 正离子外流或负离子内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 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自律细胞)
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 机械特性 收缩性(工作细胞)
心肌细胞的类型:
*依工作性质及有无自律性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有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特点2: 在心室内浦肯野系统传导速度快,可几
乎同时(0.03s内)到达心室内壁各处.
*生理意义: 使心室肌能同步收缩 (功能合 胞体), 产生较大力量.
四、体表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
(一)体表心电图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如果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
一 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 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记录到的图 形。 意义: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 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注意: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3、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操作标准化)要求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 心电图检查的基本原理及标准化操作流程 • 心电图检查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 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估 • 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01
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
性
03
心电图检查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
总结词:充分
详细描述:心电图检查质量控制要求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充分 培训,并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掌握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 和阅图技能。
检查设备的性能要求
总结词:严格
详细描述:为保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使用 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设备,同时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要 有严格的要求,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 良好的工作状态。
多功能性
未来的心电图检查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心电信号的检测 ,还将能够同时进行多种生理参数的监测,如血压、血 氧饱和度等。
人工智能在心电图检查中的应用
自动化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心电图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实现心 电图自动诊断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异常检测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自动检测心电图中的异常波 形和指标,从而提醒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记录的质量标准
总结词:规范
详细描述:心电图记录的质量标准包括记录的规范、清晰和完整。要求操作人员 熟练掌握心电图记录的基本规范和标准,遵循相关操作流程,确保心电图记录的 清晰度和可读性,同时还要保证心电图记录的完整性,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控
心电图基本知识、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心脏钟向转位
S-T段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 任何导联ST段下移均 ≤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 - V6 导联ST抬高 ≤0.1mV • V1-V2 导联ST段抬高 ≤0.3mV • V3 导联ST段抬高 ≤0.5mV
心电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3
心室内除极顺序异常,电轴改变: 激动起源于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起搏心律 室内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电轴左偏 左后分支阻滞,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数值范围 心电图波形组成:
P波
QRS波群
P-R间期
J点
ST段和T波
U波
QT间期
心房收缩
窦 房 结
QRS波群 3
电压:QRS电压和:至少1个肢导联≥0.5mV,
至少1个胸导联≥0.8mV Rv5<2.5mv;Rv1<1.0mV; RaVR<0.5mV 时间: QRS波群时间:0.06 ~ 0.10秒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VAT): VATV1<0.03s; VATV5 <0.05s Q波 Q波时间小于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aVR除外)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前支长,后支短
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I、II、V3 - V6 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电压不应低
于同一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校正Q-T间期(QTc)
根据容积导电的原理,
二、心电图导联(lead)
生理学课件 循环2 (2)

-60mV
②4期自动去极化离子基础: 内向电流: 随时间递增If (Na+) 外向电流:逐渐递减IK (K+)
③ If通道复极至-60mV时激活,-100mV完全激活 电压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If电流是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主要成分, 可被Cs2+(铯)阻断。
④ Ik通道去极-40mV时开放,复极至 -50mV开始 关闭,对4期自动去极化作用较小.
易产生传导阻滞 conduction block
3.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因素 ① 细胞直径大小:
细胞直径大,电阻小,局部电流大,传导 速度快;
②)生理因素:主要因素 ①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局部电流形成 快,强度大→传导快; 浦肯野细胞传导速度最快
η为血液粘滞度 blood viscosity
微动脉是主要的阻力血管。
(三)血压 blood pressure(BP) 1.定义: 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 力(压强) 单位:Pa(牛顿/米2,N/m2); mmHg 1mmHg =133Pa =0.133kPa
心房: P波反映两个心房去极化
心室: QRS波反映两个心室去极化 T波反映两个心室复极化 ST段对应于心室平台期;
动作电位记录的是单细胞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心电图记录的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是心肌
细胞膜外电位在体表的综合反映。
第三节 血管生理 Physiology of vessel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根据生理功能分类: 1.弹性储器血管
1.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性状: 静息、激活、失活
心电图基础知识培训

02
洋地黄类药物引起ST-T 改变、心律失常和传导 阻滞。
03
利多卡因导致心室停搏 和房室传导阻滞。
04
普罗帕酮引起QT间期延 长和室性心动过速。
用药过程中监测指标设置中定期监测心电图,关注心率、心律、QT
间期等指标变化。
血液学指标
02
定期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等)也可能影响QT间期,使用时需特别关注。
03
异常心电图诊断与处理原则
窦性心律失常分类及处理方法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超过100次/分,处理 应针对病因,如发热、贫 血、甲亢等。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60次/分,无症状 者不需治疗,有症状者可 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提高心 率。
窦性心律不齐
与呼吸有关的心律不齐, 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需 治疗。
心电图基础知识培训
目录
•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 正常心电图表现与解读 • 异常心电图诊断与处理原则 •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分析 • 药物对心电图影响及注意事项
01
心电图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电图定义及作用
心电图(ECG/EKG)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 的技术。
包括aVR、aVL、aVF导联,用于增强肢体 电位信号的记录。
胸导联
其他导联
包括V1-V6导联,用于记录胸部不同位置的 电位变化,对诊断心肌缺血/梗死等具有重 要意义。
如右胸导联V3R-V6R、后壁导联V7-V9等 ,用于特殊情况下对心脏电活动的补充记录 。
02
正常心电图表现与解读
正常心率范围界定
成人心率:60-100 次/分钟,一般为7080次/分钟,平均约 72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