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_设技术规范(正式发布版)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_设技术规范(正式发布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ICS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679 — 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supervision and controlsystem of smart substation2011-02-07发布 2011-02-07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 I I 1范围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体系架构及功能要求 (2)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架构 (2)一体化监控系统架构 (2)系统功能要求 (3)应用间数据流向 (6)6 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 (7)系统结构 (7)网络结构 (9)7 系统配置 (9)硬件配置 (9)系统软件配置 (10)时间同步 (11)性能要求 (11)8 数据采集与信息传输 (12)9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12)编制说明 (13)前言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一体化监控系统是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和生产管理的基础,是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备用调度体系建设的基础。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体系架构、功能要求和系统配置等,为智能变电站设计和建设提供技术标准和依据。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智能变电站的
运行维护管理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变电站的运行监控、设备巡检、维护保养、故障处理等工作,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多样化。
智能变电站包括变电设备、智能装置、通信设备等多种设备,需要
对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2. 数据量大。
智能变电站采集的数据量庞大,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
利用,以实现对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
3. 维护保养难度大。
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多、复杂,需要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
保养等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故障处理复杂。
智能变电站的故障涉及多种设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故障点
并进行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1. 加强设备管理。
建立设备档案管理系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全面管理,包括设
备的运行状态、维修记录、保养计划等,以便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处理。
4. 强化故障处理能力。
建立故障处理流程,对变电站的故障进行分类和记录,制定
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智能变电站规范要求

南方电网3C绿色电网输变电示范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部2011年6月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总则 (2)4变电站设计 (3)4.1站址选择 (3)4.2电气一次部分 (4)4.3电气二次部分 (9)4.4土建部分 (14)5输电线路设计 (18)5.1电气部分 (18)5.2结构部分 (26)6施工要求 (28)6.1一般要求 (28)6.2场地环境保护 (28)6.3大气环境保护 (29)6.4噪声影响控制 (29)6.5水污染控制 (30)6.6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措施 (30)附录本指导意见用词说明 (31)前言南方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绿色电网的任务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简称cccgp,即3C绿色电网,下同)。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基建一体化管理推进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南方电网公司基建部制定了《南方电网公司“3C绿色电网”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通过技术标准的建立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将智能、绿色、节能等理念逐步融入到电网工程建设中,不断提高公司基建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电网建设向“3C绿色电网”建设的逐步转变。
为规范开展3C绿色电网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建设,统一建设原则,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部提出、归口、组织编写并解释。
本指导意见起草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部、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本指导意见主要起草人:徐达明、李品清、邓恩宏、陈兵、周健、黄志秋、廖毅、游复生、简翔浩、侯婷、刘宝英、蔡田田、施世鸿、李涛、谭可立、吴琛、徐中亚、王咏莉、池代波、汪晶毅、龚有军、林方新、刘万群、张帆、赵雪竹。
1 范围本指导意见作为3C绿色电网输变电示范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示范工程建设的技术原则。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交流110kV~50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示范工程,其它类型的输变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变电站管理规范

变电站管理规范变电站管理规范是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和维护的重要规定。
以下是一份变电站管理规范的示例,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组织与管理1. 变电站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
2. 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定期进行培训。
3. 变电站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4. 变电站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档案,包括设备档案、巡视记录、故障处理记录等,以便查阅和审查。
5. 变电站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对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二、安全生产管理1. 变电站应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 变电站应进行定期的设备检查和维护,并建立设备台账。
3. 变电站应定期进行设备绝缘测试和接地测试,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4. 变电站应定期进行巡视和巡检,确保线路、设备和绝缘子的正常运行。
5. 变电站应加强对电气设备的隔离措施,禁止非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修。
6. 变电站应建立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权限制度,严禁违规操作和越权使用设备。
三、环境保护管理1. 变电站应建设围墙和道路,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
2. 变电站应定期进行油品和废弃物的清理和处理,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3. 变电站应加强对噪音和振动的控制,采取相应的隔音和减振措施。
4. 变电站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地下水位和土壤质量,确保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5. 变电站应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四、应急管理1. 变电站应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和器材。
2. 变电站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对能力。
3. 变电站应建立应急通讯系统,并定期测试和维护。
4. 变电站应设立警示标志和告示牌,明确应急疏散通道和设备的位置。
五、文明用电管理1. 变电站应加强对用电设备和电线电缆的检查和维护,确保用电安全。
2. 变电站应加强电力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用户的用电意识和安全意识。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摘要: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变电站的应用越来越多,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工作成为了日常管理的工作重点,分析并解决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次研究的立足点,以确保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减少智能变电站故障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提出了简要的观点,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1 智能变电站概述1.1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所谓智能变电站,是将变电站所有的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传输及输出,利用模拟信息技术将其全部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系统与网络。
智能变电站设备之间通信是以数字方式传递和共享信息的,随着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技术日渐成熟,以及网络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智能变电站的运用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条件。
1.2智能变电站功能特点1.2.1检测与控制功能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功能是对智能组件进行顺序控制和状态检测。
对高压设备进行顺序控制,有助于实现智能组件中的各项功能。
因而,智能变电站中,通常采用顺序控制的管理方式,对高压设备进行测控。
对监控中心的相关指令进行操作,利用自动功能,对其校核后,进而可以完成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相关设备的状态信息能够传递到智能变电站中,根据这些信息,维修人员可以对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通过监测,能够及时掌握设备的故障信息,从而及时进行维修与控制。
1.2.2智能警告功能监控系统能够针对智能变电站的故障发出告警,同时进行故障判断与辅助处理,能够对各种信号进行分类,并有序显示。
通过对告警信号的汇总,对信息信号进行处理,发现智能变电站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在做出告警的同时,给出解决和故障处理意见,变电运行和相关维护人员在辅助下,可以进行认真分析与科学决策。
2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设备的内部运行问题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不同,他是由新型构建材料组成,不管是信息的采集还是信息的传送或者处理,均明显区别于传统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摘要:未来电网的主流将以智能电网为主,现在我国的智网电能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一段时期,取得了不少成就。
在智能电网的体系结构中,智能电站是最主要的工作单元之一,智能变电站运行是否平稳,决定了智能电网的运行平稳性,但是现在智能电网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本文主要探讨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前言:我国的经济在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增加,而我国的电力建设工作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取得了越来越来越多的成就,我国的电网已经向着全面智能化的方向前进。
智能变电站等单元构成了智能电网体系,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稳定性决定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决定了居民和生产用电的稳定性。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得好,那么我国的电力供应就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当前我国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因此要求有关电力企业要加强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满足我国的用电需求。
一、智能变电站的相关特征智能变电站所使用的设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生产的低碳环保设备,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都是标准化模块所构成的装备,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反馈等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装备可以对整个电站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能够智能地设定维护周期,可以对电网的运行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甚至可以对简单的故障进行自动维修。
二、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常见问题1.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不完善智能变电站是一个新型事物,虽然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足,因此有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安排具体工作时无章可循,影响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质量。
2.运行维护管理队伍质量比较差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多科研成就,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这就导致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智能变电站的利用速度。
智能变电站规范

智能变电站相关标准和规范汇总Q/GDW 383-2009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09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394-2009 《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11145-201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标准化现场调试规范》Q/GDW 11024-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导则》Q/GDW 1808-20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通用技术条件》Q/GDW 11024-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导则》Q/GDW 1809-201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验规程》Q/GDW 1810-201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验测试规范》Q/GDW 11050-2013 《智能变电站动态记录装置应用技术规范》Q/GDW 11051-2013 《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性能测试规范》Q/GDW 11052-2013 《智能变电站就地化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Q/GDW 11053-2013 《站域保护控制系统检验规范》Q/GDW 11054-2013 《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相位核准技术规范》Q/GDW 11055-201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Q/GDW 414-2011《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 422-2010《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Q/GDW 426-2010《合并单元技术规范》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Q/GDW 428-2010《智能终端技术规范》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 580-2011《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验收规范》Q/GDW 640-2011《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41-2011《220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42-2011《330千伏-750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689-2012 《智能变电站调试规范》Q/GDW 690-2011《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校验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691-2011《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测试规范》Q/GDW 715-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技术条件》Q/GDW 750-2012《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 1161-2013《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175-2013《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429-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678-2011《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Q/GDW 1875-2013《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测试及验收规范》Q/GDW 1396-2012《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Q/GDW 733-2014《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验规范》Q/GDW 1976-2013《智能变电站动态记录装置技术规范》Q/GDW 11010-2013《继电保护信息规范》Q/GDW 1914-2013《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验收规范》Q/GDW 11361-2017 智能变电站保护设备在线监视与诊断装置技术规范Q/GDW 10131-2017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技术规范Q/GDW 10422-2017《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Q/GDW 10427-2017 变电站测控装置技术规范Q/GDW 11354-2017 调度控制远方操作技术规范Q/GDW 11661-2017 1000kV继电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 11662-2017 智能变电站系统配置描述文件技术规范Q/GDW 11663-2017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平台与整定计算软件数据交互接口标准Q/GDW 11765-2017 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建模及编码技术规范Q/GDW 11766-2017 电力监控系统本体安全防护技术规范Q/GDW 11794-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光纤回路及虚回路设计软件技术规范图黄色可以删除,有更新,涂红色的为新增的图绿色的11050、1976已经停用由10976替代。
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

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管理和运行。
第三条变电站的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和运行。
第四条变电站管理应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安全可靠。
第五条变电站应设立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确保变电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条变电站应制定管理制度、运行规程和操作规程,明确各个层级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七条变电站应设立管理机构,分设站长、副站长、巡视员等职位,并明确各个职位的职责。
第八条站长负责变电站的全面管理和运行,副站长协助站长工作,巡视员负责巡视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
第九条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变电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条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第三章管理制度第十一条变电站应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明确各项管理要求。
第十二条人员管理制度应包括人员招聘、培训、晋升、奖惩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工作要求。
第十三条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检修、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第十四条应急管理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事故报告和处理、应急演练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第四章运行规程第十五条变电站应制定运行规程,明确设备的运行操作规范,包括设备启停、调试、检修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六条运行规程应包括设备的日常巡检、定期检修、维护养护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第十七条变电站应定期组织设备的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和隐患。
第十八条变电站应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技术参数、巡检情况、维修记录等,以便于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 1 总则 2 引用标准 3 术语 4 管理职责 4.1 管理部门职责 4.2 运检单位职责 5 运行管理 5.1 巡视管理 5.2 定期切换、 试验制度 5.3 倒闸操作管理 5.4 防误管理 5.5 异常及事故处理 6 设备管理 6.1 设备分界 6.2 验收管理 6.3 缺陷管理 6.4 台账管理 7 智能系统管理 7.1 站端自动化系统 7.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7.3 智能辅助系统 8 资料管理 8.1 管理要求 8.2 应具备的规程 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 9 培训管理 9.1 管理要求 9.2 培训内容及要求 1 总则 1.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 1.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 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 Q/GDW 383-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Q/GDW 393-2010《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Q/GDW394 《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Q/GDW 410-2010《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 及编制说明 Q/GDW 424-20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25-2010《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26-2010《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 及编制说明 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 及编制说明 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 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Q/GDW640 《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6411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642 《330kV 及以上 330~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 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 《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电网生[2008]1261 号 《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 国家电网科[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 国家电网生[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 国家电网生[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 3 术语 3.1 智能变电站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 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3.2 智能电子设备 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接收来自外部源的数据,或向外部发送数据,或进行控制的装置,例如:电子多功能仪表、数字保护、控制器等,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环境中特定逻辑接点行为且受制于其接口的装置。 3.3 智能组件 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 可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计量、保护等全部或部分装置。 3.4 智能终端 一种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对一次设备(如:断路器、刀闸、主变压器等)的测量、控制等功能。 3.5 电子式互感器 一种装置,由连接到传输系统和二次转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组成,用于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以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 3.6 合并单元 用以对来自互感器二次转换器的电流和/或电压数据进行时间相关组合的物理单元。合并单元可以是互感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分立单元。 3.7 设备在线监测 通过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及时获取设备的各种特征参量并结合一定算法的专家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可对设备的可靠性作出判断,对设备的剩余寿命作出预测,从而及早发现潜在的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 3.8 交换机 一种有源的网络元件。交换机连接两个或多个子网,子网本身可由数个网段通过转发器连接而成。 3.9 IED 能力描述文件(ICD 文件) 由装置厂商提供给系统集成厂商。 该文件描述 IED 提供的基本数据模型及服务,但不包含 IED 实例名称和通信参数。 3.10 系统规格文件(SSD 文件) 应全站唯一。该文件描述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以及相关联的逻辑节点,最终包含在 SCD 文件中。 3.11 全站系统配置文件(SCD 文件) 应全站唯一。 该文件描述所有 IED 的实例配置和通信参数、IED 之间的通信配置以及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 由系统集成厂商完成。 SCD 文件应包含版本修改信息,明确描述修改时间、 修改版本号等内容。 3.12 IED 实例配置文件(CID 文件) 每个装置有一个, 由装置厂商根据 SCD 文件中本 IED 相关配置生成。 4 管理职责 4.1 管理部门职责 生产技术部(运维检修部)负责组织制定和执行智能一次设备及在线监测设备的技术规范,负责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组织开展智能一次设备运行分析并提出技术防范措施。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和执行智能二次设备的技术规范,负责所辖受控智能站运行信息的日常监视及遥控、遥调工作,组织开展智能二次设备的运行分析并提出技术防范措施。 安全监察部负责智能变电站安防管理,负责智能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 4.2 运检单位职责 运维单位负责贯彻执行上级单位颁发的智能设备运行标准和规范,负责编制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负责智能变电站的日常操作、巡视和缺陷管理,定期开展智能化设备运行分析。 检修单位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单位、部门颁发的智能设备检修标准和规范,负责编制智能化设备检修策略,负责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的检修、维护和缺陷处理。 5 运行管理 5.1 巡视管理 5.1.1 巡视管理基本要求 5.1.1.1 智能变电站巡视管理按照相关巡视检查制度执行,巡视周期按照《变电运行管理规范》 有关要求执行。 5.1.1.2 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正常巡视、全面巡视、熄灯(夜间)巡视、特殊巡视和远程巡视。 5.1.1.3 智能变电站的正常巡视每周应不少于 1 次。 5.1.1.4 智能变电站根据设备智能化程度、设备状态远方可视化程度,可采用远程巡视。 远程巡视可代替正常巡视,但不允许代替熄灯巡视、全面巡视和特殊巡视。 5.1.1.5 智能化变电站一次设备、二次系统设备、通信设备、计量设备、站用电源系统及辅助系统设备的日常巡视工作由运行单位负责, 设备的专业巡检由检修单位负责。 5.1.2 电子式互感器的巡视项目 5.1.2.1 设备标识齐全、明确、正确; 5.1.2.2 设备基础牢固完整,无倾斜、裂纹、变形; 5.1.2.3 设备无锈蚀,内部无异声、无异味; 5.1.2.4 套管、伞裙无裂纹、放电闪络现象; 5.1.2.5 均压环固定良好,无倾斜; 5.1.2.6 各引线导线松紧程度适中,无松脱、断股或变形; 5.1.2.7 前端装置外观正常,指示灯状态正常。 5.1.3 智能在线监测设备的巡视项目 5.1.3.1 检查监测单元的外观应无锈蚀、密封良好、连接紧固; 5.1.3.2 检查电(光)缆的连接无松动和断裂,检查油气管路接口应无渗漏; 5.1.3.3 检查电源指示正常,各类信号显示正常; 5.1.3.4 监控后台、在线监测系统主机监测数据正常,数据通讯情况应正常; 5.1.3.5 定期检查在线监测设备运行数据, 与历史数据比较,确认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5.1.4 保护设备(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的巡视项目 5.1.4.1 检查设备外观正常,各交直流空气开关正确, 电源指示正常,各类信号指示正常,无告警信息。 5.1.4.2 检查保护定值区正确,设备软、 硬压板投退正确。 5.1.4.3 检查装置无其他异常声响及异常气味。 5.1.4.4 远程巡视时利用远方监控后台定期查看保护设备告警信息,检查保护通信正常,保护定值区正确,各软压板控制模式和投退状态正确。 5.1.4.5 远程巡视重点检查测控装置“SV 通道” 和“GOOSE 通道” 信号正常。 5.1.5 交换机的巡视项目 5.1.5.1 检查设备外观正常,电源指示正常, 各类信号指示正常,风扇运转正常,设备运行环境温度正常,无告警。 5.1.5.2 远程巡视时利用远方监控后台检查计算机系统网络运行正常,网络记录仪无告警。 5.1.6 对时系统的巡视项目 5.1.6.1 检查设备外观正常,电源指示正常, 各类信号指示正常,风扇运转正常,无告警。 5.1.6.2 检查对时系统主、 备机运行状态符合运行方式要求; 5.1.6.3 检查保护装置时钟与对时系统同步正常。 5.1.7 监控系统、 智能终端、 合并单元和智能控制柜的巡视项目 5.1.7.1 检查监控系统运行正常,各连接设备通信正常,设备信息正确,保护软压板投退状态正确,电流、有功、无功显示值正常, 监控后台无异常报文; 5.1.7.2 检查智能终端、合并单元设备外观正常,电源指示正常,各类指示灯、通讯状态正常; 5.1.7.3 检查室外智能终端箱、 智能控制柜密封良好, 无进水受潮, 箱内温湿度控制器工作正常, 设备运行环境温度正常, 无异常发热, 柜内温度应保持在 5-50℃之间、 湿度应小于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