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协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
(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 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 协调人与自
厚德载物
身的关系
(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自主学习问题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什么 2、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向外辐射、传播
吸收
异国他邦的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
经济 地理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繁荣
宋元
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传承转折 转型与进步明清 近代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让他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友善、勤奋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已经蕴含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例如,古诗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对思乡之情的真挚表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了生动美丽的自然景象。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再比如古代寓言故事,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则。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在讲解《孔子拜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他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学生对儒家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古代礼仪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古人,模仿古人的行礼方式,感受礼仪之邦的风范。

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比如举办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七年级传统文化课文六单元

七年级传统文化课文六单元

七年级传统文化课文六单元孟子见梁惠王[2]。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4]』?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5],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6]。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7]:『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8],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9]:『时日害丧[10]?予及女偕亡[11]。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12],则移其民于河东[1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14],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15],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16],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学关于历史传统文化遗产课文

小学关于历史传统文化遗产课文

小学关于历史传统文化遗产课文我从小就爱读历史故事,当读到关于西安兵马俑时,我叹为观止。

曾经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不看秦佣,不算真正到过中国,我的心早就飞去兵马俑有无数次了。

去年的暑假,我终于去了我梦寐以求的“圣地”西安兵马俑了。

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

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那次,我们跟著导游一进来,人山人海,我们朝着一号坑跑回去,兵马俑遗址至至今,已经掘出了三号坑,其兵马俑不计其数。

据导游所说一号坑的辨认出约于年3月,其东端排序着全身穿战袍的战士俑,约存有210人,其余每边68人,前后、左右成事总计204人,共同组成方阵的后卫。

接着,我们又向着二号坑走去。

二号坑是年4月至5月间被发现的。

是我觉得最最特殊的一个坑,因其坑是呈曲尺形的。

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平方米。

它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是按前弩兵俑,约有60个。

中蹲跪式弩兵俑约160个,后为马车组约有8个,上有许多步马俑。

在听导游讲解关于二号坑的简介时,我脑海出现了一副秦始皇争霸天下的.画面。

我们稳步跟著导游回去三号坑。

已经在太阳吸油纸了存有一个上午了,我早已满头大汗、筋皮力竭,可以爸爸听说:“再秉持一下,毕竟人都去了就再秉持一下吧!”我只好勒吕塞县着停下来。

至了三号坑,导游停下来脚步对我们谈:三号坑于年5月11日挖掘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圆形凹陷字形。

三号坑出土文物较多,比如说一把千年burning的宝剑,但其兵马俑只有60多件。

据说曾经到项羽在坑里焚烧,拿走了很多兵器。

兵马俑从身份上来区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军吏,一类是士兵,士兵和军吏都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分。

俑坑中最多的俑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持青铜兵器,如弓、弩、箭链、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

导游又给我们说道:兵马俑的制作者们都就是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们,据传秦始皇命令如果这些陶工们搞的兵马俑们失条腿和缺点什么器官的话,就把这些搞陶土的人相对应当的器官割下。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Here is an essay on the top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Oxford English Textbook for Middle School":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spanning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a unique and fascinating aspe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one that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zed and appreciated around the world. The Oxford English textbooks used in many middle schools provide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this vibrant cultural heritage.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eatured in these textbooks is the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Developed by the ancient philosopher Confucius,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virtues such as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elders, and social harmony. The textbooks explore how these values shaped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nd continue to influence modern Chinese culture.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family and the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Another important el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vered in the textbooks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xtbooks delve into the holistic approa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seek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 body's natural yin and yang energies.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use of herbs, acupuncture, and other traditional healing practices, and learn abo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philosophies that guide this ancient medical tradition.In addition to Confucian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xtbooks also explore other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calligraphy, tea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Calligraphy, the art of beautiful handwriting, is presented as a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and a reflection of one's character. The textbooks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styles and the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 form.Tea culture is another fascinating asp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is covered in the textbooks.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and rituals of tea drinking,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ea and their unique flavors and health benefits. They also explore the role of tea hou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s that often took place within these spaces.Finally, the textbooks delve into the rich tradi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design principles that have shape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China for centuries. From the grand imperial palaces to the serene gardens and intricate wooden structures, students gain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artistry and symbolism inherent in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s.Throughout the textbooks, the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merely a dry recitation of facts and figures. Rather, the content is brought to life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engaging narratives, and visual illustrations that immerse the student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textbooks emphasize the continued relevance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trad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appreciate the depth and diversity of this rich cultural heritage.In conclusion, the Oxford English textbooks used in many middle schools provide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to the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rt of calligraphy to the architectural wonders of China, these textbooks offer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exploration of this vibrant and enduring aspe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se cultural elements, students not only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butalso develop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课文,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下面就来看看1~6年级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有哪些吧。

一年级:《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本,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单流畅,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三字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古代的帝王制度、礼仪文化、封建道德等。

《三字经》也对孝道、忠义、诚信等传统价值观进行了简洁准确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二年级:《弟子规》《弟子规》是由北宋儒学大家朱熹编写的启蒙读物,内容充满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

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

《弟子规》中渗透着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年级:《论语》选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一些选段特别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学习《论语》选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等,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精髓。

《论语》也是我国古代圣贤言行录,通过学习其中的经典格言和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年级:《孟子》选读《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孟子》选读,可以了解到孟子的人生哲学、政治理念、伦理观念等,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中也包含了很多寓言故事和典故,这些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国学经典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国学经典故事,如《左传》、《史记》、《三言两拍》等,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文解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文解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文解析【最新版】目录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与关系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3.传统文化的重要性4.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5.结语正文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与关系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相关的知识、技艺、信仰、习俗、制度等。

而文化传统则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延续性的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的基础,文化传统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节日庆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庆典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习俗的体现。

2.文学艺术: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雕塑、建筑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宗教信仰: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信仰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寄托和信仰。

4.礼仪制度:如婚丧嫁娶、尊卑礼仪等,这些礼仪制度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5.传统工艺:如陶瓷、刺绣、雕刻、织锦等,这些传统工艺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和智慧。

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传统文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维护民族团结和凝聚力:传统文化是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能够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维护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2.促进民族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和技艺,能够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促进民族的创新和发展。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提高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让民族的后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互性
文化传承性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
吸收 向外辐射、传播
异国他邦文化
和 而 不 同
中华传统文化:
(一)源:
1、起源特征
①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②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

文化的形成。

④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 认
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文化血脉 1. (1)文化;(2)奠基;(3)法家;(4)董仲舒;(5)魏晋; (6)佛学;(7)儒学;(8)宋元; (9)理学;(10)朱熹;(11)明清;(12)顾炎武;(13)经世致用; (14)西方;(15)民主;(16)马克思主义。 2. C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未中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仁者,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 ——孔子 ——《礼记·中庸》 ——《论语·颜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二)政治观:民本思想
1.发展: (1)春秋时期: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2.意义: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 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特点,它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担任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任。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和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经典诗词、古文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安排了70余首古诗,3篇古文,4篇白话文。

这些文章本身就的优秀的文化,它们的传诵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古诗中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言简意赅的语句等,都凝聚着古代文人雅士的神韵,也彰显着时代精神。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着力描写了隆冬冒寒竟放的白梅,静静的散发幽香,它的如雪的洁白表现的是诗人纯洁高尚的情怀,它的“凌寒”开放,表现的是诗人的坚韧顽强,它的“独自开”表现的是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

这是古代文人的特点,也是现代人应该继承的美好品质。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通过描写人们对鲈鱼美味的喜爱,和渔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鱼谋生,两相对比,一方面是优越的享受,一方面是浪尖上谋生,诗中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陆游的《示儿》用悲凉的语气表现了诗人因未见祖国统一的遗憾与悲哀,用遗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怀,足见其爱国情至深至切。

在这些入选教材的古诗中,有的古诗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山川四时的美景,表现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有的古诗抓住细节,表现离愁别绪、至爱亲情等,描写人间真情;还有的用豪迈的文笔抒发爱国热情、报国之志,表现人间大爱……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选入教材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要传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文主要是古代神话、寓言,六年级的《寓言两则》和《夸父逐日》,这里面寄寓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表现了他们淳朴的心灵和美好的愿望。

而白话文主要是选自《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传播古代经典小说,弘扬中华文化。

二、历史人物、故事中的传统文化
在S版语文教材中,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课文一共有36篇,其中包括古代神话人物女娲夸父、三皇五帝炎黄尧舜、名臣名相廉颇狄仁杰、文化名人孔子范仲淹、名族英雄文天祥邓世昌、艺术人才米芾梅兰芳、科学人才张衡黄道婆、民间人物孟母花木兰等40多个历史人物。

这些文章里面的故事虽然多元化,有神话,有传说,有民间故事,有科技人物故事,也有不被过去文人看好的梨园人物故事。

但这些故事都在宣传中国古代的传统和文化,
在宣扬中国古代备受推崇的传统思想,希望小学生能把这些民族性很强的传统及思想继承下去,保持我们民族的特点。

这些古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传统的民族思想。

如《司马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能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黄道婆》、《捞铁牛》、《曹冲称象》、《鲁班造伞》和《西门豹》等课文,是要学生通过古人的故事,懂得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而且应该在生活当中应用科学;《炎帝的传说》、《尧帝凿井》、《炎帝创市》等故事,是希望学生能继承远古先民心系天下、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程门立雪》、《孔子》、《孔子学琴》和《范仲淹的故事》等课文,传播一种勤学思想;《将相和》、《商鞅南门立木》、《狄仁杰公正护法》、《晏子劝齐王》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等课文歌颂的是一心为公、顾全大局的名臣名相;《郑成功收复台湾》、《民族英雄戚继光》、《香玉剧社号》、《左公柳》、《海上英魂》、《文天祥》和《虎门销烟》等课文则是歌颂保家卫国,甚至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还有《陆羽与〈茶经〉》宣扬的是中国茶道,《花木兰》歌颂的是“忠”、“孝”美德,……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良传统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这些优秀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中国的古诗词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古代先民的视角审视世界,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美好的愿望都表达了出来,同时他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的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开天辟地》、《牛郎织女》、《女娲造人》、《三借芭蕉扇》、《哪吒闹海》等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这些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等美好愿望,同样也能表象他们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能牵扯出方方面面的文化,但为人们所熟知的重大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它们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从中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的精髓。

反映节日的课文主要有《“年”的来历》、《重阳节的传说》和《端午节的由来》等三篇,古诗有《寒食》、《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三篇。

它们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气氛和情感等方面着笔,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节日的意义、习俗和文化,并希望我们的小学生能从这些节日中感悟我们民族的精神,继承我们祖先的优秀传统,保持我们民族的特色。

而《火把节》、《雪顿节上看赛牛》则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引入了课本,更加丰富了
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是丰富多彩的。

五、历史古迹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中,《敦煌壁画》、《山海关》、《编钟》、《卢沟桥》和《赵州桥》等课文都是介绍历史古迹的课文,它们从艺术、历史、建筑等方面介绍这些建筑古迹和文物。

《敦煌壁画》是佛家文化的精华,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成就和创造精神。

《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山海关》是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能让人感受到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

《编钟》以恢弘的气势、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以及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震惊了世界。

《卢沟桥》不仅对卢沟桥展开了生动具体的描述,还阐明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了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精神。

它们都是我们古代优秀文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它们承载着古代先民的创造才能、艺术才能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现代人传承和发扬。

六、从外国名著中的外国文化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不光中国有,中华民族有,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

小学语文教材也选取了很多外国外国文学作品,它们通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样,能表现其国家、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人们都说:“文化无国界。

”的确是的,要不然这些外国文化怎么会传入中国呢?而且现在一些外国的“洋节”在华人中还备受亲睐,有的甚至超过了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

这都是因为外国文化也好,中华传统文化也好,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积极向上的精华所在。

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信仰、传统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把它们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并加以区别,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思想境界更加开阔,不会闭关自守,也更利于本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S版教材在编排上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把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教材的体系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上很好地利用这些教材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后世子孙始终保持我们民族本色,使中华民族得以复兴,让中华民族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3年2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