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s,GI-NETs)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胃肠道肿瘤,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一、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基本特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主要分化为胃内分泌细胞瘤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两大类。
其病理类型包括类癌、类癌瘤、癌和癌瘤等。
类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良性生物行为,生长缓慢,罕见转移,较好的预后。
类癌瘤性质介于类癌和癌之间,但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容易有浸润性生长。
癌则属于恶性肿瘤,侵犯深层组织,有明显的转移倾向。
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腹部不适、腹泻、胃酸过多、消瘦等。
其中,腹泻是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性表现,约占患者的80%。
值得注意的是,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大小和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类癌和类癌瘤的症状较轻,而癌的症状相对较重。
(一)病理形态特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低分化细胞低分化细胞见于高度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呈现失去器官特异性,有大而深染的核、明显的核仁增生,核质比异常。
此外,还可见分裂像和凋亡现象。
2. 化生现象化生现象是指肿瘤细胞在一定的刺激下发生了非正常的分化。
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化生现象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典型细胞分化为腺上皮细胞和类癌细胞。
3. 形态多样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形态多样性是其病理特点之一,主要表现为细胞形态、胞质特点、核分裂活跃度等方面的变化。
(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主要通过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肿瘤标志物。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染色物包括免疫组化法(IHC)和特殊染色法。
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明确地辨认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病理诊断。
直肠类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附13例报告)

发 现 问 题 及 时治 疗 。
2 1 内镜特点 : . 病变位于齿状线上 4~8m处 9例 ( 9 ) 肿瘤呈半 c 占6 % , 球 形 凸起 , 径 0 4~12 m 不 等 , 面 光 滑 , 正 常 粘 膜 覆 盖 , 泽 稍 苍 白 直 . .c 表 有 色 或 与周 围粘 膜 相 同 , 检 时质 较 韧 。1例 病 变 2 2 m, 广 基 息 肉样 外 观 , 取 .e 呈 表 面糜烂不平 。3例位于齿状线上 9—1e 直径 0 5—1O c 3 m, . .O m不等 。内镜 诊 断 直肠 癌 2例 , 肠 息 肉 6例 , 肠 腺 瘤 3例 , 肠 隆 起 病 变 性 质 待 查 ( 除 直 直 直 不 外粘膜下肿瘤 ) 。所有病例肿块均为单发。 2例 2 2 病理特点 : . 肿瘤主要 位于粘 膜及粘膜 下层 , 面粘膜 隆起或有 糜 表 烂形成 ; 型类癌细胞较小 , 形 、 圆形 、 边形 、 方或柱 状 , 态一 致 , 典 圆 卵 多 立 形 胞浆嗜酸性或空亮 , 界不清 , 圆、 圆形 , 核 卵 较深染 , 染色质 细腻 , 分布 均匀 , 无明显核仁 , 核分裂相少见 ; 瘤细胞 呈片巢 或小梁细带状 , 部分可呈 管状、 腺 泡 状 或 菊形 团状 结 构 , 质 为 少 量 纤 维 组 织 或 富有 血 管 的 纤 维 组 织 。 1 间 3例 免疫组化染色 表现 为: 经 内分 泌 标记 N E、y 、 g 神 S Sn C A阳性 , 部分 表 达 大 C A、 M 个 别 C P ) E E A, K( n 阴性 , i 7有 1 ~5 不 同程 度 表 达 。 K 一6 % % 23 治疗及预后 : . 1例肿 块 直径 大 于 2 m, 据 肿 块 的位 置 而 行 Dxm c 根 io 手术 , 本 见肿瘤 浸润肠壁 全层 , 后辅 以化疗 , 标 术 随访 3年 , 无 复 发 或 转 尚 移 。1例 外 院送 检 标 本 , 巢 直 径 只 有 04 m, 位 于 粘膜 下 层 以上 , Mls 癌 .c 且 行 i e 手 术 治 疗 , 后 1 并 发 腹 水 , 动 出 院 , 去 随 访 。 6例 肿 瘤 直 径 小 于 术 0天 自 失 1m大于 0 5 m, 内镜下 行局部 切除 或行 E c .e 在 MR治疗 , 本切 缘未见 癌残 标 留, 局部未及肿物。4例直径小 于 0 5 m, . e 内镜下行 高频 电凝 切除 +扩大切
早期胃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早期胃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改善胃癌的预后,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1991~2006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生部位、胃镜表现、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42例早期胃癌发病的平均年龄52岁,高峰期在50~69岁。
结论:左上腹部隐痛不适是早期胃癌的常见症状,纤维胃镜检查是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早期胃癌左上腹隐痛纤维胃镜检查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1~2006年42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病例,年龄36~78岁,平均52岁,高峰在50~69岁,其中男27例,女15例。
42例早期胃癌中,临床症状以左上腹部隐痛不适为主占100%,伴返酸嗳气8例,伴呕血,黑便4例。
胃镜直视下诊断为癌的有26例,误诊为胃溃疡者6例,胃炎者10例,诊断阳性率61.9%;胃镜加活检,检出率可提高到92.9%,有3例误诊为糜烂性胃炎。
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11例,黏液腺癌8例。
42例早期胃癌中,行胃癌根治术10例,胃大部切除术30例,胃姑息性切除手术2例。
术后生存5年以上者40例。
讨论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
自从纤维胃镜普及应用以来,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占胃癌总数的50%以上[1]。
近年来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已高达95%以上。
本组42例早期胃癌占医院同期胃癌手术病理的4.3%,其中1991~1999年8例(19%),2000~2006年34例(81%),显然近几年明显高于20世纪90年代,此应归功于纤维胃镜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纤维胃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胃内的形态变化,并对可疑之处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因此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
早期胃癌胃镜下基本表现为范围2.0cm 左右的局灶性黏膜剥脱,浅凹陷,形态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有薄沙样灰白苔;部分病例呈隆起型,反光增强,外围黏膜皱襞僵硬、紊乱。
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

2 38 ・
M o e Pr c i a e i i e d m a t l c M d c n ,M a c 0 9,Vo . ,No 3 r h2 0 121 .
直肠 的 内镜诊断及 临床病理分析 类癌
胡祥 鹏 ,吴 明 , 启槐 , 静 , 朱 赵 马升 高 , 俊 丈 杨 【 要 】 目的 探 讨 肠 类 癌 的 内镜 诊 断 及 临床 病 理 特 点 。 方 法 摘 料。 结果 吲顾 性 分 析 I 例 值 肠类 癌 患 者 的 临床 资 1
选 国 内相关报 道提示直 肠类癌 患者就诊 国 内报 道认 为 , 择 内镜 下 局 部切 除术 、
榆 触 及肿 块 , 叶 l 其 I 例有 指 套 染 血 , 例 的主 要症状 中以便 血 、 3 大便次数 增多 、 下腹 经肛 门或 经腹 肿 块局 部 切 除术 后可 以治 九 肠 指 检未 触 及 显肿 块 。 有 病 例 均 痛较 为常见“。 所 。 本组 中患者便血 4 , 例 下腹 愈 ; 于 直 径 l2c 的直 肠类 癌 , 对 ~ m 浸 尢 类 痛 综合 征 表 现 。 l 内镜 诊 断 I 2
7 肖 肠 类 癌 术 前行 内镜 榆 查 , 诊者 4例 : 径 小 于 l m 的直 肠 类癌 8例 , 1 伴淋 巴结 转 移 , 例 确 直 c 仅 例
选川结肠镜下高频 电切除术、 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手术进行 治疗 : 直肠不典型类癌 3 , 径均大于 2c 均有 例 m, 淋 巴结转移, { 2例伴肝转移, 其 ・ 选用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手术进行治疗。 结论 内镜检查是术前诊 断l 肠类癌
20 0 7年 3月 兆 收 瀹直 肠 类 癌 l 例 ,其 l
类 癌 是 一种 发 生于 胃肠 道和 其 他 器 瘤 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展程度, 其中肿瘤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对27例早期胃癌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贲门部10例、胃窦10例、胃体小弯7例;黏膜内癌13例、黏膜下癌1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17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6例;乳头状腺癌2例;其中溃疡恶变4例、乳头状腺瘤恶变2例。
所有病例癌周均形成散在淋巴小结且有淋巴间质反应;27例癌周均有腺上皮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或胃腺囊形成伴肠上皮化生;无癌转移的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
50岁以上男性占44.44%,术前胃镜难于确定诊断占81.48%(22/27),胃镜刷片与活检病理诊断率为96.15%。
早期胃癌最重要、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笔者强调,胃镜下病变不典型时要做刷片与不同方位多点取材活检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法,要重视癌前病变与随访;并认为,癌周有淋巴小结形成及淋巴间质反应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早期胃癌预后好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早期胃癌临床病理资料与方法收集本科手术切除的胃标本700余例,其中早期胃癌27例。
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并以病灶为中心“十”字交叉取材(四张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且有完整病历资料和病理资料加以分析。
结果年龄与性别:年龄32~65岁,平均50.37岁。
50岁以上12例,占44.44%,男19例,女8例,男∶女=2.4∶1。
临床与病史:上腹部不适、剑突下疼痛,为隐痛、刺痛,反酸呃逆,多数病人有呕吐胃内容物史,个别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
临床上最重要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
胃镜诊断情况:肯定诊断5例,难于肯定诊断22例(81.48%),胃镜报告病变大小普遍大于术后大体检查大小。
病理情况:①部位:贲门10例,胃窦10例,胃体小弯7例。
②肿瘤大小:肿瘤直径0.4~0.8cm。
③肉眼分型Ⅰ型(隆起型)5例,Ⅱ型(平坦或浅表型)10例,Ⅲ型(凹陷型)12例。
④术前病理诊断结果:15例活检阳性,11例胃镜刷片阳性,1例为食道中下段癌术后标本发现早期贲门癌,术前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5.1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
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
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
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的病理改变

90%以上的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
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
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推测此可能与日本人和欧美人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Godwin 综合2837例类癌,85.5%分布于胃肠道内。
胃肠道外的发病部位有支气管、肺、头、肝、胰、子宫颈、腮腺、尿道、甚至睾丸或卵巢等。
Orloff综合文献3000例胃肠道类癌的分布,依次为阑尾47.0%、回肠27.5%、直肠17.0%、胃2.5%、结肠2.0%、空肠1.5%、十二指肠1.3%、Meckel憩室1.0%、胆囊0.2%。
以阑尾最多见,阑尾、回肠和直肠三者占全部胃肠道类癌的90%以上。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粘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
少数瘤体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
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类癌瘤存在。
回肠类癌常为多发,瘤体较小,直径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
国内一组统计78例,直肠类癌部位均在直肠10cm以下范围,瘤体大小约0.2~2.5cm,多小于1.0cm,形似息肉,但无蒂。
切面观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边界清楚。
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
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细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胃肠道各部分类癌的胞浆内颗粒形态与组织化学各呈不同表现。
小肠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故为亲银性。
胃类癌细胞的颗粒呈圆形,银染色反应时,必须加入外源性还原剂才呈阳性反应,故为嗜银性。
直肠类癌细胞的颗粒较大,圆形,均匀一致,亲银和嗜银的染色反应均阴性,故为无反应性。
(搜集)类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为瘤细胞的排列呈多样化,Soga等根据排列方式分成5型。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
它以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不同于其他胃癌类型的预后因素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征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组织学类型、细胞学特征和分化程度。
首先,在肿瘤组织学类型方面,胃印戒细胞癌可分为两种亚型:单纯型和混合型。
单纯型是指肿瘤组织中占优势的印戒细胞达到50%以上;混合型是指印戒细胞与其他组织类型的混合存在。
其次,在细胞学特征方面,胃印戒细胞癌的突出特点是肿瘤细胞胞质内富含黏液性物质,使其成为“印戒细胞”。
最后,在分化程度方面,胃印戒细胞癌通常属于低度分化,即肿瘤细胞具有低度分化或未分化特征。
二、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分期。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老年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
其次,肿瘤大小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较大的肿瘤往往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此外,淋巴结转移是胃印戒细胞癌预后不良的一个常见因素,淋巴结转移的程度越广泛,预后越差。
最后,分期是评估胃印戒细胞癌预后的关键指标,通常采用国际癌症分期系统(TNM分期)进行分期,其中T分期、N分期和M分期都与预后密切相关。
三、治疗策略和进展针对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是胃印戒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尽可能切除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对于晚期患者,化疗和放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此外,针对印戒细胞的药物治疗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靶向HER2阳性肿瘤的曲妥珠单抗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胃印戒细胞癌的治疗策略将会不断完善,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综上所述,胃印戒细胞癌具有独特且明显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组织学类型、细胞学特征和分化程度。
同时,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是影响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
2018-08-20T14:27:42.0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 作者: 刘光艳
[导读] 分析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贵州省水城县人民医院
553000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胃肠道类癌患者22例,收集所有
22
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类癌标本,全部标本经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观察所有胃肠道类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所有患者进行
术后随访
结果:22例患者中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胃肠道类癌 结论: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胃肠道肿瘤的
认识,在治疗诊断之前及诊断过程中对患者体内出现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患者的肿瘤性质,尽早治疗,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
关键词: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单上,胃肠道肿瘤高居第二位,死亡率位列前三。大量相关医学
报道表明,胃肠道肿瘤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民的健康,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其预后与肿瘤的大
小、发生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组织形态类型以及转移情况有密切联系,而之后的治疗则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故对我国国内的胃肠
道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诊断,意义重大,现将本次诊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选取
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胃肠道类癌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年龄范围:36-76岁,
平均年龄
56岁。
患者纳入标准
(1)经过手术前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
(2)患者意识清楚,无其他精神性疾病,有基本理解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
(3)无其他严重的并发性疾病;
患者排除标准
(1)患者有其他肿瘤;
(2)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3)患者存在精神性疾病或患者意识不清楚,无基本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2
病理诊断方法
采集所有22例患者的原始就诊病历,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主要仪器设备:切片机、生物组织脱水机、生物组织自
动包埋机、恒温烤箱、冰箱、不锈钢高压锅、微量移液器以及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等。
肿瘤组织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里切片,所有切片经HE染色,观察所有切片、组织学类型,观察切片浸润深度,记录胃肠道肿瘤
的病理组织学类型、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浸润生长情况。
1.3
术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临床医师每月对患者开展1-2次左右的电话随访,2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失访,2例胃窦部类癌患者及3例回肠类癌症患者
由于术后复发和癌细胞广泛转移于
2年死亡,1例回肠类癌症患者存活11个月,其余13例患者随访3—6年至今健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别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诊断结果
肉眼:肿块位于胃底2例,胃窦部1例,阑尾盲端8例,回肠8例,直肠3例;形状:结节状12例,息肉状6例,溃疡状4例;胃和肠病变
范围直径范围在
0.5—5.0cm之间;阑尾结节直径1.0—2.0cm,边界清楚;肿块切面实性,呈灰黄色,质中等,界限清楚,无包膜;显微镜
下:癌组织位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有
6例浸润至浆膜层,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大都呈圆形卵圆形,细胞大小中等,形态一致,边
界不清楚,胞浆内含有酸性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较少见;癌细胞大都呈巢片状或条形状排
列,部分呈腺管状。
类癌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本组病例病程5—20个月,由于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由于类癌早期主要表现
为黏膜下肿块,而且病理特征十分复杂,核分裂像和异性增长规律不够普遍,给临床病理诊断加大了难度,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
床病理诊断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与类癌生物学的相关因素如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组织形态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
度等,这些都有助于胃肠道癌症的临床病理诊断的开展,早期诊
断意味着为患者治疗争取了有效时间,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几
率。
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受到了影响有所变化,现如今,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由过去医疗领
域重点防治的各项传染性疾病转变为了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各类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
断上升,已经变成了一种最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对于胃癌
患者所开展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外科手术治疗,随着生理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我们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目的已经不仅仅停留在
单纯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率这个层面上了,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更应该成为临床治疗上应该考虑的指标
因素。对胃癌患者开展临床病理诊断,对于提升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勇.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4):7-8.
[2]
刘洪羽.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1):37.
[3]
张静芳,杨海军.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3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5,7(03):221-224.
[4]
耿振宏,孙希印,魏超,韩莹,董艳光,李新功.24例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1):1368-
1373.
[5]
李辛辛. 89例胃肠质瘤临床病理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2.
[6]
邓晶晶. 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7]
李玉明,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赵刚.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和外科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胃肠
外科杂志,
2006(0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