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期间,孙殿英、石友三等小军阀也起兵参与反蒋,后来结果如何
民国第一变色龙石友三 他为何落到被活埋的下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第一变色龙石友三他为何落到被活埋的下场
导语:石友三生于1891年,字汉章,吉林省九台市放牛沟人。
他18岁从军,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以及日本人等,而又
石友三生于1891年,字汉章,吉林省九台市放牛沟人。
他18岁从军,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以及日本人等,而又先后背叛,被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1932年,石友三在天津日租界寓居,并在日军的支持下成立了特务组织“便衣队”,与日军配合,在河北地区多次组织针对国民政府的武装暴动。
1933年5月,中日签订《塘沽协定》,石友三在日本支持下出任国民政府冀北地区的保安司令。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投机钻营的石友三顺应时势,率军抗日。
他的保安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他在军长宋哲元手下任第181师师长。
同年底,石友三任国民革命军第69军军长,后任第10军团总司令。
1940年4月,反复无常的石友三觉得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就在开封与日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择机正式向日军投降。
石友三准备投靠日军的消息很快被军统局掌握,蒋介石得知后非常震怒,他当即给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下了道密令,命他在石友三投日之前尽快将其处决。
卫立煌接到密令后,斟酌了半天执行任务的人选,最后圈定高树勋。
高树勋早就想干掉石友三,可是若以自己的名义邀请石友三到新8军防区议事,老奸巨猾的石友三绝对不肯过来。
高树勋来回踱步,思索良策,忽然想出一个计策:可请鲁西行署主任孙良诚来办这件事。
生活常识分享。
军阀孙殿英另一面:曾援助红军武器聘共产党人做顾问

军阀孙殿英另一面:曾援助红军武器聘共产党人做顾问孙殿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到河南永城看一看,那里有孙殿英呱呱坠地的哭声;到亳州看一看,那里有孙殿英的屠城;到清东陵看一看,那里有孙殿英的罪恶;到天津五大道看一看,那里有孙殿英的别墅;到河南汤阴看一看,那里有孙殿英的落魄;到武安的牛头看一看,那里的孙殿英什么也没有了。
人死了,都会搬搬家,住进一个永久的小屋——墓地。
生前好友、亲朋,谁想念他了,就过来站在墓地的面前,烧几张纸,燃几炷香,对墓中的他说:“我看你来了。
”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
非亲非故、甚至是隔代的陌生人,也会饶有兴趣地来到墓地看看,就像我到武安牛头。
朋友把我领到牛头村后的一道南堰根儿说:“当初,孙殿英就埋在这儿。
”我向四面看了看,啥遗迹都没了,只有孤独——不,孤独也没了,前几年,孙殿英的骨骸被家人迁走了,埋在哪里?不知道。
我不茫然。
这儿,毕竟是孙殿英的第一墓地。
据说,孙殿英死后,边区政府和牛头村村民从人道主义出发,用九块柏木做了一口棺材,让他在这入土,并在一块碑上刻上“孙魁元之墓”,竖在墓前。
文革期间,牛头村村民建戏院,到处寻找建筑材料。
几个村民来到了孙魁元的墓地,见这块碑是块建筑材料,就说:“孙魁元,盗墓贼,凭什么立碑?”就把它移来垒了戏台。
东陵大盗孙殿英,乳名金贵,字魁元。
他的“字”,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很少提到过,作为他的人生句号,出现在墓碑上,多少给了我一些惊喜。
1孙殿英的墓没了。
然而,另一座墓却是有的,那就是清东陵。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入关,直捣高阳城。
孙殿英有个先人叫孙承宗,就住在高阳。
他曾任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虽然退了,但孝忠明王朝的赤心还是耿耿的。
他带着家人登上城楼,和全城民众一起守城,不幸,城池被攻破了,孙承宗当了俘虏,誓不降清。
这样,悲剧自然就发生了:当时,孙承宗七十多岁了,还是被活活勒死;孙家老小满门遭斩,全城百姓也遭到屠杀。
天不灭孙。
当清军屠城的时候,孙承宗的四子有一个保姆,带着他一个男婴逃了出来,急匆匆地往河南去了。
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

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中原大战发生在上世纪的1930年5月到11月,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军阀混战。
中国当时所有有势力的军阀都被卷入到了这次战争之中。
那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原大战的结果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中原大战的结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以阎锡山等人组成的反蒋联盟。
冯玉祥的势力遭到了沉痛的打击,他原来的地盘经过这次战争全部丢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势力因为他的失败,最后也都归附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他没有了和其他军阀抗争的实力。
阎锡山也兵败如山倒,他带着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东老家,没有了以往的实力。
桂系军阀也缩回了广西。
除了奉系军阀,其他军阀和他们一样,实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没有了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抗争的实力。
奉系军阀在这次战争中硕果颇丰,河北、绥远和察哈尔等地都被其获得。
蒋介石政府在这次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他借此统一了中原地区。
中原大战的结果对蒋介石政府来说并不是特别好。
他为了赢得这次中原大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经费,财政濒临破产。
蒋介石原本用来围剿共产党的军队,也因为战事需要被调用了很大一部分。
中原大战两个联盟共伤亡30多万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二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原大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原大战的意义中原大战是一场军阀混战。
因为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所以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大战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历史进程看来,中原大战的意义有四点。
第一点,中原大战是军阀混战的顶峰时期和结束时期。
这次战争蒋介石集团、阎锡山集团,以及粤、桂、川、滇等数个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势力集团都参与了进来。
最终以蒋介石政府为首的蒋奉粤联盟打败了反蒋联盟,夺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在这以后,军阀混战归于平静。
第二点,中原大战成就了蒋家王朝。
中原大战的胜利,蒋介石政府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且经过这一次战争,原来许多强大的军阀势力都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了,冯系军阀土崩瓦解,阎系军阀也没有了挑战蒋介石政府的力量,蒋介石政府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军阀。
东陵大盗孙殿英最后的人生结局

东陵大盗孙殿英最后的人生结局作者:王贞勤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2期1947年5月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一举攻克了豫北重镇汤阴,俘获了国民党暂编第3纵队中将总司令孙殿英。
孙殿英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天下。
孙殿英,1889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马牧乡。
1928年夏,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马兰峪清东陵,率其工兵营先后炸开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坟墓,盗窃了大量稀世珍宝。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孙殿英为逃脱罪责,用盗来的宝物到处行贿,最后终于逍遥法外。
抗战全面爆发后,孙殿英所部在河北、豫北等地多次与日军作战,并数度与八路军发生摩擦。
但孙殿英为人处世极为圆滑,在同日军和八路军为敌的同时,又分别同他们暗有来往。
例如,在他的新5军军部附近,他就开设了3个招待所,分别招待国民党将领、八路军和日本人,可谓“狡兔三窟”。
1943年4月23日,孙殿英率部投降日军,成了汪伪政权的“和平救国军”。
日寇投降后,孙殿英自称是受蒋介石派遣打入敌人内部的,所部摇身一变又成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路军。
解放战争开始后,孙殿英追随蒋介石打内战,该部被改编为新编第3纵队,孙殿英任总司令,驻防豫北重镇汤阴。
1947年3月22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动豫北战役。
对于刘邓大军的进攻,孙殿英自恃地说道:“根据这两天来对汤阴全部工事的视察,我敢断言,只能野战、不善攻坚的共军没有飞机、坦克,要想进我固若金汤的汤阴城,哼哼,妄想!”双方在汤阴城下激战了近半个月,孙殿英的兵力日渐减少,枪支弹药也不多了,而城外的解放军却越围越多。
5月1日傍晚,解放军用十多门大炮向汤阴东北角城墙发起猛烈轰击,很快就将城墙掀开一个20多米宽的缺口。
这时候,孙殿英直接急电蒋介石求援:“共军正在攻城,汤阴难保!快快派兵救援!”蒋介石与孙殿英早有积怨,且这个时候确实也难以救他,遂回电曰:“望兄以当年守亳州的精神顽强坚守!顽强坚守!”电文不无讥讽之意:当年中原大战,孙殿英坚守皖北重镇亳州城,蒋介石的中央军屡次进攻屡次受挫,伤亡惨重,蒋介石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孙殿英之死真相

孙殿英之死真相
谢武申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
【年(卷),期】2015(0)3
【摘要】近年,坊间关于东陵大盗孙殿英最终结局的文章,均语焉不详。
笔者聆听过曾任刘邓大军参谋长的李达上将、情报处处长柴成文等提及孙殿英与刘邓大军的关系和他的死因。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鹿钟麟、朱怀冰、石友三等曾向八路军129师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孙殿英时任国民党陆军暂编第5军军长,他采取"中立"的姿态,不进攻八路军,但也暗中帮助鹿钟麟、朱怀冰等。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谢武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3
【相关文献】
1.孙殿英之死真相 [J], 谢武申;
2.后真相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坚守r——从"寒门博士之死"事件的传播说起[J], 贾丽云
3.抗战初期军统南京区正副区长之死真相 [J], 王炳毅
4.国民党名将张灵甫之死真相 [J], 周炳钦
5.试论建宁王李倓之死的真相 [J], 李文才;王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解密军阀石友三堪比吕布 专倒戈坑上级 被活埋黄河岸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军阀石友三堪比吕布专倒戈坑上级被活埋黄河
岸边
导语: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武功很厉害的人,因为老是换老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此人当然就是武能战三英,文能骑貂蝉的吕布。
而在中国近
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武功很厉害的人,因为老是换老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此人当然就是武能战三英,文能骑貂蝉的吕布。
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位换老板换得很勤快的人。
据统计,其一生换了七个老板,最终却被部下活理。
此人就是军阀石友三。
石友三是吉林人,小时候很穷,在一个粮坊当学徒,可是为人很机灵,粮坊的少爷看他不错,送他去读书,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个叫商震的人。
这个商震后来成为了阎锡山的大将。
读了书,石友三心就大了,当了一名北飘,跑到北京混日子。
没什么关系只有去当兵,一开始在吴佩孚下面当兵。
可是当兵没也没啥前途,工资都发不出,最后导致新兵兵变,石友三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没趁机发点横财,竟然从军队中被除名了。
从此,石友三又成了一名北飘人员,直到他碰到了一生中的恩公:冯玉祥。
一开始,石友三给冯玉祥当马夫,别以为是个弼马瘟的职位,其实以前的马夫就相当于现在的司机。
就此,石友三成了冯玉祥的心腹,随着冯玉祥升迁而升迁。
最终成为冯玉祥下面的十三太保之一。
到了1926年,石友三已经当上了师长,跟着冯玉祥投在国民党部下跟阎锡山打仗,石友三率部进攻,打了两个月,还是挺卖力的,但
生活常识分享。
军阀石友三简介

军阀石友三简介石友三别名石汉章,他的一生先后投靠又被判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所以有“倒戈将军”之称。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石友三人物简介石友三别名石汉章,他的一生先后投靠又被判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所以有“倒戈将军”之称。
石友三一生反反复复,投机钻营,曾经火烧少林寺,给我国文物、佛教事业造成不可推卸的伤害。
1940年,高树勋将石友三活埋在黄河岸边。
石友三人人物生平投吴佩孚石友三于1908年从军,入清朝新军第三镇吴佩孚部下,驻河北廊坊。
不久,第三镇兵变,石友三流落北京。
投冯玉祥1912年,石友三再度从军,投入冯玉祥部下,任其马夫、亲兵,后随冯逐渐升迁,石友三曾经任营长,1924年,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便提升石友三为第八混成旅旅长驻防包头,任包头镇守使,成为其十三太保之一。
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石友三任第六军军长兼第六师师长。
1926年,国民军遭到奉系、直系和晋系的围攻,石友三负责对晋系的军事行动,由于晋系的指挥官恰是其师商震,两军达成停战协议,故石友三部在国民军全面溃败之时居然实力反而扩大,有了三个师的规模。
1926年3月,冯玉祥通电下野离包头赴苏联考察后,石友三在晋军的拉拢下在包头宣布投降晋军阎锡山,编为十四师,仍驻包头。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苏联和中国国民党的支持下返回国内,决定出兵支持北伐,五原誓师后组成国民军联军。
石友三因背叛冯玉祥投靠晋军,害怕得到报复,乘车前往五原赔罪。
一见冯玉祥扑身跪在地上大哭起来,冯玉祥说:“过去的事,一概不谈,过两天我就到包头去!”1926年10月8日,国民军联军总部迁至包头,石友三叛离阎锡山晋军编入国民军联军,再度投靠冯玉祥。
1926年11月24日,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撤离包头赴陕西,石友三为援陕第五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但石友三迟迟不动,直到奉军万福麟部逼近包头,他才率部离包。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冯玉祥是近代爱国将领,虽然他因为“倒戈将军”的名声有瑕疵,但是他在近代抗击侵略的战争中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手下的“西北军”在近代也是一支有名的军队。
十三太保的名称源于唐朝末年,军阀李克用。
他收十三名义子,十三名义子英勇善战,都很有名,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最有名的是是十三子李存孝,素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之称,王就是项羽,将就是李存孝。
后来人们经常以“十三太保”来称呼手下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我们来看看,冯玉祥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他们都是90后,1890后。
其实这其中一些人基本没什么贡献和事迹,对于一些人来说反而像粉刺。
佟麟阁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
中学课本上,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佟将军指挥29师在卢沟桥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韩复榘,河北人曾经名震西北,华北,中原的军阀之一。
文武双全深受冯玉祥喜爱。
但是后来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不抵抗日寇,企图反蒋。
后来被蒋介石逮捕处决。
石友三,吉林人石友三名声很差,他背叛冯玉祥后来又投靠冯玉祥。
随后投蒋叛蒋,抗日投日多次反复无常。
最后成为汉奸,被同为十三太保的孙良诚设计活埋。
孙连仲,河北人抗日战争著名将领,坚守台儿庄闻名中外。
1990年病逝于台湾。
向抗日英雄致敬。
孙良诚,天津人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汪精卫,是日伪军重要头目。
解放战争后被捕,1951年,病死于苏州监狱中。
张维玺,山东人中原大战后,他没有跟随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选择了天津隐居。
抗日战争期间,为解救人质,出面找孙良诚。
日伪军逼迫其就任副司令。
他拒不接受,被日伪军毒死。
刘汝明抗日战争期间,抗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兵败退到台湾。
晚年心系大陆,写下很多回忆文章。
1975年病逝。
过之纲,安徽人。
中原大战后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期间退居法租界,没什么功劳。
在西北军长期管理财金工作。
1957年,病逝。
葛金章1924年,参加永定河抗洪救险。
中原大战后依附韩复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大战期间,孙殿英、石友三等小军阀也起兵参与,后来结果如何
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军阀混战,当时比较著名的军阀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及上百万部队参与其间,即使远在东北的张学良后来也卷入其中,派出十余万精锐入关参战。
此外,还有诸如孙殿英、石友三、万选才等小军阀,他们也无一例外在反蒋旗帜下参战。
孙殿英部退入晋南,靠贿赂获得1师番号
孙殿英以“东陵盗墓”闻名于世,可谓臭名昭著。
北伐战争结束后,孙部由军被缩编为师,导致他对蒋介石恨之入骨。
当阎锡山答应恢复其军级建制后,他立即率兵投靠,并在中原大战期间表现出色,在亳州城面对6倍于己的敌人围攻,坚持抵抗3月之久,直到西北军前来解围。
不过,也正是孙殿英这一表现,使其连投降的机会都无法获得。
无奈之下,孙殿英只能与西北军残部一起北渡黄河,退入山西境内,后来靠着贿赂张学良的参谋长荣臻才获得1个师的番号,勉强维持了下来。
在抗击日寇期间,孙殿英虽然也偶有闪光表现,但1943年其在豫北地区率部投敌,并诱捕了上司庞炳勋,从此在盗墓贼之外,又落下“汉奸”恶名。
1947年春,其在汤阴被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野战军破城
俘虏;同年秋天因病重死去。
石友三朝秦暮楚,得张学良庇护又再度反叛
石友三原本是西北军的一员,不过1929年蒋冯战争期间就随韩复榘一起,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从此自成一系。
不过与始终追随蒋介石的韩复榘不同,石友三在中原大战期间又倒戈反蒋,部队也扩编为第4方面军,下辖5个军,成为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平起平坐的方面军总司令。
可惜,中原大战后石友三再度走投无路,只好转而走张学良的门路,得到第13路军的番号。
但这个天生反骨的家伙朝三暮四,很快又联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等人再次反叛,并打起了第5集团军的旗号,失败后避居天津。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靠着昔日袍泽宋哲元等人的支持,再度东山再起,却又与日寇暗通款曲,最后被部下高树勋等人设计活埋,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镇嵩军遭遇中央军反扑,大战初起就倒戈投蒋
万选才的名字没有前两位响亮,但其所辖部队却赫赫有名,就是原属刘镇华统领的镇嵩军,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等人。
北伐前期,镇嵩军奉张作霖、吴佩孚之命,从河南攻入陕西,围困杨虎城等人坚守的西安古城8个月,导致全城饿殍满地,死亡6万余人,恶行昭彰。
北伐战争胜利后,镇嵩军投靠冯玉祥被缩编为两个师。
中原大战爆发后,万选才被任命为第6路总指挥,奉命进攻陇海铁路沿线,这里恰巧也是中央军设防最严密的区域。
蒋介石麾下出身黄埔的7个嫡系师,即徐庭瑶第1师、顾祝同第2师、陈继承第3师、蒋鼎文第9师、陈诚第11师、冯轶裴教导第1师、张治中教导第2师等部队悉数集中于此,因此万选才部遭到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不愿参加反蒋的刘镇华弟弟刘茂恩战场倒戈,扣押万选才后率部投靠蒋介石,后来万选才被处决,成为中原大战各路小军阀中下场最惨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