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论文溥仪

合集下载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直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于他的历史角色评价,各方意见不一。

有些人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人,理应被指责和唾弃。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身不由己,被历史所束缚,应该被视为一个受害者。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历史角色评价。

一、政治层面评价从政治层面来看,溥仪确实软弱无能。

他对于国家大事的认知和掌控能力极其有限。

在辗转于各地流亡期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

即便在被康克清等人压制下登基做了皇帝,他也绝对不是什么有能力的统治者。

他很快就被科举派大臣所掌控,无法做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决策。

甚至在最后一刻,他仍然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导致真正统治国家的人士都陷入了真空状态。

二、文化层面评价从文化层面来看,溥仪也是有自己的优点的。

正是因为他出身自满族皇族家庭,才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他学习了汉文,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十分喜欢读书,也尝试过发扬满族文化。

他并不像其他的清朝皇帝那样愚昧,记忆力和阅读能力也极佳。

他在出版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写过一些书,出过版。

他的文化修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对于缓和汉族和满族关系也有好处。

三、人道主义层面评价从人道主义层面来看,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也颇有争议。

他虽然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但他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却值得肯定。

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却在努力推行改革,希望给百姓带来一些宽容和解放。

他尝试着推进废妻、赎身、赦免、打通汉语以及废科举等改革,试图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宽容、进步。

他也希望减轻老百姓的苦难,曾经下令各地删除苛捐杂税,轻化官员判决等等。

他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教父贺龙的启蒙,贺龙的人道主义思想很可能对溥仪产生了影响,让他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想法。

他在晚年时期对待下人非常宽容,没有像皇帝一般对待他人,算得上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君主。

综上所述,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是复杂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诚敬为本,无人之我见,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荣辱不惊,生死不易,志存极物,不使一夫所失。

辛未仲冬书,宣统御笔。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在天津的七年,特别是他在静园生活的几年,是他人生思考已经成熟,而且行动可以自由的年代。

也就是他可以自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说,自己做的年代。

尽管当年他的思想主旨是要实现清朝复辟,是要挽回在他手上失去的国家政权,因此也做过许多错误的决策,甚至相信日本军阀,陷入他们为侵略中国而摆设的各种阴谋,由此而在张园和静园留下了一些错误、甚至罪恶的记录。

然而,这都是一页页与国家和民族息息相关的历史,是能够见证许多重要事实真相的历史,是不可以忘记的。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第一个问题:溥仪为什么来到天津?以天津为过渡,实现出国留学的夙愿。

十六七岁的他受到庄士敦的鼓动,要到英国去留学,以现代知识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一条新的道路,去寻回祖宗的江山。

为什么是天津?因为当时天津的殖民地色彩非常突出,“遗老”文化独树一帜,当年落魄的前总统、前总理,失意的督军、省长等高官政客和军阀头领们,大多把天津外国租界地作为最佳避风港,携家人、财宝在此落脚,寻求“洋保护”。

溥仪也是这样的心态,认为这里华洋杂处、中西交融,“遗老”、“遗少”很多,退可安逸享受、静观时局,进可从容举事、一呼百应,有助于实现他复辟大清的愿望。

实际上,在来到天津之前,庄士敦与英国公使交谈后告知英国政府对于接纳溥仪已无兴趣,英国政府变卦了。

后溥仪采用赴日的建议,先到天津再看形式决定。

但是,到津后虽经努力,东渡计划仍被搁浅了。

凡尔农·麦克尼兹在《被放逐的皇帝》一文谈到溥仪时说:“目前他在世界上已无任何重要价值。

看起来,也永远不会再有那样煊赫的一天了。

”很明显,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其重要原因是溥仪想去之国的政府在当时不愿接纳,认为溥仪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

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既有政治上的阻力,也有经济上的原因。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其末代皇帝,经历了一系列坎坷的命运。

溥仪出生在1884年,他是光绪帝的弟弟。

由于历史的变迁,他成为了光绪帝的继任者,并在濒临崩溃的清朝时期执掌权力。

然而,溥仪的命运却充满了曲折和困难。

一、皇位的即位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溥仪在两岁时即被立为光绪帝的继承人,成为了清朝的未来皇帝。

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清朝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动乱,使得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而溥仪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成为了年幼的皇帝。

二、戊戌政变与溥仪的退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中国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清朝的统治。

在这个危急关头,溥仪被迫在1908年退位,清朝被迫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溥仪的退位,象征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

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溥仪的新生活溥仪的退位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将会安逸。

相反,他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剧变,中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全新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成功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溥仪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他远离了紫禁城,来到民国的都城北京,开始了与常人相似的平凡生活。

四、溥仪的政治参与与失败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他对政治的追求并未停止。

他曾试图参与政局,成为当时政治游戏中的一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适应新政治土壤的变化,也没有得到民众和政治精英们的认同。

溥仪的政治参与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迫离开政坛,转而从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五、溥仪的困顿与流亡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溥仪经历了一段困顿和流亡的岁月。

由于政治失败,他在中国的生活变得艰难。

他曾在天津、上海等地流亡,与一些复杂的政治势力有过接触。

随后,他被安排去日本生活。

而在日本,他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待遇,生活条件艰苦。

六、溥仪的晚年与历史评价溥仪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的晚年生活,直至1967年去世。

他坚持写作,记录清朝的历史。

论溥仪

论溥仪

论爱新觉罗.溥仪的性格与近代史的走向历史的聚光灯往往聚焦在丰功伟业的伟人身上。

然而在胜利者背后的往往有着一些其他角色,他们的故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也是我个人十分热衷的。

爱新觉罗.溥仪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近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悲怆,充满个性又折射历史的人物。

近代史中有一个角落是出于他的,这位不可思议前后经历过三次登基与退位的末代皇帝,个性有太多处与近代史的走向有关系了。

溥仪是赶时髦的。

在他的英国帝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记载的溥仪在皇宫中安装了电话,与庄士敦密谋逃出紫禁城变卖国宝出国留学,废除了太监制度之外,在天津的溥仪爱打高尔夫,打太极拳,打网球。

溥仪骨子里的时尚的另一种解释便是他能很快接受一种又一种形式上的“皇帝”,期中首当其充的则是在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的“执政”一职。

这加速了东北三省的沦陷,以及加深了中国人民遭到日本关东军的迫害。

溥仪是懦弱的。

这是可想而知的。

从他三岁登基以来,执行过的最大的政策估计就是废除了太监制度,当然这还是庄士敦的想法。

而在他担任“执政”时期,他的懦弱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他签署了一份有一份日本剥削中国的协议而敢怒不敢言,无条件得保持沉默。

更讽刺的是他居然在每天早上上厕所的时候办公,“批阅奏章”。

当然,他不需要看内容,他只负责签名。

可想而知的是,日本在东北三省的肆无忌惮是合法的了。

加上蒋介石对所谓共匪的围剿而把日本搁置一边,日本似如鱼得水。

溥仪是执迷不悟的。

作为封建体制下的继承人,溥仪一直保留着恢复大清帝国的强烈愿望,这本无可非议。

但是历史永远是在进步的,经历了两次退位的溥仪理应早就明白落后的封建体制是时候退出历史的舞台了的,然而他执迷不悟地相信了自称是“友邦”的日本能辅佐恢复大清王朝而投向了这个拥有狼子野心的国家。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溥仪成为战犯在苏联逃亡的过程中,他依旧不相信共产党最终会胜利,对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抱有一丝希望,知道他出狱后的几年改造过后感慨道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政党。

近现代史论文溥仪

近现代史论文溥仪

以研究溥仪为例201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法学1104班[键入公司地址]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以爱新觉罗•溥仪为研究对象内容摘要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

三年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

1932年到1945年间,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蛊惑,他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苦涩的传奇色彩。

他先后做过大清及伪满洲国的皇帝,新中国的罪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造就的他如此不平的人生?关键词爱新觉罗·溥仪清朝复辟日本伪满国改造爱新觉罗•溥仪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我上二年级时。

那是我私下得到一首诗谜,写道:宣统江山一旦丢,大清王朝无人保。

中国少了擎天柱,自由人士不出头。

谜底是富国强兵的“富”,现在看到答案,竟有些好笑。

儿时不懂,只知道宣统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那时,宣统,清朝,末代皇帝这些字眼对我而言就像美国、英国一样,在我心中不带一点色彩,只是闲暇时口里唱着的顺口溜的成分。

渐渐地,我从小孩长成少年,从少年长成青年,爱新觉罗•溥仪逐渐走入了我的眼中,将我的视眼染成呈暗红色。

溥仪,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我眼里的溥仪

我眼里的溥仪
我眼里的溥仪
目录
人生简介 三个阶段 性格公式 笑谈人生
1
2
3
4
Page 2
人生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 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王朝的末世之 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三年 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1932 年到1945年间,他受日本关东军的欺 压蛊惑,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先 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这充满苦涩的传奇人生--从大清国的 皇帝到新中国的罪犯,到中国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里面有着怎样的 荣辱酸甜?让我们走进溥仪的人生,感 受属于那个时代的不一样的色彩。
Page 8
性格公式
不管他是皇帝还是逊帝还是傀儡或者囚徒,他都没有放下 皇帝的架子,认为自己就该享受别人对他的服务。比如在苏 联的时候,每次过年,他与溥杰等伪满战犯吃饺子,总是他 第一个吃;每次学习改造时,也总是等溥仪离场后,其他人 才一个个离开;劳动时,溥仪放不下架子,也是他的弟弟妹 夫侄子替他去干。
Page 9
笑谈人生
溥仪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故事,他用一个 帝王的传奇人生,书写了慈悲加残忍,谦 虚加骄傲。我们悲悯着他的痛,也依然学 习者,敬仰着他的诚恳的转变。不禁之间, 历史的风沙迷了双眼,一出出的故事情怀, 上演了一段段的人生,每一个人的背后, 都站了一整个时代。 难怪世俗常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Page 3
三个阶段
溥仪没有亲情 的童年。
从溥仪被逐出 宫到接受改造。
溥仪接受改革 到去世。
1
2
3
Page 4
性格公式
如果把溥仪的性格列成公式的话,那就是:

近代史 ——溥仪

近代史 ——溥仪

从专制到民主——溥仪金融132班2013221153金融132班2013221153 吴雪娇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局长后藤基夫时说:‚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1溥仪,他的一生是从皇帝到公民的一生。

他无法选择他最初皇帝的身份,而这皇帝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也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无法像平常人一样。

从他当上末代皇帝,之后坐上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的位置,再到后来日本战败东北解放后他成为了战犯,再到最后他出狱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个公民。

溥仪,便是旧中国迈向新中国的过程反映到个人上的一个缩影。

溥仪的转变,就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

末代皇帝身为皇帝,他是不称职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无辜的,从某种角度讲,他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但也是封建制度的参与者。

溥仪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任皇帝,仅仅坐了三年多。

他初次进宫是在他三岁时,而就在那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之后,他哭闹着被他的父亲抱着登上了皇位。

一个三岁的娃娃,他的世界理应是一片纯净的,什么也不懂的,却被硬拉着登上了皇位,如他自己在自传中写道:‚以上所列举的就是我过去这个三岁孩子,在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野心摆布下,被拖出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父母,而当上清朝末代皇帝的一些概略经过。

‛2所以,他仅仅是封建王朝下的一个傀儡。

三年之后,他也在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之后退位,便在紫禁城里当着名义上的皇帝。

又12年后,他被冯玉祥的军1引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09年1月第一版《溥仪日记全本上》,新版序言第3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遗稿提供:李淑贤;王庆祥整理注释2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56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队逐出紫禁城,逃往天津,居住于天津日租界。

而他的生母也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因这封建的制度自尽而死。

虽然他这末代皇帝当的可悲,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在紫禁城内接受的封建腐朽的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思想确实在某种层面导致了他之后犯下的过错。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溥仪在东京那点事儿。

溥仪啊,曾经的末代皇帝,到了东京那可是站在了一个特别的舞台上。

那是一场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的审判争论。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溥仪穿着得体却难掩内心的复杂情绪。

他站在那里,像是一个被历史摆弄的棋子突然有了说话的机会,可这机会又带着太多的沉重。

从他的角度来看呢,他像是在努力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找借口,又像是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一些恶行。

他的话语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想切割开自己与罪恶的粘连,一面又要指向那些曾经和他“合作”的日本鬼子。

他可能会说:“我当时也是被逼迫的啊,我这个皇帝当得那叫一个窝囊,日本让我干啥我就得干啥。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毕竟他的权力被日本架空,就像个傀儡被人牵线。

但是啊,那些战犯的律师可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们就像一群咬住骨头不松口的狗,一个劲儿地质问溥仪:“你就没点自己的想法?你当时不也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才和我们合作的嘛!”这一下就把溥仪架在火上烤了。

溥仪可能脸涨得通红,反驳道:“哪有什么荣华富贵,我不过是个提线木偶,每天担惊受怕的。

”这场争论啊,就像一场乱哄哄的大戏。

溥仪在台上一会儿像是个受害者在哭诉,一会儿又像是个同谋者被人揪着小辫子。

台下的人们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有些人觉得溥仪可怜,毕竟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朝都没了,他也只能被日本利用。

但也有人觉得他也不是完全无辜,毕竟他也参与了一些伪满洲国的事务,哪怕是被逼的,他也有自己的选择。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溥仪的东京争论就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它让我们思考很多东西,关于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责任。

溥仪他到底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是日本侵略者把他拖进了罪恶的深渊,还是他自己也在深渊边缘跃跃欲试?这争论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混乱,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简单的评判。

就像咱们平时看人吵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得把整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才能明白个中滋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研究溥仪为例201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法学1104班[键入公司地址]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以爱新觉罗•溥仪为研究对象内容摘要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

三年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

1932年到1945年间,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蛊惑,他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苦涩的传奇色彩。

他先后做过大清及伪满洲国的皇帝,新中国的罪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造就的他如此不平的人生?关键词爱新觉罗·溥仪清朝复辟日本伪满国改造爱新觉罗•溥仪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我上二年级时。

那是我私下得到一首诗谜,写道:宣统江山一旦丢,大清王朝无人保。

中国少了擎天柱,自由人士不出头。

谜底是富国强兵的“富”,现在看到答案,竟有些好笑。

儿时不懂,只知道宣统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那时,宣统,清朝,末代皇帝这些字眼对我而言就像美国、英国一样,在我心中不带一点色彩,只是闲暇时口里唱着的顺口溜的成分。

渐渐地,我从小孩长成少年,从少年长成青年,爱新觉罗•溥仪逐渐走入了我的眼中,将我的视眼染成呈暗红色。

溥仪,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①我不禁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思想。

你们一定会问,它们不是亲兄弟么,怎还会如此见外?可事实就是如此。

《溥杰自传》中写道:“我和溥仪,名为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我叫他“皇上”(背后也是这样称呼的),他叫我“溥杰”。

在北京、天津、伪满时代,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到苏联,都是这样叫的。

经过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十年改造,我才叫他“哥哥”,他也叫我“弟弟”。

”②这种情况,别人听了是很难想像的吧!可是你怎知溥仪的童年。

溥仪六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父亲载沣,十一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

父亲载沣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父亲更是失败的。

据溥仪回忆,载沣每月来一次书房,不管溥仪念得如何,载沣总是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念得好,好好念。

”还没一两分就起身离开。

③溥仪虽说无权,但也是顶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头衔,好歹也是皇宫名义上的主子,连最有威望的父亲都不管教溥仪,更别提那些教授学业的师傅,或后妃、宫女、太监,他们就是想管也没那个能力。

久而久之,妄自尊大,自私任性便跟随了溥仪。

无论是退位,还是大婚,他都一直摆脱不了无知的孩童性格,他都不知道他应该负起的责任。

比如,1923年2月25日,他和溥杰准备秘密出走,出国留学,不过还是失败了。

第二阶段:从溥仪被逐出宫到溥仪接受改造。

1924年11月5日早晨溥仪被逐出宫,并且《优待条件》被废止。

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在溥仪心中产生,在遗老们的蛊惑下,11月29日,溥仪突然离开了醇王府,前往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

从此,溥仪的人生发生了第二次大转折,他成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四十七页。

②溥杰著《溥杰自传》,第四章:会亲了中华民国的卖国贼。

其实,溥仪走到这一步,也不完全是他的错。

毕竟那时他才十九岁,在他的周围,真正关心他的人很少,每天听到的消息不是要抓他就是要杀他。

如果不是发生了下面的事,我想溥仪不会转变的那么快。

1928年,曾经承诺永远保护清朝宗庙陵寝的中华民国①的一支政府军借口军事演习,盗掘了清东陵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寝。

据溥仪描述,“我听到东陵守卫大臣报告了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消息,当时受到的刺激比被逐出宫还严重。

”②当时不管是哪一派都表示了对蒋介石军队的愤慨,强烈要求惩办孙殿英,赔修陵寝。

但让人心寒的是,孙殿英靠着盗掘的文物去贿赂民国中国的重要人物,最终民国草率处理了这件事,既未逮捕盗贼,又未将扣押的赃物发还清室,清室遗老、王公贵臣等皆对民国政府失去了信心,这也更加坚定了溥仪前往东北做满洲国皇帝的决心。

据溥仪回忆道:“传说孙殿英给蒋介石的新婚夫人送去了一批赃物,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子上的饰物。

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誓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我此时又想到溥伟到天津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有溥伟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我也发誓说:“有我在,大清就不会亡!”我的复辟、复仇思想,这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③我不得不说,溥仪是一个被命运掌控的可怜人,复辟是徒劳的,但溥仪毕竟做过大清的皇帝,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的身份、地位、处境与他接受的教育都迫使他为复辟大清一条路走到黑,哪怕碰个头破血流。

他从蒋介石的发家史中知道,只有手握兵权,拥有军队,复辟才有望,在这种情形下,只能借助外力。

不久,九一八发生了,在日本人的哄骗下,溥仪准备与其合作。

为了阻止溥仪与日本人的合作,民国政府一改冷漠态度,决定恢复《优待条件》。

俗话说得好,“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反而激起了溥仪的新仇旧恨,最终溥仪还是前往东北。

在伪满初期,溥仪一直处于阴晴不定的状态。

既为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而懊恼,又企图利用日方势力达到复辟的目的。

1985年,面对日本广播协会的摄像机,溥杰用日语言简意赅地说:“我们利用关东军实现清朝复辟,关东军利用我们实现日本的政治目的,这就是①《优待条件》: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②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230页。

满洲国。

”①可是,生于宫中长于妇人手的溥仪还是太天真了,想从日方那增加自己的实力,简直是与虎谋皮!1934年伪满盖行帝制,1935年溥仪访日。

也许是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接待,竟让溥仪产生了极大的错觉,自认为有了极高的权威。

他认为可以把自己和日本皇室捆绑在一起,于是在访日后不久便把长春的所有任简历一上的官吏,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全召来,听他训话:“为了满日亲善,我确信:如果日本人有不利于满洲国者,就是不利于天皇陛下,如果满洲人有不利于日本者,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的皇帝;如果有不忠于满洲国皇帝的,就是不忠于日本天皇,有不忠于日本天皇的,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皇帝······”②可是溥仪的复辟梦还没做多久,发生了一件事,从此关东军进行了高压政策。

“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飞扬跋扈,汉奸郑孝胥以“辞职”相要挟,向关东军叫板,结果驹井德三被日方罢免了,但随着统治的强化,日方越来越觉得不能“放纵”伪满官员,于是准备撵他下台。

郑孝胥对日本人的仇恨油然而生,在王道书院演讲时,他一时兴起说了几句牢骚话,“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应让他自己走走,不应总是处处不放手!”③他一语道破日本的傀儡政策,再加上那次演讲是电台现场直播,影响巨大。

不久,郑孝胥便被罢免了。

紧接着,被溥仪称作是“跗骨之蛆”的吉冈安直的就来到了他身边。

溥仪这个皇帝做得实在是憋屈,一无人身自由,二无言论自由,三无政治权利,连和亲人谈话、通信也要受监督。

吉冈安直甚至对外人说溥仪实际上就是他的一个孩子。

据溥杰回忆:“甚至有一次日本的校级军官带着朋友来参观“执政”的大客厅并抚摸“执政专用雕椅”。

来时既未通知溥仪,也不办任何手续,便直接找溥仪的佣人吴长鸣要钥匙开门,吴也没有告诉溥仪便开门延入。

溥仪当时对日本“客人”敢怒而不敢言。

在“客人”走后,便把满腹闷气泄在吴的身上,大发了一通脾气。

我当时在旁看着,不禁觉得现在溥仪这种傀儡生活既不能和在北京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相比,甚至也不能和在天津做“关门皇帝”时相比。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呀!我感到惶惑。

”④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溥仪自己掏钱置备的护军也被关东军借口或杀,①日本NHK(广播协会)编,李洪杰译:《皇帝的密约》,第98页。

②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44页。

③喻大华著《末代皇帝溥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209页。

或捕,或逐出境,或革职,护军一律缴械。

溥仪曾送出国的几批青年,不想回国后,就连溥杰在内,都由军政部派了差,总之不再受溥仪的支配。

直到溥杰与日本华族嵯峨浩结婚(这是一场政治联姻,却成就了跨国之恋),日方企图用以日本血统的孩子来取代溥仪,这时溥仪完全丧失了复辟热情,过着晨昏颠倒、神神颠颠的生活,用八个字概括: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他现在唯一的要求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就连1946年8月,他到东京“远征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虽然说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事实,但他回忆道:“由于那时我害怕会受到祖国的惩罚,心中顾虑重重······我在掩盖自己的罪行的同时,也掩盖了一部分与自己相关的历史真相,以致没有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予以充分的、彻底的揭露。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两天后,溥仪第三次“退位”,伪满洲国解体。

溥仪携带溥杰等人仓皇逃往日本,不料在沈阳时被苏联红军俘获。

由于冷战的开始,国民党无法从苏军手中引渡溥仪,溥仪的生命安全暂时得到了保障。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溥仪为了逃避祖国的制裁,请求定居苏联。

当然,他是为了借苏联为跳板,企图移民北美、南美,只要不回中国就行了。

最终,1950年8月1日,溥仪被引渡回国,。

这个阶段的溥仪经历了从无知孩童到“具有野心的天真复国者”再到贪生怕死的叛国者,可谓是让人既愤恨又同情啊!第三阶段:从溥仪接受改造到溥仪去世。

不得不说是新中国的宽容伟大,接受改造的溥仪洗心革面,逐渐走向新生。

初到抚顺的溥仪疑惧,将自己的罪责全推给日本,并且要求自己的亲属串通口供,以求减免罪责。

经过所长、检察人员的开导,看过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迫害,伪满洲国对东北四省的压榨,中国共产党为拯救中国所作出的努力等资料,溥仪震撼了,悔悟了。

他回忆说:“关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造下的灾难,我过去从来没听人具体的谈过,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心。

我多少知道一些东北人民的怨恨,但是我只想到那是东北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事,与我无关······”最后说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②经过十年的改造,在国庆之际,国家决定对战犯特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