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与结晶。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思索、探求,而又吸收、融合,外观乾坤,内省自身,形成了其融会贯通几千年的哲学思想,而正是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精华,引领着中华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延续至今。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些许的历史痕迹。
而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延续至今,而且能在当今群葩争艳的文明花园中盛放出更加绚烂瑰丽的花朵,贯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功不可没。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宇宙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自此延伸扩展开来。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人合一,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中国哲学里,“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天”不仅仅是指自然,更包括了天命、天理的范畴。
“天人合一”的“天”,是神、是自然,更是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盛衰成败、循环往复、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人与天和谐统一,才能够存在、发展。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人与自然和谐,是天人合一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关系和谐和个体自身的和谐。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世界观:心物一体中国哲学中的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对待心物关系的态度是:心物一体论。
中国人不习惯把万事万物都一定要划分出两方面来,在对待世界观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心物关系,在中国人看来,其实是全息对应的关系。
全息对应,就是指在心对应着物,物对应着心。
也就是说,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必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必然也会反映在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这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其实是一致的。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科学易/医易/天文学/60甲子)来源:王力伟易经预测网整理作者:靳九成时间:2015-8-13 浏览次数:98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前言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
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中华科学文化中围绕“天人合一”有许多唯象性核心结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未能对其背后玄机给出现代化的合理诠释,此处列出20个千古之谜:1 天为何为七曜2 天人如何合一3 干支来源4 干支阴阳来源5 干支相配本120种为何只有60甲子6 为何60甲子可纪年7 为何60甲子可纪月8为何60甲子可纪日9 为何60甲子可纪时10干支农历11 六十干支历(黄帝内经)12医易历法(医易学界口授秘传)13 中医阴阳说14中医五行说15 五运六气说16 纳音五行说17 出生时间(四柱)预测人生、健康18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9 五行分别来源五星20 五行常生常克模式近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实证学者把这些唯象性的千古之谜核心论断斥之为“迷信”、“伪科学”、“中医没有理论根据”、要“取消中医”等,其中不乏高级精英(如梁启超,胡适,鲁迅,梁漱溟,傅斯年等),中华科学文化备受责难。
上世纪邢台地震后,中科院翁文波院士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研究地震预测,他把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慨念引入到他的地震预测理论中,使地震、旱涝天灾预测准确度从≤30%的世界水平飙升到>80%,震惊国内外[2-3]。
这么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却因为干支纪年、纪日千古之谜未能破解,致使其理论当时不能正名具有科学性,某权威科学出版社不愿出版、没人敢继承。
中国哲学最有趣的观点

中国哲学最有趣的观点
中国哲学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其中一些包括:
1. 天人合一:这个观点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互相征服。
它强调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
2. 无为而治:这个观点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
它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的人为控制,以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
3. 气论哲学:这个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包括人类身体和精神。
它强调了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4. 变化观:这个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它强调了不断变化和适应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该不断学习和改变以适应变化的世界。
5. 整体观:这个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它强调了人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局部或个体。
这些观点只是中国哲学中的一部分,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但都强调了和谐、整体、自然和相互依存等思想。
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我对天人合一的看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中国文化统摄一切的主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这一思想命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是朴素辩证的北宋大哲张载第一次正式而明确、严密而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光辉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哲人“与物为春,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同时亦揭示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体认到“天人一体”,深刻体认到人与自然的亲缘性、同构性与一体相关性;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明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乐、和睦、和谐与和融,就是要获得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理想状态与思想自觉。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其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即是主张“天人不二”、“天人合一”。
而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众所周知,其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则是主张以“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为最主要的思维模式,从而“天人相分”。
“中学”亦即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与“西学”亦即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二元对立”、“天人相分”、“主客二分”进而推崇竞赛和征服——恰成反照。
中国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就其最具有现代性的启发意义的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体相关的问题意识。
当然,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并且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艰深微妙,作为绵亘数千年的中国主导性思想文化理念,作为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自身的衍变演化的文化苦旅中,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芜杂怪谬的内容成分,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理想,略作一番现代转化和话语革新,就可以策略性地转型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8]的思想理念。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自然哲学是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相对、寒暑相对、湿燥相对等。
阴阳互为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力量,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类为这五种元素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都可以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来解释。
三、道道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道教的基础概念。
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它超越个体和个别事物,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
道是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力量,无处不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追求道的真理,与大道合一,实现自身的完美。
四、天命天命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概念,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和规律。
天命指的是宇宙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以及人类个体或集体的命运和使命。
它认为人类的生死存亡、荣辱得失等都受到天命的支配,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五、德行德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中国自然哲学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地。
德行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品德,它们都是人类心性与道德规范的基本表现。
总之,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命和德行等方面。
这些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修养和进步。
这些概念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a402487ddccda38366baf4f.png)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篇一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和“人夕”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天人合一体现的哲学原理

天人合一体现的哲学原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原则,它体现了中国哲学中
的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这一原理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体系
中都有所体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
和谐统一关系。
在这种观念中,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界
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不是与自然相
对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存在。
这种观念强
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
为的一致性。
在这种观念中,人应当追求内心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追求心灵与行为的统一。
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修
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外在行为举止,使内在修
养和外在行为相得益彰,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此外,天人合一还体现了整体观念,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个体
和社会之间的统一。
它要求人们要超越个人私利,追求整体利益,
注重个体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原则,它体现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整体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总第70期)“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李清良内容摘要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作者李清良1970年生,湖南师大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
湖南长沙市 410081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身前最后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①当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说:“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②可见,“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处核心地位。
但是,目前学术界除了对于“天人合一”历史发展和在诸思想流派中的表现研究较多以外,对于它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居有核心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实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本文即试图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略抒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天人合一”关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一、人从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开始,便要追问其存在的价值。
但正如要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就须将它置于一个句子或上下文中来考察一样,要确定人的存在价值,也须首先为它确定一个形成意义和价值的范围和场所。
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我们把人的存在价值赖以确定的存在范围称为存在境域。
不同的文化为人的存在价值所确定的存在境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是有差异的。
“天人合一”是从“天地宇宙”这个再大不过的存在境域来考察人的存在价值的。
“人生天地间”,这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存在境域的体认,它几乎在每一部原典中都出现过。
道家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25章)此“域中”也即是人的存在境域,它显然是指天地之间。
又如:“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庄子・养生主》),“天地者,万物之父母”(同上书《达生》)。
都是说天地即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存在境域。
儒家也持有这一基本观念。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易传・说卦》)“故”字这个表示推断语气的词值得玩味,它说明天地为万物父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竟至于可作推断的前提。
又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荀子・王制》)。
也是说人的存在境域就是整个天地。
《春秋》庄公三年谷梁传解释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
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墨家也是如此。
“今天下无大小国,昏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天之臣也。
”(《墨子・法仪》)因此,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整个天地宇宙,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当然,各家对于“天”的理解是有些差异的。
儒、墨二家的“天”兼具“主宰天”和“自然天”二义;道家的“天”,则主要是“自然天”。
但这些小异无碍于以上的基本观念。
从天地宇宙这个“其大无外”的存在境域来确定人的存在价值,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逻辑起点。
中国许多哲学家往往就是基于对这一存在境域体认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庄子》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人处于无穷的天地中这一存在境域推衍而出的。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之建立,也是因省悟到天地宇宙“元来无穷。
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并且接引后学“宇宙”(同上)。
也往往先叫体悟“天地”、从宋代理学家的华佛、儒之争,也能看出“人生天地间”这一存在境域的确立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根据这一存在境域,中国哲学是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的,因而天地人事的一切变化都是常事,都是实理。
正如陆九渊所说:“‘其为道也屡迁’,不迁处;‘变动不居’,居处;‘周流六虚’,实处;‘上下无常’,常处;‘刚柔相易’,不易处;‘不可为典要’,要处;‘惟变所适’,不变处。
”(同上卷三十四《语录上》)而佛学则认为人还可以存在于此一天地之外的“极乐世界”,从此“极乐世界”来看天地万物和人事,则只觉其中一切都变幻不实。
《朱子语类》卷十七评佛教云:“只它根本处便不是。
当初释迦……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惟恐割弃之不猛,屏除之不尽。
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理可违于物。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所谓“从根本处便不是”,即指“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否认此一天地即是人的存在境域。
《二程外书》卷七也说:“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
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谓常也。
释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为妄,何其陋也!”佛学既以天地为妄,自然认为成坏皆为无常,而这在二程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中国哲学与佛学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确立大不相同。
认为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起点。
总之,“天人合一”意味着中国哲学把天地宇宙作为人的存在境域,为中国哲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二、“天人合一”:关于人的物性的体认人的存在境域既是天地之间,从此不可穷尽之天地宇宙来观人,则不管人是如何高贵、特异于其他物类,归根到底,人与其他物类一样,同是天地宇宙之一部分,人也只是天地间之一物而已。
此即我们所谓的“人的物性”。
这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观念。
《庄子・德充符》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说“人亦物也”,这是“自其同者视之”,而“天人合一”提供的就正是这个“自其同者视之”的角度。
正如《庄子・秋水》所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自然会认为人与物不同,比物要高贵得多;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度来看人和物,则人与物的差异顿时显得十分微小,人和物都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并无大异,亦无贵贱,人亦天地间之一物。
因此,只要承认“天人合一”,把天地宇宙确定为人的存在境域,就必然会产生“人亦天地间之一物”的观念。
人的物性的观点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
在先秦,庄子对此论述得最为充分和明确。
《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从天地来看人,人与天地本属一体,故曰“并生”;而人与物亦无大异,人亦一物,故曰“为一”。
人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齐物”,也是因为人本是一物,本与物齐。
《人间世》中栎树对匠石说:“若与予,皆物也。
”这是明确地认为人与树皆是天地间之物。
《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故曰:通天地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这又是从天地之物皆气化而生来论证人与万物实同出于一气。
先秦儒家对于人的物性亦有论述。
《易传・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这个“万物”当然包括人。
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意思是指,万物必然生于天地之中,人必然包括在万物之内。
《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尽心下》:“万物皆备于我矣。
”表明物我之理实同。
总的说来,人的物性的观念在先秦已经产生,但除庄子外,明确的表述则不多。
秦汉以后,人的物性的观念已很明晰。
《淮南子・精神训》:“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
……然而我亦物也,物亦我也。
物之与我,又何以相物也?”《论衡》:“人在天地之间,物也。
物,亦物也。
”(《雷虚》)“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也异于物。
”(《道虚》)“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也。
”(《辨虚》)此类例证还很多,不必备举,但已足以说明人的物性已成为一基本观念。
宋明理学兴起以来,对于人的物性有了更深入的论述。
邵雍认为:“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灵,故特谓之人也。
”(《观物内篇》第九篇)。
“我与人皆物也”(同上第十二篇)。
张载从天地气化思想中也得出了“人但物中之一物耳”的结论,并因此有了其千古名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
二程则发问:人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直至清初的王夫之也说:“以身为物而为道用”(《张子正蒙注》卷四)。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人的物性是“天人合一”所包含的必然之理,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基本观念。
不拈出这个观念,对于“天人合一”的研究就很难深入,中国哲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也就很难理解。
“天人合一”: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三、“天人合一”,“人亦天地间之一物”,意味着人与万物都是天地宇宙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部分的人应该与其他物类一样,遵循天地这一整体的共通的存在法则(即天地之道),尽到人这一物类和部分对于天地宇宙此一整体的责任(即尽人道)。
人的存在价值也就在于将人道建立在天地之道的基础之上,尽到他在天地之间应尽的职责。
把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从而应对天地万物这一整体负责,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效法天地,从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国哲学各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价值取向。
《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地指出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照天地间本然的状态来生存。
这是老子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庄子也是如此。
他主张“以人入天”,“与天为徒”,“从天之理”,“以天为师”,一句话,人应按照天地之间的共通法则来生存从而获得最高的存在价值。
所以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天道》)天地之道就是人道的大本大宗、最终归宿。
总之,要求人道应符合天地之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儒家也是如此。
《易传・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总之,人道都是效法天地的。
《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夫子之欲无言,正是效法天地之无言。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事天”就是指按照天地之道来生存来获得存在价值。
《荀子・王制》:“上取象于天,下则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表明人的生存皆当取则于天地。
总之,效法天地以立人极,即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
《墨子・法仪》:“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这表明,效法天地也是墨家的基本价值取向。
尽乎人道,也就是合乎天道,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